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部分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5 22:55:28

文档简介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一9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中国传统思想”错误,原文是“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
想极力反对的”,选项将“主流的传统思想”扩大成“中国传统思想”。
2.C【解析】“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理解错误,原文说“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
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
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可见决定其是否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的并非生活状
态,而是是否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是否进人一种“自由状态”。
3.A【解析】材料二主要讲述了一线工人刘元刚的成功故事,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他身上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B
项偏重技术,材料中并没有对此技术详细展开介绍。C项“学历提升计划”是刘元刚成功的因素之一。D项偏离
主题。
4①准确客观:材料中运用“一旦…就”“除了…也”等关联词,使句子表达逻辑严密,表述客观;“一度”“极大程
度”等修饰语让语言更为准确。②鲜活生动:材料中运用“拦路虎”“门外汉”等词语,将主板维修比作医生,以及
由此连带的“患者”“病灶”等表达形象生动,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智能化生产只提供技能服务,但工匠精神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技能,更重要的还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传承。
②智能化生产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工匠精神可以推动个体的内驱力,使个体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注重个人
技能的提升,可不断进步,它有审美与精神的追求,让技与道完美融合。③工匠精神能提升人生境界,让人摆脱
外在束缚,进人一种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B【解析】“后悔之意,说明他内心十分不情愿”错误。根据“他摸着肩上的扁担,愁烦地想:‘要不是它,也许早就
赶上队伍了’”,说明他叹气是因为没赶上队伍而愁烦,并无后悔之意,也没有体现他内心十分不情愿。
7C【解析】“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误,小说中途交代小秦遇到这两个装着医疗物资的木箱的经过,属于“插叙”,
而不是“倒叙”。
8.①“肩膀”不仅指通信员小秦用来挑担子的身体部位,更象征着革命战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展现了革命战士在
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与担当。②“肩膀”还是力量的象征,寓示着革命队伍中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共同支
撑起革命的重任,推动历史的前进。③“肩膀”也象征着磨炼意志,表现了坚强的年轻战士经过磨炼必将能接过
革命的重担,完成革命的重任。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小秦脱帽含泪作别牺牲的红军战士,表现出对战友牺牲的痛惜之情。②朱总司令怀抱晕倒的小秦,亲自喂他
野菜汤,又挑起扁担,表现了革命领袖对战士的关怀爱护之情。③朱总司令引导小秦重燃革命斗志,表现出革命
领袖对战士的鼓励和教导之情。④小秦知道了朱总司令的身份后,又勇敢上前把扁担接了回来,表现出战士对
革命领袖的崇敬、爱戴之情。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ADG【解析】句意:我以前有的见解,嘴里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吾昔有见”做句子主
语,为表强调,其后A处断开;“口未能言”是主谓短语作谓语,“今”与前面“昔”对照呼应,其前D处断开;“今见
是书”是动宾短语,主语省路,其后G处断开」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uy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一9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即“做人”的理想
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
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
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
种评价氛围中,工匠们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
“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植根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
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
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
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
深蕴家国情怀。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共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
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
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
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
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
“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
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
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