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2 练透一点:毛泽东诗词意象赏析
(时间:40分钟 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毛泽东是马背上的诗人,他的许多诗词洋溢着地理空间与景观的美学特征,将山、水、云、雪、霜、树等地理字眼运用自如,形成了大气磅礴之势,顿增艺术感染力,让地理现实空间尽显美学意境,渲染着炽热的革命激情、光辉的革命理想和惊世骇俗的神奇瑰丽。
毛泽东的诗词多以山川、气候、天象为烘托,堪称气势雄伟,浑然磅礴。诗人如此博大的地理视角缘于他对自然和事物大开大合的洞察力,充分体现在诗言词语中的夸张和比喻,闪烁着大道哲理的光芒。毛泽东诗词中“山”字可谓吟咏颇多,借山地而幻化思想、情感意象(如下表),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必然联系。
毛泽东诗词中山地幻化的意象
诗词中的山 源自诗词 地理意象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沁园春·长沙》1925年 岳麓山遍地秋色深染,红的黄的斑斓多彩的景观刻画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险山峻岭闪现军旗、闻听号角,一幅井冈山黄洋界战斗的胜利场景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红军驰骋转移至武夷山,凭借山岭重叠,地形险阻,开辟山地革命根据地的希望景象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红军置身于山高路险之中行军,漫天白雪,一幅红军豪迈、雄壮的山地行军画面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用踏遍青山概述红军战略战术中巧用山地军事地理,既赞美大自然,又欣喜阶段性革命胜利所受到的鼓舞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在娄山关上远眺群峰如海,且尽染欲落的残阳,构成了一幅沉静、悲壮的画面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回顾长征的地理时空,赞叹革命星火由井冈山到六盘山已成燎原之势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 让庐山展现出生命的张力,充满腾飞的气势,而“跃上”迸发着攀登昂奋的精神,山川景色与境界融情而超然
毛泽东在诗词中自如把握宏大地理场景,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实践历程渲染在这特有的地理空间上,讴歌了共产党人镌刻在山河中的革命史诗,高度展现了诗人超凡的地理意象洞察力和表达力。(摘编自邓伟、李腾达《毛泽东诗词中的地理意境解读》)
材料二:
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豪情万丈,雄视千古,既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又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令人折服,成为众多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关山月、潘天寿等学习的对象和创作的源泉,从而形成了“毛泽东诗词意境画”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中国山水画品类。
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拓者为傅抱石。首幅画作表现的是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意境。在伟大的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率领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满怀革命激情的毛泽东诗意大发,于是就有了《清平乐·六盘山》的问世。傅抱石以山坡上若隐若现的红军队伍、红旗漫卷、北雁南飞等来表达《清平乐·六盘山》的主题思想:“苍龙”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必将被缚住,革命必将取得胜利!1950年9月,傅抱石的这次尝试性创作,影响深远,在中国画坛掀起了创作大浪。众多知名画家,纷纷在学习、揣摩毛主席诗词作品之后,拿起了画笔。
在创作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一众画家中,创作热情最高,作品数量最多的,当推李可染。他从1959年起创作《清平乐·六盘山》意境画开始,笔耕不辍,不断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喜爱与崇仰融入笔墨。其代表作有“万山红遍”系列和《万水千山图》等。“万山红遍”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反映了毛泽东青年时期伟大的革命抱负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不凡气度。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也是传诵不已的名句,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李可染深深沉浸其中,一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山水图,充分诠释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7幅画作的画面景物略有不同,如画中的三组建筑,有的画呈“品”字形排列,有的画呈“L”字形排列,但表现出来的“万山红遍”意境却一以贯之。(摘编自冯赐杭《毛泽东诗词意境画》)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马背上的诗人”,其诗词作品兼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颇具艺术价值。
B.“山”字是毛泽东诗词中吟咏数量最多的,借山地而幻化思想、情感意象,闪烁着大道哲理的光芒。
C.具体的地理空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实践历程的见证者,如岳麓山、武夷山、六盘山、庐山等。
D.傅抱石关于《清平乐·六盘山》的画作是最早的毛泽东诗词意境画,这次尝试具有开创意义,影响深远。
答案 B
解析 “‘山’字……最多”“借山地……”错。毛泽东诗词中对“山”字的吟咏的确很多,但材料并未明确指出“山”是吟咏最多的字。此外,毛泽东诗词中并不仅仅通过“山”字来幻化思想、情感意象以及体现大道哲理,还包含其他自然景物。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的诗词作品往往呈现出雄伟磅礴之势,这使他能在作品中自如地运用地理意象。
B.材料一借助图表直观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
C.毛泽东诗词中山地幻化的意象均被赋予希望、胜利、喜悦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D.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系列都能体现毛泽东的革命理想。
答案 D
解析 A项“这使……”因果关系有误。应当是“因为毛泽东能自如地运用地理意象,所以他的诗词作品往往呈现出雄伟磅礴之势”。B项“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错。材料一图表展示的是毛泽东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联系,而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C项“均被赋予希望、胜利、喜悦的情感”错。毛泽东诗词中并非所有山地幻化的意象都被赋予希望、胜利、喜悦的情感,比如《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残阳如血”体现的是悲壮的情感。
3.(4分)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字。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①____________________。其诗词洋溢着地理空间与景观的美学特征,他借山、水、云等自然意象,渲染出炽热的革命激情与光辉的革命理想。在他的诗词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如《沁园春·长沙》描绘的岳麓山秋色、《西江月·井冈山》展现的井冈山战斗场景等,都生动展现了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20世纪50年代,傅抱石首创毛泽东诗词意境画,影响深远。李可染创作热情高涨,其“万山红遍”系列等作品,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
答案 (示例)①而且也是杰出的诗词家 ②山地意象尤为丰富
解析 第①处,材料主要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故此处可填“而且也是杰出的诗词家”。第②处,后文列举了毛泽东诗词中含“山”的地理意象的诗句,故此处可填“山地意象尤为丰富”。
4.(4分)材料二第二段具体介绍了《清平乐·六盘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详细阐述了傅抱石以《清平乐·六盘山》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背景、画面内容及表达的主题思想,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第一幅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诞生过程和意义。②结构上,既承接上文提到的“毛泽东诗词意境画”这一话题,又引出下文众多画家受其影响纷纷进行创作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解析 ①内容上,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拓者为傅抱石”可知,傅抱石的这幅画作开创了毛泽东诗词意境画品类,具体描述了画作如何体现毛泽东诗词中的主题思想,起到了奠定基调并激发更多创作热情的作用。②结构上,材料二第二段具体介绍《清平乐·六盘山》,是为了强调这首诗词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在毛泽东诗词意境画中的地位。这段描述不仅解释了傅抱石是如何通过画作来表现该诗词意境的,承接上文提到的“毛泽东诗词意境画”这一话题,而且还说明这一创作对后来其他艺术家的影响,从而突出了这首诗词作为创作灵感来源的重要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6分)两则材料均与毛泽东诗词作品有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诗词与意境画的相通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题相通:诗词与意境画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为主题,如毛泽东诗词中的诸多山地景观都与革命历程紧密相连,意境画也是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源泉,表现革命主题。②情感相通:诗词与意境画都表达了炽热的革命激情、光辉的革命理想。诗词中充满对革命胜利的向往等情感,意境画也通过画面传达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③意境相通:诗词与意境画都展现出宏大的意境。诗词借助地理空间与景观营造出大气磅礴、神奇瑰丽的美学意境,意境画同样通过对诗词中地理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宏大的艺术意境。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这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与中国山地地理环境的必然联系”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大多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为主题;根据材料二“毛泽东诗词意境画的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拓者为傅抱石。首幅画作表现的是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意境”可知,意境画也是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源泉,表现革命主题。 可见二者主题是相通的。
②根据材料二“这首词反映了毛泽东青年时期伟大的革命抱负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不凡气度”可知,毛泽东的大部分诗词中都充满对革命胜利的向往等情感;根据材料二“众多知名画家,纷纷在学习、揣摩毛主席诗词作品之后,拿起了画笔”可知,意境画也通过画面传达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可见二者情感是相通的。
③根据材料一“毛泽东是马背上的诗人,他的许多诗词洋溢着地理空间与景观的美学特征……渲染着炽热的革命激情、光辉的革命理想和惊世骇俗的神奇瑰丽”可知,诗词借助地理空间与景观营造出大气磅礴、神奇瑰丽的美学意境;根据材料二“傅抱石以山坡上若隐若现的红军队伍、红旗漫卷、北雁南飞等来表达《清平乐·六盘山》的主题思想”可知,意境画同样通过对诗词中地理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宏大的艺术意境。可见二者意境是相通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采桑子·重阳[注]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不为大部分同志所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凤养病。在此期间,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词。
6.(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作对比,揭示了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并且含有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之中的意思。
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扫荡天地一般。
C.写这首词时,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
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
答案 B
解析 “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扫荡天地一般”错。这里“秋风”暗指的是革命力量不断壮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旧中国;由“胜似春光”可判断,作者对秋风的情感态度是褒义。
7.(6分)词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词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
解析 上片中,“战地黄花分外香”选取“黄花”的意象,“黄花”指菊花。这“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们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这个意向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下片中,“一年一度秋风劲”选取“秋风”这一意象,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了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因此,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寥廓江天万里霜”选取“江天”“霜”两个意象,词句描写此时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漫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江面与天空的无边无际,浩渺空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万里霜”通过“万里”写秋色无边,呈现出秋天宏阔绚丽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8.(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答案 B
解析 “‘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咽”在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霜寒中可听到的时断时续的军号声,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9.(6分)词的上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中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解析 此词开篇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尤其这个“烈”字,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长空雁叫”写此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凄清幽,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荡气回肠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霜晨月”写晓月依然挂在天边,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晨霜、孤月的意象,使得词作画面感增强。因此,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描绘出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