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 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08: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空气的组成
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课堂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重在指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探索世界,掌握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课是《生活中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目的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认识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2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是首师大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它是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有弹性、热空气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引导学生用观察、实验、思考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愉快,为后面学习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燃烧与灭火的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掌握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空气成分的过程中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现象与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具有推测、归纳等思维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道燃烧需要空气;知道空气不是单纯气体,其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5技术准备
集气瓶、水槽、培养皿
、两根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烧杯、火柴
6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不是单纯气体,其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教学难点:证明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7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老师说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今天要学的内容就是谜语的谜底。“有一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人们分分秒秒也离不了”。这种东西是什么呀?
生:是空气。
谈话:三年级我们观察过空气,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还知道空气是人、动物和植物生存的重要条件。这学期我们继续研究空气,我问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是单一气体,还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生1:空气是单一气体。
生2、空气中由多种气体。
生3:空气中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生4、空气中有空气和可吸入颗粒物。
二、认识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1、哪一种推测对呢,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2、教师出示一根蜡烛,点燃。如果不熄灭这支蜡烛,会怎样?
生:蜡烛烧尽会灭。
如果用一个瓶子罩住这支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1::蜡烛会马上熄灭
生2:蜡烛不会熄灭
生3:蜡烛会过一会熄灭。
3、教师演示,用瓶子罩在蜡烛上。
4、你看到什么现象了?
生:蜡烛慢慢熄灭。
出示两只长短一样的蜡烛,“如果用一大、一小两个瓶子同时罩在点燃的这两支蜡烛上,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生1;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灭,大瓶子里的蜡烛后灭,因为小瓶子里的空气少。生2:两支蜡烛同时熄灭,因为里面的空气都被烧没了。
6、学生分组实验。
(1)、实验当中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用火安全。
生2:要同时罩住蜡烛。生3、火柴用完要摇灭,别乱丢。
(2)、出示“温馨提示”。
(3)、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要求。
(4)、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7、学生用实投汇报实验现象:小瓶子里的蜡烛先灭,大瓶子里的蜡烛后灭,没被罩住的蜡烛没有灭。
8、谈话:这个实验说明,蜡烛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生1: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空很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生2:蜡烛燃烧需要空气。生3:蜡烛燃烧离不开空气。
9、板书:燃烧需要空气,空气支持燃烧。
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1)、提出问题: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

1: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了。

2:还有空气,但是变少了。
(2)、
讲述:有的同学认为大杯子和小杯子中没有空气了。有的同学认为还有空气。可是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为了弄清哪些猜测是对的,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好吗?
(3)、教师讲解、示范实验;
①分别将两根粘在玻璃片上的蜡烛放到装有红水的培养皿中,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②将两个同样大小的广口瓶垂直地罩在蜡烛上,到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大家动手做做看。请注意:做完实验,千万不要动瓶子,出现任何现象,比如蜡烛倒了,也不要动,因为还有下一步实验要做。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1:蜡烛慢慢熄灭,瓶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2: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没有水进入。
(6)提出问题:大家观测到这些现象后,有什么思考或疑问吗?

1:塑料瓶内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水为什么升到一定的高度就停止了?

3:没点燃蜡烛的瓶内水为什么没有上升?
(7)、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些问题?

1:没有点燃蜡烛的瓶内空气占据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

2:蜡烛燃烧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水就涌进去占据了腾出来的这部分空间。

3:燃烧需要空气,要用去一部分空气;
(8)、教师小结:只有一小部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
剩下的大部分气体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实验探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出问题:现在杯内还剩下大部分空气,它能不能支持燃烧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生: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2)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一下?
(3)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将火柴放在瓶口试一试,看火柴是否继续燃烧?
(5)教师演示用手取出广口瓶的方法,提醒学生不要让瓶口和玻璃片分开,保证瓶里的水和气体不泄露。如果没做成功,再用备用的蜡烛做一遍。祝大家成功!
(5)实验验证,教师巡回指导。
(6)实验结果汇报:火柴熄灭了
思考: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学生: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教师总结:
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另一种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燃烧需要空气,空气支持燃烧。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成分,少部分气体支持燃烧
大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