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优秀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优秀教学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09:0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本单元所说清朝仅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时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时空坐标
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郑和
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元末农民起义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主权
蒙古人
俺答汗
接收册封
1561-1564年
1636年
1368年
1644年
1616年
1662年
1351年
1553年
1405—1433年
1571年
15世纪末
16世纪
1640年
14世纪中叶
1789年
18世纪60年代
1775年
文艺复兴运动
开辟
新航路
三角贸易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
工业革命
美国
独立战争
法国
大革命
面临危机和挑战
世界发生巨大变化
君主专制强化
废丞相
设内阁
明清易代
1344年夏天,元朝统治下的淮河流域接连遭受旱灾和瘟疫。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佃农九口之家,半个月内相继病死四人。家中的小儿子、年仅17岁的朱重八为饥饿所迫,削发为僧,出外游方乞讨。后来,他有了新的名字朱元璋,并成为一个新王朝的开国君主。
《明史》书影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醉太平·堂堂大元》
政治腐败
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社会动荡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元灭亡:
明朝建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351年爆发—黄河下游地区
发展—到江淮地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太祖(1328—1398)
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明军攻占大都
1421年明成祖
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迁都
朱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强化皇权—废丞相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历史原因:历朝宰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根据史料,说明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元朝中央与地方机构图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简明中国古代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吏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礼部
工部
皇帝
明太祖曾作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强化皇权—直接领导六部
材料二 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后为减轻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
为内阁制出现奠定了基础。
权分六部,皇帝政务繁忙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强化皇权—设内阁
材料三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
大学士替皇帝
浏览百官奏章,
草拟处理意见,
称为“票拟”
皇帝
黄帝在票拟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内阁实质
材料四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卷501载叶向高奏疏
职责:顾问
性质:内侍机构
沉迷
道教
炼丹
痴迷木工技艺
长期怠政30年
沉迷豹房巡游
厌倦政务15年不上朝
宠信
宦官
刘瑾
严嵩等权臣遥控朝政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职位 官阶 地位 权力来源 权力
宰相
内阁
宰相与内阁职权情况的对比表
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获取了更多权力。
学习聚焦
宦官


法定的最高
行政官员
皇帝顾问
和侍从人员
官僚制度所赋予
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有议政、监督
百官执行权
票拟权
司礼监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材料四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强化皇权—宦官专权
通政司
司礼监
内阁票拟
司礼监代批红
内阁
通政司
司礼监
皇帝
司礼监
内阁票拟
司礼监
皇帝批红
司礼监
锦衣卫木印
司礼监横隔在皇帝与外廷、内阁之间,实际上成为政务的枢纽。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五 有明一代,擅权的宦官头目以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四人最为著名。王振被公侯勋戚尊称为“翁父”。汪直当权时出现“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的说法。刘瑾被称为“刘皇帝”“立皇帝”。魏忠贤被献媚者呼为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并在全国广建生祠。但除王振死于战争外,另外三人都被皇帝轻易罢免甚至处死。这表明宦官权力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用书历史》
宦官权力只不过是皇权的延伸。
职位 职责 性质 与皇权的关系
内阁 浏览奏章、票拟权 常设秘书机构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以备顾问、无决策权
司礼监 代理皇帝批红、 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服务皇帝的内廷机构, 也是情报、秘书机构 维护皇权,
代表皇帝监督政务政府
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吏部
户部
兵部
刑部
礼部
工部
皇帝
督察院
内阁
五军都督府
厂卫
提刑
按察使司
承宣
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
地方
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
设“三司”
削弱地方权利
设内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参与政事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废除丞相,
撤销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
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监视、缉捕、刑讯官员和百姓
藩王
分封诸王,屏藩王室
明宪宗
明朝专制强化
宰相废除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主要特点有: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自由发挥个人见解;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学习拓展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皇帝亲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
设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秘密监督、速捕、审讯,建立密疏制度,臣下可以直接向皇帝递送奏折
内阁和司礼监都不具有决策权,
都是侍奉皇帝的内侍机构,
其个人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
实行八股取士,不仅限制科举考试出题的范围,还限制答题的格式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
皇帝亲领政府
实行恐怖统治
中枢机构内侍化
加强思想控制
以纲常伦理的原则固化选官标准
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
导致政治的腐败,抑制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成长,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导致政治的腐败,抑制了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成长,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 郑和航海路线图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七次奉命率船队出海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直至东非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材料研读
郑和船队规模浩大
船员分工明确
航海知识先进与丰富
船队航海技术水平高超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海半个多世纪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四夷”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遗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厚往薄来”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刘样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榜葛剌进麒麟图》
特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积极影响:促进明代海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局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沿海形势——海禁与倭寇
原因: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倭患:
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戚继光(1528—1588)
平民逃难
劫掠放火
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
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
材料一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蹙,转而为盗。”
——赵文华《明代海禁政策述论》
阅读课本第73页,归纳明朝在东南海疆面临哪些外来势力的侵略?明政府采取了哪些化解行动?
戚继光抗倭
浙江
福建
广东
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大力整顿军队,招募新兵,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1561年 台州之战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
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台州九战九捷
沿海形势——戚继光抗倭
俞大猷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
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的军事著作,总结了他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的练兵和治军经验,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典籍 。
《纪效新书》系统地总结了戚继光在练兵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世的军事训练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沿海形势——西方殖民者东来
澳门
材料二 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
需要停泊、晾晒货物等,并许诺缴纳租金,“求于近处泊船”,经澳门守澳官王绰代为申请,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门。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台,设官置署,筑室建房,进行移民,澳门逐步沦为西方殖民者第一块在华殖民地。——摘编自彭勇《明史》
明朝政府主权观念淡薄
材料一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原因: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沿海形势——西方殖民者东来
西班牙占
荷兰占
表现:
荷兰和西班牙,
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
退出台湾。
《大员港市鸟瞰图》
消极: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将荷兰称为“红毛夷”,并且记载当时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史料阅读
荷兰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积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内陆边疆——蒙古(鞑靼、瓦剌)
明成祖亲征漠北,但收效不大
为防御蒙古南下,重新修筑了长城
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大举南扰,在土木堡包围歼灭明军主力,俘虏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
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西北:蒙古族
西南:藏族
东北:女真族
观察地图,说说明朝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外部威胁有哪些?
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明末,满洲崛起,所建立的清朝成为继明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学习聚焦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明朝前期,
派人到东北招抚,
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明末歌谣
“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塑像
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
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
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1644年4月的形势图
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1644年3月
攻占北京
推翻明朝
1616年
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
1635年
皇太极定
族称为满洲
1636年
改国号
为大清
1644年5月
清军入关
1644年1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严重威胁明朝东北。
继续进攻明朝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大顺政权
李自成
驻守山海关
将领吴三桂
清世祖(顺治)
爱新觉罗·福临
1648年11月的形势图
1658年的形势图
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北京
1659-1664年的形势图
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
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思学之窗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不要盲目照搬明朝的典章制度来治理国家,要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治国策略。
反映了清承明制这一历史现象
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三、内陆边疆和明清易代
明清易代
材料一 从16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陷入混乱,极端气象事件集中爆发。在中国,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水等群发性气候灾害异常突出。明代万历、崇祯年间灾荒、瘟疫发生频次及严重程度,可能是过去2000年最突出的。与之伴随的是民变不断,规模日大。1640—1641年,大旱发展到峰值,旱情肆虐华北全境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饥民遍地,本已被击溃的明末起义军李自成部,迎来了发展壮大的绝佳时机.....同时荷兰崛起为海上马车夫,全球市场竞争发生大变局,直接导致了17世纪白银供应链断裂,造成中国历史上首次严重银荒。 ——摘编自李伯重《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17世纪为什么会发生的剧烈社会动荡。
背景:气候混乱,极端气象事件突出灾荒、瘟疫盛行;
民变不断,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尖锐;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严重银荒导致明政府财政困难;
明政府统治腐朽,缺乏精准的应对手段。
长期社会各种矛盾
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西南:藏族
因俗而治
满洲兴起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
郑和下西洋
中期
戚继光抗倭
设立内阁
前期
废除丞相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政治
制度的变化
明清易代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设司礼监
政治黑暗
农民起义
北方:蒙古
征战、议和
内陆边疆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课堂小结
欧洲殖民者东来
努尔哈赤统一
皇太极
改为满洲
2.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课堂练习
.
.
3.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
.
5.俄罗斯海参崴市某博物馆藏有发现于今俄罗斯特林地区的石碑两块,名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碑文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建立和当时官员亦失哈两次巡视该地的史实。该石碑可以佐证
A.中俄之间已经没有领土的纠纷 B.清朝在东北边疆设都司和卫所
C.明朝在黑龙江流域拥有管辖权 D.库页岛在法律上属于中国领土
.
6.为了借助女真人建立金朝、南下灭宋的威名,努尔哈赤设立国号“大金”。皇太极继位后,公开否认本国与金朝有直接联系,并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族”,改元“崇德”。皇太极的做法有利于
A.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B.完善南北面官制度
C.缓和与明王朝的关系 D.强化满族身份认同
.
感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