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08: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陈桥黄袍加,借酒释甲
澶渊之盟,改赠为纳
华篇难掩,耻落贺兰山下
建炎南渡,过河成遗话
风雨晦冥,莫须有罪罚
敢忘尸谏,屈和于金下
南海之崖,腥浪如麻
——《百代成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祖宗之法偃武修文偏安而终)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二、新弊渐生——守祖宗之法贫弱危天下
三、解弊之法——改祖宗之法变法救天下
四、循弊偏安——遵祖宗之法求和失天下
目录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五代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
        十国           南楚 马 殷 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西川节度使
南吴 杨 渭 淮南节度使
燕 刘守光 卢龙节度使
南汉 刘 岩 清海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闽 王延钧 威武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西川节度使
南唐 李 升 镇海节度使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在?
——(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1页
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此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前代之弊 防弊之政
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分化事权集权君主
抑制武将崇文抑武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势大
前代之弊:节镇太重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防弊之政: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纵向集权
中央

府州军监

行政
(削实权)
军政
(收精兵)
财政
(制钱谷)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地方部队定期更驻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横向分权
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前代之弊:君弱臣强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防弊之政:分化事权集权君主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三省六部
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比较
唐:程序分权(决策,审议,执行):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前代之弊:武将势大
防弊之政:抑制武将崇文抑武
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宋名臣职位表(部分) 时期 姓名 出身 职位
仁宗 范仲淹 科举 参知政事
仁宗 欧阳修 科举 副枢密使
仁宗 曾巩 科举 知州
仁宗 文彦博 科举 副枢密使
神宗 王安石 科举 参知政事
哲宗 刘挚 科举 御史中丞
恭宗 文天祥 科举 参知政事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神宗时,以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臣。明日,宰相蔡确奏知,
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已行否?”
确曰:“正欲奏知”。
上曰:“曰此事何疑?”
确曰:“祖宗以未尝杀士人臣事,不意自陛下始。”
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
门下侍郎章惇:“如此,即不若杀之。”
上曰:“何故?”
曰:“士可杀,不可辱!”
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
惇曰:“如此快意事,不做得好!”
——侯延庆《退斋笔录》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共60036人,平均每年(约)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武举取士共868人,人数年均(约)5人。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一、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狄青在被提为枢密副使时,台谏官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等人纷纷上书反对,列出狄青兵伍出身、四夷轻蔑朝廷、大臣耻于为伍及破坏祖宗成规等“五不可”理由。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
臣又见枢密使狄青...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
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辄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冯梦龙《智囊全集》
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田况《儒林公议》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民间俗语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1
英宗即位诏∶"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太宗即位诏书:宋体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仁宗登极赦∶"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因为不敢 所以不改
祖宗之法不可改
二、新弊渐生——守祖宗之法贫弱危天下
宋辽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中箭,仓惶骑驴车遁逃,由此获得荣誉称号“高粱河车神”。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二、新弊渐生——守祖宗之法贫弱危天下
积弱:边防危机
西夏李元昊脱宋自立为帝,宋夏三大战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宋军全部惨败。
宋廷虽斥巨资养兵,却未得其用,对外被动挨打,屡战不胜。……宋朝国力远胜西夏,然而却是“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以至“屯二十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与敌,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二、新弊渐生——守祖宗之法贫弱危天下
积贫(三冗):财政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三冗两积: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三、解弊之法——改祖宗之法变法救天下
熙宁三年(1070年)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 神宗贬王安石为地方官。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安上门监郑侠绘《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
三、解弊之法——改祖宗之法变法救天下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金人喜提徽钦二帝大礼包
宋高宗赵构
三、解弊之法——改祖宗之法变法救天下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四、循弊偏安——遵祖宗之法求和失天下
1122年,岳飞20岁,开始了军戎生活。
1129年,金军南下,希望一举灭亡南宋。
1131年,岳飞重创金军。南宋与金议和。
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被封节度使。
1140年7月,岳飞在河南郾城大败金军,赵构发12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
1141年,宋高宗先后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的兵权。并诬告岳飞谋反。
1142年除夕,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1130年,给事中汪藻:臣观今日诸将,用古法皆当诛。
1131年,汪藻又上奏章:渐销诸将之权。
1139年,周南仲:岳飞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
1141年,参知政事王次翁协助秦桧将韩、岳、张三大将兵权解除。
岳飞死后 ,只有胡邦衡为他鸣冤 , 而不少官僚不仅不为岳飞洗冤 , 反而助纣为虐 ,迫害岳飞家属 。
1155年,朝散郎姚岳献书秦桧 , 以岳州与岳飞姓同 , 请改为钝州 。
四、循弊偏安——遵祖宗之法求和失天下
靖康耻,武穆御金
臣子恨,绍兴和议
风波亭,英雄含冤
文人思,忧国忧民
君臣醉,偏安一隅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书愤五首·其一
(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循弊偏安——遵祖宗之法求和失天下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前代之弊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祖宗家法
以防五代之弊
(重文轻武)
防地方
防重臣
防武将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防弊
之弊
积贫
积弱
积弊


武将势大
课堂小结
1.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在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边疆危机的现实压力
B.汲取安史之乱后的教训
C.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
D.小农经济的落后与分散
B
课堂小结
2.宋朝采用强干弱枝、内重外轻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下列符合宋代这一做法的是( )
A.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
B.节度使成为州以上地方军政长官
C.设置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D.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分化宰相事权
C
课堂小结
3.宋代设转运司,负责刺举地方贪赃枉法、弹劾怠政、不尽职尽责者,同时巡察州县监督其他监司、通判、州县官吏刑狱案件的审判情况,以及检举税收违法官员等。据此可知宋代转运司的设置( )
A.发挥了一定的监察管理职能 B.杜绝了地方的贪污腐败现象
C.完善了中央的司法管理制度 D.保障了地方赋税转运至中央
A
课堂小结
4.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D
课堂小结
5.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
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
A
课堂小结
6.北宋167年间科举所取文士合计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这一数值约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而武举共取士868名,年均5人。造就宋代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分裂割据局面得以结束 B.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
C.实行重文轻武治国政策 D.政府重视行政效率提升
C
课堂小结
7.北宋官员宋祁曾向仁宗上疏,指出“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袭紫成林,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这说明北宋中期( )
A.冗官现象严重   
B.武将势力膨胀
C.边防危机加剧   
D.政治风气保守
A 
课堂小结
8.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
课堂小结
9.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规定:“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一措施旨在( )
A.拓宽政府的财政来源 B.遏制官僚地主的势力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简化赋税征收的程序
A
课堂小结
10.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①执行过程出现偏差 ②完善了户籍制度
③导致两税法的瓦解 ④缓解了财政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B
课堂小结
11.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A
课堂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积弱:边防压力
积贫:财政危机
南宋建立
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
南宋偏安
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集权固天下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新弊渐生:守祖宗之法贫弱危天下
解弊之法:改祖宗之法变法救天下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循弊偏安:遵祖宗之法求和失天下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