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12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12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周测12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62分)
一、文言基础巩固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不可以已”与“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已”意思相同。
B.“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于”意思相同。
C.“作《师说》以贻之”与“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以”意思不同。
D.“其曲中规”与“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琵琶行》)两句中的“中”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比/从。A项均为停止。C项表目的,来/凭借。D项合乎/里面。
2.(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与“虽乘奔御风”(《三峡》)两句中的“虽”意思相同。
B.“使之然也”与“恬然自安”(《琵琶行》)两句中的“然”意思不同。
C.“金就砺则利”与“非利足也”两句中的“利”意思相同。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与“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省”意思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相同”错。锋利/善于。A项均为即使。B项这样/……的样子。D项均为省察。
3.(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两句中的“知”意思不同。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C.“而闻者彰”中的“彰”与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彰”意思不同。
D.“假舆马者”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的“假”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意思相同”错。借助/假装。A项同“智”,见识/知道。B项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清楚/明显。
4.(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功在不舍”与“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两句中的“舍”意思不同。
B.“风雨兴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意思相同。
C.“下饮黄泉”中的“下”与“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琵琶行》)中的“夜”用法相同。
D.“无以至千里”与“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两句中的“无以”意思相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兼词,相当于“于此”/疑问代词,哪里。A项停止,止息/丢下。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均为没有用来……的,无从。
5.(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与“歌以赠之”(《琵琶行》)两句中的“之”意思相同。
B.“上食埃土”与“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两句中的“上”用法不同。
C.“而绝江河”与“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D.“用心一也”与“骐骥一跃”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意思相同”错。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她。B项名词作状语,向上/名词作动词,向上(伸展)。C项横渡/消失。D项专一/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
6.(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蟹六跪而二螯”与“而绝江河”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与“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灰”用法相同。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D.“生乎吾前”与“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乎”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意思相同”错。在/表疑问。A项表示并列关系/表示转折关系。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均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7.(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与“汝心之固”(《愚公移山》)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B.“吾从而师之”与“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师”用法不同。
C.“吾师道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
D.“道之所存”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存”意思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意思相同”错。本来/顽固。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老师。C项学问/风尚。D项存在/问候、探望。
8.(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出”意思不同。
B.“而耻学于师”与“则耻师焉”两句中的“耻”用法相同。
C.“愚益愚”与“愚人之所以为愚”两句中的“愚”意思相同。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习”意思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相同”错。愚昧/愚人。A项超出/在国外。B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使……学习/复习。
9.(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术业有专攻”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两句中的“攻”意思不同。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与“政通人和”(《岳阳楼记》)两句中的“通”意思相同。
C.“不拘于时”与“而寒于水”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与“将复何及”(《诫子书》)两句中的“及”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全面/顺利。A项学习,研究/攻击。C项被/比。D项比得上/来得及。
10.(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于余”与“其皆出于此乎”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B.“闻道有先后”与“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两句中的“闻”意思相同。
C.“好古文”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好”意思相同。
D.“余嘉其能行古道”与“道相似也”两句中的“道”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知道,懂得/听说。A项介词,向/介词,从。C项均为爱好。D项风尚/学识修养。
二、名篇名句默写
11.(14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阐发事理的名句,如《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2)《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通过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4)“骏马”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其常以正面形象出现,而荀子在《劝学》中却反其道而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
(5)小强在演讲中为了阐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特意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6)针对班上有些同学在学习上有疑难问题却不想解决的现象,李老师援引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他们长此以往的后果。
(7)《荀子·劝学》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7)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多极了,真是__________。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甲(               )?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①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推移,②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③而且直到现在为止,④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⑤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攻不破语言文字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辞典等工具书之类。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乙(               ),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
12.(3分)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浩如烟海 B.卷帙浩繁
C.汗牛充栋 D.五花八门
答案 D
解析 根据前文“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多极了”可知,此处强调书籍非常多,故可填“浩如烟海”或“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而“五花八门”也可形容多,但它更多地强调事物变化莫测,形容书籍繁多不恰当。A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B项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C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D项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13.(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 (示例)甲: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  乙: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
解析 甲处,根据语段后面的两句话“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可知,此处的问句是针对哪些书值得精读进行的提问,可填写“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乙处,根据后句“那就……”可知,此处与后句是假设关系;再根据前文“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和后文“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可知,此处是说假如仅仅局限在语言文字方面,故可填写“如果仅局限于语言文字”。
14.(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改为“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③,修改为“不过直到现在为止”。
解析 ①“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推移”搭配不当,应把“发展”和“推移”调换位置。③“而且直到现在为止”不合逻辑,“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是在前句“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基础上的语意轻微转折,故应把“而且”改为“不过”。
15.(3分)下列句子中的“总是”与文中加点的“总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他说起话来总是这么从容不迫。
C.严冬总是会过去,春天必将要来临的。
D.总是有十分英雄,也躲不过这般箭矢。
答案 C
解析 C项和文中加点的“总是”都意为“总归,毕竟”。A项意为“全是,都是”。B项意为“一直如此”。D项表示假设,意为“假如”。
16.(4分)词语的感彩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发生变化,比如画波浪线语句中的“过河拆桥”就不再具有贬义,请指出下面语句中感彩变化的词语,并简要分析。
(1)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2)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朱自清《背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鼓吹”“吝啬”化贬为褒,表达了作者对珍惜我们自己文化遗产的呼吁,同时暗含对一味慷慨送出文化遗产行为的不满,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2)“聪明”化褒为贬,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当年行为与心理的自嘲和否定。
解析 (1)“鼓吹”“吝啬”这两个词都是贬义词,但在句中化贬为褒,意为在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时,不要光“送去”,还要“拿来”,这种褒词贬用,使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2)“聪明”是褒义词,作者在句中说自己“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化褒为贬,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当年行为与心理的自嘲和否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