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雀(qiǎo) 嫩茎(jīng) 溃败(guì)
B.宁(nìng)可 洞穴(xué) 即使(jì)
C.殷(yīng)切 分量(fèn) 违抗(wěi)
D.哄(hōng)堂大笑 成熟(shú) 角色(jué)
2.小吉发现来稿中常出现错别字,请帮她找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树梢 讯期 嗜好 同心胁力
B.黎明 隐蔽 煤碳 难以致信
C.崩塌 象征 烦锁 民不聊生
D.渔船 爱慕 辛酸 金碧辉煌
3.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直言不讳,勇斗秦王。
B.孔子诲人不倦,弟子三千美名扬。
C.诸葛亮足智多谋,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D.廉颇负荆请罪,臭名远扬。
4.下列加点词和括号内的词语互为反义词,配对错误的一项是( )
A.那头老牛跟牛郎很亲密(疏远),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
B.妈妈照顾爷爷、奶奶的生活,处处为他们着想,很周到(疏忽)。
C.遇到困难时,不要去压抑(松手) 自己的情绪,可以向你身边的人倾诉。
D.学习数学,要学会去用数学的思维来解题,就会避免烦琐(简单)的分析。
5.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金碧辉煌 碧:翠绿色。
B.千真万确 确:确实。
C.寸草不生 寸:短小。
D.奇珍异宝 珍:珍惜。
6.(部编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阅读速度,要集中注意力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词语一定要多回读几遍,并认真查字典弄清这个词的意思。
B.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
C.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D.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7.下列标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圆明园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
C.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D.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8.以下不是“有一定速度地阅读”阅读策略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用较快速度默读。
B.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词析句,细致品读。
C.用较快的速度默读,集中注意力读,不回读。
D.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
9.在同学们书写的郑州历史名人作品中,行款布局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B.
C.
10.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名家作品,下面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一文,庙会场景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B.许地山的《落花生》借不起眼的花生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
C.《慈母情深》以“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结尾,是为了表达“我”对书的渴望。
D.《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作者巴金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将画面写的具体生动,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也运用这种写法。
二、填空题。
11.阅读倡议。请根据拼音填写词语,倡议广大师生参与阅读节活动。
阅读可以qǐ dí 智慧,让人克服dǎn qiè ,克服lǎn duò ,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书籍的diàn táng ,用阅读lián jiē 你我,jīn jīn yǒu wèi 地读起来吧!让我们触摸文字脉搏,在阅读中lǐng lüè 生活百态,读出shī qíng huà yì 的人生!
12.我会填空。
(1)诗中有景。《山居秋暝》中的“ , ”被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长相思》中“ , ”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 ”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恶劣。诗中有情。“ , 。”是文天祥的生死无畏:“ , ”是陆游临终前的嘱托“ , ”是王昌龄的豪情壮志。
(2)“ ,不弃功于寸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13.根据具体要求用“骄傲”各写一个句子。
(自豪)
(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三、阅读理解。
14.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第一段中点明课题的句子是 ;这句话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2)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3)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4)请你写几句话,把“香飘十里”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5)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15.阅读。
【材料一】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心动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间。
【材料二】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母亲快70岁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站在荔枝摊前,脚掷不动步。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胆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昂贵的东西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⑤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文有改动)
(1)读材料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2)读材料一,从“我”和父亲住客栈被臭虫叮咬的场景中,你体会到父亲对“我”怎样的情感?
(3)读材料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大手大脚:
(4)快速阅读材料二,按照行文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填空。(填序号)
①母亲第一次吃荔枝②荔枝成我家保留节目③母亲把荔枝给小孙子吃④第一次买荔枝
—— —— ——
(5)读材料二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从母亲吃荔枝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
(6)从材料二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7)读材料二第⑤自然段,当知道文中的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小孙子吃时,你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什么?
(8)材料一中的父亲和材料二中的母亲都有着 的美好品质。(多选)
A.关爱晚辈
B.勤俭节约
C.善良勇敢
D.心灵手巧
16.课外阅读。
难忘那两位街头艺人
那一老一少两个街头艺人就像两朵美丽的浪花,永远跳跃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极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从远处传来二胡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是一老一少在拉二胡。一个老年人,穿着蓝色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上打着几个补丁。他个子不高,饱经风霜而又布满皱纹的脸上戴着一副老式的墨镜,好像是个盲人。他的旁边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圆脸蛋,大眼睛,她的头发又黑又长,皮肤洁白,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一样。优美、悦耳的二胡声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他拉的曲子很欢快,并不像普通乞丐那样拉凄凉的曲子。
这时,我发现他们旁边用粉笔写了几个字:“我们不是乞丐,请别给我们拍照,也别给我们钱。”我想:他们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怎么会懂得这些呢?他们是为了钱博取人们的同情,还是耍什么花招?真可恶。
我正想走,又转念一想:他们其实也挺可怜的,就给他们一点钱吧,老师不是常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吗?于是我从钱包里取出一点钱,丢到他们身边。
忽然,一只小手扯住了我的上衣,我回头一看,那小女孩一脸正经地对我说:“大姐姐,钱还给你,我们不是乞丐。”那位盲老人走过来,扶了扶他的眼镜,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我们不是乞丐,我不要别人给我们的钱。我只想让路人听听我用二胡拉的曲子。现在呀,没几个人爱听二胡了,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赏这中国的民乐呀!”说着说着,他的语气变得有些忧伤了,并长叹了一声。
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又为我的“多疑”而羞愧。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盲老人﹣﹣一个街头艺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他希望能让中国的这种民族乐器——二胡发扬光大。他们不能在豪华的演奏厅演奏,他们只能在街头默默演奏。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我久久地站在那儿,那一老一少的身影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对“一老一少”的感情变化是:疑惑→ → → 。
(3)“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句中“ ”两个动词让“我”体会到了 。
(4)作者为什么说“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四、表达创作。
17. 有人认为绵绵青山、潺潺溪水如诗如画是美的;有人认为悬崖峭壁、急流险滩激荡人心是美的;也有人欣赏的是茫茫无边的大沙漠……请以“ 即景”为题,描写一处自然景观,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多方位、多角度予以描绘,写出景物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景色描绘当中。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语句流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等相关信息,不少于4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D C D A C B B C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雀(qiǎo) 嫩茎(jīng) 溃败(guì)
B.宁(nìng)可 洞穴(xué) 即使(jì)
C.殷(yīng)切 分量(fèn) 违抗(wěi)
D.哄(hōng)堂大笑 成熟(shú) 角色(jué)
【解答】A.有误,“溃败”的“溃”应读作“kuì”。
B.有误,“即使”的“即”应读作“jí”。
C.有误,“殷切”的“殷”应读作“yīn”,“违抗”的“违”应读作“wéi”。
D.正确。
故选:D。
2.小吉发现来稿中常出现错别字,请帮她找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树梢 讯期 嗜好 同心胁力
B.黎明 隐蔽 煤碳 难以致信
C.崩塌 象征 烦锁 民不聊生
D.渔船 爱慕 辛酸 金碧辉煌
【解答】A.有误,汛期:洪水季节,江河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故“讯期”的“讯”错误。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故“同心胁力”的“胁”错误。
B.有误,煤炭:即“煤”。植物残体经受不同程度的腐解转变而成的一种黑色或褐黑色固体可燃矿物物质。故“煤碳”的“碳”错误。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故“难以致信”的“致”错误。
C.有误,烦琐:繁杂琐碎。故“烦锁”的“锁”错误。
D.正确。
故选:D。
3.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直言不讳,勇斗秦王。
B.孔子诲人不倦,弟子三千美名扬。
C.诸葛亮足智多谋,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D.廉颇负荆请罪,臭名远扬。
【解答】A.恰当。在“完璧归赵”等故事中,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直接表明赵国态度,凭借智慧与勇气和秦王周旋,成功将和氏璧带回赵国,“直言不讳,勇斗秦王”的评价符合其形象。
B.恰当。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以耐心和爱心教导学生,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人,“诲人不倦,弟子三千美名扬”准确概括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与成就。
C.恰当。诸葛亮在诸多战役和政治事务中展现出非凡智慧,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他足智多谋,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确实享有极高声誉。
D.不恰当。廉颇负荆请罪体现了他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可贵品质,他主动向蔺相如请罪,化解矛盾,维护了赵国将相和睦,传为美谈,并非“臭名远扬”,该评价与事实不符。
故选:D。
4.下列加点词和括号内的词语互为反义词,配对错误的一项是( )
A.那头老牛跟牛郎很亲密(疏远),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
B.妈妈照顾爷爷、奶奶的生活,处处为他们着想,很周到(疏忽)。
C.遇到困难时,不要去压抑(松手) 自己的情绪,可以向你身边的人倾诉。
D.学习数学,要学会去用数学的思维来解题,就会避免烦琐(简单)的分析。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压抑”指情绪、感情等受到压制,不能舒畅地流露或发挥;“松手”指放开手,不再握住或抓住。根据词义,可知,这两个词不构成反义关系。
故选:C。
5.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金碧辉煌 碧:翠绿色。
B.千真万确 确:确实。
C.寸草不生 寸:短小。
D.奇珍异宝 珍:珍惜。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奇珍异宝:珍异难得的宝物。珍:珍贵。
故选:D。
6.(部编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提高阅读速度,要集中注意力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对不懂的词语一定要多回读几遍,并认真查字典弄清这个词的意思。
B.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
C.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D.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
【解答】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了解。结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中交流平台的学习可知,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根据阅读任务,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句子;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快速了解自然段的意思;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故B、C、D说法正确。A说法有误。
故选:A。
7.下列标点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圆明园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B.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的周围。
C.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D.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解答】A、B、D恰当。
C.不恰当,“桃子”“石榴”“苹果”为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应为顿号。
故选:C。
8.以下不是“有一定速度地阅读”阅读策略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用较快速度默读。
B.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词析句,细致品读。
C.用较快的速度默读,集中注意力读,不回读。
D.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词析句,细致品读,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故选:B。
9.在同学们书写的郑州历史名人作品中,行款布局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B.
C.
【解答】A、C中的诗句是竖写形式。
B.诗句是横写形式。
故选:B。
10.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名家作品,下面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吴冠中的《父爱之舟》一文,庙会场景的细致描写让我们看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B.许地山的《落花生》借不起眼的花生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
C.《慈母情深》以“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结尾,是为了表达“我”对书的渴望。
D.《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作者巴金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将画面写的具体生动,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也运用这种写法。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慈母情深》的结尾不仅表达了“我”对书的渴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支持,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故选:C。
二、填空题。
11.阅读倡议。请根据拼音填写词语,倡议广大师生参与阅读节活动。
阅读可以qǐ dí 启迪 智慧,让人克服dǎn qiè 胆怯 ,克服lǎn duò 懒惰 ,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书籍的diàn táng 殿堂 ,用阅读lián jiē 连接 你我,jīn jīn yǒu wèi 津津有味 地读起来吧!让我们触摸文字脉搏,在阅读中lǐng lüè 领略 生活百态,读出shī qíng huà yì 诗情画意 的人生!
【解答】故答案为:
启迪 胆怯 懒惰 殿堂 连接 津津有味 领略 诗情画意
12.我会填空。
(1)诗中有景。《山居秋暝》中的“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被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长相思》中“ 山一程 , 水一程 ”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风一更 , 雪一更 ”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恶劣。诗中有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文天祥的生死无畏:“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陆游临终前的嘱托“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王昌龄的豪情壮志。
(2)“ 不饱食以终日 ,不弃功于寸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解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明月照耀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的景象,生动展现了山居秋夜的宁静与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山一程,水一程”这句诗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词人通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等动作,描绘了一幅旅程中充满艰辛和曲折的画面。“风一更,雪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恶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
(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
故答案为:
(1)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一程 水一程 风一更 雪一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不饱食以终日。
13.根据具体要求用“骄傲”各写一个句子。
(自豪)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他刚考了满分,就骄傲起来。
【解答】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即可。
故答案为:
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他刚考了满分,就骄傲起来。
三、阅读理解。
14.
桂花雨(节选)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第一段中点明课题的句子是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句话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 飘落的桂花 比作 雨 。
(2)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3)一个“浸”字说明了什么?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
(4)请你写几句话,把“香飘十里”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5)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杭州的桂花明显比家乡的桂花香,但因为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没家乡的桂花香。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解答】(1)考查学生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句话是第一段中点明课题的句子。这句话把“飘落的桂花”比作“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阅读文段可知,第一段主要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3)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阅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可知,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用几句话把“香飘十里”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写出来即可。示例: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5)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结合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知,杭州的桂花明显比家乡的桂花香,但因为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没家乡的桂花香。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故答案为:
(1)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比喻 飘落的桂花 雨;
(2)“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3)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
(4)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5)杭州的桂花明显比家乡的桂花香,但因为家乡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了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没家乡的桂花香。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
15.阅读。
【材料一】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心动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间。
【材料二】
荔枝
①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时母亲快70岁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站在荔枝摊前,脚掷不动步。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胆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②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1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昂贵的东西了。
③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其实,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
④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母亲很喜欢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
⑤其实,我错了。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
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选文有改动)
(1)读材料一,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2)读材料一,从“我”和父亲住客栈被臭虫叮咬的场景中,你体会到父亲对“我”怎样的情感?
(3)读材料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大手大脚: 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4)快速阅读材料二,按照行文顺序梳理文章内容填空。(填序号)
①母亲第一次吃荔枝②荔枝成我家保留节目③母亲把荔枝给小孙子吃④第一次买荔枝
④ —— ① —— ② —— ③
(5)读材料二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从母亲吃荔枝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
(6)从材料二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7)读材料二第⑤自然段,当知道文中的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小孙子吃时,你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什么?
(8)材料一中的父亲和材料二中的母亲都有着 AB 的美好品质。(多选)
A.关爱晚辈
B.勤俭节约
C.善良勇敢
D.心灵手巧
【解答】(1)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可以概括为:父亲同我住小客栈,半夜发现我被臭虫咬醒,一向节俭的父亲加钱换了一间好点的房间。
(2)考查人物情感,结合“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可知,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3)考查词语解释。大手大脚: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4)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那时母亲快70岁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站在荔枝摊前,脚掷不动步。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对我说:‘你说它是怎么长的?怎么红皮里就长着这么白的肉?’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母亲竟像孩子一样高兴。”“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贵,我总要买上一两斤,让母亲尝尝鲜。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直延续到三年前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可知答案。
(5)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句子理解与赏析。“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络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从“抚摸”“划破”“剥开”“托着”等词可以看出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在剥荔枝时的小心翼翼。“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母亲托着剥皮的荔枝的动作,比作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突出了母亲动作的轻柔,表现了母亲对荔枝的珍视和喜爱。
(6)考查人物情感,结合“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如果荔枝晚几天上市,我迟几天才买,那该是何等的遗憾,会让我产生多少无法弥补的痛楚。”可知,从中我体会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7)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和当知道文中的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小孙子吃时,我由衷的敬佩,我想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说,您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8)考查人物形象。结合“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心动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自从家里添了小孙子,母亲便把原来给儿子的爱分给孙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馋猫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岁才能尝到荔枝,他还不懂得什么叫珍贵,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张开嘴巴。母亲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她心爱的太馋嘴的小孙子吃了”可知,料一中的父亲和材料二中的母亲都有着关爱晚辈、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故选:AB。
故答案为:
(1)父亲同我住小客栈,半夜发现我被臭虫咬醒,一向节俭的父亲加钱换了一间好点的房间;
(2)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3)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4)④①②③;
(5)我体会到了母亲对荔枝的珍视和喜爱;
(6)从中体会到了“我”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7)我由衷的敬佩,我想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说,您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8)AB。
16.课外阅读。
难忘那两位街头艺人
那一老一少两个街头艺人就像两朵美丽的浪花,永远跳跃在我记忆的长河中。
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极了,我走在回家的路上,从远处传来二胡的声音,我走过去一看,是一老一少在拉二胡。一个老年人,穿着蓝色上衣,一条黑色的裤子上打着几个补丁。他个子不高,饱经风霜而又布满皱纹的脸上戴着一副老式的墨镜,好像是个盲人。他的旁边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圆脸蛋,大眼睛,她的头发又黑又长,皮肤洁白,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一样。优美、悦耳的二胡声引来了不少围观的人,他拉的曲子很欢快,并不像普通乞丐那样拉凄凉的曲子。
这时,我发现他们旁边用粉笔写了几个字:“我们不是乞丐,请别给我们拍照,也别给我们钱。”我想:他们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怎么会懂得这些呢?他们是为了钱博取人们的同情,还是耍什么花招?真可恶。
我正想走,又转念一想:他们其实也挺可怜的,就给他们一点钱吧,老师不是常教导我们要乐于助人吗?于是我从钱包里取出一点钱,丢到他们身边。
忽然,一只小手扯住了我的上衣,我回头一看,那小女孩一脸正经地对我说:“大姐姐,钱还给你,我们不是乞丐。”那位盲老人走过来,扶了扶他的眼镜,用沙哑的声音对我说:“我们不是乞丐,我不要别人给我们的钱。我只想让路人听听我用二胡拉的曲子。现在呀,没几个人爱听二胡了,我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欣赏这中国的民乐呀!”说着说着,他的语气变得有些忧伤了,并长叹了一声。
此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又为我的“多疑”而羞愧。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盲老人﹣﹣一个街头艺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他希望能让中国的这种民族乐器——二胡发扬光大。他们不能在豪华的演奏厅演奏,他们只能在街头默默演奏。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我久久地站在那儿,那一老一少的身影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对“一老一少”的感情变化是:疑惑→ 同情 → 激动、羞愧 → 敬佩 。
(3)“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句中“ 裹、抱” ”两个动词让“我”体会到了 珍视和爱惜 。
(4)作者为什么说“但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要讲述暑假闷热天气里,“我“偶遇一老一少街头艺人拉二胡,起初误解他们为乞丐,后得知老人为传播民乐理想坚持街头演奏,被其精神感动的故事。
(2)考查体会思想感情。“我”先是疑惑他们为了钱博取人们的同情而耍什么花招;然后觉得他们可怜,同情他们,给了他们钱;当得知他们不是为了要钱,而是想把二胡这种乐器发扬光大时,内心是激动、愧疚的;一位街头艺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又令我敬佩。
(3)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下雨了,盲老人赶紧用雨衣将他的搭档——他心爱的二胡裹得紧紧的,用双手抱在胸前,领着小女孩一头扎进雨雾中。”“裹”的字义是:包、缠绕。“抱”的字义是:用手臂围住。抓住关键词“裹”“抱”这些动词写出了老人对待二胡的态度和动作,“裹得紧紧的“和“抱在胸前“两个动词,让“我“体会到老人对二胡的珍视如同对待生命伴侣,折射出他对艺术的虔诚与坚守。
(4)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这两位艺人不但二胡拉得好,而且有着把二胡这种民族乐器发扬光大的精神,作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体现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
(1)文章主要讲述暑假闷热天气里,“我“偶遇一老一少街头艺人拉二胡,起初误解他们为乞丐,后得知老人为传播民乐理想坚持街头演奏,被其精神感动的故事;
(2)同情 激动、羞愧 敬佩;
(3)裹、抱 珍视和爱惜;
(4)这两位艺人不但二胡拉得好,而且有着把二胡这种民族乐器发扬光大的精神,作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艺术家,体现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四、表达创作。
17. 有人认为绵绵青山、潺潺溪水如诗如画是美的;有人认为悬崖峭壁、急流险滩激荡人心是美的;也有人欣赏的是茫茫无边的大沙漠……请以“ 即景”为题,描写一处自然景观,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多方位、多角度予以描绘,写出景物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景色描绘当中。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内容具体,语句流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等相关信息,不少于400字。
【解答】范文:
春雨即景
“沙沙沙……”不知何时,春雨悄悄地下了起来,仿佛是爱哭的云娃娃被春姑娘的爱抚深深地感动了一样,喜极而泣,清泪涟涟。
瞧,那雨丝像牛毛般细,像银针一样尖,密密地交织在一起,向大地、向万物洒去。这春雨好像是一层薄薄的轻纱,轻轻地笼罩着大地,滋润着万物。
刚刚还是牛毛般的春雨渐渐大了起来。大滴大滴雨水连成一条长鞭,打在玻璃上,抽在大树上,甩在树叶上。雨水把玻璃冲刷得模糊不清,外面的风景似乎也模糊起来,只能听见飕飕的风声、潇潇的雨声汇集而成的交响曲。我仿佛看到了路旁的鲜花贪婪地吮吸着甘露,花瓣上嵌了些水珠;小草修长的发丝被润湿了;刚发新枝的杨柳被染得更绿了;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更艳了万物在贵如油的春雨里显得那样生机盎然。
春雨渐渐地停了,天变晴了,蓝蓝的天空一碧如洗,云娃娃穿上了洁白如雪的新衣裳出来散步,鸟儿也不停地唱着动听的歌儿,仿佛在歌颂着春雨带来的清爽。
我愿做鲜花投入到雨的怀抱,在它的怀抱中成长;我愿做小草,成为雨的朋友,接受它深情的拥抱;我愿做大树,做雨的伙伴,陪伴它度过宝贵的时间;我愿化作雨水,洗涤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