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史作业设计概述
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单元名称 设计教师
历史 八年级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第1课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第2课
3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单元第3课
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标题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要求如下:
1.能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这些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近代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
1.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3.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向外进行殖民扩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在对外战争中的屡屡失败,清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代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中国近代悲剧的根源是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认识封闭、落后与无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与时俱进和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感悟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救亡图存的奋斗精神,继而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已经学习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这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与中国失败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与失败的原因等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情景材料,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复杂且抽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中宜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状况,结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三、作业目标
1.能叙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史事的基本进程,理解这些事件间的内在关系。
2.能准确说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及失败的原因,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4.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并结合《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内容,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通过学习林则徐、陈化成、洪仁开等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悟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救亡图存的奋斗精神。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历史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新作业设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基于此,本单元作业设计结合“双减”背景,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应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单元大概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创新作业形式,增加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从而提升史学素养。因此,本单元作业设计在以下方面积极创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单元,学生在基本史事学习的基础上,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认识与时俱进和国家强盛的重大意义,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本单元作业设计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以少而精的作业取代 简单的重复性的大量作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一方面,结合近年中考实际设置一些常规题,提升学生的应试技巧:另方面,开发一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新颖题型作业,如“看电影,学历史”、“绘制中华英雄谱”、“创制思维导图”等,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在分析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3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3个课时作业和1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每课时作业在10分钟左右。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落实核心素养,整体设计在25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 课时作业设计
鸦片战争
学习内容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学习与作业目标
能够叙述鸦片战争的基本进程,知道相关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理解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能够初步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相关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能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的原因,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能够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陈化成等抗英事迹,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设计意图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该作业旨在创设历史情境,营造一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自主探究意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充实学生的知识宝库。
作业时间
10分钟
作业对象
全体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如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所做的总结。其中④属于( )
由于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于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① ②
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 ④
A.历史原因 B.历史事实 C.历史过程 D. 历史结论
3.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说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放任鸦片走私 B.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武器与军队落后 D.官场贪污腐败
二、实践与制作题
【人物速写】
利用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给信息制作民族英雄林则徐信息速写卡,感悟爱国精神。(提示:人物的出生年月、生平经历、成就总结、精神品质等)
林则徐,清末禁烟运动的主力,以“虎门销烟”闻名于世,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曾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他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人物速写区:
【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认识理解民族英雄的能力,增强爱国意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作业分析】本题属于主观探究题,既考查学生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层次要求较高。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应给予激励性评价。
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习内容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学习与作业目标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时间、发动者,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沙俄割占中国领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意图
侧重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历史核心素养要素的落实情况。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的拔高,形成完整的史学素养,更好地助力学生发展。
作业时间
10分钟
作业对象
全体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政府给葛罗男爵的训令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这说明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抢占殖民地 B.解决争端 C.促进清朝商业发展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某同学用“北极熊的野心”来形容近代某国对我园化方领土的觊觎和侵占。“某国”是指( )
A.日本 B.沙俄 C.印度 D.英国
3.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北京条约》中,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二、历史感想
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根据情节结合史实,写一篇观后感
【设计意图】引用电影作品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电影中的历史细节。在交流观看电影的感受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不怕吃苦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引领学生叩开历史的大门,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区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业分析】写观后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还要做到“史论结合、感由史生、有感而发”,是一种较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认识。由于观看电影、写作读后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内容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二、定都天京
三、天京陷落
学习与作业目标
能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及《天朝田亩制度》等重要史事,能将其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能结合相关史料进行解读:
能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及《资政新篇》等重要史事之间的联系,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洪秀全、洪仁开等人物的事迹,感悟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救亡图存的奋斗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设计意图
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注重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等。
作业时间
10分钟
作业对象
全体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被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一制度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B.迫于当时的战争环境
C.地主阶级的反对与破坏 D. 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2.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大败洋枪队③定都天京 ④金田起义
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①②③
3.《资政新篇》较之《天朝田亩制度》更具有历史进步性,主要是指它( )
A.明确提出要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B.主张学习西方,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木主义
C.促使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发生
D.更加鲜明地提出不许外邦人干涉中国内政
4、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之后,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B.没有得到人民支持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清王朝的强大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地群众“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闰八月初一日,入永安州”。
材料二 丙辰年破东门向荣。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丁巳,翼王远征。
(1)材料一中的“万寿起义”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翼王远征”反映了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在这一起义过程中,颁布了两部纲领性文件,写出其中一部。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次起义。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作业目标
1.夯实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史实及影响;
2.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充实历史学科素养;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业时间:2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是小张同学所做关于《南京条约》的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割地:割香港给英国 B.赔款:2100万两白银
C.开埠:广州、南京等地 D.其他:协定关税
【设计意图】《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标题“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键,因此该条约是第1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条约内容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2.“当清廷苦内乱之时而英法之军逼天津,于是清廷于天津暂立草约,退两国兵,其翌年批准交换之际……两国兵复逼白河,清将僧格林沁防之,大败,大沽、天津、北京皆陷。”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设计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较为复杂,教材用了大量篇幅进行叙述,是第2课时的重点。本题选取一段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的简短材料,一方面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
A.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 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第3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本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要正确回答本题,既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失败原因,又要学会与以往的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比较。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4.下列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B.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国家主权部分丧失,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础概念,学生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特征,才能学好中国近代史。然而这一概念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复杂且抽象的,故本题通过错误和正确选项的设计,使学生在“探误解正”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二、活动与探究
图 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1840年前)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中国历史地图册》
(1)请仔细研读地图,用字母填空:18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是图中 ,当时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 。
(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中外的友好往来。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时期 史实
汉朝 张骞通西域
唐朝
元朝 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
(3)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历史地图的解读,除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外,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具备史地结合能力,是跨学科考查的重要载体,因此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考查学生读取历史地图有效信息能力和“图”“史”结合能力,着力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四、选做题
制作“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把碎片化、孤立化的知识体系化,进而内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学生作业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