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龙里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龙鳞(lín) 哽咽(gēng) 盯嘱 迟延
B.岔道(chā) 亥时(gāi) 联节 修驻
C.执拗(niù) 防御(yù) 酬谢 发誓
D.筛选(sāi) 客卿(qīng) 结婚 稀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这么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B.科学课上,同学们饮水思源,问老师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C.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你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D.自习课上,他不但自己不学习,还打扰大家,班长鼻子都气歪了。
3.下面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临安邸(旅店)
B.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
C.干将发硎(古代将军名)
D.七夕今宵看碧霄(天空)
4.萌萌的阅读清单上有下面几个欧洲民间故事,她记录错误的一项是( )
A.《聪明的牧羊人》 B.《列那狐传奇故事》
C.《伊凡与灰额猫》 D.《普罗米修斯盗火》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科普类的读物,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启迪智慧。
B.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
C.上周的班会上,班主任解决并发现了班级的问题。
D.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
6.选词填入“梵净山云海苍茫,变幻莫测,令人______,我不禁想要高歌一曲,______这祖国的大好河山。”恰当的一项是( )
A.称赞 赞叹 B.赞赏 称赞
C.赞赏 赞叹 D.赞叹 赞美
7.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柳树也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腰肢。
B.天空中一架架风筝快活地与白云们嬉戏。
C.燕子有着剪刀似的尾巴。
D.牵牛花吹起粉红色的小喇叭。
8.语序或句式变化后,句意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
A.牛郎把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捡起来。——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被牛郎捡起来。
B.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们当然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
C.将军对秘书说:“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将军对秘书说,战士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D.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不得不允许她每年和牛郎会一次面。——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只得允许她每年和牛郎会一次面。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
B.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C.虽然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但是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
D.因为战士们在岛上主要吃罐头,所以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
10.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少年中国”指的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B.《将相和》一文讲述了三个独立的故事,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搭石》一文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普通场景,赞颂了搭石的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的传统美德。
D.《白鹭》一文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眼里,白鹭是一首散文诗。
11.回顾牛郎与织女相识的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牛郎来到湖边,见到仙女。
②老牛开口说话,道破天机。
③牛郎拿走纱衣,留下织女。
④二人回到草房,看见老牛。
⑤牛郎、织女交谈,决定结婚。
⑥牛郎、织女相见,互诉身世。
A.①③⑥⑤④② B.①③⑥④⑤② C.②①③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⑤④
12.(部编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阅读速度,要集中注意力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词语一定要多回读几遍,并认真查字典弄清这个词的意思。
B.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
C.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D.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13.五(1)班要在班里挂一张劝人惜时的名言,以告诫大家珍惜时间,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D.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二、阅读理解
14.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资料】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屡有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选文中用“_______”画出来。
(2)老师让各小组成员分段朗读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朗读选文第①自然段时语气应自然、从容,体现自豪赞叹之情。
B.朗读选文第②自然段时语速稍慢,应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
C.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
D.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3)小铭要向别人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资料】中对他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A.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
B.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C.圆明园建成以及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
D.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4)回想课文,结合【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5)假如此刻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下来。
15.课内古诗阅读。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
(1)将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中,“恃”的意思是 ,“生气”指的是 ,“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读作 ,意思是 。
(4)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课外阅读。
湘妃竹
①湖南省九嶷山一带长着一种竹子,茎油光闪亮的,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血红的□真是好看□这种竹子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相传尧舜的时候,九嶷山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弄得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叫苦连天。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
③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是帝妃,但也和舜帝一样,并不贪图舒适的生活,总是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舜帝要远离家门去南方,她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想到能够给千千万万的百姓消除灾难和痛苦,还是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舜帝。
④舜帝走了,两位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不见舜帝归来,她们担心极了,于是她们到南方去寻找丈夫。
⑤她们来到九嶷山,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寻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路。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
⑥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去世以后,乡亲们感激舜帝的恩情,特地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被感动了,它们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两位妃子悲痛极了,抱头痛哭起来。她们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也死在这里。
⑦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茎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有的竹子上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两位妃子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传说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用四字词语“ ”表示。
(2)请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
(3)舜帝与我们本单元认识的猎人 非常相似,他们都有着 的美好品质。
(4)小雨读了《湘妃竹》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但是怕自己讲不好,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①
②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桂花是中国木樨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樨,又名岩桂,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等。
材料二: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培桂花。桂花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胃寒腹痛等。除了药用价值外,桂花还可加工为桂花糕食用,桂花糕历史悠久,又称重阳糕,有诗句“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材料三:桂花在中国的生长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桂花的孢粉,这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
(1)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桂花又名岩桂,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B.桂花形大,经冬不凋,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C.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栽培桂花作药材使用。
D.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桂花的孢粉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
(2)最具代表性的桂花品种有 (写两种),桂花可以用于治疗 等。
(3)“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 ,除了吃桂花糕外,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还有 (写一种)。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又名 。
(4)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与桂花有关的课文《 》,桂花成熟后,作者最喜欢做的一件大事是 。
三、表达与交流
18.五(1)班正在举行“民间故事游园会”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回答下列问题。
(1)看图猜故事。(填序号)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孟姜女哭长城 C.田螺姑娘 D.八仙过海
(2)上面的四个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呢?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19. 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大胆想象,以“未来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未来的学校、未来的食品、未来的房屋、未来的衣服等,也可以写未来的你、我、他!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一个习作提纲,再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00字。
2024-2025学年贵州省贵阳市龙里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C D A D C B C B D
题号 12 13
答案 A B
一、选择题
1.下面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龙鳞(lín) 哽咽(gēng) 盯嘱 迟延
B.岔道(chā) 亥时(gāi) 联节 修驻
C.执拗(niù) 防御(yù) 酬谢 发誓
D.筛选(sāi) 客卿(qīng) 结婚 稀罕
【解答】A.有误,“哽咽”的“哽”应读“gěng”。“盯嘱”应写作“叮嘱”,“叮嘱”意为再三嘱咐。
B.有误,“岔道”的“岔”应读“chà”;“亥时”的“亥”应读“hài”。“联节”应写作“联结”,“联结”指结合(在一起);“修驻”应写作“驻守”,“驻守”指驻扎防守。
C.正确。
D.有误,“筛选”的“筛”应读“shāi”。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这么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B.科学课上,同学们饮水思源,问老师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C.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你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D.自习课上,他不但自己不学习,还打扰大家,班长鼻子都气歪了。
【解答】ACD.正确。
B.有误,饮水思源:指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不忘其本。本句中形容科学课上同学们问自来水的来源,运用不恰当。
故选:B。
3.下面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临安邸(旅店)
B.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
C.干将发硎(古代将军名)
D.七夕今宵看碧霄(天空)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干将发硎:指刀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十分锋利,比喻初展抱负或刚显露出才干。干将:古代宝剑名。
故选:C。
4.萌萌的阅读清单上有下面几个欧洲民间故事,她记录错误的一项是( )
A.《聪明的牧羊人》 B.《列那狐传奇故事》
C.《伊凡与灰额猫》 D.《普罗米修斯盗火》
【解答】A.正确。《聪明的牧羊人》是欧洲民间故事,该书展现了欧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奇幻想象。
B.正确。《列那狐的故事》是欧洲城市文学中重要的民间故事作品,以动物世界影射人类社会。
C.正确。《伊凡与灰额猫》是欧洲民间故事,其讲述了一个勇敢少年与一只神秘猫之间的故事。
D.有误。《普罗米修斯盗火》不属于欧洲民间故事,它是古希腊神话故事。
故选: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科普类的读物,既可以增长知识,又可以启迪智慧。
B.他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文学名著。
C.上周的班会上,班主任解决并发现了班级的问题。
D.通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
【解答】A.正确。
B.有语病,归类不当。“小说、诗歌、散文”都是“文学名著”的子类,可以去掉“文学名著”;
C.有语病,语序不当。将“发现”和“解决”调换顺序;
D.有语病,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或“让”去掉其一即可。
故选:A。
6.选词填入“梵净山云海苍茫,变幻莫测,令人______,我不禁想要高歌一曲,______这祖国的大好河山。”恰当的一项是( )
A.称赞 赞叹 B.赞赏 称赞
C.赞赏 赞叹 D.赞叹 赞美
【解答】称赞: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赞扬和称赞,但更多用于具体的人或事,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可能不够贴切。
赞叹:表示对某事物的高度赞赏和惊叹,适用于对自然景观、艺术作品等抽象或宏大的对象的赞美。
赞赏: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认可和欣赏,但同样更多用于具体的人或事。
赞美: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和歌颂。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应依次填:赞叹、赞美。
故选:D。
7.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柳树也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舒展着自己的腰肢。
B.天空中一架架风筝快活地与白云们嬉戏。
C.燕子有着剪刀似的尾巴。
D.牵牛花吹起粉红色的小喇叭。
【解答】A.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柳树赋予人的动作,形象生动;
B.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风筝拟人化,形象地表现其在天空中的动态;
C.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尾巴比作剪刀,形象具体;
D.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牵牛花拟人化,生动形象。
故选:C。
8.语序或句式变化后,句意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
A.牛郎把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捡起来。——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被牛郎捡起来。
B.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们当然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
C.将军对秘书说:“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将军对秘书说,战士们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D.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不得不允许她每年和牛郎会一次面。——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只得允许她每年和牛郎会一次面。
【解答】A、C、D不变。
B.改变了。“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意思是“我们不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和变后的句子意思不相同的,因此句意发生改变。
故选: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
B.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C.虽然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但是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
D.因为战士们在岛上主要吃罐头,所以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
【解答】ABD.恰当。
C.不恰当,“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与“我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摇桂花”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所以应该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而不是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故选:C。
10.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少年中国”指的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B.《将相和》一文讲述了三个独立的故事,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C.《搭石》一文通过生活中的几个普通场景,赞颂了搭石的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的传统美德。
D.《白鹭》一文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和活动,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在作者眼里,白鹭是一首散文诗。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将相和》 是由三个故事组成的,分别是 完璧归赵 、 渑池会面和 负荆请罪 。其中“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合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故选:B。
11.回顾牛郎与织女相识的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下面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牛郎来到湖边,见到仙女。
②老牛开口说话,道破天机。
③牛郎拿走纱衣,留下织女。
④二人回到草房,看见老牛。
⑤牛郎、织女交谈,决定结婚。
⑥牛郎、织女相见,互诉身世。
A.①③⑥⑤④② B.①③⑥④⑤② C.②①③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⑤④
【解答】首先是“老牛开口说话,道破天机”②,这是整个情节的开端,因为老牛告诉牛郎湖边有仙女洗澡,让牛郎去湖边,这才引出后面牛郎与织女的相遇。
接着“牛郎来到湖边,见到仙女”①,这是按照老牛的提示行动,然后“牛郎拿走纱衣,留下织女”③,这是牛郎与织女产生交集的关键一步。
之后“牛郎、织女相见,互诉身世”⑥,两人开始交流,了解彼此的情况,进而“牛郎、织女交谈,决定结婚”⑤,这是感情发展的结果。
最后“二人回到草房,看见老牛”④,这是他们相识之后的情节延续,符合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
故选:D。
12.(部编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阅读速度,要集中注意力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词语一定要多回读几遍,并认真查字典弄清这个词的意思。
B.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
C.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D.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解答】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了解。结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交流平台的学习可知,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根据阅读任务,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故B、C、D说法正确。A说法有误。
故选:A。
13.五(1)班要在班里挂一张劝人惜时的名言,以告诫大家珍惜时间,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D.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解答】A.不合适,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意思是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旨在劝慰我们珍惜粮食。
B.合适,出自魏晋诗人陶渊明的《杂诗》,意思是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旨在告诫我们珍惜时间。
C.不合适,出自《管子 枢言》,意思是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旨在告诫我们要讲诚信。
D.不合适,意思是凭理办事,走到哪里都行得通;不讲道理,就会处处碰壁。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必须讲道理。
故选:B。
二、阅读理解
14.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①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②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资料】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屡有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选文中用“_______”画出来。
(2)老师让各小组成员分段朗读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朗读选文第①自然段时语气应自然、从容,体现自豪赞叹之情。
B.朗读选文第②自然段时语速稍慢,应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
C.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
D.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
(3)小铭要向别人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宏伟,【资料】中对他没有帮助的一项是 B
A.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
B.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
C.圆明园建成以及修缮扩建,用时150多年。
D.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4)回想课文,结合【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5)假如此刻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作为一名胸怀天下的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下来。
【解答】(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根据选文第①自然段的内容,“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由句中的“所以”可知,前一句话是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原因。
(2)本题考查朗读技巧。A、B、D正确。C.有误,阅读文中内容可知,第①自然段表达了作者自豪赞叹之情,朗读时语气应自然、从容;第②自然段描写是圆明园被毁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朗读时语速稍慢,读出对这段历史的悲愤之情。所以前后两个自然段朗读时语速语气应有变化,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故“朗读选文第①、②自然段时语气语速平稳,体现连贯自然之感。”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C、D有帮助。B.没有帮助,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这一选项主要描述了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数量,虽然这反映了圆明园的价值和重要性,但它并不直接体现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建筑宏伟通常指的是建筑的规模、设计、构造等方面的特点,而文物数量则更多地反映了圆明园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故选B。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主要是为了突出其被毁灭的惨痛和可惜。通过详细描绘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和珍贵文物的收藏,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的壮丽和独特。然而,正是这样一座集建筑、艺术和文化于一体的瑰宝,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下被化为灰烬,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侵略者的残暴和无情。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通过回顾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我们可以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并时刻警惕历史悲剧的重演。
综上所述,作者用大量笔墨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旨在突出其被毁灭的惨痛和可惜,同时激发读者的历史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故答案为:
(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2)C;
(3)B;
(4)突出了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难,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15.课内古诗阅读。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
(1)将诗歌内容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清代 (朝代)的 龚自珍 (人名)。
(3)“九州生气恃风雷”中,“恃”的意思是 依靠 ,“生气”指的是 朝气蓬勃的局面 ,“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读作 yīn ,意思是 沉默 。
(4)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默写古诗。
书写时注意“拘”“降”“材”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对诗人的识记。
《己亥杂诗》出自清代龚自珍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其中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表达了他渴望国家变革、希望新时代来临的思想感情,显示出其热爱祖国、期盼国家振兴的赤子之心。
(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九州生气恃风雷”中,“恃”的意思是依靠、依赖。在这里,它表达了九州的生机和活力需要依靠风雷来激发和推动。“生气”在这里指的是勃勃生机、活力。“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读作yīn。在这个诗句里,“喑”是沉默、不说话的意思,用来形容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沉闷、毫无生气的状态。
(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的理解。
龚自珍所处的清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各种危机纷至沓来,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雷”展现了对改革、振兴寄托的期望,盼望雷霆之力唤醒沉睡的九州大地。“万马齐喑究可哀”比喻因缺乏变革而导致的死气沉沉,表达对现状的痛惜,深刻地反映了龚自珍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时代改革的热切期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渴望变革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1)不拘一格降人材;
(2)清代 龚自珍;
(3)依靠 朝气蓬勃的局面 yīn 沉默;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重振国家的思想感情。
16.课外阅读。
湘妃竹
①湖南省九嶷山一带长着一种竹子,茎油光闪亮的,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血红的□真是好看□这种竹子叫“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相传尧舜的时候,九嶷山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弄得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垮,老百姓叫苦连天。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
③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是帝妃,但也和舜帝一样,并不贪图舒适的生活,总是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舜帝要远离家门去南方,她们虽然依依不舍,但是想到能够给千千万万的百姓消除灾难和痛苦,还是高高兴兴地送走了舜帝。
④舜帝走了,两位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都不见舜帝归来,她们担心极了,于是她们到南方去寻找丈夫。
⑤她们来到九嶷山,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寻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路。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
⑥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去世以后,乡亲们感激舜帝的恩情,特地为他修了一座高大的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被感动了,它们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两位妃子悲痛极了,抱头痛哭起来。她们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也死在这里。
⑦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九嶷山的竹子上,茎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有的竹子上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两位妃子在竹子上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有鲜红鲜红的血斑,传说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1)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用四字词语“ 望眼欲穿 ”表示。
(2)请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
(3)舜帝与我们本单元认识的猎人 海力布 非常相似,他们都有着 为了帮助别人,不怕付出自己生命 的美好品质。
(4)小雨读了《湘妃竹》后,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但是怕自己讲不好,请你给她一些建议。
① 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② 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结合第④段句子“舜帝走了,两位妃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望他早日胜利归来。”可知,妃子长时间、迫切的希望舜帝归来。故“盼星星盼月亮”意思是长时间、迫切地盼望,非常迫切地想让自己心中的期盼成真。与此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等。据此填写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和运用。
结合第①段句子可知,“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一句话没说完,用逗号;“紫色的”与“血红的”为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血红的”后为一般停顿,用逗号;“真是好看”一句话结束,用句号。故加入标点符号为:,、,。
(3)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细读文章第②段“舜帝关心百姓疾苦,他得知恶龙兴妖为害的消息,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一心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灭恶龙”及第⑥段句子“住在坟墓附近的乡亲说:‘这是舜帝的坟墓。舜帝从遥远的北地来到这里,帮老百姓斩除了九条恶龙,使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他却病死在这里了。’”可知,舜帝关系百姓疾苦,舍己为人为了帮助百姓,不惜牺牲自己。回忆本单元课文可知,与本单元学习的课文《猎人海力布》中宁愿自己变成石头也要救百姓的“海力布”非常相似,都具有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据此解答即可。
(4)考查复述故事。
结合题干“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妹妹听,但是怕自己讲不好”可知,要求提出复述故事的方法建议。根据《口语交际》复述民间故事可知,要想把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丰富故事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结合此题强调两点复述故事时要注意的问题即可,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示例:①要确保复述正确性。不可以偏离作者的初衷,文章的主旨。
②要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觉盛宴,注意语气的转换,适当制作悬念。
故答案为:
(1)望眼欲穿;
(2)上面布满密密麻麻像眼泪一样的斑点,有紫色的、血红的,真是好看。
(3)海力布 为了帮助别人,不怕付出自己生命;
(4)①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②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桂花是中国木樨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樨,又名岩桂,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等。
材料二:桂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培桂花。桂花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胃寒腹痛等。除了药用价值外,桂花还可加工为桂花糕食用,桂花糕历史悠久,又称重阳糕,有诗句“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材料三:桂花在中国的生长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桂花的孢粉,这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
(1)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桂花又名岩桂,是一种植物的名称。
B.桂花形大,经冬不凋,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C.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栽培桂花作药材使用。
D.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桂花的孢粉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
(2)最具代表性的桂花品种有 金桂、银桂 (写两种),桂花可以用于治疗 痰饮咳喘,胃寒腹痛 等。
(3)“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 九月初九 ,除了吃桂花糕外,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还有 登高 (写一种)。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重阳节又名 老人节 。
(4)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与桂花有关的课文《 桂花雨 》,桂花成熟后,作者最喜欢做的一件大事是 摇桂花 。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A.有误。从材料一“桂花是中国木樨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樨,又名岩桂”,这里说明“岩桂”是桂花代表物种木樨的别名,而不是所有桂花都被称为岩桂。B.有误。从材料一“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等。”可知,“桂花形大”与材料一中的“形小”相矛盾。C.有误。从材料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栽培桂花”可知,“早在2000多年前”,而非3000多年前。D.正确。从材料三“在桂林南郊的甑皮岩洞穴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了桂花的孢粉,这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可知,甑皮岩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桂花的孢粉是目前世界上桂花存在最古老的证据。故选:D。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材料一“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等。”可知,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等;从材料二“桂花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胃寒腹痛等。”可知,桂花可以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胃寒腹痛等。
(3)考查节日风俗。在中国农历中,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习俗还包括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登高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双九节”。同时,因为“九九”谐音“久久”,寓意长久,所以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因此,重阳节又名“老人节”。
(4)考查开放探究。本学期学过与桂花有关的课文《桂花雨》。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通过描绘桂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和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怀念。桂花成熟后,作者最喜欢做的一件大事,根据《桂花雨》这篇课文的内容,作者最喜欢做的就是“摇桂花”。因为摇桂花可以带来满树的桂花纷纷飘落,形成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同时也能让作者和母亲收获满满的桂花,用来泡茶、做糕饼等。
故答案为:
(1)D;
(2)金桂、银桂 痰饮咳喘,胃寒腹痛;
(3)九月初九 登高 老人节;
(4)桂花雨 摇桂花。
三、表达与交流
18.五(1)班正在举行“民间故事游园会”活动,请你参与进来,回答下列问题。
(1)看图猜故事。(填序号)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孟姜女哭长城 C.田螺姑娘 D.八仙过海
C D A B
(2)上面的四个故事你最喜欢哪个呢?简单介绍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解答】(1)本题考查知识百科。
图一描述的是一个姑娘在做饭,民间故事为《田螺姑娘》,故事讲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田螺姑娘默默为谢端做饭、操持家务,直到谢端发现她的存在。在完成帮助谢端的任务后,田螺姑娘回到了天上,但留下了可以盛出粮食的田螺壳给谢端,从此以后,谢端的家里屯满了粮食,但他依然辛勤劳作,热心帮助有需要的人。故:C。
图二描述的是八个神仙各显神通,横渡东海,民间故事为《八仙过海》,故事讲述的是八位神仙各显神通,过海寻找仙药的故事。故选:D。
图三描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看书,民间故事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生在西晋时期,讲述了贫寒书生梁山伯与聪明女子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祝英台渴望学习,女扮男装前往书院,途中巧遇梁山伯。两人义结金兰,共同求学,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子。求学过程中,两人相互扶持,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深厚感情。然而,因种种原因,两人并未直接表达心意。后来,祝英台返乡,梁山伯送行时仍未察觉其身份。得知真相后,梁山伯急忙前往祝家提亲,却被告知祝英台已被强许给马家。梁山伯深受打击,相思成疾,最终抑郁而终。祝英台被逼嫁到马家时,决定以身殉情,最终与梁山伯化为蝴蝶,比翼双飞。故选:A。
图四描述的是一个女人靠着城墙哭泣,民间故事为《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发生在秦朝,当时秦始皇修筑长城,导致徭役繁重。主人公孟姜女与逃避徭役的书生范喜良相识并结为夫妻。然而,范喜良被官府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前往寻夫,却得知丈夫已死,她痛哭三天三夜,使长城崩塌,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拒绝秦始皇的威逼利诱,最终投海自尽。故选:B。
(2)本题考查推荐介绍。作答时注意故事名字要与故事内容相吻合。
如:我最喜欢《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孟姜女在丈夫被抓去修筑长城后,因思念过度而到长城哭泣,最终哭倒了长城的一部分,发现了丈夫的尸骨,体现了深厚的爱情与对封建统治的控诉。
故答案为:
(1)C D A B;
(2)我最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书院求学,与同窗梁山伯结为好友。后来梁山伯才知道祝英台是女性,但两人已经相爱。由于家族的压力和阻碍,祝英台被迫嫁给他人。梁山伯心碎而亡,祝英台在婚礼途中得知消息,赶到梁山伯墓前,最后化蝶双飞,象征他们不渝的爱情。
19. 科技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大胆想象,以“未来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未来的学校、未来的食品、未来的房屋、未来的衣服等,也可以写未来的你、我、他!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可以先在草稿纸上列一个习作提纲,再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400字。
【解答】范文:
未来的学校
我总是向往着看到这个未来的学校,因为未来的学校是一个高科技做成的。终于在我的一次梦里,我梦到了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当我走进这个未来的学校,才发现这个未来的学校十分不错。这个学校地板上有一丝丝的垃圾,就有许许多多的机器人为这所学校而打扫,所以这一所学校的地板上是如此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
这个学校里的每一位同学这个时候都正在读书,他们正拿着现代的,高科技的最佳的东西,手里拿着一个机器版,只要手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开始答题题目。而且每位同学坐在教室里面,有的还在用笔写作业,但是有的人,却在用机器版答题,老师正在下面指导着同学们。
每一位同学们学习都是那么地全神贯注,他们的眼睛一直都盯在这个学习机上面,每一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因为现在的高科技已经变得发达了。
在这个未来的学校里,人们总是用着高科技的眼镜看着这些屏幕,人们不再用东西来拿,而是用着机器人帮你服务。这时候教室有一个大大的机器人,你想要的文具,本子,它都会帮你送到面前来。
我爱这个想象中未来的学校。希望这个未来的学校能成为一个现实。我们要努力读书,才能让这一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