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5 23:13:19

文档简介

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
【解题策略】
类型一
例1 C [解析] NaX为一元弱酸的钠盐,因c(X-)发生水解,NaX溶液呈碱性,c(OH-)>c(H+),c(Na+)>c(X-),由于c(X-)的水解程度是微弱的,故c(X-)>c(OH-),则c(Na+)>c(X-)>c(OH-)>c(H+),A正确;室温下,相同浓度的NaX、NaY、NaZ溶液,pH越大,阴离子对应的一元酸的酸性越弱,其电离常数越小,根据图可知Ka(HX)>Ka(HY)>Ka(HZ),B正确;这三种盐都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都呈碱性,加盐酸使三种溶液呈中性,弱酸的酸性越弱,其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其钠盐溶液pH越大,要使混合溶液呈中性,则加入盐酸体积越大,其混合溶液中相应弱酸的生成量应该越多,由B选项分析可知酸性:HX>HY>HZ,则溶液呈中性时生成酸的量n(HX)n(Y-)>n(Z-),又由于加入盐酸体积NaXc(Y-)>c(Z-),C错误;根据质子守恒可知,D正确。
跟踪训练
D [解析] 由图可知,0.1 mol·L-1 HX溶液的pH等于1,则HX为强酸,所以HX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故A错误;由图可知,浓度为0.1 mol·L-1的HY溶液,pH等于4,则Ka(HY)=≈=10-7,故B错误;b点对应加入NaOH溶液体积为10 mL,此时溶质为等量的HY和NaY,根据元素守恒:2c(Na+)=c(Y-)+c(HY),故C错误;V(NaOH)=20 mL时,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等量的NaX和NaY,NaY发生水解,所以溶液中c(X-)>c(Y-),故D正确。
类型二
例2 A [解析] 向一定浓度邻苯二甲酸钠(以Na2A表示)溶液中通入HCl气体,发生反应:A2-+H+HA-、HA-+H+H2A,故c(A2-)逐渐减小,c(HA-)逐渐增大,在pOH达到一定程度后,生成H2A,c(HA-)又逐渐减小,c(H2A)逐渐增大,-lg c(H2A)逐渐减小,故L2表示-lg c(H2A);c(A2-)从开始通入HCl就逐渐减小,-lg c(A2-)逐渐增大,Na2A溶液中存在A2-+H2OHA-+OH-,Kh(A2-)=,lg Kh(A2-)=lg +lg c(OH-),变形为-lg =pOH+lg Kh(A2-),对应线性关系,则L1表示-lg c(A2-),L3表示-lg 。根据分析,曲线L1表示-lg c(A2-),A错误。由分析结合图中数据可知,当pOH=9.8时,pH=4.2,c(A2-)=c(H2A),即Ka1Ka2==c2(H+)=10-8.4;L3表示-lg ,当pOH=8.6即pH=5.4时,-lg =0,即c(A2-)=c(HA-),则Ka2==c(H+)=10-5.4,所以Ka1==10-3,B正确。A2-水解促进水的电离,H2A电离出的H+抑制水的电离,向NaA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时,A2-浓度减小,H2A浓度增加,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水的电离程度:a>b>c,C正确。Na2A溶液中通入HCl,溶液中Na+的浓度与含A的微粒浓度和的比例是不变的,所以在任意一点都有c(Na+)=2[c(H2A)+c(HA-)+c(A2-)],则c(Na+)>c(H2A)+c(HA-)+c(A2-),D正确。
跟踪训练
C [解析] 草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1=,Ka2=,且Ka1>Ka2,当lg X=0时,即X=1,pH=-lg c(H+)=-lg K,pH1=1.22Ka2=10-4.19,所以线Ⅰ中X表示的是,线Ⅱ中X表示的是,A项正确。pH=0时,c(H+)=1 mol·L-1,lg =lg =lg Ka1=-1.22,lg =
lg =lg Ka2=-4.19,所以,横轴截距等于纵轴截距,线Ⅰ、Ⅱ的斜率均为1,B项正确。设pH=a,c(H+)=10-a mol·L-1,==10a-4.19,当c(C2)c(H2C2O4)时,102a-5.41>1,即2a-5.41>0,解得a>2.705,所以当c(HC2)>c(C2)>c(H2C2O4)时,对应溶液pH:2.705类型三
D [解析] NH2CH2COOH既含有羧基,又含有氨基,故甘氨酸具有两性,A正确;酸性条件下溶液中NCH2COOH浓度较大,故曲线a代表NCH2COOH的分布分数,同理可知曲线c代表NH2CH2COO-的分布分数,B正确;NCH2COO-+H2ONCH2COOH+OH-的平衡常数K=,25 ℃时,根据坐标(2.35,0.50)可知,pH=2.35时,c(NCH2COO-)=c(NCH2COOH),则K=c(OH-)==10-11.65,C正确;由C项的分析可知,=,对(9.78,0.50)进行分析可得NCH2COO-NH2CH2COO-+H+的平衡常数K'=10-9.78,==,则·=×==10-7.43<1,
c2(NCH2COO-)>c(NCH2COOH)·c(NH2CH2COO-),D错误。
跟踪训练
A [解析] 当pH=6时,由N2H4+H2ON2+OH-可得Kb1(N2H4)==c(OH-)=10-6.0,当pH=15时,由N2的电离方程式N2+H2ON2+OH-可得,Kb2(N2H4)==c(OH-)=10-15.0,而反应N2+N2H4
2N2的K====109,所以pK=-9.0,A项错误,D项正确;N2H5Cl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Cl-)+c(OH-)=c(N2)+2c(N2)+c(H+),B项正确;由图可知,N2H5Cl溶液中-lg c(OH-)>7,则溶液呈酸性,所以c(H+)>c(OH-),C项正确。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
1.B [解析] 由图可知,HX为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HY为强酸,在水中全部电离,故浓度均为0.100 0 mol·L-1的HX、HY溶液中,c(Y-)>c(X-),A项错误;当V(NaOH)=10.00 mL时,HX被中和了一半,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HX和NaX,由图可知此时溶液pH=4,说明HX的电离程度大于NaX的水解程度,故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X-)>c(Na+)>c(HX)>c(H+)>c(OH-),B项正确;当V(NaOH)=20.00 mL时,HX恰好被NaOH中和完全,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X,此时溶液pH>7,考虑到X-的水解,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X-)>c(OH-)>
c(H+),C项错误;当V(NaOH)=20.00 mL时,两份溶液的溶质分别为NaX、NaY,由于NaX为强碱弱酸盐,此时NaX溶液中pH>7,而NaY为强酸强碱盐,此时NaY溶液中pH=7,故当两溶液中pH=7时,HX溶液中所需V(NaOH)<20 mL,HY溶液中所需V(NaOH)=20 mL,两溶液中c(Na+)不相等,D项错误。
2.D [解析] 向20 mL 0.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的NaOH溶液,pH一直增大,故A错误;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NaOH溶液消耗氢离子,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从a到c,醋酸的电离始终受到促进,故B错误;e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的NaOH的物质的量是醋酸的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后溶液中醋酸钠和NaOH物质的量相等,根据元素守恒得c(Na+)=2c(CH3COO-)+2c(CH3COOH)=×0.01 mol·L-1,故C错误;c点醋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此时溶液显碱性,所以存在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小于20 mL时的某一个值恰好使溶液显中性,故从a→c的过程中,存在着pH=7的点,故D正确。
3.B [解析] 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c(A-)+c(Cl-),存在元素守恒:c(Na+)=c(HA)+c(A-),则溶液中存在c(HA)+c(H+)=c(OH-)+c(Cl-),如果c(Cl-)=c(HA),则c(H+)=c(OH-),溶液呈中性,溶液的pH=7,故A正确;当c(A-)=c(HA)时,溶液的pH=9.5,Ka=×c(H+)=c(H+)=10-9.5,Kh(NaA)===10-4.5,故B错误;b点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A、HA、NaCl,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则A-的水解程度大于HA的电离程度,但A-的水解程度、HA的电离程度都较小,则c(A-)>c(OH-),氯离子不水解,所以溶液中存在c(Cl-)>c(A-)>c(OH-),故C正确;c点溶液体积是原来的两倍,则含有A元素粒子的浓度之和是原来的一半,即c(A-)+c(HA)=0.005 mol·L-1,故D正确。
4.D [解析] NaOH溶液和HCl、CH3COOH混酸反应时,先与强酸反应,然后再与弱酸反应,由滴定曲线可知,a点时NaOH溶液和HCl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水,CH3COOH未发生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b点时NaOH溶液反应掉一半的CH3COOH,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H和CH3COONa;c点时NaOH溶液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d点时NaOH过量,溶质成分为NaCl、CH3COONa和NaOH,据此解答。由分析可知,a点时溶质成分为NaCl和CH3COOH,c(CH3COOH)=0.010 0 mol·L-1,c(H+)=10-3.38 mol·L-1,
Ka(CH3COOH)=≈=10-4.76,故A正确;a点溶液为等浓度的NaCl和CH3COOH混合溶液,存在元素守恒关系c(Na+)=c(Cl-)=c(CH3COOH)+c(CH3COO-),故B正确;b点溶液中含有NaCl及等浓度的CH3COOH和 CH3COONa,由于pH<7,溶液显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离程度大于CH3COO-的水解程度,则c(CH3COOH)d,故D错误。
5.B [解析] 向H2R溶液中加入KOH溶液,发生反应H2R+KOHKHR+H2O和KHR+KOHK2R+H2O,所以曲线①为H2R的分布分数变化,曲线②为HR-的分布分数变化,曲线③为R2-的分布分数变化,A正确;由图可知,KHR溶液显酸性,所以HR-的电离程度(HR-H++R2-)大于水解程度(HR-+H2OOH-+H2R),则c(K+)>c(HR-)>c(R2-)>c(H2R),B错误;根据电荷守恒:c(K+)+c(H+)=c(HR-)+2c(R2-)+c(OH-),Y点溶液中存在c(H2R)=c(R2-),所以c(K+)+c(H+)=c(HR-)+2c(H2R)+c(OH-),C正确;根据电荷守恒:c(K+)+c(H+)=c(HR-)+2c(R2-)+c(OH-),当溶液的pH=7时,c(H+)=c(OH-),所以存在:c(K+)=c(HR-)+2c(R2-),D正确。
6.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图中分布系数和pH变化可知,H2A为二元酸,且第一步完全电离,又因滴定终点附近pH曲线突跃明显,故HA-的酸性较强。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A项错误;根据H2A为二元酸,H2A和NaOH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2完全反应,故c(H2A)=0.100 0 mol·L-1,B项错误;由图可知c(HA-)=
c(A2-)时,pH=2.0,故Ka==c(H+)=1.0×10-2,C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c(H+)+c(Na+)=c(OH-)+c(HA-)+2c(A2-),又因滴定终点时溶质为Na2A,A2-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则c(H+)c(HA-)+2c(A2-),D项错误。
7.B [解析] 利用(6.02,0.5)计算第一步平衡的K1==c(OH-)=10-6.02,利用(14.9,0.5)计算得第二步平衡K2==c(OH-)=10-14.9。N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需要共用三对电子达8电子结构,即每个N和2个H、1个N均共用一对电子,A项错误;该反应的K====
=108.88,B项正确;N2H4完全转变为(N2H5)2SO4需要加入10.00 mL稀硫酸,所以加入5.00 mL稀硫酸后溶液中溶质为(N2H5)2SO4和N2H4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2,平衡N2N2H4+H+的K==
===10-7.98c(N2H4),C项错误;加入10.00 mL稀硫酸时发生反应为2N2H4+H2SO4(N2H5)2SO4,反应后溶液中存在元素守恒,2c(S)=
c(N2)+c(N2H4)+c(N2),D项错误。
8.C [解析] 用0.100 0 mol·L-1盐酸滴定20.00 mL Na2A溶液,pH较大时A2-的分布分数δ最大,随着pH的减小,A2-的分布分数逐渐减小,HA-的分布分数逐渐增大,恰好生成NaHA之后,HA-的分布分数逐渐减小,H2A的分布分数逐渐增大。H2A的Ka1=,根据题图d点数据计算可知Ka1=10-6.38,A项错误;根据图像可知c点c(HA-)>c(H2A)>c(A2-),B项错误;根据图像可知第一次滴定突跃时溶液呈碱性,所以可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C项正确;根据图像e点可知,当加入40 mL盐酸时,全部生成H2A,根据Na2A+2HCl2NaCl+H2A计算可知c(Na2A)=0.100 0 mol·L-1,D项错误。
9.B [解析] HX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可表示为Ka=,则pKa=-lg =-[lg+lg c(H+)]=lg-lg c(H+)=-p+pH,所以pH=p+pKa。a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式:c(Na+)+c(H+)=c(X-)+c(OH-),此时p=-1,则c(X-)=0.1c(HX),代入电荷守恒式得c(Na+)+c(H+)=0.1c(HX)+c(OH-),由于溶液呈酸性,c(H+)>c(OH-),c(Na+)<0.1c(HX),即10c(Na+)10.C [解析] 根据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以NH3·H2O为例,当c(N)=c(NH3·H2O)时,lg=0,
Kb=c(OH-),故曲线Ⅰ对应的KbⅠ=1×10-4.74;曲线Ⅱ对应的KbⅡ=1×10-6。由题意可知碱性:NH3·H2O大于MOH,即Kb(NH3·H2O)>Kb(MOH),则曲线Ⅰ对应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曲线Ⅱ对应盐酸滴定MOH溶液的曲线。据分析可知,曲线Ⅰ对应的是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A正确;由于Kb(NH3·H2O)=1×10-4.74,a点时lg =-1.74,则=1×10-1.74,代入Kb(NH3·H2O)可知,此时c(OH-)=1×10-3 mol·L-1,25 ℃时,c(H+)== mol·L-1=1×10-11 mol·L-1,故pH=11,B正确;滴定完全时溶质为强酸弱碱盐,水溶液呈酸性,而b、e两点时溶液均呈碱性,说明尚未完全反应,对水的电离均为抑制作用,b点的碱性更强,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更大,所以b、e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11.C [解析] 向HX、YNO3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弱酸、弱碱的电离常数不变,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由电离常数公式可知,=,则溶液中和的值增大,p减小,同理可知,溶液中和的值减小,p增大,则L1代表p与pH关系、L2代表p与pH关系,由图可知,常温下,溶液pH为2时,溶液中=10-2.75,HX的电离常数Ka==10-2.75×10-2=10-4.75,溶液pH为10时,溶液中=10-0.75,则YOH的电离常数Kb==10-0.75×10-4=10-4.75。由分析可知,L2代表p与pH关系,故A错误;YOH的电离常数为10-4.75,则电离常数的数量级为10-5,故B错误;HX的电离常数和YOH的电离常数都为10-4.75,则YX溶液中X-和Y+的水解程度相同,溶液呈中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Y+)=c(X-)>c(H+)=c(OH-),故C正确;YOH的电离常数为10-4.75,则常温下0.1 mol·L-1 Y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约为 mol·L-1=10-2.875 mol·L-1,溶液的pH为14-2.875=11.125,故D错误。
12.D [解析] 由电离平衡H2CO3HC+H+和H2PHP+H+可知,随pH增大,溶液中c(OH-)增大,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减小,增大,即lg 减小,lg 增大,所以曲线Ⅰ表示lg 与pH的变化关系,曲线Ⅱ表示lg 与pH的变化关系,故A错误; a点→b点的过程中,pH6.4,c(HC)逐渐增大,对水的电离的促进作用增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故B错误;根据
Ka1(H2CO3)=和Ka2(H3PO4)=,可得=·c(HP),在曲线Ⅱ所在pH范围内,当pH增大时,H2P的电离被促进,HP的浓度逐渐增大,所以逐渐增大,故C错误;由题给信息可知,当c(H2CO3)=c(HC)时,lg =0,此时的pH为6.4,由图可推断,此时lg <0,说明c(HP)题号  全国乙T13,山东T15、T17,浙江1月选考T23,浙江6月选考T23,辽宁T15、T16,湖南T9,湖北T14  浙江1月选考T23,河北T9,湖北T15,辽宁T15  湖南T12,湖北T14,浙江1月选考T13,北京T14  山东T10,全国新课标T13,湖南T13,浙江6月选考T15
考查方向  多以中和滴定曲线形式(特别是借助pH、某两个量比值的对数或负对数、分布系数等)考查中和滴定原理、所用酸或碱的强弱、电离常数的计算、微粒浓度间的大小或等量关系、对水电离的影响等
学科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
◆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
(以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2.理解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等浓度 等体积的盐酸、醋酸溶液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 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1)室温下,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强酸反应时,pH=7;但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弱酸(或一元强酸和一元弱碱)反应时,pH>7(或pH<7)。
(2)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弱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用酚酞,强酸与强碱的滴定,甲基橙和酚酞均可。
3.抓住关键五个点,突破中和滴定曲线
(1)五个点的诠释与应用
五个点 应用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2)实例:室温下,向20.00 mL 0.100 0 mol·L-1 HA溶液中逐滴加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例1 常温下,用0.100 0 mol·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 0 mol·L-1的三种一元弱酸的钠盐(NaX、NaY、NaZ)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NaX溶液中:c(Na+)>c(X-)>c(OH-)>c(H+)
B.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a(HX)>Ka(HY)>Ka(HZ)
C.当pH=7时,三种溶液中:c(X-)=c(Y-)=c(Z-)
D.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后,再将三种溶液混合:c(X-)+c(Y-)+c(Z-)=c(H+)-c(OH-)
跟踪训练
在25 ℃时,向体积均为2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两种酸HX、HY溶液中分别滴加
0.1 mol·L-1的NaOH溶液,所加NaOH溶液体积与反应后溶液的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HX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X+OH-X-+H2O
B.Ka(HY)的数量级约为10-6
C.b点时:c(Na+)=c(Y-)+c(HY)
D.V(NaOH)=20 mL时,两种反应后的溶液中c(X-)>c(Y-)
◆ 类型二 对数图像分析
1.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
图像 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 图像 lg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H2X电离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lg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lg 越大,稀释程度越大
AG= lg  H+与OH-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1, AG=0
负对数 图像 pH= -lg c(H+)  H+浓度常用对数的负值  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pC= -lg c(C)  C粒子浓度常用对数的负值  pC越大,c(C)越小
2.对数图像的突破口——“交点”和“0点”
例如:常温下,向二元弱酸H2Y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关注交点e点,确定离子浓度关系(图甲)。
(2)关注纵坐标为0的点,进而确定曲线与电离常数的关系(图乙)。
例2 [2024·安徽安庆二中高二期中] 常温下,向一定浓度邻苯二甲酸钠(以Na2A表示)溶液中通入HCl气体,保持溶液体积和温度不变,测得-lg X与pOH[X为c(H2A)、c(A2-)、;pOH=
-lg c(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曲线L1表示-lg c(H2A)
B.Ka1(H2A)=1×10-3
C.水的电离程度:a>b>c
D.c点溶液中:c(Na+)>c(H2A)+c(HA-)+c(A2-)
跟踪训练
[2024·北京二中高二月考] 草酸(H2C2O4)是一种二元弱酸。常温下向H2C2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lg X[X表示或]随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线Ⅰ中X表示的是
B.线Ⅰ、Ⅱ的斜率均为1
C.c(HC2)>c(C2)>c(H2C2O4)对应溶液pH:1.22D.c(Na+)=c(HC2)+2c(C2)对应溶液的pH=7
◆ 类型三 弱电解质“分布系数图像”分析
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pH之间的关系曲线。以磷酸为例:
1.图像
2.δ指代
δ0为H3PO4的分布系数、δ1为H2P的分布系数、δ2为HP的分布系数、δ3为P的分布系数。
3.含义
当溶液的pH=2时δ0=δ1,pH=7.1时δ1=δ2,pH=12.2时δ2=δ3;当pH<2时,H3PO4占优势;当212.2时,P为主要存在形式。
4.离子方程式
pH由11到1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P+OH-P+H2O。
5.学习中要关注分布系数交点,曲线交点处两个曲线代表的微粒浓度相等,对应点的c(H+)等于K。
(1)pH1=2时,曲线交点:c(H3PO4)=c(H2P),Ka1==10-2。
(2)pH2=7.1时,曲线交点:c(HP)=c(H2P),Ka2==10-7.1。
(3)pH3=12.2时,曲线交点:c(HP)=c(P),Ka3==10-12.2。
例3 [2022·辽宁卷] 甘氨酸(NH2CH2COOH)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在25 ℃时,NCH2COOH、NCH2COO-和NH2CH2COO-的分布分数[如δ(A2-)=]与溶液pH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甘氨酸具有两性
B.曲线c代表NH2CH2COO-
C.NCH2COO-+H2ONCH2COOH+OH-的平衡常数K=10-11.65
D.c2(NCH2COO-)跟踪训练
[2024·福建泉州高二月考] 已知联氨(N2H4)为二元弱碱,常温下将盐酸滴加到联氨(N2H4)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
-lg c(OH-)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应N2+N2H42N2的pK=-0.9(已知pK=-lg K)
B.N2H5Cl溶液中存在:c(Cl-)+c(OH-)=c(N2)+2c(N2)+c(H+)
C.N2H5Cl溶液中:c(H+)>c(OH-)
D.Kb1(N2H4)=10-6.0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
◆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1.[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中] 常温下,将浓度为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到20.00 mL 0.100 0 mol·L-1的HX、HY溶液中,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V(NaOH)=0 mL时,两份溶液中,c(X-)>c(Y-)
B.V(NaOH)=10.00 mL时,HX对应溶液中:c(X-)>c(Na+)>c(HX)>c(H+)>c(OH-)
C.V(NaOH)=20.00 mL时,HX对应溶液中:c(OH-)>c(H+)>c(Na+)>c(X-)
D.pH=7时,两份溶液中,c(X-)=c(Na+)=c(Y-)
2.[2024·山西晋中高二期中] 常温条件下,向20 mL 0.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的NaOH溶液,溶液中水电离的c水(H+)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d两点溶液的pH相同
B.从a到c,对醋酸的电离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C.e点所示溶液中,c(Na+)=2c(CH3COO-)+2c(CH3COOH)=0.01 mol·L-1
D.从a→c的过程中,存在pH=7的点
3.常温下,将0.01 mol·L-1的盐酸逐滴加入10 mL 0.01 mol·L-1 NaA溶液中。滴加过程中,A-、HA浓度所占分数(δ)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其中a点的坐标为(9.5,0.5)],pH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其中b点的坐标为(5,10)]。忽略溶液混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当c(Cl-)=c(HA)时,溶液的pH=7
B.常温下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NaA)=10-9.5
C.b点溶液中阴离子浓度:c(Cl-)>c(A-)>c(OH-)
D.c点溶液中:c(A-)+c(HA)=0.005 mol·L-1
4.[2023·湖南卷] 常温下,用浓度为0.020 0 mol·L-1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0.020 0 mol·L-1的HCl和CH3COOH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η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Ka(CH3COOH)约为10-4.76
B.点a:c(Na+)=c(Cl-)=c(CH3COO-)+c(CH3COOH)
C.点b:c(CH3COOH)D.水的电离程度:a◆ 类型二 分布系数图像
5.25 ℃时,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机酸H2R溶液中加入KOH溶液,改变溶液的pH (忽略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溶液中含R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含R微粒的浓度÷各种含R微粒浓度之和×100%)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曲线③表示R2-的分布分数与溶液pH的变化
B.KHR溶液中存在:c(K+)>c(HR-)>c(H2R)>c(R2-)
C.Y点溶液中存在:c(K+)+c(H+)=c(HR-)+2c(H2R)+c(OH-)
D.当溶液的pH=7时,存在:c(K+)=c(HR-)+2c(R2-)
6.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 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A2-的分布系数:δ(A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 0 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
7.常温下,肼(N2H4)的水溶液显碱性,存在如下平衡:N2H4+H2ON2+OH-;N2+H2ON2
+OH-。平衡时溶液中含氮微粒的分布分数δ[δ(N2H4)=]与溶液pOH[pOH=-lg c(OH-)]的关系如图所示。向10.00 mL 0.01 mol·L-1 N2H4的水溶液中逐滴滴加0.005 mol·L-1的稀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N2H4的电子式:
B.N2H4+N22N2的平衡常数为108.88
C.当加入5.00 mL稀硫酸时,溶液中:c(N2H4)>c(N2)
D.当加入10.00 mL稀硫酸时,溶液中:c(S)=c(N2)+c(N2H4)+c(N2)
8.用0.100 0 mol·L-1盐酸滴定20.00 mL Na2A溶液,溶液中H2A、HA-、A2-的分布分数δ随pH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如A2-分布分数:
δ(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H2A的Ka1为10-10.25
B.c点:c(HA-)>c(A2-)>c(H2A)
C.第一次突变,可选酚酞作指示剂
D.c(Na2A)=0.200 0 mol·L-1
◆ 类型三 对数图像
9.已知:p=-lg 。常温下,向HX溶液中滴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溶液pH随p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点溶液中:10c(Na+)B.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水(H+):a>b>c
C.图中b点坐标为(0,4.75)
D.常温下HX的电离常数为10-4.75
10.[2024·河北保定高二模拟] 25 ℃时,用
0.2 mol·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 mL 0.2 mol·L-1的氨水和MOH碱溶液(碱性:NH3·H2O大于MOH),溶液的pOH[pOH=-lg c(OH-)]与lg 或lg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曲线Ⅰ对应的是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
B.a点对应的溶液pH=11
C.b、e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e
D.b、e两点溶液中的c(Cl-):b11.[2024·湖南名校联合体高二联考] 已知HX为一元弱酸,YOH为一元弱碱,常温下,在含HX、YN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中pηpη=-lg η,η=或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一元弱酸溶液起始浓度c0、电离常数、c(H+)关系为≈=Ka,一元弱碱类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L1代表p与pH关系
B.Kb(YOH)的数量级为10-4
C.YX溶液中c(Y+)=c(X-)>c(H+)=c(OH-)
D.常温下,0.1 mol·L-1 YOH溶液pH为8.25
12.[2024·湖南衡阳八中高二检测] 人体血液存在H2CO3/HC和HP/H2P等缓冲对。常温下,水溶液中各缓冲对的微粒浓度之比的对数值lg X[X表示或]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Ka=-lg Ka,pKa1(H2CO3)=6.4,pKa2(H3PO4)=7.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表示lg 与pH的变化关系
B.a点→b点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C.当pH增大时,逐渐减小
D.当c(H2CO3)=c(HC)时,c(HP)整合突破5 电解质溶液中的常考曲线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
类型二 对数图像分析
类型三 弱电解质“分布系数图像”分析
年份 2021 2022 2023 2024
题号
考查 方向
学科 素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
续表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曲线
(以溶液滴定盐酸为例)
2.理解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 盐酸、醋酸溶液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
化钠溶液、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室温下,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强酸反应时,
;但当等体积、等浓度的一元强碱和一元弱酸(或一元强酸和
一元弱碱)反应时,(或 )。
(2)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定弱碱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弱酸用酚酞,
强酸与强碱的滴定,甲基橙和酚酞均可。
3.抓住关键五个点,突破中和滴定曲线
(1)五个点的诠释与应用
五个点 应用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2)实例:室温下,向 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溶液 的变化如图所示。
例1 常温下,用 的盐酸分别滴定浓度均为
的三种一元弱酸的钠盐、、 溶液,滴定曲线
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溶液中:
B.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
C.当时,三种溶液中:
D.分别滴加 盐酸后,再将三种溶液混合:

[解析] 为一元弱酸的钠盐,因 发生水解,溶液呈碱性,
,,由于 的水解程度是微弱的,故
,则 ,A正确;
室温下,相同浓度的、、溶液,
越大,阴离子对应的一元酸的酸性越弱,
其电离常数越小,根据图可知
,B正确;
这三种盐都是强碱弱酸盐,其水溶液都呈碱性,加盐酸使三种溶液呈中性,
弱酸的酸性越弱,其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其钠盐溶液 越大,要使混
合溶液呈中性,则加入盐酸体积越大,其混合溶液中相应弱酸的生成量应
该越多,由B选项分析可知酸性: ,则溶液呈中性时生成酸
的量 ,溶液中三种弱酸
根离子的量 ,又由于加
入盐酸体积 ,所以溶液
中 ,C错误;
根据质子守恒可知,D正确。
A.与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为
B.的数量级约为
C.点时:
D. 时,两种反应后的溶液中
跟踪训练
在时,向体积均为、浓度均为的两种酸 、溶
液中分别滴加的溶液,所加 溶液体积与反应后溶液
的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 由图可知,溶液的 等于1,则为强酸,所以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A错误;
由图可知,浓度为的溶液, 等于4,则
, 故B错误;
点对应加入 溶液体积为 ,此时溶质为等量的和 ,根据
元素守恒: ,故C错误;
时,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分别生成等量的和,
发生水解,所以溶液中 ,故D正确。
类型二 对数图像分析
1.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负对数图像
C粒子浓度常用对数的负值
续表
2.对数图像的突破口——“交点”和“0点”
例如:常温下,向二元弱酸溶液中滴加溶液,所得混合溶
液的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关注交点 点,确定离子浓度关系(图甲)。
(2)关注纵坐标为0的点,进而确定曲线与电离常数的关系(图乙)。
例2 [2024·安徽安庆二中高二期中]常温下,向一定浓度邻苯二甲
酸钠(以表示)溶液中通入 气体,保持溶液体积和温度不变,
测得与为、、;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表示
B.
C.水的电离程度:
D.点溶液中:

[解析] 向一定浓度邻苯二甲酸钠(以表示)溶液中通入 气体,发生
反应:、,故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在达到一定程度后,生成, 又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逐渐减小,故 表示;
从开始通入就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溶液中存在
,,
,变形为,对应线性关系,则 表示
,表示。
根据分析,曲线表示 ,A错误。
由分析结合图中数据可知,当时, ,,
即; 表示,当
即时, ,
即,则
,所以
,B正确。
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电离出的抑制水的电离,向溶液中通入
气体时, 浓度减小,浓度增加,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水的电离程度:
,C正确。
溶液中通入,溶液中 的浓度与含A的微粒浓度和的
比例是不变的,所以在任意一点都有

则 ,
D正确。
跟踪训练
[2024·北京二中高二月考]草酸 是一种二元弱酸。常温下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混合溶液中表示 或
随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Ⅰ中表示的是
B.线Ⅰ、Ⅱ的斜率均为1
C. 对应溶

D. 对应溶液的

[解析] 草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且
,当时,即 , ,
,表明 ,所以线Ⅰ中 表
示的是,线Ⅱ中表示的是 ,A项正确。
时, ,,

所以,横轴截距等于纵轴截距,线Ⅰ、Ⅱ的斜率均为1,B项正确。
设 , , ,当
时, ,即,解得 ;
,即 ,当时, ,即
,解得 ,所以当
时,对应
溶液 ,C项错误。
根据电荷守恒:
,当 时,,对应溶液的 ,D项正确。
类型三 弱电解质“分布系数图像”分析
分布曲线是指以 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
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 之间的关系曲线。以磷酸为例:
1.图像
2. 指代
的分布系数、的分布系数、的分布系数、
的分布系数。
3.含义
当溶液的
时,占优势;
时,占优势;
时,占优势;
时,为主要存在形式。
4.离子方程式
由11到1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学习中要关注分布系数交点,曲线交点处两个曲线代表的微粒浓度
相等,对应点的等于 。
(1)时,曲线交点: ,

(2)时,曲线交点: ,

(3)时,曲线交点: ,

例3 [2022·辽宁卷] 甘氨酸 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
一。在时,、和 的分
布分数[如与溶液 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甘氨酸具有两性
B.曲线代表
C. 的平衡常数
D.

[解析] 既含有羧基,又含有氨基,故甘氨酸具有两性,
A正确;
酸性条件下溶液中浓度较大,故曲线 代表的
分布分数,同理可知曲线代表 的分布分数,B正确;
的平衡常数
,时,根据坐标 可知,时, ,则 ,C正确;
由C项的分析可知,,对 进行分析可得
的平衡常数 ,


,
,D错误。
跟踪训练
[2024·福建泉州高二月考]已知联氨 为二元弱碱,常温下将
盐酸滴加到联氨 的水溶液中,混合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分
数随 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反应的(已知 )
B. 溶液中存在:
C.溶液中:
D.

[解析] 当时,由 可得

当 时,由的电离方程式
可得,

而反应 的
,所以 ,A项错误,D项正确;
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
,B项正确;
由图可知,溶液中
,则溶液呈酸性,
所以 ,C项正确。
练习册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1.[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中]常温下,将浓度为
的 溶液分别逐滴加入到
的、溶液中,随 溶液体积的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两份溶液中,
B.时, 对应溶液
中:
C.时, 对应溶液中:
D.时,两份溶液中,

[解析] 由图可知, 为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 为强酸,在水中全部
电离,故浓度均为的、 溶液中, ,
A项错误;
当时, 被中和了一半,此时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
的量的和,由图可知此时溶液 ,
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 的水解程度,故
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

B项正确;
当时, 恰好被中和完全,此时溶液中的溶质
为 ,此时溶液,考虑到 的水解,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
为 ,C项错误;
当 时,两份溶液的溶质分别为、,由于 为强
碱弱酸盐,此时溶液中,而 为
强酸强碱盐,此时溶液中 ,故当两
溶液中时, 溶液中所需
, 溶液中所需,两
溶液中 不相等,D项错误。
2.[2024·山西晋中高二期中]常温条件下,向
溶液中逐滴加入的 溶液,溶液中水电离的
随加入 溶液的体积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点溶液的 相同
B.从到 ,对醋酸的电离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抑制作用
C. 点所示溶液中,
D.从的过程中,存在 的点

[解析] 向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的 溶液,
一直增大,故A错误;
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加 溶液消耗
氢离子,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所以从到 ,醋酸的电离始终受到促
进,故B错误;
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的 的物质的量是醋酸的物质的量的2倍,反应后
溶液中醋酸钠和 物质的量相等,根据元素守恒得
,故C错误;
点醋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此时
溶液显碱性,所以存在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小于
时的某一个值恰好使溶液显中性,故从
的过程中,存在着 的点,故D正确。
3.常温下,将的盐酸逐滴加入
溶液中。滴加过程中,、浓度所占分数随 变化的关系如
图甲所示[其中点的坐标为, 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其
中点的坐标为 。忽略溶液混合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当时,溶液的
B.常温下的水解平衡常数:
C.点溶液中阴离子浓度:
D.点溶液中:

[解析] 溶液存在电荷守恒: ,
存在元素守恒: ,则溶液中存在
,如果 ,则,溶液呈中性,
溶液的 ,故A正确;
当时,溶液的 ,
, ,故B错误;
点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
溶液呈碱性,则 的水解程度大于的电离程度,但的水解程度、
的电离程度都较小,则 ,氯离子不水解,所以溶液中存在
,故C正确;
点溶液体积是原来的两倍,则含有A元素粒子的浓度之和是原来的一半,
即 ,故D正确。
4.[2023·湖南卷]常温下,用浓度为的 标准溶液滴定
浓度均为的和 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
随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约为
B.点
C.点
D.水的电离程度:

[解析] 溶液和、 混酸反应时,先与强酸反应,然后再与
弱酸反应,由滴定曲线可知,点时 溶液和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和水,未发生反应,溶质成分为 和;点时
溶液反应掉一半的,溶质成分为
、和;
点时溶液与恰好完全反应,溶质
成分为、;
点时过量,溶质成分为、
和 ,据此解答。
由分析可知,点时溶质成分为 和 ,
,,
,故A正确;
点溶液为等浓度的和 混合溶液,
存在元素守恒关系
,故B正确;
点溶液中含有及等浓度的和 ,由于 ,溶液显酸性,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 的水解程度,则 ,故C正确;
点溶液中 水解促进
水的电离, 点碱过量,会抑制水的电离,
则水的电离程度为 ,故D错误。
类型二 分布系数图像
5. 时,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机酸
溶液中加入溶液,改变溶液的
(忽略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溶液中含
微粒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种含 微粒的
浓度 各种含微粒浓度之和 )与
溶液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曲线③表示的分布分数与溶液 的变化
B. 溶液中存在:
C. 点溶液中存在:
D.当溶液的 时,存在:

[解析] 向溶液中加入 溶液,发生反应 和
,所以曲线①为的分布分数变化,曲线②为
的分布分数变化,曲线③为 的分布
分数变化,A正确;
由图可知,溶液显酸性,所以 的电
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
,则
,B错误;
根据电荷守恒:,点溶液中存在 ,所以 ,
C正确;
根据电荷守恒:
,当溶液的 时,
,所以存在:
,D正确。
6.以酚酞为指示剂,用
的 溶液滴定未知浓
度的二元酸 溶液。溶液中,、
分布系数 随滴加溶液体积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
的分布系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 ,曲线②代表
B. 溶液的浓度为
C.的电离常数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图中分布系数和变化可知, 为二元酸,且
第一步完全电离,又因滴定终点附近 曲线突跃明显,故 的酸性较强。
曲线①代表,曲线②代表 ,
A项错误;
根据为二元酸,和按物质
的量之比为 完全反应,故
,B项错误;
由图可知 时, ,故
,C项正确;
根据电荷守恒
,又因
滴定终点时溶质为 , 水解使
溶液显碱性,则 ,故
,D项错误。
7.常温下,肼 的水溶液显碱性,存在如下平衡:
; 。平衡
时溶液中含氮微粒的分布分数
与溶液 的关系如图所示。向
的水溶液中逐滴滴加 的
稀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电子式:
B.的平衡常数为
C.当加入稀硫酸时,溶液中:
D.当加入 稀硫酸时,溶液中:

[解析] 利用 计算第一步平衡的
,利用 计算得第二步平衡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需要共用三对电子达8电子结构,即每个和
2个、1个 均共用一对电子,A项错误;
该反应的 ,
B项正确;
完全转变为需要加入 稀硫酸,所以加入
稀硫酸后溶液中溶质为和 且物质的量之比为,平衡

,即该溶液以
为主,
所以,
C项错误;
加入 稀硫酸时发生反应为 ,反应
后溶液中存在元素守恒, ,
D项错误。
8.用盐酸滴定溶液,溶液中 、、
的分布分数 随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如 分布分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的为
B.点:
C.第一次突变,可选酚酞作指示剂
D.

[解析] 用盐酸滴定溶液, 较大时的
分布分数 最大,随着的减小, 的分布分数逐渐减小,的分布
分数逐渐增大,恰好生成之后,
的分布分数逐渐减小,的分
布分数逐渐增大。
的 ,根据题图
d点数据计算可知,A项
错误;
根据图像可知 点 ,B项错误;
根据图像可知第一次滴定突跃时溶液呈碱性,
所以可以选择酚酞作指示剂,C项正确;
根据图像点可知,当加入盐酸时,
全部生成 ,根据
计算可知
,D项错误。
类型三 对数图像
9.已知:。常温下,向 溶液中滴加等物质的量
浓度的溶液,溶液随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点溶液中:
B.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图中点坐标为
D.常温下的电离常数为

[解析] 的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可表示为 ,则

所以。 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式:
,此时 ,则 ,代入电荷守恒
式得 ,
由于溶液呈酸性, ,
,即 ,
A项正确;
根据图示可知,、、 均为酸性溶液,则溶质为和, 的溶液
中,的电离程度大于 的水解程度,可只考虑对水的电离的抑制,
溶液 越大,氢 离子浓度越小,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则溶液中水的电离
程度: ,B项错误;
由分析可知,,将 点坐标代入,可得,
点横坐标,则此时纵坐标 ,所以点坐标是
,C项正确;
根据C项计算可知,则 的电离常数 ,D项正确。
10.[2024·河北保定高二模拟] 时,
用 的盐酸分别滴定
的氨水和 碱溶液
(碱性:大于 ),溶液的

或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曲线Ⅰ对应的是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
B.点对应的溶液
C.、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两点溶液中的

[解析] 根据碱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以
为例,当 时,
, ,故曲
线Ⅰ对应的Ⅰ ;曲线Ⅱ对应
的Ⅱ 。由题意可知碱性:
大于 ,即
,则曲线Ⅰ对应盐酸滴定氨水的曲
线,曲线Ⅱ对应盐酸滴定 溶液的曲线。
据分析可知,曲线Ⅰ对应的是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A正确;
由于, 点时
,则 ,代入 可知,此时
, 时, ,故 ,B正确;
滴定完全时溶质为强酸弱碱盐,水溶液呈酸性,而、 两点时溶液均呈碱性,说明尚未完全反应,对水的电离均为抑制作用, 点的碱 性更强,对水的电离的抑制作用更大,所以、 两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C错误;
、 两点溶液中的弱碱阳离子和弱碱分子浓度相同,假设均中和一半的碱,若不考虑电离和水解因素,则、、、 的浓度均相同,但由于越弱越水解,所以对应的碱越强,需要加入的盐酸体积越小,故、点溶液中的 ,D正确。
11.[2024·湖南名校联合体高二联考]已知为一元弱酸, 为一
元弱碱,常温下,在含、的混合溶液中滴加 溶液,溶
液中 ,或与 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一元弱酸溶液起始浓度、电离常数、 关系为
,一元弱碱类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代表与 关系
B.的数量级为
C. 溶液中
D.常温下, 溶液
为8.25

[解析] 向、 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弱酸、弱碱的电离
常数不变,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由电离常数公
式可知,,则溶液中和
的值增大,减小,同理可知,
溶液中和的值减小, 增
大,则代表与关系、代表
与 关系,
由图可知,常温下,溶液为2时,溶液中, 的电离常数
,溶液 为10时,溶液 中
,则 的电离常数

由分析可知, 代表与关系,
故A错误;
的电离常数为 ,则电离常数的数
量级为,故B错误;
的电离常数和 的电离常数都为,则溶液中和 的水解
程度相同,溶液呈中性,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为
,故C正确;
的电离常数为,则常温下
溶液中氢氧根
离子浓度约为
,溶液的为
,故D错误。
12.[2024·湖南衡阳八中高二检测]人体
血液存在和 等
缓冲对。常温下,水溶液中各缓冲对的微
粒浓度之比的对数值表示 或
与 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曲线Ⅰ表示与 的变化关系
B.点 点的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
减小
C.当增大时, 逐渐减小
D.当 时,

[解析] 由电离平衡 和可知,随
增大,溶液中 增大,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减小,
增大,即 减小, 增大,
所以曲线Ⅰ表示与 的变化关系,
曲线Ⅱ表示与 的变化关系,
故A错误;
点点的过程中, , 逐渐增大,对水的
电离的促进作用增大,所以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故B错误;
根据 和 ,可得

在曲线Ⅱ所在范围内,当增大时,
的电离被促进, 的浓度逐渐增大,所
以 逐渐增大,故C错误;
由题给信息可知,当
时,,此时的为 ,由图
可推断,此时 ,说明
,故D正确。
快速核答案
解题策略
类型一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pH曲线)分析
例1 C 跟踪训练 D
类型二 对数图像分析
例2 A 跟踪训练 C
类型三 弱电解质“分布系数图像”分析
例3 D 跟踪训练 A
练习册
1.B 2.D 3.B 4.D
5.B 6.C 7.B 8.C
9.B 10.C 11.C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