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10 基础巩固:标点专项练+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10 基础巩固:标点专项练+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周测10 基础巩固:标点专项练+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60分)
一、标点专项练
1.(3分)下列各句中的感叹号,和“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中的感叹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C.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鲁迅《故乡》)
D.“女同志,你去借吧!”(茹志鹃《百合花》)
答案 A
解析 A项和“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中的感叹号均用于抒发强烈感情,表示强烈的肯定和赞叹。B项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用来加强语气。C项主要是用于表现人物呼喊时的语气,更多的是对一种称呼的强调。D项用于表示祈使语气,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等语气。
2.(3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山歌嘹亮,舞姿轻盈,芦笙悠扬,鼓声阵阵……前不久,一场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雷山县白岩村举办的音乐会给线上线下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A.“快卧倒……”指导员刚喊出口,轰隆一声,炸弹在我们身边爆炸了。
B.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D.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答案 D
解析 D项和文中的省略号均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语音中断。B项表示语意未尽。C项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3.(3分)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A.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B.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C.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 C
解析 C项和文中的冒号均用于引出解释或说明。A项用于动词后,表示提示下文。B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D项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前,表示总结上文。
4.(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A.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
C.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
D.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答案 A
解析 A项和例句中引号均表强调。B项表引用。C项表特定称谓。D项表特殊含义。
5.(3分)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A.“啦——啦——啦——,我好开心啊。”
B.“今天天气真好啊!——你什么时候走?”
C.这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D.他就是盛唐最闪亮的明星——李白。
答案 D
解析 D项和文中破折号均表解释说明。A项表声音的延长。B项表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项表总结上文。
6.(3分)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龙爪榕”的布局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A.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B.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
C.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答案 C
解析 C项和文中的问号均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A项表示设问。B项表示反问。D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
7.(3分)下列各句中的顿号,和文中顿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整场展览勾勒出龙如何从原始崇拜最终演变成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内蕴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外育中华民族精神风格的脉络。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
B.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C.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D.直到今天,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乡亲们听了,更是怀疑他了。
答案 B
解析 B项和文中的顿号均用于并列短语之间。A项用于连用为缩略形式的相邻两数字之间。C项用于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D项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8.(3分)下列对文中相关标点符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闲暇时晒晒背,祛湿补阳;忙碌之余打一段八段锦,舒活筋骨;工作间隙饮一杯养生茶“罗汉果拿铁”,吃点中式滋补零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式养生“圈粉”,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各种养生方法。中式养生不断“升温”,带动相关产业兴旺,同时也需要注意产业规范发展——尊重科学、脚踏实地,使中式养生持续壮大。
A.分号表示并列,列举闲暇时、忙碌之余、工作间隙等时间段都可进行养生,突出中式养生的便捷性。
B.省略号省略了与饮养生茶和吃中式滋补零食类似的内容,凸显这一类中式饮食的丰富性。
C.“升温”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中式养生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D.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说明“中式养生产业规范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尊重科学、脚踏实地”。
答案 B
解析 B项说法有误。此处省略的是与“闲暇时……”“忙碌之余……”“工作间隙……”相似的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的养生方法,凸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进行的养生活动还有很多。
9.(4分)下面文段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的冒号,有人说应修改为逗号,你同意吗? 为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玉赋的著作权的被否定,再到被肯定的反复过程,给我们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史范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冒号表示提示或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句子的提起语,表明得出观点的角度,体现用语的严谨性。此处既不是总起下文,也不是引用话语的提示,所以不能用冒号。而逗号更符合语意连贯的表达,保持上下文的逻辑顺畅。
解析 注意冒号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与总结、列举、解释等内容相连,而逗号一般表示语句之间的停顿。“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递进关系的引语,用逗号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句意更为连贯自然。
10.(4分)下面文段中画横线处连续使用多个问号以增强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候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此处的问号都表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和情感;②在连续发问中,对故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转为具象的画面,从自然写到人事,多层面地展现出对故乡的记忆;③连续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叩问读者,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回忆与共鸣。
解析 ①此处连用九个问号,都表示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忘记故乡这一行为的强烈不解和情感冲击,以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和情感,感情更加强烈。②在连续发问中,从“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到“嫁在乡下的妹妹?”从“不怀念那些河流?”到“你小时候的游伴?”对故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转为“河流”“森林”“井水”“阳光”“游伴”等具象的画面,从自然写到人事,多层面地展现出对故乡的记忆的具体内容。③连续使用多个问号,通过反问的形式一一列举人们可能遗忘的故乡景物与情感,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疑惑、不解和感情的波澜,强化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连续使用多个问号叩问读者,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回忆与共鸣。
二、名篇名句默写
1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动写静,以鸡犬之声相闻,表现了村居生活淳朴宁静,充满情趣。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流水”这一意象抒发人生感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4)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5)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 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再倒入少许热水,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一层气泡,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作“茶百戏”,又叫作“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一令人记忆犹深的“绝技”。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但二者的区别在于,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    )。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真正的起源其实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煮成粥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作“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12.(4分)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修改为“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 ③,修改为“如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
解析 ②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其后的内容“茶文化的起源地”和“茶的故乡”应该互换位置。③成分赘余,“大约”与“多”重复,应删去其一,根据常用习惯,删去“大约”更合适。
13.(3分)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点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
B.这片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
C.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
D.她对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曲子背后的情感。
答案 D
解析 D项和文中加点的“深”均表程度,有“深入”之意。A项是“很、十分”之意。B项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与‘浅’相对”。C项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14.(4分)“茶百戏”,又叫作“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更喜欢“茶百戏”。茶,表明具体事物;百戏,将茶水作画与表演艺术相联系,暗示画面的多样性,给人无限遐思。
(示例二)更喜欢“水丹青”。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乃绘画之雅称。此名使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
解析 ①喜欢“茶百戏”。理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茶”直指具体事物,名字直观且具体;其次,“百戏”一词将茶水作画与表演艺术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地暗示了作画过程中技艺的丰富和画面的多样性。“百”字则突出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无限可能,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与遐思,使名称意境深远、趣味鲜明,兼具艺术性与创造力。
②喜欢“水丹青”。“水”直接表明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以茶汤为作画的媒介,同时也暗示了画面的灵动与短暂,水波的轻盈与优美;“丹青”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名词,具有高雅的文化属性。从整体来看,“水丹青”一名契合了技艺展示的特点,又营造出诗意盎然的氛围,使人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视觉审美之美。
15.(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B.花纹消失得更快,就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C.花纹消散得更快,就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D.花纹消失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答案 A
解析 “消散”强调水作画的花纹从有到无的过程,“消失”强调水作画的花纹不见了这一结果,从语境上看,用“消散”更契合。和咖啡拉花相比,水作画具有“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更快”“更为珍贵难得”的特点,用“也”表示三者的并列关系。而“就”表达的是“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更快”,所以“更为珍贵难得”,表达的是因果关系。语境强调的是水作画的特点,用“也”更契合。
16.(4分)下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的一幅画面,请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突出画面意境特点,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似有一阵风吹过,湖波荡漾,荷叶舒展;荷花悄然怒放,无限妖娆;鱼儿吐着一串泡泡儿,游戏其间,似乎在诉说着对水的深情,又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茶文化。
解析 首先,观察图片上的景物,主要有荷叶、荷花、鱼儿、湖水、波纹、鱼儿吐的泡泡等,应避免漏掉景物。其次,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景物描写生动,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修辞手法可以选用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最后,还要关联茶文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