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14: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书写
1.请用楷书将下面的文字工整、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2.基础知识综合。
①近年来,文化游、红色文化旅游成为了新风尚。今年国庆假期期间,    的游客走进石阡非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了解石阡民俗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②据了解,国庆前2天,石阡非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400余人,主要以家庭为主,客流量主要来自贵州及周边省市。此外,还有不少游客放弃guān shǎng     自然美景、品尝美食,选择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坏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pì rú     ,在石阡图牛山战斗遗址,许多游客正带着孩子听导游jiè shào     图牛山战斗史实,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以红色jīng shén     教育隐导孩子成长。
(1)读拼音,在文段中括号里填入正确的词语。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3)下列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本正经
B.成千上万
C.完好无缺
D.相依为命
(4)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假期    
期间    
三、我能选出正确答案
3.下列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婷婷唱歌很好听,我们都叫她“________”。
A.哈巴狗 B.百灵鸟 C.变色龙 D.千里马
4.同学们正在分享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故事是(  )
A.《杯弓蛇影》 B.《白相矛盾》
C.《精卫填海》 D.《掩耳盗铃》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 尝:品尝
B.博学多通 通:通晓,明白
C.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正在
D.兔走触株 走:跑
6.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不能用括号里的成语或俗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听到探子报上来的消息,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将军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B.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别人对我们的好,我们要时刻铭记。(饮水思源)
C.母亲迎着寒风在村口望眼欲穿,焦急等待多年未归的儿子。(盼星星盼月亮)
D.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不能畏首畏尾。(打开天窗说亮话)
7.梅梅为家乡石阡制作宣传海报,下列海报中的宣传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丰衣足食,在石阡享品质生活。
B.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永居石阡。
C.多事之秋,来石阡看最美风景。
D.国泰民安,看我幸福石阡。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桌面”“窗口”“潜水”这几个词都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意思。
B.我们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必须弄清楚后才能继续往下读。
C.“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都是课文《将相和》里的故事。
D.标题有时候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四、句子练习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2)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将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
(3)从下面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照样子,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示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备选词语:怒气冲冲、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心花怒放、奋不顾身
五、日积月累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诗文传情。有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的爱国之情;有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    ”的愤慨之情;有郭沫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     ”的喜爱之情。
(2)名言启智。“莫等闲,    ,空悲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人谁无过?    ,善莫大焉”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好问则裕,    ”告诉我们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六、口语交际
11.下面是同学们围绕“制定班级公约”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芳芳:上课时,我们班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心听讲。所以我认为,要把     放在公约的第一条。
小雪:我认为,我们在一起学习,要想和谐相处,就得注意文明礼貌。所以我们应该把     写进公约里。
辰辰:我们小组觉得我们班还存在     的现象,我们要把     也写进班级公约里。
七、阅读与理解
12.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选段中,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    。
(2)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掠走”“    ”“破坏”“毁掉”等动词,写出了     ;在朗读这个句子时,我们要     的语气,读出对侵略者的     之情。
(3)一直以来,“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备受争议。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你的观点是     (选填:赞成 反对),理由是     。
13.课外阅读。
董永和七仙女
①董家有一个儿子叫董永,他忠厚老实,非常孝顺。有一天,董永的父亲下地劳作时,不幸披一条毒蛇咬死了。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董永找到财主傅老爷,想借几两银子,给父亲买一口棺材。
②贪心的傅老爷见董永长得壮实,便想让董永成为自己家的长工。憨厚老实的董永一心只想借到钱好好安葬父亲,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③这一切都被正在天上玩耍的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看在了眼里。但谁也没想到,年纪最小的七仙女却被这个小伙子的孝心感动了,悄悄地告诉姐姐们她爱上了董永。七仙女私自下凡,来到人间,向董永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董永惊得     。见她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董永心想,这一定是上天可怜他,赐给他这个貌美如仙的妻子。于是,董永在老槐树下高高兴兴地与七仙女拜了天地成了婚。
④董永带着新婚妻子来到傅老爷家上工。傅老爷怕多一个人吃饭,不肯收留七仙女。董永就和傅老爷争执了起来。争吵过后,傅老爷又起了贪念,趁机刁难说:“如果你们能在一个晚上织出十匹云锦,三年长工就改为百日;但如果织不出来,三年长工就得延长到六年。”董永听了又气又急,七仙女却一口答应了傅老爷的条件。到了晚上,傅老爷一家都睡着了,董永却不住地     。七仙女安慰他说:“董郎不必焦虑,我自有办法。”
⑤第二天一大早,当十匹云锦被码得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上时,傅老爷只得答应缩减他们的工期。
⑥一百天很快就过去了,董永带着七仙女离开了财主家。在回家的路上,七仙女告诉董永,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董永听了     ,发誓一定让七仙女过上好日子。从此以后,董永每天去田里耕地播种,七仙女在家织布做饭。两个人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也很快乐。
⑦可是这件事最终还是没能瞒过玉皇大帝。玉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正当董永和七仙女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天将。七仙女痛苦地将真相告诉了董永,说等来年春天桃花开放的时候,她会在老槐树下把孩子交给他。董永听了,    。
(1)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欣喜若狂 长吁短叹 目瞪口呆 悲痛欲绝
(2)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董永向傅老爷借钱给父亲买棺材,并答应傅老爷做长工抵债(第①②段)→    (第③段)→傅老爷刁难董永和七仙女(第④段)→    (第⑤⑥段)→    (第⑦段)
(3)下面是芸芸同学创造性地复述这篇故事时的具体做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芸芸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董永,以他的口吻讲述故事。
B.文中缺少对七仙女织云锦过程的描写,芸芸讲述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C.芸芸不忍心看到分离的结局,所以改变了原来的情节,重新编了故事。
D.故事结尾写得很简略,芸芸把董永和七仙女分别的情景讲得更具体了。
(4)读了故事,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董永和一个     的七仙女,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寒露过后,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故有俗语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材料二: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季已经走向深处,秋意更浓,色彩斑斓。民谚说,“_______”,大雁对节气非常敏感,到了寒露,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正值三秋大忙时节,小麦种植进入高峰期,棉花、油茶等作物迎来收获。这是寒露的又一重诗意。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②寒露过后,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    
③到了寒露,小麦、棉花等作物便迎来了收获。    
④寒露时节,油茶等作物进入种植高峰期。    
(2)下列填入材料二中的横线处的谚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B.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C.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D.夏雨少,秋霜早
(3)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了寒露,请再写一个你知道的节气:    。
八、习作
15.习作。
我们生逢盛世,何其有幸,二十年后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我们的家乡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大胆想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②不得摘抄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④不少于400字。
2024-2025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题号 3 4 5 6 7 8
答案 B C A D C B
一、书写
1.请用楷书将下面的文字工整、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解答】故答案为:
,。
2.基础知识综合。
①近年来,文化游、红色文化旅游成为了新风尚。今年国庆假期期间, B  的游客走进石阡非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了解石阡民俗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②据了解,国庆前2天,石阡非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400余人,主要以家庭为主,客流量主要来自贵州及周边省市。此外,还有不少游客放弃guān shǎng  观赏  自然美景、品尝美食,选择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坏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pì rú  譬如  ,在石阡图牛山战斗遗址,许多游客正带着孩子听导游jiè shào  介绍  图牛山战斗史实,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以红色jīng shén  精神  教育隐导孩子成长。
(1)读拼音,在文段中括号里填入正确的词语。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坏  ”改为“ 怀  ”
“ 隐  ”改为“ 引  ”
(3)下列填入文段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一本正经
B.成千上万
C.完好无缺
D.相依为命
(4)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假期  jià qī 
期间  qī jiān 
【解答】(1)考查看拼音写汉字。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2)考查错别字。“缅坏”的“坏”是错别字,应改为:缅怀。缅怀指深切地怀念,追忆过去的人或事,尤指对已故之人的追思和纪念。“隐导”的“隐”是错别字,应改为:引导。引导指带领或指引某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也指启发或领导某人
(3)考查成语运用。A.不恰当。“一本正经”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在文段语境中,主要是描述大量游客走进石阡非遗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方,重点在于游客的数量多,而不是游客的态度严肃庄重。B.恰当。“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文段前面提到文化游、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新风尚,后面又列举了国庆期间石阡非遗博物馆接待游客的数量等信息,整体是在强调游客数量之多。“成千上万”这个成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众多游客在国庆假期参与文化游和红色文化旅游的情况,与上下文语境中对游客规模的描述相契合,所以“成千上万”是最恰当的。C.不恰当。“完好无缺”指事物完好没有损坏。这个成语主要是用于形容物体的完整性,而文段是在说游客的情况,不是在描述物体,与语境完全不匹配,所以“完好无缺”不能填入横线处。D.不恰当。“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文段中没有体现出游客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主要是在说游客去参观的情况,“相依为命”不符合语境中对游客数量和行为的描述。故选:B。
(4)考查汉字注音。假期(jià qī):指的是休息或休假的时间,通常是国家法定的假日或者个人因工作、学习等原因获得的休息时间。期间(qī jiān):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常用来描述某个事件或活动发生的时间范围。
故答案为:
(1)观赏 譬如 介绍 精神;
(2)坏 怀 隐 引;
(3)B;
(4)jià qī qī jiān。
三、我能选出正确答案
3.下列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婷婷唱歌很好听,我们都叫她“________”。
A.哈巴狗 B.百灵鸟 C.变色龙 D.千里马
【解答】A.哈巴狗:指的是一种小狗,常用来形容对人十分温顺和亲近的人,与唱歌能力无直接关联;
B.百灵鸟:一种鸟类,以声音悦耳、歌声动听闻名,常用于形容唱歌好听的人;
C.变色龙:一种能改变皮肤颜色的动物,常用于形容适应能力强或善于伪装的人,与唱歌没有直接关联;
D.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主要用于形容人才,和唱歌能力无关。
故选:B。
4.同学们正在分享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故事是(  )
A.《杯弓蛇影》 B.《白相矛盾》
C.《精卫填海》 D.《掩耳盗铃》
【解答】ABD、不符合题意。三个故事均属于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来传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
C、符合题意。《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它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溺亡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体现了精卫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复仇的意志,它不是带有讽刺或劝诫性质的寓言故事。
故选:C。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 尝:品尝
B.博学多通 通:通晓,明白
C.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正在
D.兔走触株 走:跑
【解答】A.有误。尝与诸小儿游: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尝:曾经。
BCD.正确。
故选:A。
6.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不能用括号里的成语或俗语替换的一项是(  )
A.听到探子报上来的消息,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将军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B.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别人对我们的好,我们要时刻铭记。(饮水思源)
C.母亲迎着寒风在村口望眼欲穿,焦急等待多年未归的儿子。(盼星星盼月亮)
D.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不能畏首畏尾。(打开天窗说亮话)
【解答】ABC.能替换。
D.不能替换。“畏首畏尾”指做事胆子小,顾虑多。“打开天窗说亮话”意思是毫无隐瞒地公开说出来,主要是指说话直截了当、不隐瞒。这两个成语或俗语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一个是关于做事的态度,一个是关于说话的方式,所以在这里不能相互替换。
故选:D。
7.梅梅为家乡石阡制作宣传海报,下列海报中的宣传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丰衣足食,在石阡享品质生活。
B.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永居石阡。
C.多事之秋,来石阡看最美风景。
D.国泰民安,看我幸福石阡。
【解答】A.恰当,“丰衣足食,在石阡享品质生活。”此宣传语正面描述石阡生活富足、品质优越,符合宣传目的。
B.恰当,“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永居石阡。”此宣传语强调石阡的安定和幸福,积极向上,符合宣传要求。
C.不恰当,“多事之秋,来石阡看最美风景。”此宣传语中“多事之秋”一词意为“多灾多难的时期”,常指社会动荡或不安定,具有负面含义。虽然后半句“来石阡看最美风景”意图吸引游客,但开头的负面词汇容易引发不良联想,与宣传的积极基调相悖,因此不恰当。
D.恰当,“国泰民安,看我幸福石阡。”此宣传语借用“国泰民安”这一成语,突出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并落脚到石阡的幸福形象,积极正面,恰当。
故选:C。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桌面”“窗口”“潜水”这几个词都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意思。
B.我们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必须弄清楚后才能继续往下读。
C.“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都是课文《将相和》里的故事。
D.标题有时候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观潮》《盘古开天地》。
【解答】A、C、D正确。
B.错误。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果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先跳过,继续阅读,这样会提高阅读效率。只有在关键的或影响整体理解的词语上,需要花费时间把词语意思弄清楚。所以,该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四、句子练习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武胜春季气候温和,很适合人居住。 
形容性格: 妈妈是个很温和的人,我很少看到她发脾气。 
(2)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将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比大象重数倍  。
(3)从下面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照样子,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示例:(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备选词语:怒气冲冲、喋喋不休、悠然自得、心花怒放、奋不顾身
【解答】(1)本题考查多义词造句。温和:(形)(气候)不冷不热;(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暴躁,使人感到亲切。根据多义词的不同含义进行写句子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和句子补充。句子“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中的句子结构为“比……怎样”,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说明了“碳纳米管”的结实程度。仿写时注意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即可。
(3)本题考查情景写话。首先要对给定的词语进行深入理解,包括它的基本含义、情感色彩和使用语境。根据词语的含义,选择一个合适的、能体现该词语意思的具体场景。适当添加场景中的环境细节来烘托氛围,还可以加入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如:心花怒放:形容内心高兴极了。心花怒放:我抽奖中了头奖,兴奋得跳起来,满脸笑容,迫不及待想告诉朋友,感觉像要飞起来。
故答案为:
(1)武胜春季气候温和,很适合人居住。
妈妈是个很温和的人,我很少看到她发脾气。
(2)比大象重数倍;
(3)心花怒放:我抽奖中了头奖,兴奋得跳起来,满脸笑容,迫不及待想告诉朋友,感觉像要飞起来。
五、日积月累
10.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诗文传情。有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的爱国之情;有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愤慨之情;有郭沫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  骨子里的散文诗  ”的喜爱之情。
(2)名言启智。“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好问则裕, 自用则小  ”告诉我们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解答】(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陆游的《示儿》,表达诗人临终仍心系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出自林升的《题临安邸》,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歌舞升平的愤慨之情。“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出自郭沫若的《白鹭》,用诗意语言表达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岳飞的《满江红》,劝人珍惜青春时光,努力进取。“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说明犯错不可怕,及时改正才是最重要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出自《尚书》,强调勤学好问能增长知识,自以为是则会限制进步。
故答案为:
(1)但悲不见九州同 西湖歌舞几时休 骨子里的散文诗;
(2)白了少年头 过而能改 自用则小。
六、口语交际
11.下面是同学们围绕“制定班级公约”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芳芳:上课时,我们班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专心听讲。所以我认为,要把  上课时要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  放在公约的第一条。
小雪:我认为,我们在一起学习,要想和谐相处,就得注意文明礼貌。所以我们应该把  和同学们要和谐相处,讲文明,懂礼貌  写进公约里。
辰辰:我们小组觉得我们班还存在  有些同学爱乱丢垃圾  的现象,我们要把  要讲卫生,不乱丢垃圾  也写进班级公约里。
【解答】本题考查了情景对话。要结合前后的语境把对话补充完整。这个对话是”制定班级公约“特别是每句话的前半部分提到的,也就是后面要补充的内容。
故答案为:
上课时要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
和同学们要和谐相处,讲文明,懂礼貌
有些同学爱乱丢垃圾 要讲卫生,不乱丢垃圾
七、阅读与理解
12.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选段中,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
(2)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掠走”“ 搬运  ”“破坏”“毁掉”等动词,写出了  英法联军的贪婪、残暴和野蛮  ;在朗读这个句子时,我们要  愤怒  的语气,读出对侵略者的  愤恨  之情。
(3)一直以来,“要不要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备受争议。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你的观点是  反对  (选填:赞成 反对),理由是  圆明园是历史的见证,它的废墟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遭受过的屈辱,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让后人从中汲取教训,比重建一个看似华丽却失去了历史沧桑感的园子更有意义。  。
【解答】(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其中“园林艺术的瑰宝”表明圆明园在园林设计和景观打造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园林艺术包括了布局、山水、植物等多种元素的精心组合,圆明园在这些方面一定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的精华”则强调了圆明园建筑的重要地位。园内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如中式宫殿建筑宏伟壮丽,有高大的殿堂、精美的亭台楼阁;还有西式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融合,这些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结构、装饰细节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准。
(2)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朗读句子。
“掠走”:体现英法联军贪婪野蛮,像强盗般强行拿走能拿动之物,不顾其价值和意义,是赤裸裸的掠夺。
“搬运”:进一步凸显其贪婪,对拿不动的大件物品也用工具搬运,企图将园中的价值物全部占有。
“破坏”“毁掉”:表现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无法搬走就肆意破坏,毫无对文化瑰宝的尊重。
选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掠走”“搬运”“破坏”“毁掉”等动词,写出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疯狂掠夺和肆意破坏;在朗读这个句子时,我们要用愤慨、痛心的语气,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怒与谴责之情。因描述的是文化遗产遭践踏场景,愤怒谴责侵略者,痛心于圆明园的毁灭。借此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恨,源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为的谴责。
(3)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结合短文内容和根据个人理解选择赞成或反对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观点是反对。理由:反对重建圆明园是因为历史的遗址可以作为一个提醒历史教训和保持历史记忆的象征,其毁灭是对侵略的揭露与反思。如果重建,则可能失去这一部分的教育意义,甚至可能使人们忽视那段屈辱的历史重要性。同时,重建的复制品很难再现原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通过保护现有遗址,进一步开发周围教育和研究资源,可能更有助于传承历史。
故答案为:
(1)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2)搬运 英法联军的贪婪、残暴和野蛮 愤怒 愤恨;
(3)反对 圆明园是历史的见证,它的废墟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遭受过的屈辱,铭记那段惨痛的历史,让后人从中汲取教训,比重建一个看似华丽却失去了历史沧桑感的园子更有意义。
13.课外阅读。
董永和七仙女
①董家有一个儿子叫董永,他忠厚老实,非常孝顺。有一天,董永的父亲下地劳作时,不幸披一条毒蛇咬死了。为了让父亲入土为安,董永找到财主傅老爷,想借几两银子,给父亲买一口棺材。
②贪心的傅老爷见董永长得壮实,便想让董永成为自己家的长工。憨厚老实的董永一心只想借到钱好好安葬父亲,于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③这一切都被正在天上玩耍的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看在了眼里。但谁也没想到,年纪最小的七仙女却被这个小伙子的孝心感动了,悄悄地告诉姐姐们她爱上了董永。七仙女私自下凡,来到人间,向董永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董永惊得  目瞪口呆  。见她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董永心想,这一定是上天可怜他,赐给他这个貌美如仙的妻子。于是,董永在老槐树下高高兴兴地与七仙女拜了天地成了婚。
④董永带着新婚妻子来到傅老爷家上工。傅老爷怕多一个人吃饭,不肯收留七仙女。董永就和傅老爷争执了起来。争吵过后,傅老爷又起了贪念,趁机刁难说:“如果你们能在一个晚上织出十匹云锦,三年长工就改为百日;但如果织不出来,三年长工就得延长到六年。”董永听了又气又急,七仙女却一口答应了傅老爷的条件。到了晚上,傅老爷一家都睡着了,董永却不住地  长吁短叹  。七仙女安慰他说:“董郎不必焦虑,我自有办法。”
⑤第二天一大早,当十匹云锦被码得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上时,傅老爷只得答应缩减他们的工期。
⑥一百天很快就过去了,董永带着七仙女离开了财主家。在回家的路上,七仙女告诉董永,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董永听了  欣喜若狂  ,发誓一定让七仙女过上好日子。从此以后,董永每天去田里耕地播种,七仙女在家织布做饭。两个人日子虽然过得辛苦,但也很快乐。
⑦可是这件事最终还是没能瞒过玉皇大帝。玉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正当董永和七仙女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凶神恶煞的天将。七仙女痛苦地将真相告诉了董永,说等来年春天桃花开放的时候,她会在老槐树下把孩子交给他。董永听了, 悲痛欲绝  。
(1)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欣喜若狂 长吁短叹 目瞪口呆 悲痛欲绝
(2)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董永向傅老爷借钱给父亲买棺材,并答应傅老爷做长工抵债(第①②段)→ 董永与七仙女成婚  (第③段)→傅老爷刁难董永和七仙女(第④段)→ 董永和七仙女织出云锦,离开了财主家  (第⑤⑥段)→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  (第⑦段)
(3)下面是芸芸同学创造性地复述这篇故事时的具体做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芸芸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董永,以他的口吻讲述故事。
B.文中缺少对七仙女织云锦过程的描写,芸芸讲述时增加了这部分内容。
C.芸芸不忍心看到分离的结局,所以改变了原来的情节,重新编了故事。
D.故事结尾写得很简略,芸芸把董永和七仙女分别的情景讲得更具体了。
(4)读了故事,我们认识了一个  有孝心、吃苦耐劳  的董永和一个  有同情心、善良温柔  的七仙女,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
【解答】(1)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长吁短叹:形容因烦闷、忧虑或感慨而叹息不已。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悲痛欲绝:形容极度悲伤,痛苦到了极点。从第③段“七仙女私自下凡,来到人间,向董永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董永惊得(  )。见她正笑吟吟地看着自己,董永心想,这一定是上天可怜他,赐给他这个貌美如仙的妻子”中可知,七仙女向董永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董永对七仙女的表白感到惊讶和不知所措。因此,括号中填“目瞪口呆”来表达董永当时的震惊最合适。从第④段“傅老爷一家都睡着了,董永却不住地(  )。七仙女安慰他说:‘董郎不必焦虑,我自有办法。’”可知,因为傅老爷的贪念,趁机刁难董永两夫妻,董永感到气愤和焦虑,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括号内填入“长吁短叹”最能表达晚上董永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表现出的忧虑。从第⑤段“七仙女告诉董永,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董永听了(  ),发誓一定让七仙女过上好日子”可知,七仙女告诉董永她已经有了身孕,这是一个好消息,董永听到后非常高兴和兴奋。因此,括号内填“欣喜若狂”来描述董永高兴的情绪最合适。从第⑥段“七仙女痛苦地将真相告诉了董永,说等来年春天桃花开放的时候,她会在老槐树下把孩子交给他。董永听了,(  )”可知,七仙女告诉董永她不能和他一起生活了,因为他们的身份相差悬殊。这给董永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因此,括号内填入“悲痛欲绝”来描述董永极度悲伤、痛苦的情绪最合适。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提示,第③段主要讲了七仙女在天上看到董永的孝心后,被感动并爱上了他,随后她私自下凡来到人间,向董永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并与他在老槐树下成婚。故可概括为:董永与七仙女在树下成了婚。第⑤⑥段主要讲了七仙女通过神力完成了傅老爷提出的苛刻条件,成功缩短了董永的工期。董永和七仙女在工期结束后离开傅老爷家,七仙女告诉董永她怀孕了,两人过上了辛苦但快乐的生活。故可概括为:董永和七仙女完成了傅老爷提出的苛刻条件,两人离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第⑦段主要讲了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私自下凡后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七仙女告诉董永真相,并约定来年春天桃花开放时在老槐树下把孩子交给他,董永对此感到悲痛欲绝。故可概括为:玉皇大帝发现七仙女下凡后派人捉拿她,董永和七仙女被迫分开。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在创造性复述故事时,芸芸同学应该尊重原文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不能随意改变。这是因为故事情节和结局是构成故事整体的重要元素,改变它们可能会破坏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偏离了原文的内容和主题。芸芸同学作为复述者,不能随意改变原有的情节和结局。
故选:C。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董永的形象在故事中通过他的行为得以展现。首先,他为了给父亲买棺材,不惜向傅老爷借钱并答应做长工,体现了他的孝顺和责任感。其次,他在面对傅老爷的刁难时,虽然气急,但依然努力工作,表现出他的勤劳和坚韧。最后,他与七仙女共同生活时,努力耕地播种,展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仙女被董永的孝心感动,勇敢地私自下凡与他成婚,表现出她的善良和勇敢。她在被傅老爷刁难时,主动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显示出她的聪慧和同情心。她最终被迫与董永分离,仍然考虑到孩子,体现了她的责任感。因此,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孝顺、忠厚老实、勤劳的董永和善良、勇敢、有同情心的七仙女。
答案:
(1)目瞪口呆 长吁短叹 欣喜若狂 悲痛欲绝;
(2)董永与七仙女成婚 董永和七仙女织出云锦,离开了财主家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下凡捉拿七仙女;
(3)C;
(4)有孝心、吃苦耐劳 有同情心、善良温柔。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寒露过后,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故有俗语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材料二: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季已经走向深处,秋意更浓,色彩斑斓。民谚说,“_______”,大雁对节气非常敏感,到了寒露,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
“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正值三秋大忙时节,小麦种植进入高峰期,棉花、油茶等作物迎来收获。这是寒露的又一重诗意。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 
②寒露过后,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  √ 
③到了寒露,小麦、棉花等作物便迎来了收获。  × 
④寒露时节,油茶等作物进入种植高峰期。  × 
(2)下列填入材料二中的横线处的谚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B.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C.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D.夏雨少,秋霜早
(3)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了寒露,请再写一个你知道的节气: 谷雨  。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正确。从材料一“寒露是秋季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可知说法正确。②正确。首先材料一提到“寒露过后,露水增多,寒气更甚”。材料二表明“大雁对节气非常敏感,到了寒露,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将寒露的节气特点和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说法正确。③错误。据材料二“寒露正值三秋大忙时节,小麦种植进入高峰期,棉花、油茶等作物迎来收获”,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寒露时节小麦是种植高峰期,而不是收获,所以该说法错误。④错误。从材料二可知“寒露正值三秋大忙时节,小麦种植进入高峰期,棉花、油茶等作物迎来收获”,说明寒露是油茶收获的时候,不是种植高峰期,因此该说法错误。
(2)考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A.恰当。“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其中“雁门开”和“雁儿南飞”相关,符合材料二后文提到的“大雁对节气非常敏感,到了寒露,最后一批大雁也南飞了”的内容,能够体现大雁在这个时节的活动,与上下文衔接紧密;B.不恰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主要是说秋雨和气温变化导致添衣的情况,没有涉及大雁南飞;C.不恰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主要是讲秋末天气的温暖情况,也没有涉及大雁南飞这一寒露时节的典型自然现象;D.不恰当。“夏雨少,秋霜早”重点在雨和霜出现的早晚关系,和大雁南飞没有关联。故选:A。
(3)考查知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除寒露外,可任意写出其中一个节气,如谷雨等,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
(2)A;
(3)谷雨。
八、习作
15.习作。
我们生逢盛世,何其有幸,二十年后我们的祖国会更加强大,我们的家乡也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大胆想象,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②不得摘抄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④不少于400字。
【解答】范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十年后的家乡,已然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绿色城市。走在宽敞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高楼大厦,它们不仅外观时尚,还采用了最新的环保材料,能够有效地节能减排。每栋建筑的屋顶都装有太阳能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面上几乎看不到传统的汽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的电动车和磁悬浮列车。人们出行更加便捷,交通事故几乎为零。城市的地下还建有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连接着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家乡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政府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率达到80%以上。公园、绿地随处可见,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河流经过治理,水质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人们在闲暇时光,常常在河边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科技的发展也让家乡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大幅提升。学校里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医院则引入了智能诊疗系统,病人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获得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
二十年后的家乡,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同时又不失自然的和谐美丽。生活在这样的家乡,真是何其有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