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3 岩石圈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1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不同的岩石,该地地层未发生过倒置。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岩石类型。据此完成1~3题。
1.图1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
2.图2中与图1中⑤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A.a B.b C.c D.d
3.下列有关M、N两山谷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山谷的形成都以断裂下陷为主因
B.两山谷的形成都以外力侵蚀为主因
C.M山谷主要因断裂下陷而形成,N山谷主要因外力侵蚀而形成
D.M山谷主要因外力侵蚀而形成,N山谷主要因断裂下陷而形成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正欲前往当地知名景点清水断崖的王老师一家不得不提前终止行程返回大陆。据当地的旅游资料显示,清水断崖是位于海边一处面向大海、壮美绝伦的大理石崖壁。据此完成4~5题。
4.本次花莲县发生地震的海域可能位于
A.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B.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
D.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5.清水断崖的岩石类型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戊
美国“魔鬼塔”耸立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属于地质时期火山颈的残留物。如图为“美国‘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完成6~7题。
6.组成“魔鬼塔”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白云岩 B.花岗岩、玄武岩
C.石灰岩、大理岩 D.花岗岩、砾岩
7.下列关于“魔鬼塔”地质形成过程的推测,正确的是
A.海洋沉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海洋沉积
C.海洋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D.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外力侵蚀—海洋沉积
图1所示“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用翡翠雕刻而成。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翡翠是在高压条件下,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翡翠原石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9.图2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A.⑤ B.③ C.① D.④
2022年1月15日12时27分(北京时间),汤加海域火山(20.5°S,175.4°W)发生喷发并引发大范围海啸。此地位于汤加海沟附近。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新岛屿。完成10~11题。
10.汤加的本次火山爆发地点位于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分别是
A.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11.2009年喷发后形成新岛屿,构成“新岛”的物质可能是
A.海底火山喷发后冷却的岩浆
B.海底火山喷发时喷涌出的海底泥浆
C.海底火山喷发时,火山周围被挤压堆积的海底砂石
D.海底火山喷发时落下的火山灰
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图”,甲、乙表示断裂面,丙、丁表示岩层接触面。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最先形成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3.有关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断层形成早于石炭纪地层
B.寒武纪时期发生地壳水平挤压
C.该地区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地壳上升
D.丁形成时地壳先下降后抬升
如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E-60°E之间。读图,完成14~15题。
14.⑥板块是
A.欧亚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1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②③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A.褶皱山脉 B.狭长裂谷
C.海沟 D.洋脊
地壳运动造成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如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地势抬高容易形成山地,反之为向斜,地形表现为谷地。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地质构造类型为
A.背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向斜谷
17.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受力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B.受力挤压—岩层向下弯曲—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C.受力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外力沉积—形成谷地
D.受力挤压—岩层向下弯曲—外力沉积—形成谷地
2021年12月4日,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塞梅鲁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将火山附近卢马姜地区的多个村庄覆盖,当地部分居民被迫撤离。据此完成18~20题。
18.火山喷发是一种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19.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20.火山喷发形成的山体的一般特点是
A.高大绵长 B.多直立的陡崖
C.山顶有积雪 D.锥形山体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甲)和“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图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图乙中D地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____(填“地垒”或“地堑”),C地的构造地貌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乙所示直线的深度上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在A、B、C三地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多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图甲中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表示该岩石的形成过程,该岩石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析形成图乙中B地地貌的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图1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示意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1)甲、乙两山地中,甲山地的地质构造为______,地貌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山地中,容易寻找到油气的是______,容易寻找到地下水的是______。
(3)图1中河流的发育过程与丙处的______(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该处是否适宜修建大型工程__________(填“是”或“否”)。图中河湖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图2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作用一致。
(4)图1中花岗岩和砂岩分别与图2中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一致。
(5)图中岩浆活动和岩层断裂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C 2.B 3.C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地层未发生过倒置,下面的岩层比其上的岩层年龄老,故①②③岩层中③形成时间最早、①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④是由岩浆侵入而形成的,岩浆侵入破坏了①②③岩层,所以其形成时间最晚。故先后顺序依次是③②①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图1中⑤是岩浆侵入沉积岩时,沉积岩受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根据图2中岩浆、水体及沉积物可推断出,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c为喷出岩,d为侵入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3题,读图可知,M山谷为地堑构造,由岩层断裂下陷而形成;N山谷为背斜构造,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侵蚀形成谷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A 5.C [第4题,我国台湾省花莲县位于太平洋西岸,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沉积物堆积形成沉积岩,故甲是沉积岩,火山喷发形成喷出岩,丁是喷出岩,则戊是岩浆,乙是侵入岩,所以丙是变质岩。清水断崖是壮美绝伦的大理石崖壁,表明清水断崖(大理石)的岩石类型是变质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B 7.A [第6题,由材料可知,“魔鬼塔”属于火山颈的残留物,推知其是岩浆侵入或喷发形成的岩浆岩,岩浆岩主要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花岗岩和玄武岩是常见的岩浆岩,B正确;石灰岩、白云岩和砾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第7题,“魔鬼塔”大约形成于5 000万年前,当时怀俄明州还位于海平面以下,沉积了砂岩、石灰岩、页岩等沉积岩层。同时,来自地壳深处的压力迫使岩浆侵入沉积岩,随后岩浆便开始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经过数百万年,海底隆起形成坚硬的陆地,外力作用开始侵蚀外部沉积岩,沉积岩被侵蚀殆尽后留下巨块岩浆岩,岩浆岩由于风化作用形成“魔鬼塔”。所以“魔鬼塔”地质形成过程是海洋沉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地壳抬升—外力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C 9.A [第8题,“翡翠是在高压条件下,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说明翡翠是在高压条件下,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因此属于变质岩。故C正确。第9题,由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因此图中①为冷却凝固作用,a、b分别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因此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图中④为固结成岩作用,c为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因此图中⑤为变质作用,d为变质岩,②为重熔再生作用。故图2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⑤,A正确。]
10.C 11.A [第10题,结合材料汤加海域火山(20.5°S,175.4°W)以及汤加火山所在的汤加海沟的位置,再结合板块分布图进行判断,汤加火山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C正确。第11题,结合材料火山前身是一座海底火山,2009年喷发后形成新岛屿,因此新岛的构成物质为火山喷发的物质,不断堆积,最后海拔高于海面而形成,构成物质为火山喷发后冷却的岩浆。]
12.B 13.C [第12题,图文信息表明,甲、乙表示断裂面,丙、丁表示岩层接触面。断裂面甲切断了石炭纪地层,没有切断新近纪地层,表明甲断裂面发生在石炭纪与新近纪之间,断裂面乙切断了志留纪地层,没有切断石炭纪地层,表明乙断裂面发生在志留纪与石炭纪之间,乙形成早于甲,排除A;丙接触面位于石炭纪与新近纪地层之间,表明丙接触面形成于石炭纪与新近纪之间,丁接触面位于志留纪与石炭纪地层之间,表明丁接触面形成于志留纪与石炭纪之间,丁形成早于丙,排除C;观察乙断裂面与丁接触面相交处可知,乙断裂面没有破坏丁接触面的完整性,而丁接触面破坏了乙断裂面的完整性,表明乙断裂面形成早于丁接触面,B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第13题,读图可知,甲断层把石炭纪地层断开并错动,说明甲断层形成晚于石炭纪地层,A错误;图中显示,寒武纪地层与志留纪地层出现相似弯曲状态,说明地壳水平挤压形成褶皱的时期在志留纪之后,而不是发生在寒武纪时期,B错误;丙、丁两个接触面实为侵蚀面,地层上升至高处才能形成明显的侵蚀面,因此该地区发生过两次大规模地壳上升,C正确;丁处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表明丁接触面形成时,地壳上升,在丁接触面之上又沉积了石炭纪地层,说明当地在丁形成后地壳又下降,D错误。故选C。]
14.D 15.A [第14题,据图可知,该图表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情况,①主要位于10°E-60°E之间,可判断①为非洲板块,向东依次为②印度洋板块、③欧亚板块、④太平洋板块、⑤南极洲板块、⑥美洲板块,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根据所学可知,②印度洋板块与③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属于褶皱山脉,A正确;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形成,B错误;海沟是由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位置相对较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方,在板块向下的俯冲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C错误;洋脊是由板块张裂形成,D错误。故选A。]
16.A 17.A [第16题,读图及图例可知,从中间到两翼依次为古生代地层、中生代地层、新生代地层,符合由老到新的分布,可以判断该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部位有河流贯穿,该背斜形成河谷。故选A。第17题,沉积地层最初形成时是水平的,后受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背斜谷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故选A。]
18.C 19.B 20.D [第18题,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岩浆活动形式。故选C。第19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第20题,火山喷发后,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挟带的固体碎屑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堆积形成锥形体,使得火山体大多为锥形山体。故选D。]
21.(1)地堑 向斜山
(2)B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渗水(不易储存地下水)
(3)沉积岩 ②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4)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岩性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2.(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致密,不易受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2)乙 甲
(3)断层 否 ②
(4)B C
(5)岩浆活动早于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