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时间: 20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 年 月 日至 日
年级: 5年级 总序第18个教案
课 题 期末知识复习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复习
教学目标 全面回顾并巩固 1-2 单元中关于算法的基础概念、描述方法及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熟练掌握利用电子表格和简单编程工具实现算法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 1、算法的概念、多样性及价值理解。 2、利用电子表格公式和简单编程实现算法的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 1、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并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算法。 2、算法优化的思路与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编程实现算法时变量的赋值与运算逻辑理解。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课前、课中反思
一、家务劳动小能手 —— 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认识生活中的算法 1、发现生活中的算法 案例分析:以 "整理书桌" 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整理书桌的步骤,总结出生活中算法的存在形式。 2、了解算法的多样性 对比分析:展示两种不同的 "洗碗" 步骤算法,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理解不同算法可能有不同的效率和效果。 3、认识算法的价值 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算法如何提高家务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如合理安排洗衣顺序可以节省时间和水资源等,让学生体会算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二)算法的描述与验证 1、描述算法的基本方法 介绍流程图描述算法:通过展示 "扫地" 算法的流程图,讲解流程图的基本符号(起止框、处理框、判断框、流程线等),并让学生尝试用流程图描述自己整理书包的算法。 2、验证算法的重要性 演示算法验证方法:以 "计算家庭一周买菜费用" 的算法为例,模拟执行算法步骤,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让学生掌握通过模拟执行来验证算法的方法。 (三)算法的设计与优化 1、设计简单的算法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算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算法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对算法进行优化 讲解算法优化的思路:从效率、步骤简洁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让学生理解优化算法的意义,并尝试对自己的算法进行优化。 二、农业种植小参谋 —— 算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 1、分解问题和建立模型 问题分解:将计算施肥量的问题分解为确定农作物所需肥料总量、根据土地面积计算每亩施肥量等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施肥量 = 土地面积 × 每亩所需肥料量)。 2、根据模型设计算法 让学生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设计计算施肥量的算法步骤,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出来。 3、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教师示范用流程图表示计算施肥量的算法,让学生注意流程图的规范绘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自己设计的算法流程图。 (二)用工具实现算法 1、人工实现算法 以 "计算小块菜地施肥量" 为例,让学生手动进行计算,复习人工实现算法的过程,体会人工计算的局限性。 2、建立简单的电子表格 学生实践:让学生自己在电子表格中建立类似的表格,并输入相关数据。 3、在表格中插入公式实现算法 学生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建立的表格中插入公式,计算不同土地面积下的施肥量,教师巡回指导。 (三)用编程实现算法(30 分钟) 1、认识计算机程序 介绍常见的编程语言:简要介绍 Scratch、Python 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 2、变量的赋值与运算 学生练习:让学生给不同的变量赋值,并进行简单的运算,如计算 "b=3,c=b+2",加深对变量赋值与运算的理解。 3、编写简单的计算机程序 学生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中算法的认识、算法的描述与验证、设计与优化,以及在农业种植中如何用工具和编程实现算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