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
周测1 基础巩固:成语专练+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53分)
一、成语专练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他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①____________,种类颇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同志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的心灵,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迈向了平顺地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②____________。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而他的新型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③____________的创造性发展之路;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诗人的诗风。
答案 (示例)①五花八门 ②康庄大道 ③推陈出新
解析 第①处,结合后句“种类颇杂,令人眼花缭乱”可知,此处语境是说我国新时期诗歌种类繁多,故可填“五花八门”。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第②处,根据“平顺地通往”可知,此处应是用来表示道路平坦,故可填“康庄大道”。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第③处,根据前文“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文艺思想背景”“他的新型文艺思想”可知,此处语境侧重文化,并且此处成语的修饰中心语是“创造性发展之路”,故可填“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2.(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①____________,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站在橘子洲上,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36年2月,指导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一个陕北的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的如椽巨笔下,气势恢宏,②____________;北国的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他浪漫的想象中,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③____________地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答案 (示例)①风起云涌 ②气象万千 ③掷地有声
解析 第①处,语境是说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时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变化剧烈且声势浩大,可填“风起云涌”。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第②处,此处描绘北国茫茫寒雪在毛泽东笔下的状态,需要一个能够体现出景象壮丽且富有变化的成语,可填“气象万千”。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第③处,毛泽东回应时代之问时,其话语坚定有力、豪迈自信,可填“掷地有声”。掷地有声:扔在地下能发出声响,形容话语豪迈有力。
3.(3分)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词人青年时期的峥嵘岁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词人运用对比手法,把他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青年,词人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这在词中展现得( )。
A.穷形尽相 B.入木三分
C.淋漓尽致 D.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语境形容词人“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使用最恰当的是“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A项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B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D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等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与“展现”搭配不当。
4.(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闻一多的新诗绘画美理论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两者①__________。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也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读起来②____________,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另外,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达到令人③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答案 (示例)①相得益彰 ②朗朗上口 ③耳目一新
解析 第①处,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融”,说明两者融合,互相增色,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第②处,形容有节奏、押韵的诗歌读起来的感觉,读起来悦耳动听,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可填“朗朗上口”。朗朗上口: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第③处,语境指“美与丑的交织反差”形成了鲜明的、不同以往的效果,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5.(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诗人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陷入岁月的困境中①________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②________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则是诗歌所要探究的永恒命题。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③____________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答案 (示例)①不能自拔 ②不屈不挠 ③顺理成章
解析 第①处,语境指陷入困境难以解脱,可填“不能自拔”。不能自拔: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第②处,语境强调的是“搏斗精神”,可填“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第③处,语境指昌耀成为诗人是合乎情理的,可填“顺理成章”。顺理成章: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6.(3分)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好诗人不仅仅要有一颗对语言艺术敏感的心,更要有一颗宇宙心。历史上的老子、庄子、陶渊明等,都算是有宇宙心的作家、诗人、哲学家。他们的宇宙心,体现在他们悲天悯人的大爱,以及他们天人合一的思想上。诗人应该有些高傲,不过,诗人的高傲应该体现在做人的骨气、对自己作品的严格要求上。其实也不仅仅是诗坛,整个学术界也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有的具有独立见解、有思想深度的人被挤到边缘,那些( )、投机取巧的人反而高高凌驾于他们之上。但如果让它在诗坛成为一种主流而大行其道,甚至连诗人本身对此也变得麻木不仁、习以为常,那就令人担忧了。普通民众媚俗,或许可以被原谅;但诗人媚俗,是绝对不可以被原谅的。
A.趋炎附势 B.曲意逢迎
C.阿谀奉承 D.趋利避害
答案 D
解析 结合后文可知,语境强调“媚俗”,也就是“趋炎附势”或“曲意逢迎”“阿谀奉承”,与“投机取巧”并列,均为贬义词。“趋利避害”为中性词,不符合文中“媚俗”的语境。 A项趋炎附势: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B项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的意思。C项阿谀奉承: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D项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
7.(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阅读能滋养人生,能①____________地影响人。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让人从繁杂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②____________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驻足,来不及凝神。读书会让我们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③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潜移默化 ②日新月异 ③与众不同
解析 第①处,前句中的“滋养”是指给生物体供给养分,是一个慢慢影响的过程,“能……地影响人”与前一句并列,谈读书对人不知不觉影响的过程,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②处,语境是说生活变化太快、太大,这样才“来不及驻足,来不及凝神”,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第③处,前句“改变你的精神容颜”是说读书使人发生变化,所填成语应是强调变化到什么样的程度,可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人的性格行为等不同寻常或事物独具特色。
8.(3分)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唐朝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喻唐?因为汉、唐两代十分相似,唐朝的诗人可以借汉朝的醇酒,来浇灌本朝的块垒。
大汉与盛唐,都是历史上( )的朝代。后人每念及此,没有人不心向往之。想到大汉帝国征战四方、征服西域的历史,心脏也会激动得嗵嗵直跳。在唐朝的边塞诗里,汉代英雄和边关的名字层见叠出,构成了唐朝边塞诗浓浓的汉家滋味。
A.盛极一时 B.国富民强
C.彪炳史册 D.繁荣昌盛
答案 C
解析 语境说的是大汉与盛唐的相似点,结合后文“心向往之”“征战四方、征服西域的历史,心脏也会激动得嗵嗵直跳”可知,汉朝与盛唐的相似点应为“国力强盛”,可填“盛极一时”或“国富民强”“繁荣昌盛”。A项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B项国富民强:国家富足,人民强健。D项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C项“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不能用于朝代,并且与前文“历史上”重复。
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诗乐一体,是我国自古就有的诗词吟唱传统。诗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①____________,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通过吟诵、吟唱等方式,古典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诗词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进一步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得到丰富,时时温润人心,启迪智慧,令人深思,引人入胜。但古诗词音乐鲜有原曲原谱留存于世,文献资料甚为匮乏,原诗原谱更是十分难求,所以后来吟唱逐渐发展成为“倚声填词”,即按照原有曲调填上新词歌唱或依旧乐谱创制新曲。虽谱调有所改变,但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②____________。如今吟诵几乎成了一门绝学,大多靠师承传授;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吟诵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③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相得益彰 ②一以贯之 ③任重道远
解析 第①处,根据“诗歌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与配曲节奏、旋律等相互作用”“成就了古典诗词的文辞美、格律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可知,此处强调彼此的相互作用,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第②处,根据“虽谱调有所改变,但……”可知,此处强调“传承历代吟唱的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自然和谐等基本要求和标准”始终不变,可填“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第③处,根据“会吟诵者少之又少,大都年岁已高且后代乏人”可知,吟诵作为一门“绝学”要复兴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可填“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二、名篇名句默写
10.(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词人蔑视权贵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2)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 (3)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A(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并非文学评论不能褒扬,也并非文学评论必须吹毛求疵,这里所谓“好话”,实际上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B( )之境,又何尝不可拍手叫绝、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1958年3月,茹志鹃在《延河》上发表《百合花》。茹志鹃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小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是写英雄人物,[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是从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
茅盾慧眼识珠,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C( )的经典佳作。假如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文坛的。
①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②而不可能只是冷冰冰的就事论事,③干巴巴的逻辑推理。④好的评论家,⑤要有优异的审美直觉和悟性,⑥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检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⑦然后深入思考隐含其中的某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11.(3分)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示例)A并驾齐驱 B炉火纯青 C脍炙人口
解析 A处,语境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可填“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B处,语境是说文学作品艺术完美,让人拍手叫绝,可填“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C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和“经典佳作”可知,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12.(3分)下列句子中的“并”和文中第二段加点的“并”,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个个石柱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宛如一队英姿勃发的战士。
B.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完全同意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C.共产主义是科学,而迷信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D.你认为他糊涂,其实他并不糊涂,他对儿子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答案 D
解析 D项和文中加点的“并”都是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所认为的那样。A项动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B项连词,并且。C项副词,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时进行。
13.(4分)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改为:有生命力的文学评论建立在真切而深刻的审美感受基础之上。⑥,修改为:应该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
解析 ①成分残缺,“建立……基础之上”缺少介词“在”,应在“建立”后加“在”。⑥“检验到生命感动和灵魂震撼”动宾搭配不当,应将“检验”改为“体验”。
14.(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字。
答案 (示例)甲: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乙: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丙:也多从侧面去描写他们
解析 甲处,后文“如《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是对此处内容的举例说明,再联系前面的句子“并不擅长在激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可知,此处可填“而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之类的句子。乙处,根据上下文可知,所填内容应和“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构成相对关系,所以可填“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之类的句子。丙处,由“而不是从正面讴歌他们”可知,此处是说从侧面描写,可填“也多从侧面去描写他们”之类的句子。
15.(4分)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2)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解析 (1)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好话”运用了反语修辞;“强将笑语供主人”“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运用了引用修辞;“就是那种……或是那种……或是那种……”三个分句,句式结构相同,运用了排比修辞。解答时,可分点作答,先点明修辞手法,接着写出运用修辞的效果。如反语嘲讽意味突出,更好地揭露所谓“好话”的本质;引用可使所要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还能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排比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集中体现。(2)从句式和语气的角度分析,文段中的所谓“好话”实际指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话,主要针对文学评论现象所说。在谈论文学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时,文段并未平铺直叙,而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阐释,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和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