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搭支架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搭支架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08:45:51

文档简介

18. 搭支架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1、本课在教材单元中的位置
本课是首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学期《设计与制作》单元第18课《搭支架》的第二课时。本单元教学立意给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及进行设计与制作奠定基础。本课是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搭建支架的活动,发现稳固支架和活动支架的一些特点,了解一点浅显的结构力学知识基础上展开的,重点探究纸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本课为学生后续学习,动手实践制作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重点探究纸的承受力大小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教材中安排的是做纸凳活动,一是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二是用报纸设计制作能承受5千克重的凳子。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无论从知识储备上,还是动手操作上难度较大,为了学生能更好的通过实践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再设计。
我针对学生学习现状设计了搭纸桥活动。搭纸桥活动共设计为三个小活动。第一个活动——折桥墩,通过运用16开纸制作立体造型并进行承重实验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认识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比较出圆柱形状承受力最大。第二个活动——折桥面,学生在折桥墩基础上探究出承受力大的桥面形状。第三个活动——搭纸桥,我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学生结合前两项活动,综合运用所学完成搭建活动。本课时完成第一项活动。
2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对于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从未关注过此方面的事物,所以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引入,在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下展开探究学习。在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归纳结论等,但是仍有学生以上探究能力不足。在三年级学习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学生有一定的识别控制变量能力,但是不能准确表述,本节课通过学习提升这方面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与人合作,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3教学目标
1、学生在动手实验与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比较出圆柱形状承受力最大。
2、学生在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中,提升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果、分析、归纳结论等探究能力。
3、在动手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探究欲望。
4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自己动手实验与研究,认识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大小也不同,并比较出圆柱形状承受力最大。
2. 教学难点:根据研究问题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实践活动操作的规范性,使之易于实验探究活动。
5教学准备
16开打印纸每组5张、16开本5毫米厚书30本、实验记录单、胶带、PPT课件。
6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提出问题
1、出示桥梁图片。
2、思考:桥梁的主要结构有哪些?(桥墩、桥面和承重部分等。)
3、揭示课题
4、提问:你能制作什么形状的立体桥墩?
学生思考说一说。
预设: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圆柱体、多棱柱……
5、你认为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适合做桥墩?推测理由?
引发学生思考,哪种形状更适宜做桥墩。
设计意图: 通过桥梁图片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探究问题。
活动2【活动】2.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做出假设。
学生猜想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预设:三棱柱、圆柱形、多棱柱。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想法,产生认知冲突。
活动3【活动】3.制定计划
1、折桥墩。
A、思考:为保证实验公平性,制作桥墩时要保持哪些因素不变?结合实验记录单讨论并汇报。
B、制作。
2、提问:怎样检验哪种形状承受力大?
学生思考说一说。
预设:在形状上压重物,谁承受的重物重,谁的承受力就大。
3、引导学生结合桌面材料讨论制定检验方案。
学生讨论并汇报。
预设:分别在各种造型上放书,要把书放直,一本一本放等。
设计意图:根据研究问题设计制定计划。
活动4【活动】4.实施计划
1、明确实验要求。
依次在每个形状上放书,要一本一本放。
书要放直,倒下时,减去最后一本书,记录承重。
每个形状只能操作一次 。
记录在报告单中。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学生如何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认真实验、观察、收集数据。
活动5【活动】5.记录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完整记录实验结果,为得出结论提供详实结果。
活动6【活动】6.得出结论
1、呈现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和对数据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得出结论:圆柱形承受力最大。
设计意图: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后面的活动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7【活动】7.表达交流
如果有学生出现其它形状承受力大问题,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你们组的与其他组不同,问题在哪儿? 学生表达。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8【活动】8.完善结论
板书结论:圆柱形承受力最大。
学生完善自己的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得出共识,形成概念。
活动9【作业】9.课后延伸
下节课我们进行搭建纸桥的活动,课下收集资料,了解如何搭建纸桥。
设计意图:开拓思路,延伸课堂教学。
课件13张PPT。18. 搭纸桥 四年级下探究纸张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实验记录单
第( )组
一、问题:哪一种形状的承受力最大?
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桥墩不变的项目画√,改变的项目画×
纸的材质( )纸张大小( )
造型高度( )造型层数( )
造型形状( )粘贴方式( )
重点提示:
以纸的宽边作为高,保证纸是单层的。√√√√√×方法步骤:依次在每个形状上放书,要一本一本放。
书要放直,倒下时,减去最后一本书,记录承重。
每个形状只能操作一次 。
请记录在报告单中。探究纸张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实验结果:形状不同,承受力( )。
( )形状承受力小,
( )形状承受力大。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下收集资料,了解如何搭建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