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9 语言专练(二):古今异义词+文言语段双练+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65分)
一、古今异义词
1.(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 D
解析 D项“何以”,古今同义,均为“怎么,用什么”。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因为”,古义,由“因”和“为”两个词构成,句中可译为“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原因。C项“颜色”,古义,容颜;今义,色彩。
2.(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弟子不必不如师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
答案 C
解析 C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一会儿”。A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不需要。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专长或研究的人。D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小学而大遗
D.金就砺则利
答案 B
解析 B项“句读”,古今同义,均为“断开句子的知识”。A项“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形容人学识渊博。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其以全面的基础教育。D项“金”,古义,金属;今义,黄金。
4.(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铁骑突出刀枪鸣
答案 C
解析 C项“相似”,古今同义,均为“相类、相像”。A项“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今义,党羽,帮凶。B项“几何”,古义,多少,多久;今义,几何学。D项“突出”,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的。
5.(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吾从而师之
D.渌水荡漾清猿啼
答案 D
解析 D项“荡漾”,古今同义,均为“(水波)一起一伏地动”。A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整理使有条理或有秩序。B项“向前”,古义,先前;今义,朝着前方。C项“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白露横江
D.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 D
解析 D项“日出”,古今同义,太阳升起。A项“斗牛”,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今义,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B项“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形容平的、方形的山石;今义,数学名词。C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7.(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B.蟹六跪而二螯
C.年十七,好古文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
解析 A项“不齿”,古今同义,均为“看不起”。B项“跪”,古义,蟹腿;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C项“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D项“所以”,古义,用来……的,表原因;今义,表示结果的关联词。
8.(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凌万顷之茫然
D.而神明自得
答案 B
解析 B项“水光”,古今同义,均为“水面映现出的光色”。A项“寄托”,古义,托身;今义,心灵的某种依靠。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不知所措的样子。D项“神明”,古义,非凡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
9.(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而绝江河
B.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答案 D
解析 D项“南麓”,古今同义,均为“山的南脚”。A项“江河”,古义,特指长江与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B项“当道”,古义,对着道路;今义,路中间,或者是“掌握政权”。C项“疾”,古义,强劲;今义,快。
二、文言语段双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答案 BEF
解析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主谓宾齐全,应在B处断开;“古人所尚”的主语是“古人”,与前句“荀卿”不同,所以在“古人”前E处断开;“容可……乎”是固定结构,解释为“难道可……吗”,因此在“容”前F处断开。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母以孝闻”的“事”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事”意思相同。
B.“因跪而尝之”的“因”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因”意思相同。
C.“自以少孤”的“以”与“何以解忧”(《短歌行》)中的“以”意思不同。
D.“更相推让”的“更”与“莫辞更坐弹一曲”(《琵琶行并序》)中的“更”意思不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于是/依据。A项都是“侍奉”之意。C项因为/用。D项相互/再。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顺而闻名。曾经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于是跪在地上尝呕吐物。十二岁时,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他为开府参军事。
李士谦因为幼年丧父,(所以)从不饮酒吃肉,口中也不说杀生害命之类的话。(有一次大家)曾聚集在李士谦家里,面前摆满了丰盛的食物,然而他却先为大家安排了黄米饭,他对晚辈们说:“孔子称黄米是五谷之长,荀子也说吃东西应先吃黄米、高粱,古人所崇尚的,难道能违背吗?”无论年少的还是年长的,都很恭敬,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发觉我们这些人缺乏德行啊。”
李士谦家里富裕,但自己处处都很节俭,每每以帮助别人为责任。有兄弟间财产分配不均,以至互相争吵告状的,士谦听说之后拿出自己的钱财给了那个少的,使他的财产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两人很惭愧,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为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1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
答案 BDG
解析 “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B处断开;“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中,主语是“大石”,“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故这两句应单独成句,应在D处断开;“援石而登”一句的主语是“我们”,其前G处应断开。
13.(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循溪西入”与“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步”字含义相同。
B.“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复西循崖可二里”与“磴几不可登”(《登泰山记》)中的“可”字含义相同。
D.“被而名之”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中的“名”字含义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含义相同”错。大约/可以。A项均为“走”的意思。B项均为“……的样子”。D项命名/名声。
参考译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像翅膀一样在溪流的右方探出。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注]与左右数十骑窬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以妻女赏将士。韩范谏,裕改容谢之,然犹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余,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
注 超:慕容超,南燕皇帝。
14.(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
答案 BDF
解析 “数”是谓语,“以不降之罪”是状语后置,“裕数以不降之罪”句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超”是主语,“神色自若”是谓语,语意完整,应在D处断开;“一无所言”作谓语,前面主语“超”省略,应在F处断开。
15.(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不利,宾语前置句,与《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类型不同。
B.之,代词,与《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之”意思相同。
C.下,攻占,与《赤壁赋》“下江陵”中的“下”意思相同。
D.坑,埋,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水”用法相同。
答案 B
解析 B项“意思相同”错。代词,他们/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A项“何为不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不利”/“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D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丁亥(初五),刘裕发动全部兵力奋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调动军队。”刘裕说:“我去他死,有什么不利!”在城的四面发动猛攻。悦寿打开城门把东晋部队放了进来,慕容超与左右侍卫几十个骑兵越过城墙突围出去,被东晋军队追上抓获。刘裕历数他拒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色平静,一言不发,只是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照顾而已。刘裕愤恨广固久攻不下,打算把所有军民全部活埋,然后把他们的妻子女儿赏给自己的将士。韩范劝谏,刘裕面色和缓下来并向他道歉,但还是杀了王公以下的三千多人,没收家庭人口也有一万多,摧毁了城墙,把慕容超押回建康,斩首。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古时的“睡”字,不作“睡觉”讲。《说文》释曰:“睡,坐寐也。从目、垂。”什么意思呢?[甲]____________________,“目”从上向下“垂”,躺着就不是“睡”了。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①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睡大觉,②语法上不仅讲不通,③情理上也说不过去。④《战国策·秦策》说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⑤“欲睡”的“睡”也是打瞌睡,⑥所以就讲不通。
“睡”是“坐寐”,那么古代表示“睡觉”的字又有哪些呢?《说文》说:“寐,卧也。”“寝(寢),病卧也。”说明“寐”和“寝”都是“睡觉”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的“A( )”至今仍在使用。《诗经·邶风·柏舟》的“耿耿不寐”,《国语·晋语》的“归寝不寐”以及我们现在常说的“B( )”等都是使用这个意思。至于“寝”字,古籍中也数不胜数。《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论语·乡党》中的“食不语,寝不言”,还有《战国策·齐策》里的“暮寝而思之”,这里的“寝”字都是“睡觉”的意思。
除此以外,古代指“睡觉”的词还有“眠、卧”等。《后汉书·第五伦传》记载:“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论衡·订鬼》说:“暮卧则梦闻。”文中的“眠”和“卧”都是作“睡觉”讲。“眠”字至今还与“睡”字并用,“卧”字也有“卧铺”“卧室”袭用。
“睡”字从“打盹”转为“睡觉”,[乙]____________________。到了唐朝,“睡觉”已开始普遍使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诗句为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长恨歌》也有“云鬂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之句。
16.(2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A夙兴夜寐 B梦寐以求
解析 A处,结合《诗经·氓》可知,应填“夙兴夜寐”。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B处,所填成语应包含“寐”字,可填“梦寐以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17.(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句,改为“不仅语法上讲不通”;⑥句,“所以”改为“不然”或“否则”。
解析 ②句关联词位置不当。⑥句逻辑不当,应用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18.(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答案 (示例)甲:“睡”就是坐着打瞌睡 乙: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解析 甲处,根据后文“‘目’从上向下‘垂’,躺着就不是‘睡’了”,以及“此处的‘睡’就是‘坐寐’——打瞌睡”等推知,可填写“‘睡’就是坐着打瞌睡”。乙处,结合前文“‘睡’字从‘打盹’转为‘睡觉’”,以及后文唐朝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句佐证,可填写“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19.(5分)文中出现大量的引用,试简要分析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用大量古籍中的语句,准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文章旁征博引,展现出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富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0.(5分)古今异义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现象。词语在古今演变过程中常会出现四种结果: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变及词义情感色彩的变化。你认为文段中探讨的“睡”字的发展演变,属于四种结果中的哪一种?请另外列举两例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其演变结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义的转移。(2)“菜”古义专指蔬菜,现泛指一切菜肴,包括肉菜。演变的结果为词义扩大。“臭”古义指气味,包括香气和难闻的气味乃至各种味道,现在专指难闻的气味。演变的结果为词义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