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语言积累与梳理
周测18 语言专练(一):词语积累+词语效果+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56分)
一、词语积累
1.(3分)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4版。许多字词有了新义项,如“新常态”“弯道超车”“刷屏”……新词新义像一面镜子,映照出( )的时代变迁。词语也同样存在新陈代谢的现象,一些词语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被淘汰。本次修订就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以及个别见词明义、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
A.波澜壮阔 B.日新月异
C.如日中天 D.大气磅礴
答案 C
解析 结合语境“时代变迁”可知,此处是说社会发展的迅猛壮阔,可填“波澜壮阔”“日新月异”“大气磅礴”。A项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B项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D项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C项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不能说时代变迁已经发展到最鼎盛的阶段,故“如日中天”不恰当。
2.(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①____________,开辟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成为改革的肇始地,并拉开了全国改革的序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发生了②____________的变化,“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当前,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数字经济等多种经济业态逐渐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三农”问题,“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面对兼具基础性、艰巨性和战略性的“三农”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答案 (示例)①重整山河 ②翻天覆地
解析 第①处,语境是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开辟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道路”,开启了新的国家管理模式,可填“重整山河”。重整山河:重新整顿自己的国家,以期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第②处,语境修饰“变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变化巨大,可填“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3.(3分)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时候我经历了三件事,难以忘怀。一次是大溪涨潮了,父亲见到一条大鱼,在水中快速游走,露出水面的椎背,父亲说“像门板那么大”。这是我听到的最离奇的事。一次是暴雨后大沟涨水,水涨到接近地面的水平,母亲在水边洗衣服,猝不及防,一条两斤多重的鲢鱼从水中蹿上岸来,在母亲面前连蹦带跳,母亲( ),好不容易才按住了这条大鱼。这是我亲眼所见母亲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抓鱼,抓到大鱼的母亲,脸上乐开了花。还有一次更为壮观……
A.手忙脚乱 B.七手八脚
C.手脚并用 D.慌手慌脚
答案 B
解析 由前后文中鱼蹿上岸来“连蹦带跳”,母亲“好不容易才按住了这条大鱼”可知,母亲抓鱼不易且慌乱,可填“手忙脚乱”或“手脚并用”“慌手慌脚”。A项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C项手脚并用:形容一种很忙乱的状态,两只手已经不够使用,需要两个脚来帮忙。D项慌手慌脚:形容做事慌张忙乱。B项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此处只有母亲一人,所以不能用“七手八脚”。
4.(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在古代,人们对于阅读是心存敬畏的。读书勤奋会被众人关注,譬如流传于后世的闻鸡起舞、①____________。这些都是身为阅读者所应当敬重的前辈。
当你在书店买书时,你会觉察②____________的书籍每一本都富有魅力。当你身在图书馆的那一刻,清静的气氛和遍地的图书简直会令你③____________。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人会情愿大声喧哗,会情愿低头看着手机屏幕。
答案 (示例)①悬梁刺股(凿壁借光) ②琳琅满目 ③流连忘返
解析 第①处,用来形容古代人们为了读书所付出的努力和刻苦精神,与前文的“闻鸡起舞”相呼应,共同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勤奋态度,可填“悬梁刺股”或“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形容学习勤奋刻苦。第②处,用来形容书店里书籍种类繁多,每本书都吸引人,体现了书籍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第③处,用来形容人们在图书馆那种清静、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沉浸其中、不愿离开的状态,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可填“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沉迷于游乐,没有节制,想不起返回,形容留恋风光景物,舍不得离去。
5.(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如同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儿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①____________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②____________。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③____________,不会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
答案 (示例) ①稀奇古怪(荒诞不经) ②循规蹈矩(中规中矩) ③口口相传
解析 第①处,语境强调在乡土社会,“新闻”是很奇异的事,故可填“稀奇古怪”或“荒诞不经”。稀奇古怪: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于一般。荒诞不经:荒唐离奇,不合常理。第②处,语境强调做人应该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故可填“循规蹈矩”或“中规中矩”。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做变通。中规中矩:言行举止合乎礼节、法度。第③处,语境强调口头传诵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故可填“口口相传”。口口相传:不通过文字,只是口头上传授或传播。
6.(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中国空间站设计人员潜心钻研、①____________,创造性地提出“利用舱段交会对接和转位机械臂进行平面转位、研制大型组合机械臂并与航天员协同进行舱外大型设施构建”的方案。未来,中国空间站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利用机械臂继续组装,形成“十”字形、“干”字形等扩展构型,中国空间站的形态还会不断变化。但在科研人员看来,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最初的构想和设计,可谓“②______________”。于是,一个系统总体、三个舱段总体加上“整体统一”管理系统,三者深度融合,③____________,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完美展现,使空间站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有机体。
答案 (示例) ①匠心独运 ②万变不离其宗 ③相得益彰
解析 第①处,后文谈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方案,前面应该谈创造性的思考,可见此处成语应该形容中国空间站设计人员研究具有精巧的心思,可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第②处,联系前文“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最初的构想和设计”可知,这里是说无论外形怎么变,本质没有改变,可填“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第③处,前面为“深度融合”,后面可填“深度融合”的结果,后面“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完美展现”也具有提示作用,因此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7.(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神爷的日子。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神爷要回天上汇报人间温饱,家家都烙制一种五香味的小圆饼子,给灶神爷带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
年三十的后晌是最令人①____________的时候,一帮会敲锣鼓家伙的男人,把村子公有的乐器从楼上搬下来,在村子中间的广场上摆开阵势,敲得整个村庄都震颤起来。女人说话的腔调提高到一种亮堂的程度,男人也高声朗气起来,一年里的忧愁和烦恼都在②____________的锣鼓声中抖落了。
答案 (示例)①激情澎湃 ②震天撼地
解析 第①处,前文说到对过年的期待,此处应是说最令人激动,可填“激情澎湃”。激情澎湃:形容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像波涛一样互相撞击,声势浩大,汹涌奔腾。第②处,此处形容锣鼓声,前文有“敲得整个村庄都震颤起来”,可填“震天撼地”。震天撼地:揺动了天、震撼了地。形容声势浩大无坚不摧的力量。
8.(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________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________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________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A.肆意 映照 身临其境 甚至
B.随意 映照 设身处地 甚至
C.肆意 映射 设身处地 毕竟
D.随意 映射 身临其境 毕竟
答案 A
解析 第一空,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由原文“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雕琢”可知,句中表达的是不理解古园的人对其随意破坏和改变之意,“随意”无负面色彩,应选“肆意”。第二空,映照:照射。映射:照射并反映出来,常用于抽象概念之间。由原文“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得灿烂”可知,这里描写的是落日的光辉照在地面上的情景,描述的是具体的光影效果,应选“映照”。第三空,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由原文“味道不能写只能闻”“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可知,这里强调需要亲自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的意思,应选“身临其境”。第四空,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由原文“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可知,语境说的是味道难以记忆的程度,有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应选“甚至”。
9.(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在天津卫视首播。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________的历史风貌建筑中,________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________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国的首演、“元曲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白诗歌;探访曹禺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________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餐百年的发展史,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A.独具匠心 遴选 徜徉 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 挑选 徘徊 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 遴选 徘徊 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 挑选 徜徉 家喻户晓
答案 D
解析 第一空,独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根据句意可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自己的特色、富有创造性,应选“独具匠心”。第二空,遴选:选拔人才;泛指挑选。挑选:从若干人或事物中找出适合要求的。根据句意可知,应该是从众多的建筑中选出一百栋最适合的,故填“挑选”。第三空,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根据句意可知,应是在小楼中悠闲自在地漫步,应选“徜徉”。第四空,路人皆知:比喻人人都知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根据句意可知,该餐厅在张爱玲作品中出现,是指大家都知道,应选“家喻户晓”。
二、词语效果
10.(4分)如果将文中画波浪线“满脸横肉的人只是嚷”中的“嚷”替换为“喊”,请比较两个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满脸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节选自鲁迅《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嚷”和“喊”都有大声叫喊的意思,但“嚷”更侧重于表现出声音大且杂乱无章的特点,符合康大叔此时粗俗、霸道的形象。②“喊”则更侧重于表现出声音大且有一定方向性的特点,缺乏“嚷”所蕴含的杂乱和粗鲁感。因此,原文中的“嚷”更能准确表现出康大叔此时的神态和语气。
解析 ①从文本来看,康大叔的话语是比较杂乱、随意的,没有什么逻辑顺序,就是自顾自地大声说着,用“嚷”字能更好地体现这种声音大且杂乱无章的状态,贴合康大叔那种在众人面前耀武扬威、粗俗鲁莽的形象特点。②“喊”往往侧重于声音朝着某个方向或者目标发出,有着比较明确的指向性,相对来说更偏重于单纯把声音放大去传递某个信息,少了“嚷”字所带有的那种杂乱、粗鲁、肆意的感觉。文中康大叔的话语更多是一种不管不顾、肆意宣泄式的表达,所以“喊”就不如“嚷”那么契合此处情景和人物形象了。原文用“嚷”更能精准地把康大叔当时那种神态、语气以及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出来。
11.(3分)若将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绝不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时间肯定是绕不过的话题。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加班或“隐形加班”,让现代人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时间压力。休闲时间实在宝贵,决不能浪费在那些拖沓的对白和注水的剧情上,而网络平台也开始迎合人们的这种心理,在进度条上悉心地标记各种看点,以便观众快速跳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在最短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爽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决不能”中“决”意思是“坚决”,强调主观态度,表示坚决反对;“绝不能”中的“绝”意思是“绝对”,强调客观事实,表示不会发生。
解析 ①“决不能”中“决”意思是“坚决”,语境中,它强调了在时间宝贵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浪费休闲时间在拖沓剧情上的一种果断否定。“决不能”更能体现出现代人对于高效利用休闲时间的坚定信念,强调主观态度,表示坚决反对。② “绝不能”中的“绝”意思是“绝对”,是对客观事实的强调,表示不会发生。
1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入了文言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新蒸好的馒头中间挖出一个槽,将它们放进去,食之格外开胃。我每次都要吃下两三个馒头。亦可搭配冻蒜(也称“腊八蒜”),翠绿翠绿的一粒粒蒜子,铿然嚼之,酸甜相宜,蒜香满口,与新蒸的馒头、满目雪景可谓绿白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加入文言词语“铿然嚼之”“相宜”“可谓”,文白间杂,让嚼蒜子的动作增添了文雅的美感,使语言变得凝练、典雅。
解析 “嚼蒜子”这一日常行为,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粗犷、朴实的画面。然而,作者加入文言词语“铿然嚼之”“相宜”“可谓”,以文白间杂的笔触来描绘,便能赋予其别样的韵味——既有乡野的朴实,又透出一种文人墨客的雅趣。嚼蒜子这一行为,在文言的点缀下,就变得典雅而富有深意。再者,文言与现代语言相比,用字更少,这使文本语言变得凝练。
13.(3分)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天花板”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已触及天花板:出彩的作品很多,成就了众多作家的声名。在虚构的世界中创造了多种类型化的作品。但高产、速成的写作,近乎透支了一些网络作家的创意和精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含义:天花板是一座建筑物室内顶部表面的地方,此处是用来比喻网络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状况,以及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情况。
解析 从本义来看,天花板是一座建筑物室内顶部表面的地方。从比喻义来看,“天花板”是网络用语,通常用来表示程度很高、几乎不能或很难被超越,形容差不多到顶了的意思。一般句式为“××天花板”。此处描写“网络文学已触及天花板”则是用来比喻网络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状况。但结合选文及实际来看,很多迹象表明网络文学的发展高峰已过,网络文学在经历它的爆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后,已经达到自己的高峰。高产、速成的写作,近乎透支耗尽了一些网络作家的创意和精力。因此,这一说法也表明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状况。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
本字 增笔 减笔 重笔
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甲( );加在上面是“末”,其本义是树木的末稍,用一横标示树梢。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指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这是树木独有的量词,我们现在还经常讲一株树、两株树。乙( ),就是“片”,表示的是木头的一半。如果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批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型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因此“森”有茂密之义。
《说文解字·木部》中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用于建筑材料。正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都离不开木头。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因而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就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称为“A______________”。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棺椁。正所谓“丧材贵坚”,制造棺椁的木材要坚硬,有密度,这样才不容易腐烂。古人重视丧葬,选择上好的木头制作棺椁,也是“慎终”的表现。木材的第三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正所谓“B______________”,做车轮的木头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不断的标准。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劝学》中所说的“以为轮”:即原本直的木材被一边烘烤一边掰弯,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被加工成圆形的车轮。
14.(3分)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稍”改为“末梢”;“批开”改为“劈开”;“构型”改为“构形”。
解析 “末梢”指末尾,“梢”是“条状物的较细的一头”的意思。“劈开”表示破开、分开、裂开。此处指把树木分开,应用“劈开”。“构型”是构造和型号,而“构形”是指构成的形状,此处指木构成的林、森的形状,所以应为“构形”。
15.(4分)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句子,分别解释“本”与“片”两字的构成。
答案 (示例)甲: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用一横标示树根的位置 乙: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
解析 甲处,根据前文“‘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及后文“加在上面是‘末’”的结构可知,此处需解释“本”字的构形。结合图表中“本”为“木”下加一横的特点,以及汉字构形中“标示位置”的逻辑,可知“本”的一横加在“木”的下方,象征树根的位置,故可填: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用一横标示树根的位置。乙处,根据后文“表示的是木头的一半”及“减笔”的定义可知,“片”是“木”的减笔构形。结合图表中“片”为“木”从中剖开的形态,需强调“从中间分割”的动作,故可填: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
16.(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
答案 A栋梁之材 B轮材贵韧
解析 A处,结合前文“栋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因而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就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称为……”可知,此处需填入与“栋梁”相关且比喻人才的词语,可填“栋梁之材”。栋梁之材: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B处,根据后文“做车轮的木头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不断的标准”可知,此处需总结木材用于车轮的特性。前文“建材贵直”“丧材贵坚”均以“×材贵×”的格式概括功用要求,故此处应延续这一结构,可填“轮材贵韧”。“轮材”点明用途为车轮,“贵韧”强调韧性的重要性,与“有韧性”“弯曲而不断”的描述直接对应。
17.(3分)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即原来直的木材被一边烘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被加工成圆形的车轮。
解析 “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成分残缺。应补充介词“经过”,使句子结构完整。
18.(6分)有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补写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联补写“鑫”。理由:上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缺五行中的“金”。(2)下联补写“犇”。理由:下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应填入与“羊马犬鹿”类似的驯养动物。
解析 (1)上联补写“鑫”。理由:上联“森淼焱垚”中,“森”(三木)、“淼”(三水)、“焱”(三火)、“垚”(三土)均为重笔构形,且对应“五行”中的木、水、火、土,唯独缺“金”。“鑫”由三个“金”组成,属重笔构形,补入后“五行俱全”,符合上联逻辑。(2)下联补写“犇”。理由:下联“羴骉猋麤”中,“羴”(三羊)、“骉”(三马)、“猋”(三犬)、“麤”(三鹿)均为重笔构形,且均与驯养动物相关(羊、马、犬、鹿)。需补入同类动物,“犇”由三个“牛”组成,属重笔构形,“牛”为常见驯养动物,补入后“万物祥和”,与下联意境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