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高中地理同步周测5《第1~2章综合练习》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高中地理同步周测5《第1~2章综合练习》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5 17:5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测5 第1~2章综合练习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于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乘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执行与神舟十八号乘组的在轨轮换任务。乘组包括蔡旭哲、宋令东和王浩泽,计划在空间站驻留约六个月。据此完成1~2题。
1.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接近
A.13°N B.9°S C.15°N D.15°S
2.相较于我国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在于
①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大 ②降水少,晴天多,能见度高 ③交通便利,适合大型运载火箭运输 ④地广人稀,便于航天器回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4年10月23日迎来霜降时节,某中学生在安徽黄山拍摄到壮美的云海日出景观。下面两图分别示意黄山日出景观和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该中学生拍摄照片时,相机镜头朝向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正东
4.若想在相同位置拍摄相同太阳方位的照片,应选择的日期大约是
A.谷雨 B.处暑 C.大寒 D.雨水
某游客去如图所示的岛屿旅游,于当地时间12月22日9时自驾从①城出发,沿环岛公路南线历时3小时到达②城。读图,完成5~6题。
5.途中,轿车四个座位中避光效果最好的是
A.左前方座位 B.左后方座位
C.右前方座位 D.右后方座位
6.到达②城时,观测到太阳高度最有可能接近
A.84.5° B.78.5° C.66.5° D.48.5°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众神殿上以长度为200英尺的一条绳子悬吊一个60磅重的铁球,做成摆,并在铁球下装一细针,球摆动时,针可在地面铺的沙层上划出记号。根据力学定律,摆动物体都力图保持它原有的摆动平面。读图,完成7~8题。
7.傅科摆可以用来验证
A.地转偏向规律 B.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C.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8.傅科摆在下列四地都偏转一周,耗时最长的是
A.巴黎(48°52′N,2°20′E)
B.南京(31°14′N,118°46′E)
C.堪培拉(35°S,149°E)
D.里约热内卢(23°34′S,43°11′W)
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的薄饼岩因奇特的岩石地貌而闻名。薄饼岩是海洋动植物的残骸在地下堆积,后在海水等因素的侵蚀下,形成的层次分明的岩石景观。如图示意新西兰海岸的薄饼岩景观。据此回答9~10题。
9.薄饼岩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表现为
A.地壳水平挤压 B.地壳相对稳定
C.岩浆活动频繁 D.变质作用强烈
10.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A.内力抬升—海水侵蚀—固结成岩
B.内力抬升—固结成岩—海水侵蚀
C.固结成岩—海水侵蚀—变质作用
D.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水侵蚀
浮石,主要产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天池附近。该石多呈白、灰白、乳白、浅黄等颜色,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读材料和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对浮石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够反映浮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如图为“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层中煤层气含量与水文、地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沁水盆地富气区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
14.下列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条件是
A.煤层的埋藏深度浅,裂隙不发育
B.变质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
C.地下水活动较弱,地下水封闭好
D.煤层气覆盖范围小
“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形成了一种烟囱状的地貌。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黑烟囱”所在地形是
A.海岭 B.海沟 C.海岛 D.海盆
河流主航道一般为水流最深处的航线,下面左图为“某大河一河段流向示意图”,右图为“该河段弯道处主航道中心线上甲点的多年移动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河段流向为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先向东南再向西南
C.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D.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18.下列关于该河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凹岸流速慢,沉积作用强,适合作为仓储用地
B.凸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有利于聚落布局
C.凸岸流速慢,沉积作用强,适合港口建设
D.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需要加固河堤
心滩坝是在河流中下游河段常见的地貌,如图为“某河流心滩坝地貌演化模式图”,图中a、b、c表示不同发育阶段。据了解,该地貌与河流底部的河床形态有关。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河流地貌a阶段主要形成于
A.河床凸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
B.河床凸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
C.河床凹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
D.河床凹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
20.在由a到c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该河流地貌
A.数量明显减少 B.位置不发生改变
C.出现新的水道 D.不发生侵蚀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该图所示时刻,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__,太阳光线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____。
(2)图中AB为____________(填“晨线”或“昏线”)。
(3)图中A、C、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时,深圳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哈尔滨市昼长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深圳市。
(5)在地球五带划分中,C地位于____________带。
(6)C、D两地地方时相差____________小时。
(7)地球表面C点有一物体沿CD方向向D点运动,其方向将向____________(填“南”或“北”)偏移。
(8)此时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_时。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南美洲大陆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山脉上尖峰林立,群峰间白雪皑皑。如图示意巴塔哥尼亚山脉位置及巴塔哥尼亚尖峰景观。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绘制巴塔哥尼亚山脉的形成示意图。
(2)除尖峰外,指出巴塔哥尼亚山脉还可能存在的冰川地貌。
(3)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巴塔哥尼亚山脉多尖峰的原因。
答案精析
1.B 2.D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时间为2024年10月30日,位于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大约4天移动1°,从9月23日开始计算,10月30日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到9°S附近,B正确,A、C、D错。故选B。第2题,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比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纬度高,自转线速度小,①错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高,便于航天器的追踪,②正确;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相比,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内陆偏僻地区,交通不便利,而文昌卫星发射基地邻近海洋,方便大型运载火箭利用船舶运输,运输的火箭直径不受限制,③错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地广人稀,植被稀疏,视野开阔,便于火箭残骸及返回舱的回收,④正确。故选D。]
3.A 4.D [第3题,10月2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是日出东南,故在安徽黄山拍摄日出时镜头朝向东南方向,A正确。第4题,太阳直射相同纬度才能在相同位置拍摄出相同太阳方位的照片。所选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应该与10月23日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即关于冬至日对称。据图示信息可知,霜降之后的第四个节气是冬至,而冬至之后的第四个节气是雨水。因此,再次在相同位置拍摄相同日出方位照片的日期是雨水,D正确。]
5.B 6.A [第5题,由材料“当地时间12月22日9时,自驾从①城出发,沿环岛公路南线历时3小时到达②城”可知,旅途时间为当地时间12月22日9时至12时,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附近),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由图可知,当地纬度为18°S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当地时间12月22日9时至12时期间,太阳大部分时间位于东南方,途中,轿车四个座位中,左后方座位避光效果最好。第6题,到达②城时当地时间为12月22日12时,此时正值正午,太阳直射23.5°S附近,与该地(接近18°S)的纬度差约为5.5°,因此正午太阳高度为90°减去两地纬度差,最有可能接近84.5°。]
7.A 8.D [第7题,傅科摆主要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因此可以用来验证地转偏向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都与地球公转有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方向越大,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一周的耗时越少。巴黎、南京、堪培拉、里约热内卢四地中,里约热内卢纬度最低,偏转一周的耗时最长。故选D。]
9.B 10.D [第9题,由图可知,薄饼岩的岩层呈水平形态,故其形成过程中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水平挤压,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薄饼岩是海洋动植物的残骸在地下堆积”可知,薄饼岩是沉积岩,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关系不大,C、D项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中的“地下堆积”“侵蚀”可知,该景观的形成过程是首先堆积物在地下形成沉积岩,其次,沉积岩经内力抬升露出地面,后经海水侵蚀形成薄饼岩,D项正确,A、B、C项错误。]
11.A 12.C [第11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作用形成的,结合浮石多孔而质轻的特点,可知它是岩浆喷出地表,较快冷却凝固而成的喷出岩,①③正确,故A项正确。第12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是沉积岩、乙是岩浆岩、丙是岩浆,所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冷却凝固、变质作用,结合上题可知,浮石形成过程为代码③。]
13.B 14.C [第13题,根据水流方向和滞流水区等信息判断富气区有利于水体汇集,应为向斜构造。向斜具有良好的储水构造,B项正确;背斜、地堑、地垒都不具备良好的储水构造,A、C、D三项错误。第14题,煤层气储存在煤层中,因此煤层有裂隙发育才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A项错误;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沉积岩中,B项错误;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易将煤层气带走,因此地下水活动较弱的地区且地下水环境封闭,有利于煤层气的储存,同时也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C项正确;煤层气覆盖范围小不利于其开发,D项错误。]
15.D 16.A [第15题,根据材料可知,“黑烟囱”是海水渗入地壳裂缝形成的,而地壳裂缝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所以为生长边界。由图可知,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及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为“黑烟囱”的主要分布区域,②③正确,①④错误。第1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生长边界附近一般形成海岭,A项正确;海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B项错误;“黑烟囱”所在地形位于海底,海岛是海洋中的小块陆地,故C项错误;海盆是地壳构造较稳定的地区,不具备“黑烟囱”形成的地质条件,故D项错误。]
17.D 18.D [第17题,由左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的曲流处,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影响,甲地会逐渐向凹岸一侧偏移,再结合右图中甲点的移动轨迹和指向标可知,甲点在向西移动,也就是甲地凹岸的方向,对比左图可知,左图中下侧为正西方向,上侧为正东方向,左侧为正北,右侧为正南,据此可判断出河流流向为先向西北,再向东北。第18题,河流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港口需要建设在水深的地方,凸岸沉积作用强,水浅,不适合建港口;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需要加固河堤。]
19.B 20.C [第19题,图示a阶段是河流心滩坝形成阶段,据材料信息“心滩坝是在河流中下游河段常见的地貌”可知,心滩坝为河流堆积地貌,该地貌与河床形态有关,河床凸起阻挡水流,使流速减慢,形成堆积地貌,故A错误,B正确;河流的凹陷处没有阻挡河水、削减流速的作用,不能提供外力堆积的条件,排除C、D。故选B。第20题,读图可知,三个阶段中,心滩坝数量没有变化,排除A;心滩坝整体的位置向下游移动,排除B;心滩坝的移动意味着既有侵蚀作用又有堆积作用,排除D;在第一个大的心滩坝中出现了新的辫状水道,C正确。故选C。]
21.(1)冬至 23.5°S
(2)昏线
(3)E>C>A
(4)昼短夜长 小于
(5)北温
(6)6
(7)南
(8)14
解析 (1)读图分析,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可知为北半球冬至日,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2)读图可知,顺着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的方向,经过AB后由昼进入夜,可知AB为昏线。(3)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A、C、E三地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E>C>A。(4)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深圳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短,因此哈尔滨市昼长小于深圳市。(5)图中C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可知属于北温带。(6)图中每两条经线经度相差30°,D位于C以东90°,可知D比C早6个小时,两地地方时相差6小时。(7)C、D位于北半球,从C向D运动(自西向东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使其方向向南偏移。(8)此时E点位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可知E地方时为18时,C点与E点经度相差60°,且C点经线在E点经线以西,时间相差4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C点的地方时为14时。
22.(1)见下图:
(2)刃脊、冰斗、“U”形谷、冰碛湖等。
(3)昼夜温差大,岩石风化作用强,海拔高,风力大,风蚀作用强;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山体在风化、侵蚀作用下,被越削越尖,形成尖峰。
解析 (1)巴塔哥尼亚山脉属于海岸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导致陆地板块隆起抬升形成的。(2)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刃脊、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湖、冰蚀湖等。(3)巴塔哥尼亚山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岩石易破碎;海拔高且常年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风蚀作用强;冰川广布,冰川侵蚀作用强,山体在风化、侵蚀作用下,被越削越尖,形成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