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5 20: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 独立而多元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标解读】
1.了解人类早期农耕畜牧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搜集各文明区域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出现的史料,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4.结合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 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及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通过对世界各地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把握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经济社会条件,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括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梳理各文明古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认识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的理性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难点: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讲授新课】
导入:教材第二页的两幅图大约绘制于5000—6000 年前,反映农业和畜牧业刚刚产生时的情景。左上图的人们在放牧,左下图的人们在收割。当我们看到这些远古遗迹的时候,不禁要问古代人类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奇迹的,古代的文明又是如何产生的和怎样发展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阅读教材2到3页相关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下面知识网络。
原始社会: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交换和贸易(商业)→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提高)

早期城市(定居) 剩余产品

产生私有制和剥削

阶级产生

文字 国家← 强制机关 ← 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
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因此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部落首领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因此,私有制出现了。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之后富人就成为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于是阶级出现。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
农耕的发展,出现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早期城市。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的一系列措施。因此,城市成为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出现。
过渡: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为私有制、剥削、阶级对抗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人类文明迈向文明时代。
2、基本标志: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独立而多元
阅读教材3到6页,完成下表:
比较项 古巴比伦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自然状况 西亚两河流域,干旱少雨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干旱少雨 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温暖湿润 欧洲东南部,层叠山峦,三面环海,温和多雨 东亚,长江、黄河流域,温暖湿润
文明发展 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基本统一:约公元前1800年 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初步统一:公元 前3100年左右 出现:公元前3千年;形成国家: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诞生;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形成国家:约公元前2070年
政治统治 汉谟拉比推行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法典 法老制度 种姓制度 公民政治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文字 楔形文字(泥版) 象形文字(莎草纸) 梵文 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甲骨文(龟甲兽骨)
工程技艺 空中花园 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阿育王石柱 雅典娜神庙 青铜器
科技 星期制度、60进位制 太阳历 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按位计值法 亚里士多德将科学进行分类 筹算计算法、九九乘法表
宗教 多神教 多神教(阿蒙神) 佛教、印度教 希腊神话(宙斯) 多元崇拜(祭祀与占卜)
文学 《吉尔伽美什》 神话和文学故事 《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古希腊神话及悲喜剧 《诗经》、楚辞
【概念解释】
大河文明(农耕文明):大陆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的民族性格,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形成专制制度,如四大农耕文明古国。
海洋文明:濒海居民(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 冒险的民族性格,发展工商业和民主制度如古代希腊人;
问题一:阅读第四页历史纵横《洪水传说》,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洪水传说出现的原因?从文明角度方面分析其影响?
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开放的地理环境,经常遭到外族入侵,造成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带来新的活力。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永远存在的外族人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充满不安全感,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由南向北从这里流入地中海、每年的七月初,尼罗河开始泛滥,十月底雨季过去,下降的河水才流入河床、泛滥期间积下厚厚的一层淤泥成为谷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这条著名的大河不仅给下游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更给这里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
建筑: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0公里的吉萨高地,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宇塔、它比胡夫塔低三米但有着完整壮观的附属建筑。即“狮身人面像”。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由一个大岩石雕刻而成,已有4500年的历史。
问题二:阅读第五页学思之窗,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利用身体器官的自然高低来附会和比拟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问题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希腊则是以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首先是是以海洋为依托,三面环海,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但是地中海气候下,盛产葡萄酒、橄榄油等,希腊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向海外输出酒、布匹等产品。古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又将彼此分割在相对孤立的海岛和山谷指中,因此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
问题四: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1)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2)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明区域的分散性、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3)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
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处于北半球温带或者热带;从环境特征上看,都靠近水源——处于大河流域或靠近海洋。土地相对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气候温和,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发展。适合农耕文明的发展。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因此在这些地区率先诞生了人类文明。从总体上看,古代文明在产生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具体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各区域不同,因此各地区文明具体出现时间和表现也是不同的。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结束语:
文明有先后,但无优劣。尊重差异,爱其所同,敬其所异。都是人类文明遗产,都应被尊重与传承!
正是这些不同和差异,经过漫长岁月的演进,造就了人类的多元文化。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开放的国际视野。
试题:地理因素决定了在世界什么地方社会发展脚步最快……。在不同时刻,连接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的那些大草原,中国南部肥沃的稻田……印度洋和大西洋最佳位置的人们——最初主要是英国人,后来还有以前曾被英国人殖民的美国人——创造了全新种类的帝国和经济,并释放出在化石燃料中的巨大能量。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世界多久》
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历史相关文明崛起(一个或多个)史实,评述伊恩·莫里斯的观点。(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准确、自圆其说)
【答案】示例:地理环境是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中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在希腊,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隔成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绿岛相连,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耕地缺乏和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生产,为了解决人口不断增长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希腊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政治和宗教
记事管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