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5 练透一点: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5 练透一点: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5 练透一点:人物通讯选材的典型性
(时间:40分钟 分值: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陈启文
在玛多,我也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
几乎无人不知,长年累月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那伤害的程度足以用对生命的摧残来形容。有人给我透露了一个冷酷的数字,在玛多这地方,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四岁左右。而一个人在高原上待了多年后,哪怕离开了高原,在余下的生命里也将是一个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药罐子”。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地方干部,一般干够二十年就可以轮换或退休了,而像谢会贵这样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的,极为罕见。所谓地方干部,这里还得解释一下,这是用黄河人的眼光来看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中央政府直属机构,而玛多水文站麻雀虽小,却也是黄委会垂直管理的一个最底层的中央直属单位。但由于他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很少与人打交道,与地方上、社会上少有接触,社会上对他们的存在也不大关注。他们时常被人们看见,却很少被人们认识。很多人看到这些一脸黢黑、木讷寡言的水文人,第一个感觉就是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而他们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这也是水文人下意识的一种习惯。
由于对他们缺乏了解,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最底层的、第一线的水文人工资待遇很低,比那些同在玛多工作的地方干部低多了。如果说一个人年轻力壮时来到高原打拼就是“四十岁前拿命换钱”,这个目标谢会贵过了五十岁没有实现,一辈子也难以实现。从刚到玛多水文站每月拿三十多块钱工资,到如今,他每月也就能拿到三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别说拿双倍工资,愣是连一天的出车补助他也没有拿过。如果说这微薄的工资就是他拿命换来的钱,那谢会贵的命、水文人的命也太不值钱了,太廉价了。而“四十岁后拿钱保命”,却是谢会贵用生命来验证了的痛苦的现实。他从二十二岁那年获得了“玛多打冰机”这个响当当的称号,如今这台“打冰机”也日渐磨损老化了,一身的高原病加上水文人的职业病——风湿痛、关节痛、胃痛,还有致命的脑血栓,从三十岁之前就开始折磨他,年岁越大越是厉害。无论在玛多水文站还是西宁的家里,那大大小小的药罐子,不是治胃病的,就是治风湿痛、关节痛的;有时候药罐子摆得太多了,他还得在这些药罐子上分门别类贴上标签,一不小心,就吃错了药。
那么,谢会贵又拿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什么?回首二十岁时,他用一张纸把自己送到了这个雪域高原,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他以自己的坚守和全身心的投入,为自己换来了上上下下的夸奖,几乎每一任站长都这样夸奖他,“别看老谢是咱们玛多站资历最老的,可干起活来愣是一点儿也不含糊……”夸奖的话多了,既是不断地重复,也是在不断地强调,而他每次听了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除此之外,他也为自己换来了一大堆荣誉证书,从黄委会系统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为一个最底层的水文人,应该说,他已经抵达了人生荣誉的高峰;然而说穿了,同一个人的生命相比,同他一生最宝贵的年轻岁月相比,这些荣誉证书也不过是一张纸。而每次在光环闪耀中领奖时,他也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纸,但他还用生命换来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在玛多测量的数以万计的水文数据。那上面记录了黄河源头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类不同自然条件下流量、蒸发量、降水量、泥沙量等数据,这每一个高精度的水文数据,都在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就不可能打造一条数字黄河,中国第二大长河源头的水文数据将是绝对空白;一条如同巨龙般的黄河,从龙头开始就是个处于失明状态的瞎子。想想也知道,要不国家怎么会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设一个水文站呢?这里根本不具备设站条件,但必须设站!玛多水文站就是黄河的第一只眼,谢会贵就是这只眼睛里的一只瞳仁……
一个人,从二十岁的憧憬与抵达,到知天命之年步履蹒跚地离去,这就是他漫长而简单的人生履历。无论当初的选择是热血沸腾还是心血来潮,他已在人类生存的极限下以三十二年的生命和岁月验证了,那就是他矢志不移的选择,那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选择。我有幸抵达了黄河源头的青藏高原,又有幸找到了一个离他最近的机会,但他不愿意谈自己,他谈的最多的是那个水文站和他的那些老前辈和同事,“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但黄河可以做证,青藏高原可以做证,一个人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坚守三十二年,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
而如今,随着黄河源头从过去的无人区变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很多游客又没有生态环保意识,老谢对游人带来的各种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损害也格外担心。他多么希望有幸来此一游的游客们,能够像那些藏胞一样,对这里的每一滴水,对我们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保持一种神圣的敬畏、虔诚而纯粹的信仰。
对于我,玛多只是一条必经之路上的短暂驿站。在我离去前,又一次深深凝望,一个仅有五间房的小小院落,它的存在,让我们错杂的内心一下变得简单明了,而对它,一切都会得以逼真地映现。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玛多水文人“一旦闲下来,也时常长久地发呆”,是因为他们在那荒凉河谷里待傻了,很少与社会接触,变得木讷寡言。
B.作者谈及水文人的工资待遇很低,既指出像谢会贵那样坚守多年的水文人并非为了利益,展现其崇高,也暗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作者用“漫长而简单”形容谢会贵的人生履历,“漫长”是指三十多年的坚守漫长,而“简单”是指他的人生履历简单,只做玛多水文人。
D.作者开始称呼谢会贵全名,后来称呼“老谢”,表明其情感态度的转变,可见谢会贵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担忧真正赢得“我”的共鸣和尊敬。
答案 C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玛多水文人发呆不是因为待傻了而变得木讷寡言,而是因为这成为他们下意识的习惯。B项“暗含作者对他们的同情”错。从整篇文章看,写他们的工资待遇是为了凸显他们的纯粹崇高。D项称呼的改变并不能表明“我”对谢会贵的尊敬是从这时才开始,作者对谢会贵尊敬、赞美的情感是贯穿全文的。
2.(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十岁前拿命换钱,四十岁后拿钱保命”一句引出下文,既交代谢会贵四十岁前后的不同境遇,也为表现他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B.文中两次出现“只是憨厚而实诚地一笑”的神态描写,凸显出谢会贵面对他人夸奖和获得荣誉时保持本心、质朴纯然的性格特点。
C.文中用“一只瞳仁”比喻谢会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谢会贵在玛多水文站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他搜集的数据对于了解、治理黄河的巨大作用。
D.“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是文中唯一一处对谢会贵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不骄不躁、敦厚谦逊的美德。
答案 A
解析 “交代”应为“暗示”,“境遇”应为“生活工作状况”,开头这句话也不是铺垫。
3.(4分)谢会贵是水利系统的一名基层水文员,作者却用了一个宏大的题目来报道他的事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样命名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与文末“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完整。②表达效果上,运用比喻,并把基层水文员与宏大的题目进行对比,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谢会贵的价值。③情感上,具有象征意义,既讴歌主人公,也表现出“我”受到的巨大触动,升华主旨。
解析 解答时,可从结构、情感、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①标题“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与文末“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相呼应,使全篇结构完整。②“坐标”的作用是标识方向及定位,此处运用比喻,强调谢会贵所作的贡献,并把基层水文员与宏大的题目进行对比;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谢会贵的价值,一举两得,意义不凡。③结合“哪怕再平凡,也足以用崇高来形容”“唯愿在我接下来的奔波于大河上下的漫漫长旅上,它的存在如同时空中的一个坐标,一个闭上眼睛也能看见的坐标……”可知,文章的目的在于讴歌主人公,也表现出“我”受到的巨大触动,升华主旨,突出了人物通讯的价值和意义。
4.(6分)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典型性:谢会贵在最艰苦的基层水文站坚守三十余年,记录大量数据,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②人物精神:谢会贵热爱工作,不计得失,矢志不渝,质朴坚韧,敦厚谦逊的精神品格极具感染性。③作者立场和态度:弘扬谢会贵崇高而伟大的奉献精神,唤起社会对这类人的关注。
解析 解答时,结合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从典型性、人物精神、作者立场等角度分析。谢会贵三十年如一日,在最艰苦的基层水文站坚守,记录大量数据,填补中国乃至世界水文的空白,更是国家防总、黄河防总、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从此他就认了,一辈子交给玛多了”,写他积极投身到水利工作中;“说啥呢,做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质朴的语言透露出的是谢会贵高贵的品质。作者饱含感情,歌颂弘扬谢会贵崇高而伟大的奉献精神,唤起社会对这类人的关注,达到写人物通讯的目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被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画手抄下来。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以重任。
(3)扶植新秀,甘为人梯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 Script 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摘编自《光明日报》)
5.(3分)本文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都刻画了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下列对这四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和《“探界者”钟扬》主要展现了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两篇文章中,作者使用鲜明、个性化的语言,使张秉贵、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活了起来。
C.本文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更好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作品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
D.“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这些语句体现了新闻报道者的立场。
答案 A
解析 “主要展现科学家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法不当。《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探界者”钟扬》表现了钟扬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深沉的爱,赞扬了钟扬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勤于耕耘、甘于奉献的精神。
6.(4分)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报道。本文已就第三个事件拟写出小标题,请你为第一、第二个事件拟写小标题,要求能概括典型事迹,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2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扶植新秀,甘为人梯
答案 (1)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2)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解析 第一部分主要写王选院士“调整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其中交代了原因,还介绍了王选院士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取得成功;文中有“跨领域研究”“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等内容,据此可概括出答案。第二部分开头写“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下文则记述了几个具体事件,是从精神品质上对其进行赞颂,因此可把第一段作为概括性的内容,从中提取关键词语即可得出答案。
7.(6分)人物通讯时常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从本文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说说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画手抄下来”“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等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以及王选院士的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精神。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解析 先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第二部分“当时条件很艰苦……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是刻画人物较为细腻之处,分析时可针对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人物特点概括出其精神品质。“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一笔一画手抄下来”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怕吃苦的人物形象,而“18年……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则展现了一个对科学执着坚守、乐于奉献的科学家的形象。文章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赞颂其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感受到内容的真实性,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