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6 常见的天气系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你是暖气团,我是冷气团,每一次相遇,你总是潇洒地离我而去,留下一片云雨。”这是地理人独有的情诗。据此完成1~2题。
1.该情诗描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反气旋
2.下列能正确表示该情诗中“我”所在位置的是
A B C D
热带气旋经过某片海域时,后方常出现冷却海区形成冷尾流。据此完成3~4题。
3.此时
A.气旋中心气压高、风速大 B.冷尾流区域上空降水增加
C.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 D.冷尾流有利于新气旋形成
4.与冷尾流成因密切相关的有
①云层变厚,导致地面辐射增强而降温 ②降雨减少,导致大气逆辐射减弱降温 ③大风拖曳,导致海水上泛扰动而降温 ④海水蒸发,导致损耗热量而降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云贵高原北侧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常出现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锢囚低涡”。较强的偏北风遇到秦岭阻挡分支南下,一支绕流四川盆地,一支绕流江汉平原,两支气流在贵州北部辐合形成“锢囚低涡”,其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如图示意一次“锢囚低涡”控制下的天气形势。据此完成5~7题。
5.地形在M处“锢囚低涡”形成中的作用为
A.影响北上气流强度,改变气流移动路径
B.仅改变了南下气流强度
C.减弱南下气流强度,改变气流移动路径
D.仅改变了气流移动路径
6.“锢囚低涡”强度较小,但带来的降水量较大,主要由于
①中心气压低 ②控制时间长 ③冷空气势力弱 ④影响范围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
A.气压显著降低 B.风速明显增大
C.太阳辐射增强 D.昼夜温差减小
广西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利用校园气象站在某月17~22日期间进行了气象观测。如图是“观测结果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
8.20日,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低气压
C.暖锋 D.高气压
9.18日气温日较差较大,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白天地面辐射弱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D.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秋台风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台风。2024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6日16时20分在我国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给多地造成严重灾害。据分析,“摩羯”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其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完成10~11题。
10.最能反映“摩羯”气流运动特征的是
A B C D
11.相比夏台风,秋台风更易形成超级台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低纬度海区水温高 B.地转偏向力增大
C.副高势力增强 D.下垫面摩擦减小
在气象上,通常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或“梅雨期”。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以及严重的“倒黄梅”(在有些年份某地区黄梅天气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气在走回头路重返该地区,所以称为“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现象。据此完成12~14题。
12.正常年份,发生梅雨天气的地区和时间是
A.东北地区 8月 B.江淮地区 6月
C.华北地区 7月 D.南部沿海 5月
13.形成“倒黄梅”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高压偏弱 B.印度低压偏强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 D.阿留申低压偏强
14.出现“倒黄梅”天气的年份,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如图为“近地面某天气系统部分要素示意图”,虚线AB为低压槽线,①地气温高于②地。据此完成15~16题。
15.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图示天气系统
A.近地面气流逆时针辐散 B.近地面气流顺时针辐合
C.一般多出现于低纬地区 D.一般多出现于高纬地区
2024年4月27日下午,广州市遭遇冰雹、暴雨、龙卷风天气。冰雹是强对流天气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广州市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2-10月,且春季发生的概率高于夏季。如图为“冰雹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面四幅图中,最可能代表广州市冰雹天气发生时天气状况的是
A B
C D
18.广州市春季发生冰雹的概率高于夏季,主要是因为春季
A.下垫面温度更高 B.水汽输送频率更大
C.0 ℃冻结层高度更低 D.副热带高压势力强
大规模气流在爬越高原和高山时常在高山迎风侧受阻,造成空气辐合,形成高压脊;高山背风侧则有利于空气辐散,形成低压槽。西南低涡是常出现在云贵高原的气旋,它生成于对流层的中层和低层。某次西南低涡生成于乌蒙山东侧,给当地天气带来较大影响。如图示意本次西南低涡形成时的环流形势。完成19~20题。
19.在西南低涡控制下,当地易出现
A.持续晴天 B.气温骤降
C.阴雨天气 D.大风扬沙
20.从动力角度看,本次西南低涡形成的关键可能是西风在越过乌蒙山后
A.动力降压 B.水汽充足
C.下山降温 D.气流上升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北半球某地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中A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从气压状况看),该天气系统近地面气流呈______(填“顺”或“逆”)时针______(填“辐合”或“辐散”),在该天气系统控制下,A处一般是________天气。
(2)图中B处的天气系统常形成__________天气。
(3)下列四幅天气系统示意图中,A处对应的图为______,C处附近对应的图为________(填序号)。
(4)图中C、D两处中______处即将发生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地即将受到_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当该天气系统经过C地时,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锋前增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冷空气到来之前,处在冷锋锋面前的区域被暖湿气流控制,随着冷锋逼近,冷气团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如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8:00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绘制锋面示意图,并指出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
(2)据图判断该日所处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势力强弱的关系,并阐释产生该现象的原理。
答案精析
1.A 2.A [第1题,“你是暖气团,我是冷气团,每一次相遇”说明冷暖气团相遇形成了锋面,“你总是潇洒地离我而去”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大,暖气团势力弱,冷暖气团相遇之后,暖气团被推走,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该情诗描述的天气系统是冷锋,A正确。暖锋一般移动较慢,不会“潇洒的离去”,B错误。准静止锋相对稳定、徘徊少动,不会“潇洒离去”,C错误。反气旋一般形成晴天,不会形成云雨,D错误。故选A。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情诗描述的天气系统是冷锋,“我”表示冷气团。A、B所示锋面符号表示冷锋,三角形所指的方向为冷锋移动的方向,也是冷气团移动的方向,所以冷气团位于冷锋锋后,①表示冷气团的位置,②表示暖气团位置,A正确,B错误。C、D符号均为暖锋,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
3.C 4.B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热带气旋中心气压较低,风速较小,故A错。冷尾流区域位于气旋外围,降水较少,故B错。气旋为低气压中心,在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气流呈逆时针辐合上升,故C对。冷尾流水温较低,不利于形成新气旋,故D错。故选C。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云层变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故①错。热带气旋经过,降水增多,故②错。热带气旋经过,风力变大,冷海水上泛,海水温度降低,故③对。海水蒸发,吸收海洋热量,海水温度降低,故④对。故选B。]
5.C 6.B 7.C [第5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北下的气流强度更强,而北上的气流强度弱,受地形因素影响,冷锋在此移动减缓,削弱了南下气流强度。结合图示冷锋符号信息可知,来自四川盆地的一支冷空气主要向东南方运动,来自江汉平原的一支冷空气向西南方运动,两支冷空气在此交汇移动速度减缓,移动路径改变,C正确,A、B、D错。第6题,受地形阻挡,冷空气势力减弱,强度较小,锋面移动速度减慢,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②③正确。结合定义“锢囚低涡”为两支冷气流相遇辐合,近地面气温较低,中心气压相对较高,①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天气系统为一种地方性天气系统,影响范围小,④错误,故选B。第7题,“锢囚低涡”过境后,贵州北部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太阳辐射增强,昼夜温差增大,C正确,A、D错误。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风速降低,B错。]
8.A 9.C [第8题,图中显示,从19日至21日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均出现明显下降,日平均气压明显上升,并且20日有降水出现,故20日影响当地的天气系统应为冷锋,A正确。故选A。第9题,图中显示18日天气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A、D错误;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即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近地面气温低,B错误,C正确。故选C。]
10.A 11.A [第10题,台风“摩羯”为热带气旋,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由四周流向中心,而该气旋出现在北半球,因此该气旋的气流运动特征应为逆时针辐合上升,A正确;B图气流运动方向为顺时针,应为南半球气旋,B错误;C、D图气流运动方向由中心向外辐散,应为反气旋,C、D错误。故选A。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陆地相比,海洋升温速度较慢,一般在秋季时低纬度海区温度较高,能够为台风形成提供充沛的水热条件,A正确;地转偏向力和下垫面摩擦力不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B、D错误;与夏季相比,秋季副高势力减弱,C错误。故选A。]
12.B 13.C 14.C [第1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梅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正常年份的6月,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使江淮地区出现长达一个月的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梅子成熟时节,称为梅雨。故选B。第1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梅雨天气主要是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由此可推知“倒黄梅”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江淮准静止锋北移后又南撤。雨带的移动主要与暖湿的偏南气流和冷干的偏北气流势力强弱有关,偏北气流强弱主要受亚洲高压影响,偏南气流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排除B、D;雨带南撤出现“倒黄梅”天气,此时段亚洲高压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C正确,A错误。故选C。第14题,结合“某地区黄梅天气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可知,当出现“倒黄梅”天气时,我国南方地区雨季时间变长,雨带迟迟无法推进到北方地区,北方雨季时间缩短,故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南涝北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D 16.B [第15题,结合图文信息可知,该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虚线AB为低压槽线,①地气温高于②地,表明该地位于南半球,左侧槽线A是冷锋,降雨集中在冷锋锋后③一侧,右侧槽线B是暖锋,降雨集中在暖锋锋前②一侧。因此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②③,D正确。第1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南半球气旋,近地面气流顺时针辐合,A错误,B正确;锋面气旋一般多出现于中纬地区,C、D错误。]
17.B 18.C [第17题,由图可知,冰雹形成是强烈的上升气流造成的。A、C两图中广州市位于高压脊附近,盛行下沉气流,气流辐散,A、C错误。B、D两图中广州市位于低压槽附近,附近气流辐合会形成锋面,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西侧表现为北侧冷气团主动向南侧暖气团移动,东侧表现为南侧暖气团主动向北侧冷气团移动。B图中广州市位于气旋西侧,为冷锋附近,D图中广州市位于气旋东侧,为暖锋附近。而冰雹是强对流天气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一般冷锋会形成强对流天气,暖锋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B正确,D错误。故选B。第18题,夏季下垫面温度更高,A错误;夏季水汽较多,水汽输送频率更大,B错误;春季较夏季气温低,0 ℃冻结层高度更低,气流上升更易冷凝形成冰雹,C正确;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冰雹,D错误。故选C。]
19.C 20.A [第19题,结合材料可知,西南低涡是常出现在云贵高原的气旋,它生成于对流层的中层和低层,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形成阴雨天气,C正确,A错误。西南低涡受西风影响,较为暖湿,B错误。当地山脉众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出现大风扬沙天气的概率低,D错误。故选C。第20题,对流层中层的高空西风越过乌蒙山后,背风坡气流下沉,推动乌蒙山东侧原偏南暖湿气流上升,动力降压,形成西南低涡,A正确,D错误。水汽充足、下山降温均不是动力因素,B、C错误。故选A。]
21.(1)高压 顺 辐散 晴朗 (2)阴雨
(3)④ ① (4)C 冷锋 大风、雨雪、降温
解析 (1)读图可知,A处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为高压;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高压气流由中心流向四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使气流呈顺时针辐散;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2)读图可知,B处气压中心低、四周高,为低压,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3)读图可知,A处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对应图④;C处三角符号表示冷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对应图①。(4)图中C位于冷锋锋前,D位于暖锋锋后,冷锋即将影响C地,因此C即将发生天气变化;冷锋过境,常带来大风、雨雪、降温天气。
22.(1)绘图见下图所示。左侧(西侧)槽线为冷锋,右侧(东侧)槽线为暖锋。
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锋前的区域,即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
(2)冬季。依据:我国北部受高压中心控制,海洋上形成相对的低压中心;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
(3)关系:锋前增温现象与冷气团势力强弱呈正相关。原理: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锋面系统存在于低压槽中,左侧槽线处为冷锋,右侧槽线处为暖锋。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气团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锋前增温现象发生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冷锋锋前的区域。对照图中信息,锋前增温主要发生在浙江省中部和江西省中部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我国北部受高压中心控制,图中大部分地区盛行偏北风,加之海洋上形成相对的低压中心(大陆上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海洋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因此判断该日所处季节为冬季。第(3)题,根据材料“随着冷锋逼近,冷气团把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暖气团迅速挤压到狭窄区域,聚集增温”可知,该现象主要与冷锋移动有关,即冷气团势力强,移动速度快,对暖气团挤压速度快,使暖气团快速在狭窄区域聚集增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