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多校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ēn huì lǎn duò yǐn bì chóu xiè xī han
2.联系课文内容,给“肖”加偏旁构成新字填入句子。
(1)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 弱赵国的力量。——《将相和》
(2)为了 毁罪证,10月18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圆明园的毁灭》
(3)人们说它在望 ,可它真的是在望 吗?——《白鹭》
3.“冠”字通常有两种读音:①guān;②guàn。请你给下面加点的“冠”选择合适的读音,填序号。
冠军 王冠 鸡冠花 桂冠
4.照样子,补充下列词语。
例:天南海北(填反义词)
声 击 口 声
例:清波漾漾(填ABCC式词语)
小心 气喘
5.把下列加点的多字成语换成一个意思相同的四字成语。
①如果像你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②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别人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想着回报。
③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表妹在演讲比赛中获奖了,我们都为她感到骄傲。同学们纷纷对获得冠军的李小明表示祝贺,他却骄傲地扭过头走开了。
B.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大家以全新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C.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家公司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市场化道路。
D.云南昆明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被称为“春城”。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
7.下列加点成语运用色彩失当的一项是( )
A.将军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B.在现场作文比赛中,小玲处心积虑,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最终获得一等奖。
C.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千万不能得意忘形。
D.这个旅游景点的一些小商贩因私自抬高物价而臭名远扬。
8.根据下面的例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望眼欲穿→
9.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①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②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10.给下面的句子补充合适的标点符号。
在这次会演中 安徽的黄梅戏 浙江的越剧 河南的豫剧都带来了新的剧目。
11.回顾课文,根据下面的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填序号。
①一心为他人着想 ②舍己为人,勇于献身 ③顾全大局
(1)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2)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3)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2.根据提示,填写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情怀。陆游把爱国寄托在“王师北定中原日, ”的殷切叮嘱中;梁启超把爱国寄托在“美哉,我少年中国, !壮哉,我中国少年, ”的豪情中;林升把爱国寄托在“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义愤中;龚自珍把爱国寄托在“我劝天公重抖擞, ”的渴盼中。
(2)岳飞用“ , ,空悲切”告诉我们要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陶渊明也用他的诗句“盛年不重来, 。 ,岁月不待人”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
二、阅读与欣赏。
13.
翠鸟移巢
翠鸟先①高作巢以②避患③,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④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⑤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先:起先。②以:用来。③避患:避免灾祸。④益:更加。⑤遂:于是。
(1)“恐”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①吓唬;②恐怕;③害怕。请给下列加点的“恐”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恐坠 恐吓
(2)文中两处出现“下”字,“下”字可以理解为“低”。请联系上下文,写出“稍下作巢”和“又更下巢”的意思。
稍下作巢: 。
又更下巢: 。
(3)翠鸟移巢的主要原因是“ ”【用原文作答】,结果是“ ”【用原文作答】。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劝劝翠鸟: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惊人的奇迹。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分散于8000个村庄,长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广大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材料三】
(1)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吆喝(he hè) 粉碎(shuì suì)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①读【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时,可以通过“ ”这句话知道这段话在讲什么。敌人千万百计来破坏,冀中人民聪明应对,我们可以称之为“ ”(填写一个八字成语)。
②读【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时,可以知道聪明的冀中人民充分利用“ ”和“ ”来传递消息。
③读【材料二】时,读到“ ”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在讲什么,所以可以读得更快。如果用【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的词句来概括【材料二】,我们可以用“ ”和“ ”。
(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是 ,二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4)【材料三】是冉庄地道战遗址图片。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导游的身份给游客介绍一下冉庄地道战。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身处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境内,眼前这座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名叫冉庄。六十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创造出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
15.
屋后的小池塘
①我老家的屋后有一方小池塘,这是我童年的乐园。
②春天,池塘里水清澈极了,正是钓鱼的好时机。这时候,我拿起用竹子制成的钓鱼竿,从土里挖来几条蚯蚓,就来到池边钓鱼。我静静地坐在池边的草地上,等待着鱼咬(钩 钓)。眼见到浮子一浮一沉,我的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可别慌,这是鱼儿在试探。一直等到浮子一下子沉下去,我才不慌不忙地扯起鱼竿,一条巴掌大的鲫鱼就上岸了。我捧着银白的鲫鱼,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③夏天,池塘里荷花盛开了!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用荷叶做一顶帽子,摘一朵荷花插在屋子门上。从池东头走到西头,看到一片荷叶又大又圆,就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把它(拔 拨)过来,轻轻从中间折断荷叶的梗,坐在草地上就开始制作荷叶帽。我先是把荷叶折成一半,再从左右两边折一半,接着用一根树枝从中间穿过,一顶荷叶帽子就做成了。选一朵最漂亮的荷花拿在手里,戴着荷叶帽,哼着小曲儿就来到屋门前,蹲下来,把那朵荷叶插在门前的泥土里面,满心期待这朵花能常开不谢。插完荷叶便是戴着荷叶去炫耀了。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前,伙伴们的羡慕的眼神,还有那句“我也要有一顶这样的帽子”变成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④冬天,池塘结冰了,我和一群小伙伴来到池塘里开始了花样滑冰。先砍掉一根长长的青竹做工具,然后由一人拉住竹子的根部,另一个人用脚踩在后面的竹枝上,手紧紧地抓住竹子的中间部分。说一声“开始”,前面的人就拉着竹子和人飞快地跑,后面的人就在后面享受着“竹滑”的乐趣。寒风刺骨,小伙伴们的脸蛋冻得通红,冰面上的人却越来越多,呼喊声,尖叫声,喝彩声,还有竹子在冰面上的摩擦声汇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⑤不过,冬天也会发生“惨事”。有一回,我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伙伴来到池塘,看到池塘那一层厚厚的冰,就突发奇想:如果把冰面挖个洞,第二天会不会还被冻住呢?说干就干,两人就拿起铲子在冰面上挖了一个大洞。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来到冰面上观察。“冻住了!冻住了!”我们兴奋地大喊着。
⑥“我下去站一下,看看冰面能否承受得住。”说完,我就冲下去站在那个被挖过洞的冰面上,还使劲跺了跺脚,“哈哈!好坚硬!”
⑦小伙伴们也来了兴致,他把我推开,自己也往上面一站,没事儿!他也学着我的样子跺一跺脚。惨了,冰面一下子裂开,他整个人掉进了水里面。我心慌了,赶紧在边上把他拉了起来。他冻得全身发抖, 地走回家里去了。不大一会儿,他的父母就找来了,说我害得他家儿子掉进了冰窟窿。结果可想而知,我父母连忙向对方父母道歉,把我来一顿“猪肉炖粉条”。不过,这依然没有浇灭我们对小池塘最热切的追捧。
⑧如今,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站在池塘边上呆立很久,那些往事又会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1)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字,打“√”。
咬(钩 钓) (拔 拨)过来
(2)给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选择一个合适的AABB式词语。
A.高高兴兴
B.颤颤巍巍
C.蹦蹦跳跳
(3)全文按照 顺序写出了三件“乐事”:① ;② ;③ 。还写了一件“惨事”: 。作者借这些事抒发了 的感情。
(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小时候挨过打,所以作者的童年是很惨的。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表达与交流。
16.表达与交流。
主题:民间故事是文化的镜子,请围绕“灯笼”或“中国结”创编一则民间故事。
提示:
(1)每个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请选择“勇气、善良、智慧、舍己为人”等主题。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设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书写工整。
(3)题目自拟。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多校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题号 6 7
答案 C B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ēn huì 恩惠 lǎn duò 懒惰 yǐn bì 隐藏 chóu xiè 酬谢 xī han 稀罕
【解答】故答案为:
恩惠 懒惰 隐藏 酬谢 稀罕
2.联系课文内容,给“肖”加偏旁构成新字填入句子。
(1)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 削 弱赵国的力量。——《将相和》
(2)为了 销 毁罪证,10月18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圆明园的毁灭》
(3)人们说它在望 哨 ,可它真的是在望 哨 吗?——《白鹭》
【解答】(1)在《将相和》的语境中,“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 )弱赵国的力量”,这里需要表示“使力量变弱”的字,给“肖”加“禾”字旁,组成“削”,“削弱”符合语境。
(2)《圆明园的毁灭》里,“为了( )毁罪证,10月18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销毁”有烧掉、毁掉的意思,给“肖”加“钅”字旁,组成“销”,“销毁”能体现侵略者毁灭罪证的行为。
(3)《白鹭》中的句子“人们说它在望( ),可它真的是在望( )吗?”,结合对白鹭的描写,第一个空给“肖”加“氵”字旁,组成“哨”,“望哨”是观察动静的意思;第二个空给“肖”加“口”字旁,组成“哨”,“望哨”在这里重复使用,符合句子表达。
故答案为:
(1)削;
(2)销;
(3)哨 哨。
3.“冠”字通常有两种读音:①guān;②guàn。请你给下面加点的“冠”选择合适的读音,填序号。
冠军 ② 王冠 ① 鸡冠花 ① 桂冠 ①
【解答】“冠军”的“冠”指位居第一名,应读“guàn”,选②;
“王冠”的“冠”指帽子,读“guān”,选①;
“鸡冠花”的“冠”形容形状像帽子,读“guān”,选①;
“桂冠”的“冠”也是指帽子,读“guān”,选①。
故答案为:
②①①①
4.照样子,补充下列词语。
例:天南海北(填反义词)
声 东 击 西 异 口 同 声
例:清波漾漾(填ABCC式词语)
小心 翼 翼 气喘 吁 吁
【解答】天南海北:含有反义词,据此仿写。
清波漾漾(ABCC式词语),据此仿写。
故答案为:
东 西 异 同
翼 翼 吁 吁
5.把下列加点的多字成语换成一个意思相同的四字成语。
①如果像你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畏首畏尾
②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面对别人的付出,我们一定要想着回报。 饮水思源
③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得过且过
【解答】①“前怕狼后怕虎”形容人做事顾虑重重,胆小怕事,不敢向前。替换的四字成语:畏首畏尾。“畏首畏尾”指前也怕,后也怕,同样体现出因顾虑太多而不敢行动的状态,和“前怕狼后怕虎”意思一致。
②“吃水不忘挖井人”强调在享受成果时,不能忘记创造成果的人,有感恩、不忘本的意思。替换的四字成语:饮水思源。“饮水思源”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本,与“吃水不忘挖井人”表意相符。
③“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人做事敷衍了事,没有长远打算,只是混日子。替换的四字成语:得过且过。“得过且过”指只要能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敷衍度日,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意思相近。
故答案为:
①畏首畏尾;
②饮水思源;
③得过且过。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表妹在演讲比赛中获奖了,我们都为她感到骄傲。同学们纷纷对获得冠军的李小明表示祝贺,他却骄傲地扭过头走开了。
B.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大家以全新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C.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这家公司在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中,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市场化道路。
D.云南昆明一年四季温暖如春,被称为“春城”。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温暖了灾区人民的心。
【解答】A.不同,第一句中“骄傲”表妹获奖,我们为她自豪,是褒义,指自豪。第二句中“骄傲”李小明获冠军后态度傲慢,是贬义,指自高自大。
B.不同,第一句中“姿态”描述桂花树的外形、样子。第二句中“姿态”指大家迎接新年时的精神面貌、气度。
C.相同,第一句中“开辟”人工智能让人类生活有了新的领域、天地,有开创、开拓新事物的意思。第二句中“开辟”公司在改革中开拓出全新的市场化道路,也是开创、开拓新路径的意思。
D.不同,第一句中“温暖”形容昆明的气候暖和。第二句中“温暖”指全国人民的援助让灾区人民心里感到温情、慰藉,是情感上的感受。
故选:C。
7.下列加点成语运用色彩失当的一项是( )
A.将军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B.在现场作文比赛中,小玲处心积虑,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最终获得一等奖。
C.一时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千万不能得意忘形。
D.这个旅游景点的一些小商贩因私自抬高物价而臭名远扬。
【解答】ACD.恰当。
B.失当,“处心积虑”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多含贬义。而小玲在现场作文比赛中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获得一等奖,这是积极努力、正面的行为,用“处心积虑”来形容她的写作过程,色彩失当。
故选:B。
8.根据下面的例子,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左右为难→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望眼欲穿→ 奶奶每天傍晚都站在村口的大树下,手搭凉棚向远处张望,嘴里喃喃说着:“怎么还没回来呢?“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老长,她却依然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要望穿那条通往村外的小路。
【解答】需要用具体的情景来表现成语“望眼欲穿“的意思,就像例子中用具体情景表现“左右为难“一样。“望眼欲穿“的意思是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要设计一个生活中有人急切盼望某人或某事的情景,通过具体的动作、环境等描写来表现这种期盼的心情。
故答案为:
奶奶每天傍晚都站在村口的大树下,手搭凉棚向远处张望,嘴里喃喃说着:“怎么还没回来呢?“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老长,她却依然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要望穿那条通往村外的小路。
9.读下面的语句,写出主要意思。
①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两个人是怎么过搭石的。
②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
大洞容纳很多人。
【解答】①从句中看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两个人是怎么过搭石的。
②从句中看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大洞容纳很多人。
故答案为:
①两个人是怎么过搭石的。
②大洞容纳很多人。
10.给下面的句子补充合适的标点符号。
在这次会演中 安徽的黄梅戏 浙江的越剧 河南的豫剧都带来了新的剧目。
【解答】“在这次会演中”是句子的状语,后面用逗号表示停顿;“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是并列的词语,用来列举不同剧种,它们之间用顿号来分隔。即:在这次会演中,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都带来了新的剧目。
故答案为:
在这次会演中,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都带来了新的剧目。
11.回顾课文,根据下面的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填序号。
①一心为他人着想 ②舍己为人,勇于献身 ③顾全大局
(1)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②
(2)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③
(3)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
【解答】(1)海力布为救乡亲,牺牲自己变成石头,体现舍己为人、勇于献身。故选:②。
(2)蔺相如避着廉颇是为赵国大局,体现顾全大局。故选:③。
(3)上了年岁的人调整搭石是为他人赶路方便,体现一心为他人着想。故选:①。
故答案为:
(1)②;
(2)③;
(3)①。
12.根据提示,填写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情怀。陆游把爱国寄托在“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殷切叮嘱中;梁启超把爱国寄托在“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的豪情中;林升把爱国寄托在“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义愤中;龚自珍把爱国寄托在“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的渴盼中。
(2)岳飞用“ 莫等闲 ,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告诉我们要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陶渊明也用他的诗句“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
【解答】(1)分别出自陆游的《示儿》;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2)岳飞在《满江红》中,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陶渊明在《杂诗》中,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感慨时光易逝,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
(1)家祭无忘告乃翁 与天不老 与国无疆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不拘一格降人材;
(2)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二、阅读与欣赏。
13.
翠鸟移巢
翠鸟先①高作巢以②避患③,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④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⑤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先:起先。②以:用来。③避患:避免灾祸。④益:更加。⑤遂:于是。
(1)“恐”在古文中有以下意思:①吓唬;②恐怕;③害怕。请给下列加点的“恐”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恐坠 ③ 恐吓 ①
(2)文中两处出现“下”字,“下”字可以理解为“低”。请联系上下文,写出“稍下作巢”和“又更下巢”的意思。
稍下作巢: 稍微把巢筑得低一些 。
又更下巢: 又把巢筑得更低了 。
(3)翠鸟移巢的主要原因是“ 爱之,恐坠 ”【用原文作答】,结果是“ 人遂得而取之 ”【用原文作答】。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劝劝翠鸟: 翠鸟啊,你过于溺爱孩子,却没考虑到潜在危险,最终害了它们,爱孩子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呀。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理解。要确定“恐”的意思,需结合所在句子的语境。“恐坠”意思是害怕(巢里的幼鸟)掉下来,这里“恐”是“害怕”的意思,所以选③;“恐吓”中“恐”是“吓唬”的意思,所以选①。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提取。根据原文“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可知翠鸟因疼爱雏鸟怕其坠落,行为是“稍微把巢筑得低一些”;再根据“及其成毛,益爱之,又更下巢”,可知小鸟长羽毛后翠鸟更疼爱,行为是“又把巢筑得更低了”。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首先从“爱之,恐坠”能看出翠鸟不断把巢筑低的原因是疼爱雏鸟、担心其坠落;接着由“又更下巢,人遂得而取之”可知最终结果是人们把它们捉走了;最后结合翠鸟因过度溺爱反而害了雏鸟的故事,感悟需围绕“爱要适度、正确的爱才是保护”展开,如“翠鸟啊,你过于溺爱孩子,却没考虑到潜在危险,最终害了它们,爱孩子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呀”。
故答案为:
(1)③①;
(2)稍微把巢筑得低一些 又把巢筑得更低了;
(3)爱之,恐坠 人遂得而取之 翠鸟啊,你过于溺爱孩子,却没考虑到潜在危险,最终害了它们,爱孩子也要有正确的方式呀。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惊人的奇迹。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分散于8000个村庄,长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广大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
【材料三】
(1)选择下面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吆喝(he hè) 粉碎(shuì suì)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①读【材料一】第一自然段时,可以通过“ 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句话知道这段话在讲什么。敌人千万百计来破坏,冀中人民聪明应对,我们可以称之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填写一个八字成语)。
②读【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时,可以知道聪明的冀中人民充分利用“ 无线电 ”和“ 有线电 ”来传递消息。
③读【材料二】时,读到“ “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 ”时,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在讲什么,所以可以读得更快。如果用【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中的词句来概括【材料二】,我们可以用“ 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 ”和“ 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
(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是 列数字 ,二是 作比较 。这样写的好处是 具体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地道战成效显著,在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4)【材料三】是冉庄地道战遗址图片。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导游的身份给游客介绍一下冉庄地道战。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身处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境内,眼前这座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名叫冉庄。六十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创造出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
【解答】(1)本题考查读音。“喝”在“吆喝”这个词中读轻声he,“碎”的读音是suì。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
①第一自然段围绕“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展开,写了应对敌人破坏的方法。面对敌人的破坏和人民的应对,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八字成语形容很合适。
②原文提到“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所以是利用“无线电”和“有线电”传递消息。
③材料二围绕“‘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展开,材料一第三段中的“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能概括材料二地道战的成果。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8000个村庄”“1万公里以上”“5000余枚”“5次”“2240多名”“72次”“85次”“2100多人”等是列数字,“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将歼敌数量和己方牺牲人数作比较。列数字能使说明更具体准确,作比较能突出地道战的成效。
(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导游的身份给游客介绍一下冉庄地道战即可。
故答案为:
(1)he suì;
(2)①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②无线电 有线电;
③“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著 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3)列数字 作比较 具体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地道战成效显著,在打击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4)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冉庄。六十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地道战让日本侵略者吃尽苦头。敌人用火攻、水攻、毒气攻,冉庄人就用土沙灭火、吊板挡毒气、地道连枯井暗沟来应对。地道里,“无线电”和“有线电”传消息。冉庄地道战超厉害,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军85次,歼敌2100多,自己才牺牲1人,既坚持生产,又打击了敌人,是抗战奇迹。
15.
屋后的小池塘
①我老家的屋后有一方小池塘,这是我童年的乐园。
②春天,池塘里水清澈极了,正是钓鱼的好时机。这时候,我拿起用竹子制成的钓鱼竿,从土里挖来几条蚯蚓,就来到池边钓鱼。我静静地坐在池边的草地上,等待着鱼咬(钩 钓)。眼见到浮子一浮一沉,我的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可别慌,这是鱼儿在试探。一直等到浮子一下子沉下去,我才不慌不忙地扯起鱼竿,一条巴掌大的鲫鱼就上岸了。我捧着银白的鲫鱼,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③夏天,池塘里荷花盛开了!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用荷叶做一顶帽子,摘一朵荷花插在屋子门上。从池东头走到西头,看到一片荷叶又大又圆,就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把它(拔 拨)过来,轻轻从中间折断荷叶的梗,坐在草地上就开始制作荷叶帽。我先是把荷叶折成一半,再从左右两边折一半,接着用一根树枝从中间穿过,一顶荷叶帽子就做成了。选一朵最漂亮的荷花拿在手里,戴着荷叶帽,哼着小曲儿就来到屋门前,蹲下来,把那朵荷叶插在门前的泥土里面,满心期待这朵花能常开不谢。插完荷叶便是戴着荷叶去炫耀了。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前,伙伴们的羡慕的眼神,还有那句“我也要有一顶这样的帽子”变成了我最大的成就感。
④冬天,池塘结冰了,我和一群小伙伴来到池塘里开始了花样滑冰。先砍掉一根长长的青竹做工具,然后由一人拉住竹子的根部,另一个人用脚踩在后面的竹枝上,手紧紧地抓住竹子的中间部分。说一声“开始”,前面的人就拉着竹子和人飞快地跑,后面的人就在后面享受着“竹滑”的乐趣。寒风刺骨,小伙伴们的脸蛋冻得通红,冰面上的人却越来越多,呼喊声,尖叫声,喝彩声,还有竹子在冰面上的摩擦声汇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⑤不过,冬天也会发生“惨事”。有一回,我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伙伴来到池塘,看到池塘那一层厚厚的冰,就突发奇想:如果把冰面挖个洞,第二天会不会还被冻住呢?说干就干,两人就拿起铲子在冰面上挖了一个大洞。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就来到冰面上观察。“冻住了!冻住了!”我们兴奋地大喊着。
⑥“我下去站一下,看看冰面能否承受得住。”说完,我就冲下去站在那个被挖过洞的冰面上,还使劲跺了跺脚,“哈哈!好坚硬!”
⑦小伙伴们也来了兴致,他把我推开,自己也往上面一站,没事儿!他也学着我的样子跺一跺脚。惨了,冰面一下子裂开,他整个人掉进了水里面。我心慌了,赶紧在边上把他拉了起来。他冻得全身发抖, B 地走回家里去了。不大一会儿,他的父母就找来了,说我害得他家儿子掉进了冰窟窿。结果可想而知,我父母连忙向对方父母道歉,把我来一顿“猪肉炖粉条”。不过,这依然没有浇灭我们对小池塘最热切的追捧。
⑧如今,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站在池塘边上呆立很久,那些往事又会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1)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字,打“√”。
咬(钩 钓) (拔 拨)过来
(2)给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选择一个合适的AABB式词语。
A.高高兴兴
B.颤颤巍巍
C.蹦蹦跳跳
(3)全文按照 时间 顺序写出了三件“乐事”:① 春天钓鱼 ;② 夏天制作荷叶帽 ;③ 冬天滑冰 。还写了一件“惨事”: 冰面裂开,小伙伴掉进水里 。作者借这些事抒发了 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的感情。
(4)有人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小时候挨过打,所以作者的童年是很惨的。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解答】(1)考查字形。钩:指鱼钩,是钓鱼时用来钩住鱼的工具。钓:指钓鱼的动作或过程。在句子“等待着鱼咬”中,描述的是鱼咬住鱼钩的动作,因此正确的字是钩。拔:指用力抽出或拉出。拨:指用手或工具推动或移动。在句子“就拿起一根长长的竹竿把它过来”中,描述的是用竹竿将荷叶推动或移动过来的动作,因此正确的字是拨。
(2)考查选词填空。高高兴兴:表示非常高兴、愉快的情绪。颤颤巍巍:表示身体抖动,不稳定。蹦蹦跳跳:表示动作轻快、活泼。根据句子中“他冻得全身发抖”的描述,最合适的词语是颤颤巍巍。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一件事:春天,池塘里的水清澈极了,正是钓鱼的好时机。作者拿起用竹子制成的钓鱼竿,从土里挖来几条蚯蚓,坐在池边的草地上,等待鱼儿咬钩。当浮子一沉,作者不慌不忙地扯起鱼竿,一条巴掌大的鲫鱼就上岸了,作者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第二件事:夏天,池塘里荷花盛开。作者最喜欢的事情是用荷叶做一顶帽子,摘一朵荷花插在屋门前。作者详细描述了制作荷叶帽的过程,然后戴着帽子去炫耀,享受伙伴们的羡慕和赞美,这让他感到非常有成就感。第三件事:冬天,池塘结冰了,作者和一群小伙伴来到池塘上滑冰。他们用一根长长的青竹做工具,一个人拉着竹子,另一个人踩在竹枝上,享受滑冰的乐趣。尽管寒风刺骨,但冰面上的人越来越多,呼喊声、尖叫声、喝彩声和竹子在冰面上的摩擦声汇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惨事:有一回,作者和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在冰面上挖了一个大洞,第二天发现冰面重新冻住了。作者先下去站了一下,觉得冰面很坚硬,但当小伙伴也上去跺脚时,冰面裂开,他掉进了水里。作者赶紧把他拉起来,但他的父母找来,作者因此被父母责备了一顿。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有趣的童年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尽管有一些小“惨事”,但这些经历依然让作者感到快乐和珍贵。
(4)考查开放探究。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虽然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因为小伙伴掉进冰窟窿而被父母责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的童年是“惨”的。相反,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作者详细描述了在童年时的快乐和满足。文中提到的“惨事”(冰面裂开,小伙伴掉进水里)虽然导致了作者被父母责备,但从文章的描述来看,这件事并没有给作者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相反,它成为了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故答案为:
(1)钩 拨;
(2)B;
(3)时间 ①春天钓鱼;②夏天制作荷叶帽;③冬天滑冰;冰面裂开,小伙伴掉进水里 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4)作者的童年是充满乐趣和美好回忆的,而不是“惨”的。虽然有被父母责备的经历,但这只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不影响整体的快乐和美好。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三、表达与交流。
16.表达与交流。
主题:民间故事是文化的镜子,请围绕“灯笼”或“中国结”创编一则民间故事。
提示:
(1)每个故事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请选择“勇气、善良、智慧、舍己为人”等主题。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设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书写工整。
(3)题目自拟。
【解答】范文:
灯笼照亮勇气之路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村里经常受到山那头妖怪的骚扰。妖怪一来,庄稼被毁坏,房屋被破坏,村民们苦不堪言。
村里有个勇敢的少年叫阿勇,他决心要赶走妖怪。出发前,村里的老工匠送给他一个神奇的灯笼。这灯笼看似普通,却能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还会随着阿勇的心意变换形状。
阿勇提着灯笼,踏上了前往妖怪巢穴的路。一路上,狂风呼啸,黑暗笼罩,但灯笼的光始终照亮着前方。当遇到诡异的迷雾时,阿勇心中默念,灯笼便变成了一把利剑,斩破了迷雾。
终于,阿勇来到了妖怪的巢穴。妖怪张牙舞爪地扑向他,阿勇毫不畏惧,他让灯笼发出最亮的光,刺得妖怪睁不开眼。接着,他挥动变成利剑的灯笼,与妖怪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在勇气的支撑下,阿勇越战越勇,最终打败了妖怪。他提着灯笼,带着胜利的消息回到了村庄。
从那以后,灯笼成为了勇气的象征。每到夜晚,村民们就会点亮灯笼,照亮村庄,也照亮心中的勇气之路。人们相信,只要有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