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14 群文阅读:读书与教养(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14 群文阅读:读书与教养(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4 群文阅读:读书与教养
(时间:40分钟 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而“专心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
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重视个体德性转向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
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
答案 B
解析 A项“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曲解文意。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的是“虚静之学”,而不是“专心之学”。C项“由重视个体德性转向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错。应是教化传统由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转向重视个体德性。D项“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错。应是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重视自我德性的提升,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
2.(3分)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也不忽视民本思想,说明他对政治有理性认识。
B.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与其教化学说密不可分,认为可以用德性教化他人。
C.孟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
D.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答案 C
解析 “更重视德性内化”错。材料二说的是“致力于德性外化”。
3.(3分)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
B.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使用“第一”“第二”等序列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
答案 B
解析 “最重要的环节”错。由材料一“荀子所谓‘专心之学’……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可知,材料一强调了“专心之学”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4.(4分)两则材料都涉及“德性”问题,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为学,论述为学的阶段和方法。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教育观的内涵,强调教化对个体德性的重视和培养。
解析 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为学。由材料一“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可知,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为学的阶段和方法。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先秦儒家的教育观的内涵。由材料二“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可知,材料二强调教化对个体德性的重视和培养。
5.(6分)高一(2)班就“修己和安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列一个发言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可通过“虚静之学”“专心之学”“积善之学”等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德性的养成;要自我反省,激发“修己”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等。②“安人”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可以通过教化来提升他人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③“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二者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解析 ①由材料二“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可知,“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由材料一“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荀子所谓‘专心之学’,……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可知,可通过“虚静之学”“专心之学”“积善之学”等学习过程实现自我德性的养成。由材料二“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可知,要自我反省,激发“修己”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等。②由材料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可知,“安人”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由材料二“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可知,可以通过教化来提升他人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③由材料二“‘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可知,“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二者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起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使阅读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做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该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读世界文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教养,增添思想、经验和理想上的财富。
B.黑塞认为读书要凭着兴趣读,履行义务般强迫自己去读,则无任何读书效果。
C.围绕某一个问题读书,是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
D.读书时确定了中心,容易形成系统组织,一个人头脑中可以有多个系统中心。
答案 B
解析 “无任何读书效果”过于绝对。材料一中只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实乃大错而特错”,没有谈到“无任何读书效果”。
7.(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都无法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
B.阅读路径很多,只要凭爱好去读诗歌、小说或乡土传说,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
C.苏轼与朱熹所主张的阅读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
D.由新的知识与旧有的知识围绕一个中心联络贯串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动态的。
答案 D
解析 A项“因此无法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根据材料一“对于我们来说……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B项“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材料二谈的是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C项“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过于绝对。材料二说的是“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
8.(3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提出的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的一项是(  )
A.学习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时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
B.搜集唐代诗歌中垂钓者意象材料,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细致分析。
C.为完成论文“论散文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认真梳理。
D.偶然得到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并为之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
答案 D
解析 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重点,将所阅读的内容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和整合,以便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A项“围绕‘青春’展开阅读与交流”表明在阅读过程中有明确的主题,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B项搜集意象材料,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是对“意象”这个中心进行组织整合,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C项围绕论点“论散文的真实性”进行文献查阅、梳理,是围绕论点这个中心进行组织整合,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D项“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起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9.(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同:都谈到读书对人的益处,以兴趣引导阅读有好处。
②异:材料一认为,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材料二认为读书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并自成系统,单凭兴趣阅读则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易对知识的涉猎有所偏颇,使阅读产生畸形发展。
解析 ①同:由材料一“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和材料二“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可知,这两则材料都着重强调了人应当读书,并且表明了凭兴趣阅读能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益处。
②异:材料一认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要与世界文学建立生动联系,读书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应该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没必要坚持阅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材料二比较了凭兴趣阅读的利弊,表明其弊端——仅凭借兴趣进行阅读,会致使读书泛滥且毫无归处,极易导致对知识的涉猎出现偏差,进而促使阅读呈现畸形发展之态,指出做学问者的读书方法,不能凭兴趣阅读,应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
10.(6分)材料二运用了常见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举例论证,举阅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的例子阐述以科目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②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作“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解析 ①“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为举例论证。②“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为引用论证,引用苏轼的话阐释初学者也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阅读方法。③“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为比喻论证,把新知识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比作“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生动而易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