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13 练透一点:分析论述思路(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13 练透一点:分析论述思路(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3  练透一点:分析论述思路
(时间:40分钟 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紧箍、铁棒、毛茸茸的脑袋和灵活的身姿,“中国式”孙悟空的形象越来越在游戏中获得强调。但从主机和街机游戏中的冒险主角,到网游中的NPC,再到手游中的群英之一,孙悟空却越来越不具有叙事的核心性和形象的丰富性。他的存在或许能提升年轻玩家对于悟空的好感,推动年轻玩家对西游故事乃至中国传统神魔文化的探索;换言之,这些游戏做到了传统文化在游戏的“符号境”的表达,但无法深入“知识境”,甚至很难触及“观念境”。
这或许是耗时7年开发的国产3A游戏作品《黑神话:悟空》于8月20日一上线就引爆玩家好评的原因。因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专注于猴形人身的主角“天命人”,并在前沿游戏科技的支持下,将形象塑造、动作打斗设计、环境场景设计和故事编剧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黑神话:悟空》不仅具有比肩国际一流3A游戏的制作质量,角色有趣、故事好看、游戏好玩;也对传统西游故事给予足够的尊重,能瞬间唤起玩家留在心底的记忆;更是融入大量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处处有惊喜,处处撩拨着玩家的求知欲。看过玩过之后,该游戏也留下了品味思考的余地,让玩家能品出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些中国人熟悉的信仰与哲学。
游戏开场第一幕便出现了一个令所有中国玩家都能一秒钟喊出名字的背影。这个背影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脚蹬藕丝步云履,正是悟空当年去四海龙王那里“拉赞助”凑齐的一身披挂,也是1986年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美猴王”经典造型。当他开口说话,更多惊喜袭来,其声音风格也非常接近我们熟悉的悟空的影视配音。这样的惊喜在随后教学关中的打斗动作学习中继续延续。游戏中,主角的主要武器是长棍,棍法技能树分叉为劈棍、立棍和戳棍。御敌时,可施展轻棍与重棍以获得不同攻击效果,更可挽个棍花格挡敌人的远距离进攻。当玩家熟练掌握这些动作,翻滚腾挪,打出一套虎虎生风的棍法时,完全会有悟空“附体”的感觉。这是操作以往任何游戏中的悟空角色都未曾有的感觉。随着游戏的推进,当玩家发现还能拔根毫毛做自己的分身,或者化身金蝉在妖怪中飞行,甚至“七十二变”信手拈来,变成被自己消灭掉的任何妖怪时,更会感动于当年在西游故事中看到的悟空的“本事”当前已悉数在手。
但《黑神话:悟空》又绝非对原著故事的简单还原,而是有着丰富的创新。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故事起始时间设定在悟空西天取经归来已然成佛时。他“辞了佛位,欢喜回乡”,本无他心;却“有人看不得”,再次派出满天神佛镇压,将悟空打成了一块黑色的石头。而游戏的主角是在此之后懵懵懂懂踏上“猴生”征途,探求自己的天命。全新的故事意味着玩家完全无法预知故事结局,也因此充满对游戏叙事的期待,更是有着书写以自己为主角的传奇的憧憬与激情。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在一起,便能拼凑出游戏推图时无法从妖怪口中得到的背景信息,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这些文本加起来有十多万字,俨然又是一本小说。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筑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并在游戏中忠实地数字还原,更是让游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表现远远超出以往任何影视剧中的西游故事场景,创造出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幻想融合的灵境。
(摘编自曹书乐、刘宣伯《从?西游记?到?黑神话:
悟空?:孙悟空的游戏形象变迁与跨媒介叙事》)
材料二:
《黑神话:悟空》借助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全球玩家熟悉的游戏语言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这种融合表现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神话元素的还原与再创造,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在虚拟世界克服重重困难,产生特定的感受,诸如选择感、自由感、责任感、成就感、友情和其他只有基于游戏体验才能获得的感受。该游戏的叙事和角色设计都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如正义、勇气、智慧与坚持等元素。当然,中国文化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道德伦理等方面。
文化的再现与创新相辅相成。游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设计游戏的画面美术风格,利用空间计算技术,扫描真实的寺庙、佛像、森林、岩石等,制作既具有浓厚东方色彩、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逼真物体、建筑和景观图形,实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在数字层面的实时交互。
游戏避免机械搬运中国文化,而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创新性地演绎名著《西游记》,使其在游戏交互中获得新的解读,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摘编自王强春《?黑神话:悟空?跨文化传播策略与路径研究》)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主机和街机游戏中的冒险主角,到网游中的NPC,再到手游中的群英之一,孙悟空的叙事核心性和形象丰富性越来越弱化了。
B.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美猴王”经典造型在《黑神话:悟空》游戏开场第一幕便出现了。
C.《黑神话:悟空》成了一本新的小说,游戏中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在一起,描述这些故事的文本加起来有十多万字。
D.中国文化元素不仅有正义、勇气、智慧与坚持,还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道德伦理等。
答案 C
解析 “《黑神话:悟空》成了一本新的小说”错。材料一中提到“这些文本加起来有十多万字,俨然又是一本小说”,只是说像是一本小说,实际上还是游戏文本。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式”孙悟空的形象是各类游戏中的重要角色,常以一种大家熟知的经典样貌呈现。
B.《黑神话:悟空》能影响人生观与世界观,说明可将电子游戏引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中。
C.游戏的互动参与性越强,对玩家就越有吸引力,这是《黑神话:悟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D.《黑神话:悟空》游戏开发的成功,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答案 B
解析 “说明可将电子游戏引入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中”错。材料一中说“让玩家能品出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没有提及要将电子游戏引入青少年日常学习中。
3.(3分)下列选项,能够支持《黑神话:悟空》触及“观念境”的一项是(  )
A.孙悟空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无论在影视作品还是游戏中都深受玩家欢迎。
B.《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十分曲折,“九九八十一难”大大满足了玩家的想象力。
C.《黑神话:悟空》的游戏互动性很强,玩家需要以沉浸的方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互动。
D.《黑神话:悟空》让玩家能品出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熟悉的信仰与哲学。
答案 D
解析 A项孙悟空形象深受玩家欢迎,是游戏的“符号境”的表达。B项“取经”故事曲折满足玩家想象力,是游戏的“符号境”的表达。C项游戏互动性强,玩家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互动,并没有引起玩家观念的改变,未触及“观念境”。D项《黑神话:悟空》能让玩家品出一些中国传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熟悉的信仰与哲学,这表明游戏在观念层面给玩家带来了影响,是触及“观念境”的表现。
4.(4分)材料一论述了《黑神话:悟空》取得成功的原因,请简要分析其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分析传统游戏中孙悟空角色的局限性;然后引出《黑神话:悟空》引爆玩家的主要原因;最后分别从《黑神话:悟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和丰富的创新性两方面具体论述。
解析 材料一开篇先指出传统游戏中孙悟空角色存在局限性,即越来越不具有叙事的核心性和形象的丰富性,并且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只能达到“符号境”,难以深入“知识境”和“观念境”。然后,引出《黑神话:悟空》一上线就引爆玩家好评的现象,并点明其原因,如专注主角、提升制作质量、尊重传统西游故事、融入大量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等。分别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黑神话:悟空》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如开场造型、声音风格、打斗动作等都唤起玩家记忆且融入了传统文化;二是具有丰富的创新性,包括故事情节原创且紧扣原著线索、妖怪角色有丰富的背景故事、数字还原了大量古建和文物等。
5.(6分)《黑神话:悟空》的创新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②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③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筑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并在游戏中忠实地数字还原。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全球玩家熟悉的游戏语言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
解析 ①故事创新方面:材料一中提到“其故事只是借用西游背景和人物设定,情节则全然原创,又处处紧扣原著中的线索”,如游戏不再是悟空护送师父取经的故事,而是悟空成佛后被镇压,游戏主角踏上征途的全新故事设定。 ②角色故事丰富性方面:材料一中提到“游戏中每个小妖、头目和妖王都有自己的绣像、判词和志怪笔记风格的小传故事”,将不同妖怪的故事综合起来,“能让玩家更理解每个妖怪的行为逻辑和‘妖生’选择”。这些故事俨然又是一本小说,极大地丰富了角色的形象和游戏内容。③场景还原方面:材料一中提到“游戏创作团队通过数字科技,实地扫描复制了国内数十处古建筑和大量文物的高清全景影像,并在游戏中忠实地数字还原”,使游戏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对人文环境的表现都远超以往西游故事场景。 ④文化融合方面: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不仅体现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还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神话元素的还原与再创造上。通过游戏交互让经典故事焕发新魅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直观感受东方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下传承创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晚年到了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材料二: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工业时代,“木笼”变成了“铁笼”。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编自鲁枢元《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高度评价并学习颜回等安贫乐道之士,即使挨饿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天性受不了绳墨束缚,陶渊明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陶渊明用“形”“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用“神”之自然之义化解苦恼,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
D.看到社会的腐朽和危机却没有力量去改变,陶渊明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助于人性的复归。
答案 C
解析 “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错。根据材料一“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可知,“形”“影”“神”的对话是陶渊明自身矛盾的体现,反映了他内心的冲突与调和,并非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
7.(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达到那“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B.陶渊明的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无效,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D.魏晋时代看陶渊明,其一生是“枯槁”的,跳出那个时代看,他的一生是艺术的。
答案 C
解析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错。材料一提到这些作品是陶渊明“艺术化人生的写照”,并未说这些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8.(3分)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与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自然”内涵是一致的。
B.陶渊明经历过人生冲突与调和后,形成了顺化、养真的思想,值得人们思索。
C.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D.面临现代的生存困境,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的生活方式。
答案 D
解析 “必然会恢复古代的生活方式”错。材料二只是借列奥·施特劳斯的话表达对现代人回归反思之路的期望,指出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人类会回到“古代人”面临的问题,但并不表示必然会恢复古代的生活方式,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9.(4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是他艺术化人生的表现。然后分别阐述“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最后指出陶渊明的思想是返归“真我”的过程,其人格美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解析 首先第一段指出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是“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并说明这两点是他思考人生后的结论,也是他艺术化人生的表现。接着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和“崇尚自然”的哲学思考来具体阐述陶渊明的人生支柱。最后,第四段说“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核心是通过去除“伪我”,回归“真我”,并说明这种思想虽然无法改变社会,但在他个人和诗境中得以体现。第五段中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反映了艺术化的人生,从世俗和超俗两个角度评价他的一生。这两段指出陶渊明的思想是返归“真我”的过程,其人格美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10.(6分)材料一中“樊笼”与材料二中“牢笼”的内涵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一中“樊笼”指的是官场的束缚和世俗的羁绊,限制了人的天性和本真。材料二中“牢笼”指现代文明的框架和限制,让人们在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却缺乏自由和自觉意识。
解析 材料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樊笼”指的是官场的束缚和世俗的羁绊,限制了人的天性和本真。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材料二中“牢笼”指现代文明的框架和限制,囚禁人们的程度比在农业时代更深,把它比喻成“五星级宾馆”,是说现代的“牢笼”让人们在物质上富足,但是精神上缺乏自由和自觉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