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坐标
1、能够明确秦朝统一的时间、关键人物以及过程。
2、能够明确秦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深刻理解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秦的速亡的启示,体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标准
秦开始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
秦朝建立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去世
公元前210年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
课前导入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
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呢?
一、秦的统一
统一原因
(条件)
任务一:阅读教材P14内容,概括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民心所向
大势所趋
秦“据殽函之固,拥幽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地理优势
重用人才
一、秦的统一
统一原因
范雎曰:「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又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 秦之有韩,如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 天下有变,为秦患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顿弱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
杜牧曰:「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战国策》
林氏曰:「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包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 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 是以苏秦之说阻,而张仪之志申也。 秦知天下之势,取韩、魏以执天下之枢,故能并并天下。 是故后之有为者,必先审知难易之势。」
——《史记·六国表》
正确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一、秦的统一
统一进程
任务二:阅读教材P15内容,并结合地图,说明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
前230年灭韩
前228年破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克楚
前222年收燕
前221年降齐
一、秦的统一
秦朝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面积约340万平方公里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伐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任务三:阅读材料,秦朝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吸取了哪些教训?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此外,“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战国状况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秦始皇采取措施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条件)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任务四:阅读材料,指出材料中是何种制度?并说明其特点。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专制主义:
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皇帝制度
(中央)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关系:相互配合,相互制 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中央)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地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朝廷上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曾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王绾
置诸侯不便。
嬴政
李斯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代替
郡县制
分封制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地方)
主要内容
①郡:全国分36郡 最高长官称郡守
②县:郡以下设县 县令或县长
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分封制 郡县制
时间
选官标准
官员任命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性质
历史影响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地方)
任务五:结合所学,完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表格。
分封制 郡县制
时间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选官标准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才能、政绩、地域
官员任命 多来自世袭贵族 由皇帝直接任命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地方独立性大 地方服从中央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历史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一、秦的统一
巩固统一
(地方)
其他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李斯),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统一度量衡
(3)交通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灵渠,修驰道、直道
(4)军事上: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
任务六:阅读课本P16-17页,秦朝后期实施暴政的内容有哪些?
赋役繁重
民不聊生
穷奢极欲
大兴土木
严刑峻法
刑罚残酷
焚书坑儒
思想专制
二、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帝王陵墓之一,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
秦始皇陵
总面积达 6 平方千米,遗址总共分为七个大区。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面积约54.4万平方米(880亩),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
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调“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同时用于阿房宫和骊山陵的修建。
二、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二:秦律规定:“隶臣妾其从事公,隶臣月禾二石,隶妾一石半;其不从事,勿禀。小城旦、隶臣作者,月禾一石半石;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小妾、舂作者,月禾一石二斗半斗;未能作者,月禾一石。婴儿之毋(无)母者各半石;虽有母而与其母冗居公者,亦禀之,禾月半石。”
二、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
起因:
1.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所焚何书? 所坑何人?
方士
影响:
1.焚书使大量典籍失传,文化传承断裂;坑儒导致知识分子群体恐慌。
2.思想高压加剧民众(特别是原六国贵族)不满,为秦末起义埋下伏笔。
3. 短期内确立法家思想垄断,但秦亡后汉代吸取教训,转为"独尊儒术",形成长期思想控制模式。
秦朝通过暴力维护大一统集权统治的产物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农民起义
任务七: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指哪一历史事件?
《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案:
陈胜吴广起义
别名:大泽乡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意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速亡教训
任务八:秦王朝统治昙花一现,二世而亡,谈谈你对秦朝兴亡的认识。
(秦始皇)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能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严刑峻法,人民既困于赋税,又迫于威刑,乱源早已潜伏。始皇死,二世立,而揭竿斩木之祸,便随之而起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忽视民生轻教化
严刑峻法失民心
秦亡
教训
赋役过重耗民力
权力集中缺制约
快速扩张失治理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自由讨论
任务九: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试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
课堂总结
随堂练习
1、(2023秋·黑龙江佳木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
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
A
解析:借助材料中“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感到难以忍受之苦”,可知秦灭六国后的措施并没有使原六国贵族对新王朝产生认同感,因而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凝聚力的缺失有关,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秦朝灭亡的主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残暴,材料也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残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因,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统治疆域扩大和治理举措过激而致,排除C、D项。故选A项。
随堂练习
2、(2023秋·四川宜宾·高三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 )
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
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强调“不逾次行”,意思是不能僭越等级;《为吏之道》要求官吏“忠信”“以忠为干”等,都是要求他们忠于君主,服从君主权威,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秦朝统治者往往往重政治道德秩序的构建,A项正确;君主独尊强调皇帝独特性,排除B项;尊卑观念与题无关,排除C项;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