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周测7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周测7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教师版)语文必修上册-高中同步周周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周测7 基础巩固:文言基础巩固+名篇名句默写+语用综合练
(时间:50分钟 分值:60分)
一、文言基础巩固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惊”与“天下归心”中的“归”用法相同。
B.“少无适俗韵”中的“适”与成语“削足适履”中的“适”含义相同。
C.“银瓶乍破水浆迸”与“乍暖还寒时候”两句中的“乍”含义相同。
D.“复得返自然”与“黄鹤一去不复返”两句中的“返”含义相同。
答案 B
解析 B项“含义相同”错。适应/适合 。A项均为使动用法。使……震惊/使……归顺。C项均为突然、忽然。D项均为返回。
2.(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坐促弦弦转急”与“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句中的“却”含义相同。
B.“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与“越人语天姥”中的“语”用法不同。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尝”含义相同。
D.“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因”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含义相同。
答案 A
解析 A项“含义相同”错。退回/回头。B项名词作动词,下雨/告诉。C项均为曾经。D项均为依据。
3.(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与“委身为贾人妇”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B.“半壁见海日”中的“见”与成语“固执己见”中的“见”含义不同。
C.“烟涛微茫信难求”与“低眉信手续续弹”两句中的“信”含义相同。
D.“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与成语“出类拔萃”中的“拔”含义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含义相同”错。确实、实在/随便。A项因为/做。B项看见/见解。D项均为超过。
4.(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来万事东流水”与“大江东去”两句中的“东”用法相同。
B.“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胜”与成语“不胜其烦”中的“胜”含义不同。
C.“歌以赠之”与“不以物喜”(《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D.“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发”和“雄姿英发”中的“发”含义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用法相同”错。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A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B项超过/经得起。D项出发/勃发。
5.(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与“去日苦多”两句中的“苦”含义不同。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与成语“学而不厌”中的“厌”含义相同。
C.“渚清沙白鸟飞回”与“添酒回灯重开宴”两句中的“回”含义不同。
D.“但为君故”与“但使龙城飞将在”(《出塞》)两句中的“但”含义相同。
答案 D
解析 D项“含义相同”错。只是/倘若(或只要)。A项极/可悲。B项均为满足。C项盘旋/点亮。
6.(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与“横无际涯”(《岳阳楼记》)两句中的“横”含义不同。
B.“赢得仓皇北顾”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含义不同。
C.“云霞明灭或可睹”与“或尽粟一石”(《马说》)两句中的“或”含义不同。
D.“凄凄惨惨戚戚”中的“戚”与成语“休戚相关”中的“戚”含义相同。
答案 C
解析 C项“含义不同”错。均为有时。A项遮蔽/广阔,宽阔。B项回头看/拜访。D项均为悲愁。
7.(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与“池鱼思故渊”两句中的“故”含义相同。
B.“遥想公瑾当年”中的“当”与成语“当仁不让”中的“当”含义不同。
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饭”与“歌以赠之”中的“歌”用法相同。
D.“失向来之烟霞”与“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向”含义不同。
答案 D
解析 D项“含义不同”错。均为原来的。A项均为旧的,原来的。B项指过去的某一时间/面对。C项均是名词作动词。吃饭/作歌。
8.(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与“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中的“数”含义相同。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与“自言本是京城女”两句中的“是”含义不同。
C.“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与“浔阳江头夜送客”中的“夜”用法相同。
D.“莫辞更坐弹一曲”与“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元二使安西》)两句中的“更”含义相同。
答案 A
解析 A项“含义相同”错。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B项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在夜里。D项均为再。
9.(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凝绝不通声暂歇”与“如听仙乐耳暂明”两句中的“暂”含义不同。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与“为君翻作《琵琶行》”两句中的“为”含义不同。
C.“訇然中开”与“座中泣下谁最多”两句中的“中”用法相同。
D.“万里悲秋常作客”与“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两句中的“常”含义不同。
答案 C
解析 C项“用法相同”错。名词作状语,从中间/中间。A项暂时/忽然,一下子。B项动词,弹奏/介词,替,给。D项长年/普通。
10.(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夜闻君琵琶语”与“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中的“语”含义相同。
B.“冰泉冷涩弦凝绝”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绝”含义不同。
C.“转轴拨弦三两声”与“曲终收拨当心画”两句中的“拨”含义不同。
D.“遂命酒”与“命曰《琵琶行》”两句中的“命”含义不同。
答案 A
解析 A项“含义相同”错。名词,曲调 /动词,回答。B项凝结不动/与世隔绝。C项拨动/拨子,弹奏弦乐器的用具。D项指派,差遣/命名。
二、名篇名句默写
11.(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深秋的早晨,退休的周老师在公园散步,看着树上的露水不禁心有所动,他吟诵起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内心的感慨。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夸张和衬托,连用四个动词,表现出天姥山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作为杰出将领,运筹帷幄大破敌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需要英雄,呼唤英雄。“英雄”一词在古诗词中也常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酒”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深沉情感。比如李清照想用“______________”来消愁,白发苍苍的杜甫却只能“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4)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5)三杯两盏淡酒 潦倒新停浊酒杯 (6)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三、语用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用典,借古说今,好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________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①(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地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那就会很费力。
三是用典可以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②(         ),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文学方面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以使语意更委婉。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而桓冲却忧心忡忡地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12.(3分)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容置疑 B.显而易见
C.毋庸置疑 D.毫无异议
答案 D
解析 此处所填成语是对“圣贤之事、圣贤之言”“正确性”的评价,既然是“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就是绝对正确的,不用怀疑,很容易看明白的,故可填“不容置疑”或“显而易见”“毋庸置疑”。A项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B项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C项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D项毫无异议:完全同意或认可某件事,没有任何不同的意见或疑问。用于描述一个人对某一观点、建议或决定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完全赞同。不能用于观点的正确性。
13.(3分)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末加点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B.你就送来,我也不要。
C.他要是不来,我就去找他。
D.放下行李,我们就到会议室开会去了。
答案 C
解析 C项与文中加点的“就”均表因果。A项表加强肯定语气。B项表让步。D项表前后事情紧接着。
14.(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案 (示例)①反对声色的享乐 ②形容文人贫困
解析 第①处,结合下句引用老子的话表达对声色享乐的反对可知,可填“反对声色的享乐”。第②处,结合“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文学方面才学像司马相如”可知,此处表达文人很穷的意思,可填“形容文人贫困”。
15.(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语气比较强烈,这一效果是如何达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最”反复表达,强化了语气;(2)“不能不用”使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突出了以简驭繁的重要作用。
解析 (1)此处连续使用两个“最”字,即“分量最重,力量最大”,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将用典以简驭繁这一好处在诸多好处中所处的突出地位凸显出来,在语气上起到了层层强化的作用,使读者更加重视这一好处。(2)“不能不用”这个双重否定结构,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肯定意味,意味着在写作尤其是作诗的情境下,基于用典以简驭繁所具备的重要性,使得文人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要使用用典这种方式,有力地突出了用典以简驭繁这一好处所具有的强制性作用。
16.(4分)胜利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用典。请从下面两则诗句中任选一则,结合第四段内容列出讲解要点。
诗句 典故出处
(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西晋司马彪对此作注:“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陶诗。①两句用了《庄子》中的典故“以简驭繁”,表面上说诗人归隐在虚空的居室,实际上表明诗人内心的澄净。②这与五言诗诗句的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诗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示例二)辛词。①两句用了廉颇的典故“以简驭繁”,既表明自己老当益壮、报效祖国的决心,也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②这与词的格式固定、字数受限而又必须表达丰富词意有关,有一定强制性。
解析 (示例一)陶诗。①“虚室”这个典故,用简单的两个字“虚室”,就传达了丰富的内心世界相关的含义,很好地体现了用典以简驭繁的特点。②借助典故就能巧妙地实现表意丰富的目的,所以在这样的五言诗句中使用典故是出于满足诗歌创作要求的必然选择,体现了这种强制性。
(示例二)辛词。①辛弃疾借此典故是将自己比作廉颇,这个典故也含蓄地透露出他内心那种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之情。通过这一典故,充分展现了以简驭繁的作用。②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要表达自己老当益壮却又报国无门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所以借助典故来丰富表意,是在词的创作规范限制下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体现了使用典故的强制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