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一、活动一:端正书写知历史。(共1小题,满分3分,每小题3分)
1.(3分) 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活动二:百年回顾晓历史。(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
2.(13分) (1)读拼音,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夏日的早晨,“四和点心铺”内一片máng lù ,líng lóng 精致的gāo bǐng 新鲜出炉。虽kù shǔ 难耐,顾客仍是络绎不绝。老板喜上méi shāo ,再三dīng zhǔ :“lǎn duò 则百事废,大意则错漏多。过期的食材要集中xiāo huǐ ,咱们四和招牌的huī huáng 还将继续。”
(2)“新鲜”有三种含义:①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②新奇的、稀罕的③清新的。上文中“新鲜”应选第 种含义。请你从另两种含义中任选一种,用“新鲜”写一句话。
三、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3.(2分)小江参加志愿者训练营,要求选出下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脊背(jǐ) 谨慎(jǐn) 夜幕 金璧辉煌
B.潜力(qiǎn) 落枕(lào) 销毁 应接不暇
C.侮辱(wǔ) 嫉妒(jí) 陷坑 震天动地
D.离间(jiàn) 悄然(qiāo) 聒燥 玲珑剔透
4.(2分)把词语依次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的祖国,曾经历_____的年代,曾面临_____的困境。如今,我们要珍惜_____的安宁岁月,珍惜_____的幸福生活。
A.兵荒马乱 内忧外患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B.多事之秋 民不聊生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C.太平盛世 民不聊生 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
D.哀鸿遍野 兵荒马乱 多事之秋 人寿年丰
5.(2分)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狐狸诡计多端,用甜言蜜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
B.在“最美少年”表彰大会上,明明兴高采烈地上台接受表彰。
C.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父母师长们都处心积虑,付出了很多。
D.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四、活动三:体会诗词懂历史。(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
6.(13分)根据情境,填写恰当的内容。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触景生情,写下了“ ,江清月近人”的诗句,表现了 的心情;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 ”,表达了 之情。
古典诗词润心田。当我们看到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会想起杜牧的诗句 ,水村山郭酒旗风”;当我们吟诵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 ”,会看到 的画面。
五、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3小题,满分35分)
7.(8分)阅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材料1】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2】
【材料3】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4】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阅读材料3,完成思维导图。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B.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D.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
(3)有人认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没什么作用,请你结合材料2,说说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
(4)结合材料1和材料4,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出建议。
(5)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处自己去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基地,谈谈自己的参观收获和感悟。
8.(14分)课外阅读。
《故乡的洋槐花》
在故乡,在滩涂,在谷雨走过,农舍瓦屋,家前屋后,乡间小路,单朵或成片,随处可见那凝固的、长在大地上的“云朵”。洁白的洋槐花,一团团、一簇簇盛开在春天的阳光里,绽放在乡土的气息中。
春临滩涂,背着书包的孩童如快乐的小鸟,穿行在密密匝匝的槐花丛中。依次开放的洋槐花,染白了一树树、一片片。洋槐花为蝶形花冠,样子别致,上身微黄短小,下身洁白如裙摆。春洇(yīn)开了,那纤弱、柔曼的花朵从衣胞里也慢慢舒展,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小心翼翼地窥探着春光流年,这些春天的使者,宛似浓缩的折扇,又像一串串风铃沙沙摇曳。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她们眨着眼睛,一朵朵、一排排,挤挤挨挨,相互簇拥,守望这美好时光。
槐花飘香,引来了蝴蝶、小蜜蜂,这些小精灵们在温暖的阳光里,在洋槐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流连忘返,蜜蜂嗡嗡吮吸着这明媚的春光,吮吸着花的精髓,酿造出甘美的槐花蜜。
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满树的槐花,浓得拨不开。猴子一样的孩童争先恐后地蹿到树上,他们坐在枝丫上,一把一把捋着槐花,将它们装入篮中,塞入嘴里,满嘴的甘甜,清香芬芳,一直甜到肺,一阵阵欢笑从树上洒落,留在了春风里。
在这个季节里,洋槐花被一篮篮提回家,家家户户的门前晒场上,芦苇编织的柴席上,铺满了成片成片的洋槐花,乡邻们翻晒着洋槐花,花朵在他们的手中飞扬,在他们的期待中风干。冬天到了,农人的餐桌上,槐花面疙瘩就成了难得的美味,吃了一碗了,还要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有没有,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
望不够的槐花,闻不够的槐花,吃不够的槐花,如今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我,总在梦境,徜徉于故乡的槐花纷纷落落、层层叠叠铺就的回家的路。
(1)围绕故乡的洋槐花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用你学过的梳理信息的方法梳理下列内容。
(2)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孩子的 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看到一群 的孩子。
(3)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景物的 (动态/静态)描写,写出了洋槐花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家乡 。
(4)选出对“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中的“温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槐花面疙瘩让人暖和。
B.美味的槐花面疙瘩,给了农人舌尖上的温暖。
C.农人能够再喝上一碗槐花面疙瘩后的满足和幸福感。
D.由添加槐花面疙瘩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5)“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她们眨着眼睛,一朵朵、一排排,挤挤挨挨,相互簇拥,守望这美好时光。”写一写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作者借故乡的洋槐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9.(13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敲掉不要的李子
(1)看到短文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 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来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是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把李子从树上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2)本文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
A七月初
B.八月初
C.九月初
(3)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
A.李子太多,采摘太辛苦
B.想等李子的收购价涨上去
C.不想费时费力采摘却拿来贱卖
D.想要看李子烂在李树上
(4)请写出父亲打李子时的两种感受,试着解释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感受。
(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10.(30分)习作
题目:①二十年后的学校 ②二十年后的我家
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身边的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要求:(1)选择一个题目,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梳理一下,先列提纲,再习作。(2)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让读者感受到变化带来的美好。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五年级(上)期中模拟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题号 3 4 5
答案 C A C
一、活动一:端正书写知历史。(共1小题,满分3分,每小题3分)
1.(3分) 正确、工整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解答】故答案为: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活动二:百年回顾晓历史。(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
2.(13分) (1)读拼音,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夏日的早晨,“四和点心铺”内一片máng lù 忙碌 ,líng lóng 玲珑 精致的gāo bǐng 糕饼 新鲜出炉。虽kù shǔ 酷暑 难耐,顾客仍是络绎不绝。老板喜上méi shāo 眉梢 ,再三dīng zhǔ 叮嘱 :“lǎn duò 懒惰 则百事废,大意则错漏多。过期的食材要集中xiāo huǐ 销毁 ,咱们四和招牌的huī huáng 辉煌 还将继续。”
(2)“新鲜”有三种含义:①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②新奇的、稀罕的③清新的。上文中“新鲜”应选第 ① 种含义。请你从另两种含义中任选一种,用“新鲜”写一句话。
【解答】(1)看拼音写汉字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汉字即可。
(2)文章中“新鲜”指刚生产、刚收集或刚制成的。“新鲜”指清新的。可造句:爷爷每天早晨到公园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
故答案为:
(1)忙碌 玲珑 糕饼 酷暑 眉梢 叮嘱 懒惰 销毁 辉煌;
(2)①爷爷每天早晨到公园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
三、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3.(2分)小江参加志愿者训练营,要求选出下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脊背(jǐ) 谨慎(jǐn) 夜幕 金璧辉煌
B.潜力(qiǎn) 落枕(lào) 销毁 应接不暇
C.侮辱(wǔ) 嫉妒(jí) 陷坑 震天动地
D.离间(jiàn) 悄然(qiāo) 聒燥 玲珑剔透
【解答】A.有误,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故“金璧辉煌”应为“金碧辉煌”。
B.有误,“潜力”的“潜”应读“qián”。
C.正确。
D.有误,悄:读“qiāo”时意思有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行动)不惊动人或不愿别人知道。读“qiǎo”时意思有忧愁的样子;寂静无声或声音很低。故“悄然”的“悄”应读“qiǎo”。聒噪:声音杂乱;吵闹。故“聒燥”应为“聒噪”。
故选:C。
4.(2分)把词语依次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的祖国,曾经历_____的年代,曾面临_____的困境。如今,我们要珍惜_____的安宁岁月,珍惜_____的幸福生活。
A.兵荒马乱 内忧外患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B.多事之秋 民不聊生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C.太平盛世 民不聊生 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
D.哀鸿遍野 兵荒马乱 多事之秋 人寿年丰
【解答】A.兵荒马乱: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现象。
内忧外患: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丰衣足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多事之秋: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民不聊生: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不怕小偷来侵犯,形容社会治安情况很好。
路不拾遗:路人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C.太平盛世:非常兴盛安定的社会。
政通人和:政治开明顺利,百姓安乐和睦,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D.哀鸿遍野:原指哀鸣的大雁到处都是,现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依次选“兵荒马乱”“内忧外患”“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故选:A。
5.(2分)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狐狸诡计多端,用甜言蜜语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
B.在“最美少年”表彰大会上,明明兴高采烈地上台接受表彰。
C.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父母师长们都处心积虑,付出了很多。
D.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解答】A.诡计多端:形容阴险狡猾,坏主意很多。与语境相符。
B.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与语境相符。
C.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与语境不相符。
D.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与语境相符。
故选:C。
四、活动三:体会诗词懂历史。(共1小题,满分13分,每小题13分)
6.(13分)根据情境,填写恰当的内容。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孟浩然途经建德江时,触景生情,写下了“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的诗句,表现了 诗人孤寂、愁闷 的心情;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表达了 诗人对稻谷丰收的喜悦 之情。
古典诗词润心田。当我们看到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会想起杜牧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当我们吟诵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会看到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滚滚泥沙,惊天的骇浪仿佛随风来自天边 的画面。
【解答】“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表现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对稻谷丰收的喜悦之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读完这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滚滚泥沙,惊天的骇浪仿佛随风来自天边的画面。
故答案为:
野旷天低树 诗人孤寂、愁闷 清风半夜鸣蝉 诗人对稻谷丰收的喜悦;
千里莺啼绿映红 浪淘风簸自天涯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滚滚泥沙,惊天的骇浪仿佛随风来自天边。
五、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3小题,满分35分)
7.(8分)阅读。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材料1】
“历史与我何干”的心态、诋毁英烈的谣言,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心态。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中国历史和现实,否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二是宣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不及西方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进一步凸显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正因为形势严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要有一种阵地意识。
如何守护好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成倍增加,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
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都要突出教育功能,要让参观者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
(摘编自蒋芳《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材料2】
【材料3】
在讲好爱国故事这一点上,目前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存在困扰。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等等。这样,很难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感知爱国故事、历史文化的魅力。
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
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
(摘编自张璇《警惕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失能”》)
【材料4】
目前,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较为滞缓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多方位做好延伸和保障工作,提升爱国故事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记者了解到,免资开放补助经费多年没有增加,而场馆陈展及建设现代化水平高,对科技手段、现代化设备设施依赖程度深,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金吃紧。
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文物博物类、革命历史纪念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传统基地构成模式,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如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科研基地,让大家感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摘编自滕军伟《讲好爱国故事,发力何处》)
(1)阅读材料3,完成思维导图。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在守护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方面,南京做得最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都发挥了有效作用。
B.有人认为“历史与我何干”,有人诋毁英烈,其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对这些人更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C.自2008年起,国家要求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D.他人介绍、学校组织参观、媒体宣传是公众了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途径。
(3)有人认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没什么作用,请你结合材料2,说说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
(4)结合材料1和材料4,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出建议。
(5)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处自己去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基地,谈谈自己的参观收获和感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提炼与归纳能力。从材料3中“‘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在一些传统的文物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普遍存在。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摆放山寨文物”可得出部分传统场馆存在理解困难问题,包括展览、解说和文物方面的不足;“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参观旧址、实物和照片及其他文献资料,跟不上时代脚步,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探索,很难有时代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打造不出品牌特色”可归纳出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跟不上时代和缺乏特色的问题;“讲解方式千人一面,讲解员队伍建设问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大难点”明确指出讲解方式和讲解员队伍建设的问题,总共四点困扰。
(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有误,文中只是以南京为例阐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作用的方式,并没有表明南京做得“最好”,属于过度推断,原文依据为“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有效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没有比较之意;BCD.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观点分析能力。材料2中提到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调查中,只有6%的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38%的人认为增强爱国主义情怀、25%的人认为了解爱国人物和事迹、31%的人认为学习爱国精神,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人是认可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的,所以不赞同该观点。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应用能力。结合材料1“南京市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加大了对历史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整个社会应该形成一个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以及材料4“一方面要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突显其教育价值,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切实到位,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还可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基地,尤其应该多建设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等内容,可整理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大文物资源利用、形成良好循环、加大投入并突出教育功能、保障经费和丰富基地类型等方面。
(5)本题考查联系生活实际与材料内容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选择自己去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本地的烈士纪念馆等。然后结合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如看到的烈士遗物、事迹介绍等,从这些实物和资料中了解到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感受到他们的爱国精神,这就是收获。感悟方面可以从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影响入手,比如珍惜现在的生活、向烈士学习为社会做贡献等,将这些和材料中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相联系。
故答案为:
(1)①部分传统场馆存在“看不懂”“靠自悟”问题;②部分爱国主义教育跟不上时代,缺深层次文化探索和时代感;③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简单拼凑,无品牌特色;
(2)A;
(3)不赞同。材料2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了解爱国人物事迹、学习爱国精神等作用,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几乎没作用。
(4)①加大对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发挥基地教育引导等作用;②形成保护、开发、传承爱国主义遗产的良好循环,加大公共投入,在环境美化、展品创新、纪念品开发等环节突出教育功能;③加大免费开放力度,保障经费投入与使用到位,缓解资金紧张问题;④丰富基地构成类型,提高教育实效性,如增加风景旅游区类、科学技术观念教育类、劳动实践体验类、改革开放成果教育类基地。
(5)我去过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获:通过大量珍贵文物、照片等,直观了解到延安时期革命先辈们艰苦的生活和战斗条件,深刻感受到他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感悟:我们应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想想先辈们经历的艰辛,就会充满克服困难的勇气。
8.(14分)课外阅读。
《故乡的洋槐花》
在故乡,在滩涂,在谷雨走过,农舍瓦屋,家前屋后,乡间小路,单朵或成片,随处可见那凝固的、长在大地上的“云朵”。洁白的洋槐花,一团团、一簇簇盛开在春天的阳光里,绽放在乡土的气息中。
春临滩涂,背着书包的孩童如快乐的小鸟,穿行在密密匝匝的槐花丛中。依次开放的洋槐花,染白了一树树、一片片。洋槐花为蝶形花冠,样子别致,上身微黄短小,下身洁白如裙摆。春洇(yīn)开了,那纤弱、柔曼的花朵从衣胞里也慢慢舒展,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小心翼翼地窥探着春光流年,这些春天的使者,宛似浓缩的折扇,又像一串串风铃沙沙摇曳。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她们眨着眼睛,一朵朵、一排排,挤挤挨挨,相互簇拥,守望这美好时光。
槐花飘香,引来了蝴蝶、小蜜蜂,这些小精灵们在温暖的阳光里,在洋槐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流连忘返,蜜蜂嗡嗡吮吸着这明媚的春光,吮吸着花的精髓,酿造出甘美的槐花蜜。
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满树的槐花,浓得拨不开。猴子一样的孩童争先恐后地蹿到树上,他们坐在枝丫上,一把一把捋着槐花,将它们装入篮中,塞入嘴里,满嘴的甘甜,清香芬芳,一直甜到肺,一阵阵欢笑从树上洒落,留在了春风里。
在这个季节里,洋槐花被一篮篮提回家,家家户户的门前晒场上,芦苇编织的柴席上,铺满了成片成片的洋槐花,乡邻们翻晒着洋槐花,花朵在他们的手中飞扬,在他们的期待中风干。冬天到了,农人的餐桌上,槐花面疙瘩就成了难得的美味,吃了一碗了,还要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有没有,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
望不够的槐花,闻不够的槐花,吃不够的槐花,如今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而我,总在梦境,徜徉于故乡的槐花纷纷落落、层层叠叠铺就的回家的路。
(1)围绕故乡的洋槐花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用你学过的梳理信息的方法梳理下列内容。
(2)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孩子的 动作 描写。从这个句子中,我看到一群 活泼、顽皮 的孩子。
(3)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景物的 动态 (动态/静态)描写,写出了洋槐花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家乡 美丽与生机 。
(4)选出对“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中的“温暖”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D
A.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槐花面疙瘩让人暖和。
B.美味的槐花面疙瘩,给了农人舌尖上的温暖。
C.农人能够再喝上一碗槐花面疙瘩后的满足和幸福感。
D.由添加槐花面疙瘩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
(5)“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她们眨着眼睛,一朵朵、一排排,挤挤挨挨,相互簇拥,守望这美好时光。”写一写这个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6)作者借故乡的洋槐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结合“槐花飘香,引来了蝴蝶、小蜜蜂,这些小精灵们在温暖的阳光里,在洋槐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流连忘返,蜜蜂嗡嗡吮吸着这明媚的春光,吮吸着花的精髓,酿造出甘美的槐花蜜”可以概括为:洋槐花吸引蝴蝶、蜜蜂。结合“猴子一样的孩童争先恐后地蹿到树上,他们坐在枝丫上,一把一把捋着槐花,将它们装入篮中,塞入嘴里,满嘴的甘甜,清香芬芳,一直甜到肺,一阵阵欢笑从树上洒落,留在了春风里”可以概括为:孩童们争先恐后地摘槐花、吃槐花。结合“在这个季节里,洋槐花被一篮篮提回家,家家户户的门前晒场上,芦苇编织的柴席上,铺满了成片成片的洋槐花,乡邻们翻晒着洋槐花,花朵在他们的手中飞扬,在他们的期待中风干”可以概括为:乡邻们晒槐花。结合“冬天到了,农人的餐桌上,槐花面疙瘩就成了难得的美味,吃了一碗了,还要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有没有,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可以概括为:乡邻们吃槐花面疙瘩。
(2)考查描写手法、形象分析。句子“猴子一样的孩童争先恐后地蹿到树上,他们坐在枝丫上,一把一把捋着槐花,将它们装入篮中,塞入嘴里,满嘴的甘甜,清香芬芳,一直甜到肺,一阵阵欢笑从树上洒落,留在了春风里”中的“蹿”“捋”“塞”等动词,是对孩子的动作描写,表现孩子们争抢摘槐花的急切与满足。从这个句子中,我看到一群活泼、顽皮的孩子。
(3)考查描写手法、句子理解与赏析。句子“春洇开了,那纤弱、柔曼的花朵从衣胞里也慢慢舒展,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的枝叶间小心翼翼地窥探着春光流年,这些春天的使者,宛似浓缩的折扇,又像一串串风铃沙沙摇曳”是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写出了洋槐花柔美、灵动的特点,表现了春天家乡的美丽与生机。
(4)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这时便有温暖的一勺加到碗里”中的“温暖”指的是由添加槐花面疙瘩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故选:D。
(5)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在属于春天的日子里,她们眨着眼睛,一朵朵、一排排,挤挤挨挨,相互簇拥,守望这美好时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洋槐花盛开的情景,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洋槐花的喜爱之情。
(6)考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洋槐花的盛开、采摘、食用等场景,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以及对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的怅惘。
故答案为:
(1)景:洋槐花吸引蝴蝶、蜜蜂;事:孩童们争先恐后地摘槐花、吃槐花;乡邻们晒槐花;乡邻们吃槐花面疙瘩;
(2)动作 活泼、顽皮;
(3)动态 美丽与生机;
(4)D;
(5)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洋槐花盛开的情景,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洋槐花的喜爱之情;
(6)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眷恋,以及对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的怅惘。
9.(13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敲掉不要的李子
(1)看到短文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 为什么有些李子不要了?为什么要敲掉不要的李子? 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
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
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
“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
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
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来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
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
父亲说:“当然是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
“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
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把李子从树上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你说是不是?”
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
(2)本文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 A
A七月初
B.八月初
C.九月初
(3)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 C
A.李子太多,采摘太辛苦
B.想等李子的收购价涨上去
C.不想费时费力采摘却拿来贱卖
D.想要看李子烂在李树上
(4)请写出父亲打李子时的两种感受,试着解释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感受。
父亲打李子时既心疼又愤怒。因为长势喜人的李子没人收购只能被打掉,所以心疼。因为村民的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愤怒。
(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父亲是一个有智慧、乐观豁达的人。从“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让李子来年长得更好,与其他人做法不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然有损失,但父亲选择面对,尽其所能减少损失,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解答】(1)考查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阅读全文,结合文章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即可。如:为什么有些李子不要了?为什么要敲掉不要的李子?
(2)考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结合李子成熟的时间7~8月间,可推测本文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七月初。故选A。
(3)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可知,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不想费时费力采摘却拿来贱卖。故选C。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父亲打李子时既心疼又愤怒。因为长势喜人的李子没人收购只能被打掉,所以心疼。因为村民的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愤怒。
(5)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父亲做的事情中可以归纳父亲的人物形象。从“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让李子来年长得更好,与其他人做法不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然有损失,但父亲选择面对,尽其所能减少损失,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故答案为:
(1)为什么有些李子不要了?为什么要敲掉不要的李子?
(2)A;
(3)C;
(4)父亲打李子时既心疼又愤怒。因为长势喜人的李子没人收购只能被打掉,所以心疼。因为村民的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愤怒。
(5)父亲是一个有智慧、乐观豁达的人。从“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让李子来年长得更好,与其他人做法不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虽然有损失,但父亲选择面对,尽其所能减少损失,可以看出父亲是个乐观豁达的人。
六、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共1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30分)
10.(30分)习作
题目:①二十年后的学校 ②二十年后的我家
提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身边的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要求:(1)选择一个题目,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梳理一下,先列提纲,再习作。(2)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让读者感受到变化带来的美好。
【解答】范文①:
二十年后的学校
现在已经是2043年了,我已成为一名著名的发明家。这二十年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学校一定会焕然一新。我想起了我的小学生活是那样无忧无虑,而现在,爽朗的笑声在何处呢?我为什么不去看看我的母校呢?对,立即起程!
我驾起刚研制成功的超光速能量车,按一下蓝色按钮,在2秒钟内就到达了母校。咦?母校呢?我看了看,地图有一个红色的按纽,我好奇地按了一下,就被超速电光机送入学校。
呵!真想不到,学校竟然变成了特殊的地下室。学校的大门没有改变,但仔细一看,我的母校竟然变成了“世界一级学校”!哈哈,真了不起呀!我放眼望去,人呢?我看到墙上又有一个浅绿色的按钮,我轻轻一按,又被送往下一层,啊,好多同学在玩游戏。我感觉童年并没有流逝,它还在,还留在我心中。我走过去,问:“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当然可以!”他们爽快地答应了,“小朋友,我想请教一下,现在的学校怎么会在地下室呢?”“这个呀,是为了减少学校的占地面积,中国的人口急速上升,每人平均占地面积也在减少。所以校长想出了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在欢快的笑声中,结束了短暂的课间十分钟,超速电光机将所有同学送回了教室。我请求老师让我听一堂课,老师欣然同意:“欢迎你!”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上课的礼节还是没有变,希望就这样永远地传下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长征》。”这时,我注意到黑板上有一个小机器,上面有黄色和紫色的按纽。老师按了一下黄色按纽,要板书的内容就全部显现在黑板上了,再一按紫色按纽,黑板上的字就全部消失了。这可减轻了教师不少负担呐!
课后,该改作业了,这可不用老师亲自动手,同学们只要把作业都放在“作业机”里就行了。这台机器能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并且准确无误,如果发现同学们的作业有错误,它就会显示在屏幕上。这样,教师就不会太辛苦了。
唉,短短的一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又驾上超光速能量车回到了家。虽然只有60分钟,但它是那样得回忆……不知再过二十年,我的母校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范文②:
二十年后的我家
二十年后的我家,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家。家里的一切都由智能系统控制,我只需用语音命令,就可以让家里变得井井有条。
首先,家里的温度和湿度都会自动调节,让人感觉舒适。家里的照明系统也非常智能,可以根据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让家里,始终保持明亮舒适。厨房里的智能厨具,可以根据我输入的菜谱自动烹饪,让我可以轻松享受美食。家里的清洁工作也全部交给了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自动清洁地板、窗户、家具等,让我不再需要亲自动手。
在娱乐方面,家里的智能系统可以根据我的喜好,推荐电影、音乐和书籍。我只需要轻轻一按,就可以在家里享受到最新的电影和音乐。家里的智能电视也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让我可以随时观看我喜欢的节目。
最让我惊喜的是,家里的智能系统可以和我进行对话,它可以理解我的需求,帮助我解决问.题。比如,我可以问它天气情况,它会立即告诉我;我可以问它某个问题的答案,它也会尽力帮我找到。
二十年后的我家,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家,它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惊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科技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