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教案
学 科 历史 授课内容 民族大团结
课标要求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民族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基本政策和方针,以及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等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正确理解和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通过材料分析,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知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和成就,了解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宪法条文,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时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团队中起领袖作用的为优秀,积极参与的为良好。 2、通过堂清测试学生回答,分析学生哪些方面存在困难,由有针对性地调整。 3、通过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区的民族风俗,考查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补充
情境导入 讲授新课 探究合作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思考:视频中南斯拉夫联盟解体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是民族关系紧张…… 教师引导看“单元导语”,从单元视角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什么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如何?引入课题。 指名读【学习目标】。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学生阅读教材P60-61,思考回答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依据、含义、地位、确立过程、实施、意义? 2、请学生说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教师引导认识实行此项制度的前提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实行?自治机关有哪些权力? 问:为什么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这一制度? 从历史传统、经济文化、现实特点等多角度,深入剖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出示七年级课本中的插图,请同学看图说出: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往的事例。 学生回顾七年级历史,说出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等事件。 观察七年级部分历史单元主题,你们能发现什么,哪一个词是核心 学生:民族、统一。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4、观察中国地图并结合地理知识,说说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据所知回答: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认识到: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历史渊源; ②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经济文化基础; ③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自然、经济、文化多样性和互补性——现实条件。 明确指出,这一制度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由中国共产党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 问题的基本政策。 5、请同学根据课本内容,说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过程。 1949年确定下来,1954年被载入宪法,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实施。 学生识记五个自治区,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7、意义。 出示材料: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予以指导。派代表尝试提炼归纳意义,自然过渡到第二子母。 各民族繁荣发展 1、请学生阅读教材P62-63,思考回答问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2、带领学生阅读材料及图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多少数民族生活贫困、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 3、措施。 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知识扩展:补充援藏干部——孔繁森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孔繁森的事迹。 ③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政策。 小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4、效果。 出示材料: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习近平的话,学生试回答后,概括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扩展延伸: 根据《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结合本课所学,谈谈青少年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各抒所见,畅所欲言。 联系生活实际:额尔古纳市申报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文化遗产。 引导分析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欣赏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渲染气氛。 学生明确要求,自主探究,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联系中国古代史,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渊源。 进一步感受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补充:虽然彼此相异但融合统一;多在边疆地区,资源丰富,但发展相对落后。 梳理基础知识,也可以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 通过展示历史文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认识到这一制度是经过慎重考虑和逐步完善的,增强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 通过观看视频:哈尼族文化传承者(白者黑)讲述自己的故事,直观感受民族区域地方发生的新变化。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逻 辑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情感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板书设计 12.民族大团结
堂清题设计 精选习题,当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1、基础性作业:完成金榜学案中的“分层评价”。 实践作业: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或其他地区的民族风俗,如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调研能力,促进他们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