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3 群文阅读:诗化小说(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3 群文阅读:诗化小说(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3 群文阅读:诗化小说
(时间:40分钟 分值: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正月(节选)
孙 犁
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十五岁当自卫队,那年全区的妇女自卫队验操,她投的手榴弹最远。经过抗战胜利,经过平分土地,多儿今年十八岁了。几年间,不断有人来给她说婆家。
姐姐常常是妹妹的媒人,她们对多儿的婚事都很关心。腊月里,大姐分了房子、地,就和丈夫商量上娘家去一趟,顺便问三妹的婆家说停当了没有。
丈夫答应得很高兴。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拿个红包袱裹了,大姐就到小官亭来。
到了娘家,正赶上二姐也来了,她说村里正在改造她的懒婆懒汉。
多儿从冬学里回来,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娘儿几个围坐在炕上说话,一下就转到她的婚事上去。开头,这是个小型的诉苦会,大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时候,二姐说可不能再像她那样子;多儿把书摊在膝盖上,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娘说,有人给多儿说着个富裕中农,家底厚,一辈子有吃的有做的就行了。大姐不赞成,嫌那一家人顽固,不进步。她说有一家新升的中农,二姐又不赞成,她说谁谁在大地方做买卖,很发财,寻了人家,可以带到外边,吃好的穿好的,还可以开眼。没等她说完,娘就说:“我的孩子不上敌占区!”
娘儿几个说不到一块,吵了起来。二姐说:“这也不投你们的心思,那也不合你们的意!你们倒是打算怎么着呀?看看快二十了,别挑花了眼,老在炕头上。”
“别吵了!别吵了!别替我着急了!”多儿眯缝着眼,轻轻磕着鞋底儿说。
“我们不替你着急,替谁着急呀!”大姐说,“你说,你有对象了吗?”
多儿点点头。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
“是谁?”
多儿把书合起,爬下炕去跑了。
二姐追出去把她拉了回来:“你说出来,大家品评品评。”
“这是叫你审官司呀!就是大官亭的刘德发!”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
“德发呀!”娘和两个姐姐全赞成。德发是大官亭新农会的副主席。
二姐说:“你们想必是开会认识的。”
“区长给介绍的。”多儿低声说。
“人家定了日子没有?”
“就在今年正月里。”
“嗨!这么慌促了,你还装没事人,你这孩子!快合计合计吧!看该添什么东西,我去给你买去!”大姐嚷着说,“可不要像我那个时候,咱娘只给买了一个小梳头匣儿,就打发着走!”
二姐说:“你还有个梳头匣,我连那个也没有。妹子,你说吧,要什么缎的,要什么花的,我去挑几件,给你填填箱!”
娘说:“你该去挑对花瓶大镜子,再要个洋瓷洗脸盆,我就是稀罕那么个大花盆!”
多儿说:“你们说的那些东西,我都不要,现在我们翻身了,生产第一要紧。我们这里有张机子,是从高阳那边过来的,一天能卸两个布。我想卖了咱家这张旧机子,买了那张新机子,钱还是不够;你们要愿意帮助我,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
两个姐姐说回去就拿钱来。可是一提卖这张旧机子,娘不乐意。她说:“这是我从你姥姥手里得来的家业过活,跟了我几十年,全凭它把你们养大成人,不能把它卖了,我舍不得它!”
“这就是娘的顽固落后,”多儿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呀!”
“新的,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你会使吗?买来放着看样呀?还不如旧的办事哩!”娘说。
“不会使,学呀,”多儿笑着说,“我们什么学不会?从前,我们会打日本吗?会斗地主吗?不全是学会的?”
“娘就是这样保守。好像舍不得你这穷日子似的,什么也不愿意换,往后有了好房子住,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多儿说着又笑了。
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到底是依了她。第二天,多儿叫来几个一头儿的小姑娘们,把旧机子抬到集上卖了,又去买了那张新机子,抬回家里来。她把里屋外间,好好打扫了一番,才把这心爱的东西,请进屋里去,把四条腿垫平,围着它转了有十来个遭儿。
新机子使这小屋的空气改变了,小屋活泼起来,浮着欢笑。
多儿对娘说:“什么也在这张机子上,头过门,我要织成二十一个白布。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
娘帮她浆线落线。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连吃饭也不下来。她穿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亮。在结婚以前,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头发变得那样黑,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她的头微微歪着,身子上下颤动,嘴角上挂着猜不透的笑。挺拍挺拍,挺拍挺拍,机子的响动就是她那心的声音。
这真是幸福的劳动。她织到天黑,又挂上小小的油灯,油灯擦得很亮。在冀中平原,冬天实际上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听到村边小河里的冰块融解破碎的声音。
她织成了二十一个布,随后,她剪裁了出嫁的衣服和鞋面。
她坐在小院里做活,只觉得太阳照得她浑身发热。她身后有一棵幼小时候在麦地锄回来的小桃树,和她一般高。冬天,她给它包上干草涂抹上泥,现在她把泥草解开,把小桃树扶了出来。
春天过早挑动了小桃树,小桃树的嫩皮已经发紫,有一层绿色的水浆,在枝脉里流动。
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日子过得特别快,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多儿的喜日了。
多儿把小院打扫干净,就在屋里藏起来。(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重点写多儿的婚事,从整体上可看作是多儿在革命战争年代健康成长的故事。《哦,香雪》同样反映了这一年代女孩子们青春的故事。
B.文中大姐夫“到集上买了一串麻糖,十个柿子,回来自己又摊上几个炉糕儿”的情节,突出了大姐夫热情与实诚的特点。
C.文中母亲与两个姐姐闲聊多儿的婚事的场景,充满了生活与时代气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D.文中“填箱”指的是亲友们给待嫁姑娘准备的嫁妆,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百合花》中新媳妇儿的百合花被子也可能是“填箱”。
答案 A
解析 《哦,香雪》反映的是和平年代女孩子们青春的故事。
2.(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简笔勾勒,突出多儿娇羞的神态,传达出丰富的意味。
B.本文内容围绕着“多儿的婚事”展开,有“母亲和姐姐们操心婚事”“多儿为自己准备嫁妆”等主要情节,以小见大,凸显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C.“什么时候娘也说不过女儿”是作者的一句感叹,娘不是说不过女儿,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女心切,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满足女儿的心愿。
D.小说以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叙述,亲切自然;作者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可以多角度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
答案 D
解析 “亲切自然”错。第三人称的特点是叙写自由,不受限制。
3.(4分)请简要分析多儿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儿是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女青年形象。①美丽多情:多儿身材匀称,头发乌黑;提起婚事表现出温柔的羞涩,置办嫁妆时脸蛋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②勤劳进步:多儿有自己的想法,置换织布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置办嫁妆;对待嫁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母亲和姐姐们,思想进步。
解析 由原文“眉眼里透着秀气”“两个眼角里,像两朵小小的红云,飘来飘去”“多儿说完,就伏在炕上不动了”“她每天坐在机子上……脸为什么老是红着”可知,多儿身材匀称,头发乌黑;提起婚事表现出温柔的羞涩,置办嫁妆时脸蛋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见其美丽多情。由原文“我想卖了咱家这张旧机子……就一个人给我添些钱吧”“娘就是这样保守……你还舍不得离开我们这小破北屋哩”“把布卖了,赚来的钱,就陪送我,娘什么也不用管”可知,多儿有自己的想法,置换织布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置办嫁妆;对待嫁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母亲和姐姐们,思想进步。可见其勤劳进步。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多儿是一位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女青年形象。
4.(6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茹志鹃的《百合花》、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以选文为例,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主题情感等五个角度中任选三个,分析“诗化小说”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物形象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的时期,多儿和香雪、新媳妇儿身上依然充满着美好的光芒,呼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诗化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故事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选文有突出的意境营造,如多儿织布时的美好画面,对小桃树被春风唤醒的刻画,有着诗情画意之美。③小说语言明快,朴素自然,犹如一首散文诗。
解析 由题干可知,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主题情感等角度分析。①从小说中对多儿的描写可以看出,多儿的行为举止表现出了人情美和人性美。如她在提到自己已经有了对象时,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羞涩之情;而在与母亲和姐姐们的对话中,多儿表现出了自立自强的品质。所以,即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生活物资匮乏的时期,多儿和香雪、新媳妇儿身上依然充满着美好的光芒,呼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本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故事简单,用对话的形式展开。选文着重对意境的营造,如文中对多儿织布时的美好画面的描写,以及对小桃树被春风唤醒的刻画,这些描写有着散文之美。 ③小说语言也有鲜明的特点。如“多儿十二岁当儿童团”“眉眼里透着秀气”等,这些描写语言明快,朴素自然,犹如一首散文诗,让读者从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散文之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荷 花
贠 靖
每年入了伏,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这都是荷花的功劳。老支书说,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大家都叫她荷花。怎么个了不得?当年颜奶奶当妇女队长那阵,带着村里的娘子军在终南山下开挖了一片鱼塘,让周围村庄的老乡很是羡慕了一阵,县里还来开了现场会。如今她孙女荷花从奶奶手里接过接力棒,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你说厉害不厉害?
为建这千亩荷塘,荷花可是吃了不少苦头。现在想起来,当初也是为了赌一口气。荷花丈夫玉军看到村里的后生都搭伙一拨拨地出去打工,就动了心思,荷花却不愿意他走。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
玉军见说服不了荷花就躺下了,赌气给她个脊背。荷花也躺下给他个脊背。荷花一觉醒来,睁开眼,玉军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跑了。荷花一下子就来了气。她给丫丫穿上鞋子,拧过脸去对着墙壁,吧嗒吧嗒掉起眼泪来。丫丫仰起脸问:“妈妈怎么哭啦?”她擦擦眼说:“没事!”
她生气的是,丈夫竟然和她的心隔着一层,不声不响地便走了。她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非拦挡着不让你去。这不是想着爹妈年纪大了,丫丫还小。说穿了,人家还不是担心你没出过远门,在外头吃苦头么?荷花静下心来想,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
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
爹听了荷花的想法,放下碗,抹抹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说:“媳妇儿,爹支持你,就咱们家那些地,你想种啥就种啥!”娘也表态说:“我跟你爹意见一样,都支持你!”荷花说:“光你们支持不行。爹,您得去做村里人的工作,把大伙都发动起来种荷花,只有连成了片,才能成气候哩!”
爹面带难色道:“荷花你是知道的,就咱村那些人,都是些死脑筋,只惦记着眼前的那点利益,都一窝蜂地出去给人打工。出门在外,那钱是好挣的?”荷花虽然生气,但说到底还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头一个劲祈祷着,巴望他们在外边能顺顺当当的。
娘说:“老头子,你就给个准话,动员大伙种荷花的事能不能做通工作?”爹蹙着眉头说:“我看悬。”爹刚出马,在大伯那里就碰了钉子。大伯鼻孔里哼哼地冷笑着:“老二,你得管管你家这媳妇儿,不能任由着她的性子胡来。她也不想想,那荷花是能吃呀,还是能当钱花?”
爹就站在那一遍遍地解释,大伯说:“你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种!”
晚上,荷花说:“爹,明天您在屋歇着,我去找大伙商量!”
“去了好好说啊!”娘叮咛。
荷花没去找那些死脑筋的大老爷们儿,而是一家一家去找那些留守在家的姐妹们,给大伙摊开来说了她想种荷花发展观光旅游的想法。她们中有人将信将疑。荷花就问:“你们想不想你们的男人都早点回来?”这句话戳到了姐妹们的心坎上。她们都使劲地点着头。这就对了,荷花把握十足地说:“只要你们听我的,咱把这一大片荷塘种起来,成了气候,也学着周边的村子,把观光旅游做起来,不是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了?那他们还在外头瞎折腾啥哩?!”“也是哩。”姐妹们说,“荷花,还是你想得长远。”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累倒也罢了,让荷花感到委屈的是,这事遭到了长辈们的一片骂声:这媳妇儿真是个害人精哩,好端端地唆使媳妇儿们种啥荷花,净出幺蛾子哩!
夜里,荷花打来一盆水,撩起来一下一下地洗着脸上、胳膊上、腿上的泥巴。洗完了一个人躺进被窝里,浑身酸痛。她悄悄地咬着被角流着泪。
早起爹和娘都不在屋,荷花心里有些慌,忙出屋去寻。拉开门她一下子愣住了。门前的泥塘里叽叽喳喳站满了人,爹和娘跑在最前面,大伯也在人群里,他们都挽起裤腿,在弯腰把破壳而出的荷苗栽种到淤泥里。老支书抬起手擦着额颅上的汗说:“荷花,还愣着干啥呀,快下来瞧瞧行不行?”荷花使劲点着头,两眼一热,背过脸去。
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一拨一拨地走进画一般的荷塘里来。媳妇儿们把各人的看家本事都使了出来,荷包鱼、荷包鸡、荷包饭、野菜疙瘩,吃得那些来观光游玩的城里人赞不绝口。他们挤在荷塘间的田埂上,拿出手机、照相机,横着拍,竖着拍,恨不得把荷塘的美景一股脑儿全装进相机里带回去。
荷花又把姐妹们组织起来,将地头堆成山的玉米秆收集起来,把玉米皮里面的那几层揭下来,洗净晾干,用硫黄熏白了,染上颜色,编成一件件别致的手包、杯垫、坐垫和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姐妹们在筹划着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她们要学着城里人,把村子发展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家乐、手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公司”。荷花说,这回人手可咋够呀?有姐妹试探着问一句:“要不要打电话把那些外出的死鬼们叫回来呀?”荷花说:“谁稀罕他们哩!咱姐妹们不照样把荷塘弄成了!”
“这是说谁呢?”黑暗中有人问了一句:“你们的手工艺品卖不卖呀,这些小物件在广东那边可抢手哩,有多少收多少!”有人很快就听出音来,荷花反应过来立马回敬了一句:“谁稀罕哩!”人却站起来跑了过去,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着。玉军笑嘻嘻躲避着,一群人起着哄从荷塘边的树荫里钻了出来。
这一夜,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有删改)
5.(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颜奶奶的事迹,意在衬托荷花不服输、能吃苦、坚毅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农村妇女坚贞不屈、勇敢的品质。
B.结尾处“千亩荷塘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暗示在荷花这个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外出打工的丈夫们纷纷回来共同把农村建设发展起来。
C.“举起拳头雨点般在玉军结实的肩膀上捶打”这一细节,表明荷花心中的怨气没有消除,并觉得自己也可以把事业搞好,不需要帮忙。
D.小说中三次描写荷花落泪,第一次是因为对丈夫行为的恼怒,第二次是因为不被理解和艰辛,第三次是终于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感动。
答案 B
解析 A项小说主要表现了荷花不服输的韧性,“坚贞不屈、勇敢”属于过度解读。C项此细节主要表现荷花的娇嗔,以及看到丈夫回来的惊喜。D项“第一次落泪”主要写荷花此时不被丈夫当成知心人的委屈。
6.(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荷花的有限视角讲述了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故事,让读者跟随着她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去欣赏小说,这增加了小说的可信性和亲切性。
B.小说善于塑造女性形象,其中荷花这一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聪慧和坚韧。
C.小说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荷花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的过程,而描述如何动手建设的过程则较为简略。
D.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当前千里荷塘繁盛的场景,再回顾荷花如何带动乡亲们建设千亩荷塘,增强了阅读效果。
答案 A
解析 全文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7.(4分)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主人公荷花展开,她是一位生活在秦岭终南山下的女性。请分析荷花的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荷花象征着坚韧和毅力。她继承了奶奶的风骨,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们将一片干涸的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这一过程体现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②荷花象征着对家庭和乡土的深厚情感。她不愿意让丈夫玉军外出打工,反映了她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即使面临困境和挑战,荷花依然选择留在村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③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环境改善的渴望。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改善生活条件。(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①由原文“这女子可了不得哩,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这一点还真随了她奶奶。老支书嘴里的荷花是颜奶奶家的孙女颜碧荷”可知,荷花这一形象象征着坚韧和毅力。荷花继承了奶奶的风骨,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她和村里的留守妇女一起将烂泥塘变成了千亩荷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体现了她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由原文“荷花说,非得出去呀?咱奶、咱爹、咱娘一辈子没出去,不过得好好的?”可知,荷花象征着对家庭和乡土的深厚情感。荷花的丈夫玉军和村里的其他人一样跑到别处去打工,而荷花觉得留在村里也一样能过好日子,就想要把村里的荷塘利用起来,虽然她的做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劝说亲人和村民们建设荷塘,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由原文“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她从小就爱美。这一片干涸的臭水塘要都栽种了荷花,那该有多美呀!”可知,荷花的行为还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环境改善的渴望。荷花从小就爱美,她决定将烂泥塘变成千亩荷塘,一是为了给自己和村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实现自我价值,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8.(6分)有人认为“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原文“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寄寓在抒情上,体现了诗意的语言之美。②意境营造的诗情画意。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呈现出温柔宁静的民俗之美。③本文以独特的视角来写改革开放对百姓的影响。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表达情感含蓄。(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①语言上,由原文“夜色下,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可知,作者笔下的景色静谧优美,人们的“欢笑声”像“银铃般”清脆。这种语言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还寄托了主人公的欣喜之情,体现了诗意的语言之美。②意境上,由原文“秦岭终南山下的千亩荷塘就碧波荡漾,朵朵荷花亭亭玉立”“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月光水一样从指缝里流淌出来,欢笑声也银铃般在影影绰绰、暗香浮动的荷塘上回荡”等可知,文中描写荷塘的环境,选取典型的“荷花”“月光”“荷塘”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受。
③选材、视角上,由原文“荷花决定在门前的臭水塘里种荷花……那该有多美呀!”“我不信在村里就活不成了,我荷花一定要活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在村里日子照样能过得风生水起”“上千亩荷塘连成片在风中摇曳的时候,游客们就蜂拥而至”可知,小说没有写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的大场面,而是写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荷花改造荷塘、发展农村经济的故事;通过荷花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