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优秀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优秀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09: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高转筒车
茶马互市
交子
政治经济思想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海陆对外交往空前活跃。儒学走向思辨化、哲学化---理学,转型成熟;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成熟并走向世界);文艺平民化,世俗化,多元化;各族文化交融。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时空坐标 发展概况 意义
(1) 耕种制度 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2) 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 棉花种植 宋朝棉花在内地开始种植,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的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4) 边疆开发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南宋农业分布图
灌溉器具:北宋时,龙骨翻车已相当普及,高转筒车亦开始盛行。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分争以贵价取之。
——《东京梦华录》
发展概况 意义
(1)纺织业 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2)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汝官定哥钧),景德镇成为瓷都。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宋朝制瓷工艺达到了高峰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发展概况 意义
(3) 矿冶业 ①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用煤做燃料; ②南宋用焦炭冶铁。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4) 印刷业 宋代雕版印刷相当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有一种黑石……其火候较薪为优。盖若夜燃火,次晨不息,其质优良,致使全境不燃他物。
——《马可·波罗游记》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庄绰《鸡肋篇》
(1)市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边境 互市 宋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宋代互市图
★榷场: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宋朝向辽、夏、金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并对民间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并收税,军用物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的设立推动了边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安定了边疆秩序。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3)货币 货币需求量剧增,纸币出现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交子”——北宋纸币
▲“会子”——南宋纸币
▲ “交钞”——元朝纸币
宋代城市繁荣的表现:
(1)经济功能增强(唐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繁荣。
(2)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
(3)市的空间限制被打破,出现开放“街市制”。
(4)出现了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瓦子”。
一、经济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设立专门机构——市舶司,进行管理。
丝织品、瓷器
香料、珠宝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会要辑稿》
一、经济的发展
4、海外贸易繁荣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一、经济的发展
5、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
(2)历程
一、经济的发展
5、经济重心南移
据宋史学者方健的推算,在江南,每个农户可以养活2.35个五口之家,粮食商品率达40%。当时民间有谚:“苏湖熟,天下足。”又据另一位宋史学者吴慧的评估,北宋的粮食商品率约为17%。而葛金芳教授则认为,宋代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食在4000斤上下,跟1984年每个劳动力产粮4379斤的水平大致相当。换言之,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粮食得以成为商品粮,流入市场;大批农业人口得以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
(1)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2)为将南方财赋北运,重新开通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
(3)为运输江南的粮食,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一、经济的发展
6、元朝经济新变化与大运河取直
▲ 隋朝大运河
工商杂色之流,必不可超授官秩,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旧唐书》
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
(1)隋唐: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
(2)宋朝:①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宋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之千余緡。
——(宋)朱彧撰《萍洲可谈》
②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在关心祖先名望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二、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淡化
二、社会的变化
(1)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
(2)家内服役从世袭奴婢转为雇佣。
(3)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臣窃以古称良贱,灼然不同。良者即是良民,贱者率皆罪隶。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
——罗愿:《罗鄂州小集》
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以养活家口,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朱熹《劝农文》
二、社会的变化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2)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3)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本朝)未尝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 ——宋·陈亮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二、社会的变化
3、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为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南宋)叶适
◎南宋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春秋战国
两汉
隋 唐
魏晋南北朝
宋元
五代十国

开创
低谷
独尊儒术
吸收佛、道精神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
影响下降
???
背景:
儒学日益僵化
受到佛教、道教冲击
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唐朝中期以来,韩愈等人提倡复兴儒学。
(1)背景
三、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①内忧: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②外患:社会影响总体不及佛教和道教
(2)目的: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受到冲击。
(3)口号: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唯物)
(4)结果:理学影响逐渐增大。
(5)代表学派: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三、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三大特征:
注重思辨、回归原典、
治国与修身相结合。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标志着儒学真正发展成一门哲学,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成熟阶段。
(2)理学的含义:
(3)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①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②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是儒、佛、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
④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学道统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创立者)
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程颢、程颐兄弟
朱熹
(4)思想主张:
①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②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③方法论与认识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文公文集》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子语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5)教育成就:
(6)地位:
①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成为维护专制集权统治的工具
三、儒学的复兴
2、程朱理学
(7)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和普及化。
②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局限性:①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
②落后观念:尊卑等级;重男轻女;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
(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束缚人(局限性)。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的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地,成为“朱子学”学派。
思考探究
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项目 特 点 背 景 代 表 作品
宋词 婉约派 配乐歌唱 句式灵活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柳 永 李清照 《雨霖铃》
《一剪梅》
豪放派 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众苦难。 苏轼 辛弃疾 《念奴娇 赤壁怀古》《破阵子》
元曲 散曲 灵活通俗 配乐诗歌 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地位低下,进去无望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杂剧 散曲连缀歌唱,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关汉卿 王实甫 《窦娥冤》
《西厢记》
宋元话本 城市中说书的底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西湖三塔记》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1、文学
项 目 特 点 代 表 作品
书法 追求个性、 不拘法度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为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贴》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绘画 题材丰富, 注重意境、笔墨 张择端(北宋)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赵佶(北宋) 花鸟画《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北宋) 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马远(南宋) 山水画《梅石溪凫图》
“残山剩水”
逐渐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2、艺术
项目 成就 印刷术 雕版印刷成熟
活字印刷发明 (北宋 毕昇)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大量用于军事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欧洲,促进了远洋航行,
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人物 成就 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总结科技成果
元 郭守敬 天文观测仪(简仪) 《授时历》 天文测量;测定数据世界领先
元 王祯 《农书》 汇集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3、科技
◎棠樾石牌坊
◎活字印刷术
◎元代铜火铳
◎指南鱼
注意:到了宋朝时期,虽然活字印刷术被发明,但雕版印刷术仍然被广泛使用
◎浑天仪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3、科技
宋元科技为什么能领先世界?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宋初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地主经济机制,这就势必要求科学技术来适应其各种各样的需要。
宋代战争频繁,火器的制造和发明便受到重视。
宋代“重文轻武”,优待文臣士大夫,在“重文轻武”的政策指导下,宋代经济、文化教育沉淀积累并逐渐繁荣,它们之间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了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文治”局面。
宋代在各民族和域外文化交流方面卓有成效,少数民族在生产技术上有很多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各民族之间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1)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
(2)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重文轻武”政策
(5)民族间、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
(3)边境战争的需要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3、科技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
(2)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科技创新;(国家政策的支持)
(3)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拉动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4)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5)吸收前代的科技成就并发展;
(6)宋元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
(7)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外来文化的传入,丰富、发展了宋元文化。
思考探究
辽宋夏金元文化科技繁荣的原因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金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它主要模仿汉字创造,形体方整。与汉字的区别,主要是结构更加复杂,笔画更为繁冗,斜笔较多。
结合各少数民族文字的字形结构,你能否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的特征?
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本民族文字有怎样的影响?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保留本民族个性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
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借鉴与传承,促进民族融合。
历史纵横:蒙古文字
(1)畏兀体蒙古文
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蒙古秘史》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2)八思巴文: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4、少数民族文字
2.5 “治”:小结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社会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儒学复兴的背景
程朱理学
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学:宋词、元曲、话本
艺术:书法、绘画
科技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