周测9 群文阅读:赤壁怀古群诗
(时间:40分钟 分值:3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注]春深锁二乔。
注 铜雀:铜雀台。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
1.(3分)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整首词环环相扣,气势磅礴,格调雄浑。
B.《赤壁》前两句描写发现旧日的武器,磨洗辨认所属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的历史思考。
C.《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选择了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含蓄蕴藉。
D.两首诗词的作者都对同一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共同的兴趣,挖掘历史给人的启迪作用。
答案 C
解析 “《赤壁》后两句从正面落笔”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从反面来写,假如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6分)两首诗词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试分析作者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重在描写周瑜的年轻有为,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并反衬了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②《赤壁》中,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周瑜是侥幸取胜,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解析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了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杜牧诗中认为周瑜火烧赤壁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自己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壁怀古
苏 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 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3.(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所写之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凸显曹军雄壮的气势。
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中的“未闻”形成呼应。
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答案 D
解析 “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错。“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并非说曹操已经占据霸主地位。
4.(6分)苏辙此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赤壁之战”的古事,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苏辙旨在议论。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旨在抒情。借追忆周瑜的功业,一方面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解析 苏辙诗,首联、颔联写曹操整治水军,进军吴国,结果被火烧赤壁,大败而归;颈联写此战之后,天下三分;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写自古以来,要想讨伐他国,必须窥伺敌人的间隙,找准时机,哪里有突然成功的呢?前面叙事,结尾议论,叙事为议论做铺垫,从表达方式上看旨在议论。
苏轼词,下片先记叙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功绩,塑造了一位卓异不凡、谈笑自若的青年将军形象,借之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年华老去、功业未就的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前面叙事,结尾抒情,叙事为抒情做铺垫,从表达方式上看旨在抒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 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却也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今如许”三字陡然转折发问,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答案 C
解析 “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了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6.(6分)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了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借古讽今,意在表现战争场面的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解析 ①苏词写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紧跟着下片重点展现周瑜的英气勃发、年少得志,并由人到己,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自己再也无心观赏了,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词人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7.(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颈联回到眼前,实写黄州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尾联联想到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答案 B
解析 “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错。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写周瑜。
8.(6分)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②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解析 ①相同点:都有写眼前赤壁的景象和周瑜的雄姿英发。此诗中“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与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展现了周瑜指挥若定、雄姿英发的形象。此诗“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等诗句和苏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词句都写到了赤壁之景,为写英雄人物周瑜做铺垫,表现对其人的赞美与仰慕。②不同点:苏词还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戴诗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没有伤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