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创新整合点:
本课属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中阅读部分的再研究。五年级在认识了植物根、茎作用的基础上,来学习和建构“叶的蒸腾”概念。本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本课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合理的预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再将新概念迁移到自然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本课重、难点的环节,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主要理论依据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本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根、茎的作用以及凝结的概念为基础进行学习和建构本节课的概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本节课以“给植物套塑料袋的实验”为依据,小组合作学习为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到“学生观察叶的气孔,做叶的蒸腾实验”,在逐渐形成“叶的蒸腾作用”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迁移到自然生活中去,最后通过这种新的认知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中阅读部分的再研究。五年级在认识了植物根、茎作用的基础上,来认识叶子的蒸腾作用。本节课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出合理的预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本课之后,学生还会对植物知识进行系统学习,本课是我们研究植物体知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方式:
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我主要采用实践法、实验法、对话法以及推理归纳法的教法。
首先,通过给植物套塑料袋,塑料袋里可能出现的现象猜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认知冲突。
其次,学生通过对气孔的观察,对现象进行讨论、总结,确定叶具有蒸腾作用。
再次,通过叶气孔中气体跑出的实验,建立叶的蒸腾作用的概念。
最后,运用所学叶的蒸腾作用的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展台、幻灯片、黑板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叶的气孔,通过观察、实验、推理逐步形成蒸腾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的气孔,会做叶的气孔内气体跑出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体会积极动脑、主动探究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水平,想象能力已经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想象过渡;所以本节课以“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为主线,既允许学生以一定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合理想象、推理,又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取。本节课学生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对植物叶的气孔进行观察,逐步形成清晰的气孔的概念。利用热水观察气孔中气体的跑出,更加直观的建立“叶的蒸腾作用”的概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采用实践法、实验法、对话法以及推理归纳法的教法,帮学生逐步建立叶的蒸腾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叶的蒸腾作用的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提出问题
课前实验准备:
1.分组准备套塑料袋的植物,猜想塑料袋内可能出现的现象。
2.演示准备套塑料袋的有叶植物和套塑料袋的无叶的植物。
一、提出问题:
教师:课前我们每个组都给一盆植物套上了塑料袋,回忆一下大家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际现象如何呢?我们来亲自观察一下吧。
学生观察、汇报:塑料袋里出现了小水珠。
教师: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活动2【活动】二、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猜想: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预设:学生会可能说出,一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二是从叶子里面来的。
策略:情况一可继续提问,情况二说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追问水滴是以什么状态从叶子里面出来的。
那么,塑料袋中的水蒸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一是塑料袋里本来就有的,二是从塑料袋外面跑进来的,三是从叶子里跑出来的。
策略:情况一可追问套塑料袋前塑料袋里有水珠吗?情况二可追问塑料袋的袋口被扎得紧紧的,水蒸气可能跑进去吗?情况三不做过多追问。
板书:水蒸气
2.实验初步验证学生猜想:小水珠(或水蒸气)是从叶子里面来的。
出示:课前准备的套塑料袋的有叶植物和套塑料袋的无叶的植物。
观察:试管里的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实物投影)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已经学习过根的作用,可以说出试管中的水被根吸收了。
板书:根吸收 水
这两株植物上套的塑料袋里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
教师:有叶植物套的塑料袋里有水珠,无叶植物套的塑料袋里没有水珠说明什么?
预设:根据前面分析,学生会说出,塑料袋里的小水珠 确实是从叶子里面来的。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从叶子里跑出来,变成了小水珠。
3.观察叶的气孔,进一步证实猜想。
教师:植物体内的水可以从叶子里跑出来,说明叶子表面有什么样的结构?
预设:一是学生可能不知道,二是学生可能说出叶子表面有小孔。
策略:情况一教师可追问一个充满气的好气球会有气体跑出吗?情况二可不做追问。
学生汇报:叶子表面可能有小孔。
观察:请大家利用放大镜观察叶子表面有没有小孔。请做好记录,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说明。
学生汇报。
预设:一是学生在叶子表面没有观察到小孔,二是观察到了小孔。
策略:教师可提示用显微镜来观察叶子表面有没有小孔。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表面有没有小孔,请做好记录,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说明。(课前准备好显微镜)
学生汇报:叶子表面确实有很多小孔。小孔的样子……
小结:叶子表面的小孔叫气孔。植物体内的水分变成水蒸气后就是从气孔跑出来的。
板书:叶 气孔
4.观察气体从叶子的气孔里跑出。
教师:大家一定很想看一看气体是如何从叶子的气孔里跑出来的吧?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半烧杯热水。
(2)用镊子轻轻的从花盆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
(3)将绿叶放入热水中进行观察。
(4)将观察到的现象认真的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请问你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一是学生会观察到有气泡从叶的气孔里跑出来,二是学生会发现叶子背面的气泡多。
教师:叶子背面的气泡多说明什么?
预设:一是学生会说叶子背面的气体多,二是学生会说叶子背面的气孔多。
策略:情况一教师可追问气球扎的孔越多,跑出的气体会怎样?
小结:叶子哪一面的气孔多,跑出的气体就多。
活动3【活动】三、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三、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师:通过观察和实验,你能说说塑料袋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吗?
总结概念:植物根吸收来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这种现象叫叶的蒸腾作用。
板书:叶的蒸腾作用
活动4【活动】四、有效迁移:
四、有效迁移:
1.资料:
叶蒸腾作用的意义:
(1)由于植物体内的水蒸腾时要吸热,所以,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天“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2)由于叶子蒸腾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3)植物蒸腾出许多水分,空气就会变得湿润。
2.根据我们所学“叶的蒸腾作用”的知识,请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要把实验室里的一盆花移栽到家里,为防止这盆花的水分过分蒸腾而枯死,我该怎么办呢?
(参考:带土移栽、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傍晚移栽。)
3.阅读以下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蒸腾作用,1%的水参与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90%以上的水散失掉。蒸腾失水是农作物水分消耗的最主要的部分。
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你可能想不到,收获一碗稻米,消耗掉的水可以把1000只同样大小的碗盛满。如果换成一碗小麦的话,所消耗掉的水,就需要用1200只碗来盛了。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收获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kg 以上的水。
------“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实验手册
活动5【作业】五、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叶的蒸腾作用”的知识,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整理有关蒸腾作用的信息、资料。
活动6【讲授】六、附件:
附1概念: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百度百科
课件10张PPT。首师大版科学第5册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再研究之《叶的蒸腾作用》猜想:课前我们每个组都给一盆植物套上了塑料袋,回忆一下大家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使用显微镜小提示:
1.观察时,双眼同时睁开;
2.不要移动显微镜;
3.可以利用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叶的气孔实验步骤:
(1)向烧杯中倒入热水。
(2)轻轻的从花盆植物上摘取一片绿叶。
(3)用镊子夹住绿叶,放入热水中,观察叶子正面和背面的现象。
(4)将观察到的现象认真的记录下来。植物的( )吸收来的水分,
变成( )从叶的( )跑出,根水蒸气气孔这种现象叫 。叶的蒸腾作用1.资料:
叶蒸腾作用的意义:
(1)由于植物体内的水蒸腾时要吸热,所以,
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天“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2)由于叶子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
(3)植物蒸腾出许多水分,空气就会变得湿润。2.根据我们所学“叶的蒸腾作用”的知识,请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要把实验室里的一盆花移栽到家里,为防止这盆花的水分过分蒸腾而枯死,我该怎么办呢?(带土移栽、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傍晚移栽。)3.阅读以下资料,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蒸腾作用,1%的水参与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90%以上的水散失掉。蒸腾失水是农作物水分消耗的最主要的部分。
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是巨大的,你可能想不到,收获一碗稻米,消耗掉的水可以把1000只同样大小的碗盛满。如果换成一碗小麦的话,所消耗掉的水,就需要用1200只碗来盛了。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收获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kg以上的水。
------“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实验手册 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叶的蒸腾作用”的知识,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整理有关蒸腾作用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