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17 群文阅读:散文的情与景(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17 群文阅读:散文的情与景(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17 群文阅读:散文的情与景
(时间:40分钟 分值: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河侧畔的倾听
施战军
想不到黄河有这样的平稳安宁。我知道这肯定是我的一时之见,或叫第一印象,那么在尚无第二印象的时候,她有着值得我亲敬的风度。
桥上风忽忽地横吹,无尘无影,撩扬头发,飘起衣角。①风不许你瞪大了眼睛带着惊惧地下望,也不容你张大嘴巴胡言乱语,风激荡着你深邃的想象,却封住你浅薄的嘴唇,让你在秋光流荡的空气中怀着一胸灼热去细细地慢慢地望着河水如指纹一样静悄悄地聚拢着伸向远方。那是人的细腻的肤表,没有古老的褶皱,却似孩童的肚皮,光滑可人,真想跑过去亲吻一下呢。
从桥上跑到岸边,御风而行,接近黄河的刹那,明显地感到了那风拂来的温软。依然撩扬头发,飘起衣角,又分明多了几分相知的暗示。黄河的风才是柔柔的,在这柔柔的风的爱抚下,黄河宽容地拥抱着细细的沙粒,那可是高原的无数难以哺育的弃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寄着在她的怀里,他们睡着、爬着、走着、跑着,巨大的家族和睦地漂流,不易觉察的波纹中荡漾着默默的天伦之乐。
河岸有很宽的沙滩。走上去,并不疏松,留不下足音,也难留下脚印。在靠近河水的湿润的地方,平整而坚实地显出昔日河水漫熨的痕迹。有人在这里写下许愿的话,“大河保佑 ×××长生不老”,我端详了许久。河水流过,那些字会被冲刷得如同从未有过,它倒给我们提供了“逝者如斯”的明证,大川长生人易老,短短的生命在这条长长的河流身边诞生了多少不可名状的失落与忧愁啊!
无语凝噎的河,我加入了你的流泻;不谙世事的河,我仰卧在你的边上;坦坦荡荡的河,我倾听着你的诉说……
天空并不晴朗,云烟如粉,均匀地搽在辽阔的面皮上,缺少表情,没有色彩,无声的状态近于死寂,不如黄河那样有着令人倾心到忧伤的文静。远处,黄河两岸的薄雾里一南一北立着两座特别的山。南岸是小华山,即华不注山,奇险陡峭,为著名的古战场,细听依稀回响着齐晋鞌之战的战鼓咚咚,流血的故事点缀着黄河的沧桑。北岸是鹊山,全山由一块块巨大的石块鬼斧神工般地垒成,顶峰处的巨石似鹊儿回首凝眸,灰白的天空中,它深深地伏着,仿佛在嘲笑我的卧态。
②飞来一只鹰,在空中旋着旋着,忽儿一头扎下去。那里是大片白杨树,微颤的金叶好似一只只朝这边不停挥动的小手。我跳起,跑向那个迷人的景致。
白杨的树干只有碗口粗细,一棵棵直直地站着,望不到尽头。这大概是黄河侧畔最常见的去处了。
从树下往上看,树冠青盈盈的翠绿,只在外边的一层泛着水灵灵的嫩黄,更多毫无枯态的黄叶依依不舍地牵着枝条,显得健康而妩媚。风淡淡地滑过顶叶,摩挲着那些不甘沉寂的树梢。树枝间没有吹着口哨梳理羽毛的鸟儿,没有用残枝败叶搭设起来的窠巢。自由无束的纯然烂漫的活力在林中弥散,化为树与树之间似有似无的雾气。没有蜻蜓飞舞,只有几缕游丝细细地织在树干之间,一动不动地斜挂,③也许那是夏天里一只小小的蜘蛛怀着热切的期待创作的第一件艺术品,一个幼稚的可爱的梦。
脚下松暄地铺着落叶,灰褐的底色上偶有新鲜的黄叶如花在星星开放。陈叶保持着完好的形状,叶梗叶脉清清楚楚,翘着身子让小草顶着它们上升。最鲜最绿的就数这些从叶缝里探出头来的草儿了,它们以为春天到了,微乎其微却自有殊秀,对芸芸众生满怀温馨亲切的关爱。
倚在树上,我觉出了树与人之间的无限暖意。灰白的天被枝叶遮掩分割。我的前后左右,清清爽爽地站立着可以依靠的伙伴。
在这盛满自然形态的树林里,我移动自己的脚步,放纵自己的心情。
这自然的空气把我带回了故园,那个叫科尔沁的草海。童年的大甸上有的是无垠的草和蒲苇密密匝匝的沼泽,草丛中开着红艳艳的卷莲花,邻家的小华姐采来一束插在瓶子里,在那花影后面,背着大人,我们做“住家看狗”那种相亲的游戏。草原上的树是孤单的,就像找不到家的外地人。去年回去时,看那原上的草也变得稀疏了,哪还有卷莲花的影子? 大多数的住家已迁居别处,剩下的人我居然一个也不认得了。
故家依稀隐去,我的心疤似有再揭之痛,那就把纷纷飘起的心绪献给我之所爱吧!昔日火热的书信,恰似林中的叶子,落下来,不再有当年的色彩,却可以化作心血,滋润余生的想念。
我让自己像孩子那样奔跑,也盼望着一个孩子蹒跚地跑过来,紧紧抱住我的膝盖,她是我小小的女儿,我喊着她的脆生生的名字迎上去,④脚步和泪水一同打响干燥的落叶。视野中,这大片树林变成一道长长的栅栏,在眼前吱吱呀呀地晃动。
黄河在几百米外的地方凝脂般地存在,在最后这一道杨树的间隙,我停住了脚步。
(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黄河风的描写细腻生动,从桥上“忽忽地横吹”到岸边的“温软”,再到“柔柔的”,既展现风的特点,也体现作者由远及近逐步接触黄河的情感变化。
B.黄河中不可胜计的沙粒来自高原,它们在黄河的怀抱中随着水流移动,充满活力,而接受沙粒寄养的黄河就像慈爱无私的母亲,双方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亲情。
C.黄河南北两岸的山各具特色,北岸的鹊山得名于其顶峰巨石的形状,南岸的小华山流传着古战场流血的故事,写此二山主要是为了反衬出上文所写的黄河的温柔。
D.结尾呼应开头黄河的“平稳安宁”,含蓄地表明作者在经历了内心的波澜后,在黄河面前有了一种情感的沉淀,从之前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中稍稍抽离。
答案 C
解析 “写此二山主要是为了反衬出上文所写的黄河的温柔”错。小华山的古战场故事体现了黄河的沧桑,鹊山的形状描写等是为了丰富黄河侧畔的景色,写黄河两岸的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展现黄河流域的风貌,并非为了反衬黄河的温柔。
2.(3分)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中“不许”“不容”“激荡”“封住”等词语表现出风的强劲有力、不让人有所行动,却能激发人内心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对黄河的描写。
B.句②通过写一只鹰在空中飞翔,打破了前一段相对静态的画面,为场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同时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白杨林,巧妙转换场景。
C.句①、句②和句③分别把风、鹰、白杨树和蛛丝等作为描写对象,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和对大河侧畔风光的喜爱。
D.句④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刻画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其中“打响”强化了脚步和泪水的分量,表明情绪的波动,接着以栅栏“晃动”将强烈的情感外化。
答案 C
解析 “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句①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句②使用了描写手法,句③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非三句同时使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3.(4分)观赏黄河侧畔的风景,使作者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感悟到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对比。如看到黄河边许愿的话被河水冲刷,体会到人在漫长的黄河面前生命易逝。 (2)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与珍贵。从黄河对沙粒如同母亲般的慈爱寄养中,领悟到亲情的无私与包容。(3)认识到自然对心灵的抚慰作用。黄河侧畔的风光使作者回忆起故园,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让作者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变迁。
解析 (1)文中提到在河岸沙滩上看到有人写下“大河保佑×××长生不老”的许愿话,然而河水流动会将这些字冲刷得如同从未有过,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性,引发了作者对于生命易逝的深沉思考。(2)作者描述黄河,把黄河比作母亲,把沙粒比作孩子,形象地展现出黄河像母亲一样慈爱地接纳、养育着沙粒,从中作者领悟到亲情的无私包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且珍贵的力量。(3)作者看到黄河的风、沙滩、白杨树等自然景色,但那些美好的回忆,依然能给予作者心灵的慰藉。作者身处这片大自然,尽情放纵心情、奔跑,心灵得到了安抚与治愈,使其思考在生活的起起落落中该如何去面对那些变化。
4.(6分)本文曾入选《中国生态文学年选》,“生态文学”的重要功能是呈现自然美并诠释自然美。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功能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细腻描绘自然景色呈现自然美。如对黄河风、沙、水、河岸沙滩、白杨树及周边环境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黄河侧畔的自然风貌之美。(2)通过自然景象引发情感共鸣诠释自然美。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如对黄河的喜爱、敬畏,对故园的思念等,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景色所蕴含的美。(3)借自然之景传达人生哲理体现自然美。文中通过黄河边的所见所感,如对生命的感悟、对亲情的理解等,以自然美为载体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升华了自然美的内涵。
解析 (1)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黄河侧畔的自然景色展开了细腻入微的描绘。如描写黄河上的风,如对白杨树的描写,还有对河岸沙滩、周边环境等的描述,让读者直观地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2)作者在描写自然景色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写黄河时,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黄河的喜爱之情,让人怀着敬畏之心去欣赏黄河。回忆故园科尔沁时,融入了对故园的思念,使得自然美不再仅仅是景色美,更有了情感深度。(3)作者以在黄河边的所见所感为依托,传达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从黄河边的许愿字被冲刷感悟到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认识到自然对心灵的抚慰作用,作者把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自然之景当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作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有删改)
文本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5.(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
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
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
答案 C
解析 “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错。并非仅仅强调“我”对流程熟悉,更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反映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同感受。
6.(3分)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谊。
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是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
答案 D
解析 “主要是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错。并无对生命的敬畏,属于过度解读。
7.(4分)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画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
解析 从语言风格来看,由文本一“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和文本二“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可知,语言清新动人,质朴自然;由文本一“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唉,天可真凉了——”和文本二“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可知,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彩。从表达方式来看,文本一画线句和文本二描写的景物朴实,人物也很常见,但作者用他们别有感触的笔触勾勒出的极有画面感的场景,却让人倍感清新、质朴而动人。
8.(6分)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衬托出作者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精神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
解析 第一次写到梦境,作者说“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渴望、思念和眷恋之情,而梦中的家乡却是荒凉、冷清、甚至“凄恻”的,这也流露出作者童年时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第二处写梦,“在巍峨的孟良崮上……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此处的梦境发生了变化,作者对故乡有了美好的憧憬,希望故乡能够摆脱从前的贫困、落后,成为一个温暖、美好、舒适的故乡,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第三处写梦,“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也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中表达作者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的赞叹之情,以及希望家乡能够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心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