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周测15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62分)
一、文言基础巩固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露横江”与“天姥连天向天横”(《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横”意思不同。
B.“水波不兴”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兴”意思相同。
C.“月出于东山之上”与“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D.“扣舷而歌之”与“歌窈窕之章”两句中的“歌”意思相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兴起/昌盛。A项弥漫/遮蔽。C项从/向。D项均为唱歌 。
2.(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倚歌而和之”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B.“不绝如缕”与“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两句中的“绝”意思相同。
C.“其声呜呜然”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其”意思不同。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与“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两句中的“正”意思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不同”错。均为它的。A项表示修饰关系/表示转折关系。B项均为断开。D项整理/正好,恰好。
3.(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与“故垒西边”(《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中的“西”意思不同。
B.“舞幽壑之潜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意思不同。
C.“下江陵”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说》)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
D.“旌旗蔽空”与“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两句中的“蔽”意思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相同”错。攻占/低于。A项向西/西边。B项的/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均为遮蔽。
4.(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非吾之所有”与“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两句中的“之”意思不同。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适”意思不同。
C.“客喜而笑”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而”意思不同。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与“生乎吾前”(《师说》)两句中的“乎”意思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不同”错。均表示修饰关系。A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B项享有/适应。D项均为介词,在。
5.(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的“白”与“下江陵”中的“下”用法相同。
B.“而卒莫消长也”与“臂非加长也”(《劝学》)两句中的“长”意思相同。
C.“自京师乘风雪”与“虽乘奔御风”(《三峡》)两句中的“乘”意思不同。
D.“越长城之限”与“崖限当道者”两句中的“限”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增长/加长。A项均是名词作动词。变白/攻占。C项冒/骑上。D项界限/门槛。
6.(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泰安”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两句中的“至于”意思相同。
B.“道少半”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两句中的“少”意思不同。
C.“崖限当道者”与“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两句中的“当”意思不同。
D.“道中迷雾冰滑”中的“冰”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的“日”用法相同。
答案 A
解析 A项“意思相同”错。到达/表示另提一件事的连词。B项不到,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不足/缺少。C项挡路/面对着。D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7.(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与“其声呜呜然”(《赤壁赋》)两句中的“然”意思相同。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与“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两句中的“若”意思相同。
D.“回视日观以西峰”与“峰回路转”(《醉翁亭记》)两句中的“回”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意思相同”错。回头/曲折环绕。A项均为背。B项均为……的样子。C项均为像。
8.(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得日或否”与“或师焉”(《师说》)两句中的“或”意思不同。
B.“僻不当道者”与“浔阳地僻无音乐”(《琵琶行》)两句中的“僻”意思相同。
C.“及既上”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及”意思相同。
D.“余始循以入”与“复循西谷”两句中的“循”意思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相同”错。等到/比得上。A项有的/代词,指代前文内容。B项均为偏僻。D项均为顺着。
9.(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一毫而莫取”与“虽有槁暴”(《劝学》)两句中的“虽”意思相同。
B.“目遇之而成色”与“年长色衰”(《琵琶行》)两句中的“色”意思相同。
C.“取之无禁”中的“禁”与成语“情不自禁”中的“禁”意思不同。
D.“物各有主”与“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两句中的“主”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颜色/容貌。A项均为即使。C项限制/控制得住。D项主人/决定。
10.(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与“不耻相师”(《师说》)两句中的“相”意思相同。
B.“方其破荆州”与“方欲行”(《狼》)两句中的“方”意思相同。
C.“顺流而东也”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而”意思相同。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与“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曾”意思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意思相同”错。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均为相互。B项均为当。D项甚至/同“增”,增加。
二、名篇名句默写
11.(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旷达乐观的苏轼偶尔也会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如《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唱出了他心怀悠远,追求美好理想却又觉遥不可及的惆怅。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做了衬托。
(3)苏轼《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发出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手法发出天地间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6)姚鼐《登泰山记》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4)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5)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6)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①清代科举制度对桐城派古文的兴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时文(八股文)与古文的密切关系,二是桐城派创始诸人与科举制度的密切关系。
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之所以能在文坛声名大躁,[甲]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三十八年(1699),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方苞本以古文闻名,科场得售(意为科举中第)更促使士子们访读其古文,试图从中探求科场的“敲门砖”。方苞编选的《古文约选》与《四书文选》广为传播。犹其在《四书文选》成了官方的古文教材后,[乙]____________________。当古文与时文几乎处于同等地位时,古文便成了科举道路上士子必需修习的重要内容。
桐城派发展至姚鼐时渐成规模,②由于桐城派古文与时文相通的特点,使桐城派文人更易于在科场得售。方苞是康熙丙戌进士,姚鼐是乾隆癸未进士,他们的弟子也多有科举功名。③桐城派在科场上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了桐城派古文的传播。尤其是当个别桐城派文士担任科场考官时,桐城派古文更让考生顶礼膜拜。
考生是现实的,既然考官是姚鼐的弟子,自然要( ),四处“访求姚先生之传书轶说”,以求“冥冥之合于公”。④现在一些研究者虽然认为桐城派诸人极力反对时文,但古文与时文在明清两代的密切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桐城派作为清代著名的古文流派,自然与时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清代士人对时文的追求提升了古文的地位,⑤也为方苞等桐城派古文大家成为文坛领袖奠定了文化土壤。
12.(2分)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声名大躁”改为“声名大噪”;“犹其”改为“尤其”;“必需”改为“必须”。
解析 “躁”表示人性急,不冷静。“噪”表示声音大。声名大噪:因声誉显著而引起广泛注意。所以应用“噪”。尤其:表示更进一步。没有“犹其”这一写法。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后面一般跟动词,必须做某事,带有强制性。“必需”后面一般跟名词,表示特别需要的事物,是主观迫切性。此处后面有“修习”这一动词,所以应用“必须”。
13.(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 (示例)甲:与他在科场得售有关 乙:古文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解析 甲处,前文说方苞在文坛有一定地位,后文提到“科场得售(意为科举中第)更促使士子们访读其古文”,说明方苞在文坛的地位与他科举中第有密切关系,故此处可填“与他在科场得售有关”。 乙处,根据前文“《四书文选》成了官方的古文教材”以及后文“古文与时文几乎处于同等地位”可知,此处强调《四书文选》成为官方教材后古文的地位提升,可填“古文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14.(3分)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桃报李 B.迎合人意
C.投其所好 D.曲意逢迎
答案 A
解析 语境是说考生为了在科场上获得好成绩,迎合担任考官的桐城派文士的喜好,去学习桐城派古文,可填“迎合人意”或“投其所好”“曲意逢迎”。B项迎合人意:依据别人的喜好行事。C项投其所好:迎合对方的喜好(多含贬义)。D项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A项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儿,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此处只是考生个人的行为,用“投桃报李”不合语境。
15.(5分)第四段中“访求姚先生之传书轶说”和“冥冥之合于公”出自《柏岘山房集》,其作者梅曾亮为晚清散文家,18岁时拜姚鼐为师,为“姚门四弟子”之一。请结合前后文,简要分析此处引用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姚鼐得意门生的文字记录,为桐城派在清代文人中的巨大影响提供了有力论据,增强了说服力。②引用语句与作者的表述有机融合,使引文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语言更简洁凝练,更富感染力。
解析 ①梅曾亮是姚鼐的得意门生,他在《柏岘山房集》中的记录是对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引用他的文字,能够为桐城派在清代文人中的巨大影响提供有力论据,让读者更加相信文中所描述的桐城派在科场和文坛的影响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引用语句与作者的表述有机融合,避免了作者用大量文字去描述考生对姚鼐及其学说的追捧,使文章语言更加简洁凝练;同时,引用的语句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16.(6分)文中标序号的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删掉“使”或“由于”。④,将“虽然”移到“现在”的前面。⑤,将“奠定了文化土壤”改为“奠定了文化基础”或“提供了文化土壤”。
解析 ②“由于……使……”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应删掉“使”或“由于”。④前句主语是“一些研究者”,后句主语是“古文与时文在明清两代的密切关系”,前后主语不一致,“虽然”应放在主语“一些研究者”前面。 ⑤“奠定”与“土壤”搭配不当,可改为“奠定了文化基础”或“提供了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