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与文化
从苏轼的“微信朋友圈”探
课程标准: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的发展
壹
d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飓作海浑,天水溟蒙。
云屯九河,雪立三江。
我不出门,寤寐北窗。
念彼海康,神驰往从。
——苏轼《和陶停云四首》
晚稻欲登,白露霄濛。
人饮嘉平,浆酒如江。
我独何为,观成于窗。
此心了然,来无所从。
——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得到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北宋末年实际人口数超1亿
飓作海浑,天水溟蒙。
云屯九河,雪立三江。
我不出门,寤寐北窗。
念彼海康,神驰往从。
——苏轼《和陶停云四首》
晚稻欲登,白露霄濛。
人饮嘉平,浆酒如江。
我独何为,观成于窗。
此心了然,来无所从。
——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d
一、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修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苏轼《和陶拟古》
d
一、经济的发展
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统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
——王祯《农书》之《农器图谱》19
2. 棉花种植: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北宋,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3. 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一)农业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修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苏轼《和陶拟古》
d
一、经济的发展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骶。湿薪半束抱衾稠,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石炭》并引
(二)手工业
d
一、经济的发展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做燃料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
——庄绰《鸡肋编》卷中《石炭》
(二)手工业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骶。湿薪半束抱衾稠,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石炭》并引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做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宋:五大名窑
制瓷业
元:青花瓷、釉里红
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印刷业
发展迅速(雕版印刷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
d
一、经济的发展
金华潘衡初来儋耳,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远突宽灶,得烟几减半,而墨乃尔。其印文日“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皆精者也。常当防墨工盗用印,使得墨者疑耳。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色已如此,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张遇也。
——苏轼《书潘衡墨》
(三)商业
一、经济的发展
宁和初,有潘衡者,卖墨江西,自言尝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法,故人争之。……衡今在钱塘,竟以子瞻故,售墨价数倍于前。
——叶梦得《避暑录话》
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
激烈的市场竞争激发了商人们强烈的广告意识
(三)商业
金华潘衡初来儋耳,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予教其作远突宽灶,得烟几减半,而墨乃尔。其印文日“海南松煤东坡法墨”,皆精者也。常当防墨工盗用印,使得墨者疑耳。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色已如此,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张遇也。
——苏轼《书潘衡墨》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香引子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外卖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饮料
茶坊
酒楼
外卖
消费对象:市民
1. 国内贸易繁荣:(1)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外卖
朝廷创制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榷场贸易收入(40万)>岁币(30万)
1. 国内贸易繁荣:(2) 宋与辽夏金之间的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活跃
骆驼商队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外卖
1. 国内贸易繁荣:(3) 货币需求量剧增
运钱车
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
——《东京梦华录》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1. 国内贸易繁荣:(3) 货币需求量剧增
开始出现纸币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传统的钱币
难以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北宋的交子与南宋的会子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1. 国内贸易繁荣:
(1)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 宋与辽夏金之间的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活跃
(3) 货币需求量剧增
(4) 城市兴盛
①城市格局:打破时空限制
②城市功能:经济功能增强
③重要城市:宋东京、临安、元大都
d
一、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外卖
2 海外贸易繁荣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
“市舶之利动以百万计”
——宋真宗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的重要财源
1. 南移过程
魏晋南北朝
永嘉之乱
江南开发
唐中叶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宋朝
一、经济的发展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长江下游和太湖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d
2. 南移影响
文化重心的南移
(1)经济: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人口: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比重不断增长
(3)交通:交通运输改善(元朝将大运河取直、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4)文化:促进南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南北分卷制度
南卷∶北卷∶中卷=55∶35∶10
(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
一、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格局: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分组 代表人物
家人 苏洵、程夫人、苏辙、王弗
政治盟友 富弼、张方平、王巩、李常
政坛同事 王安石、章惇、沈括、田叔通(田国博)
艺术同好 文同、李公麟、王诜、米芾
文坛朋友 欧阳修、黄庭坚、秦观、晁补之
佛道友人 佛印、参寥、吴复古
平民百姓 金华墨工潘衡
苏轼朋友圈分组
二、社会的变化
三朝重臣
神宗朝宰相
神宗朝副相
真宗朝宰相
王旦之孙
曾渡海至儋州
向苏轼学习制墨
哲宗朝
御史中丞
(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北方大族,遭到拒绝)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北宋)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摘编自(宋)朱彧《萍州可谈》,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苏轼的朋友圈有何特点?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P66,指出呈现此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交友广泛
门第观念淡化
人生经历丰富;性格豪爽豁达;社会观念对于交友的影响
二、社会的变化
分组 代表人物
家人 苏洵、程夫人、苏辙、王弗
政治盟友 富弼、张方平、王巩、李常
政坛同事 王安石、章惇、沈括、田叔通(田国博)
艺术同好 文同、李公麟、王诜、米芾
文坛朋友 欧阳修、黄庭坚、秦观、晁补之
佛道友人 佛印、参寥、吴复古
平民百姓 金华墨工潘衡
苏轼朋友圈分组
二、社会的变化
三朝重臣
神宗朝宰相
神宗朝副相
真宗朝宰相
王旦之孙
曾渡海至儋州
向苏轼学习制墨
哲宗朝
御史中丞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P66,指出宋朝百姓能够相对自由迁移的原因。
(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毕沅、钱大昕等《续资治通鉴》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家内服役——雇佣
无地农民——契约
租佃
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土地买卖、典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二、社会的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之变的根源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社会的变化
二、社会的变化
文化的变化
唯物史观
文化的变化
叁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上穹尊严
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秦观《水龙吟 · 小楼连苑横空》
(程颐)一日偶见秦少游,问:“天若知也和天瘦,是公词否?” ,少游意伊川称赏之,拱手逊谢。伊川云:“上穹尊严,安得易而侮之?”,少游面色骍然。
——程颢、程颐 《二程外书》卷12《传闻杂记》
▲儒学思想为何会产生变化?
以“理”为“天”
“天人感应”
(一)儒学的复兴
三、文化的变化
1. 背景
(一)儒学的复兴
▲儒学思想为何会产生新变化?
(1)儒学危机
③社会动荡,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①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②从三国到五代,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与道教。
①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为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②宋代社会出现新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使得大批出身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成为儒家学者的主体。
③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儒学复兴
三、文化的变化
2. 代表——理学
“理”是什么?
(1)宇宙观: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理”的体现?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2)人生观:人生的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如何实现“理”?
如何认识“理”?
(3)方法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三、文化的变化
(一)儒学的复兴
三、文化的变化
这种人生观把一切人欲都看作反乎天理,故主张去欲,无欲,不顾人的痛苦,做出种种违反人情的行为。这正是认一种偏见为天理了。
——摘编自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
(朱熹)38岁时曾被调往崇安救水灾,与县官共议赈恤事,遍走山谷间,归后倍增感慨:“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
——摘编自姜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
3.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一)儒学的复兴
辩证思维
(1) 要求人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道德自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 但存在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潜在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三、文化的变化
4. 如何看待理学的影响?
辩证思维
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积极:
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责任使命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消极:
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一)儒学的复兴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朱熹的思想还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这种人生观把一切人欲都看作反乎天理,故主张去欲,无欲,不顾人的痛苦,做出种种违反人情的行为。这正是认一种偏见为天理了。
——摘编自胡适《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
时期 概况
文学 词 唐后期出现宋进入鼎盛时期
曲 元
话本 宋元
艺术 书法绘画 宋元
科技 三大发明 宋
沈括 北宋
郭守敬 元
王祯 元
特点:句子长短不等,配乐歌唱,按乐谱分为不同词牌
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包括散曲与杂剧。更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城市说书演出的底本,早期白话小说
书法:名家辈出,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山水画(注重意境)最为突出;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简仪与《授时历》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三、文化的变化
(二)文学艺术科技
文学发展趋势:
平民化、世俗化
发展原因:
城市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
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文化的变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和科技
文字(辽、夏、金)
本课小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苏轼的“微信朋友圈”中可考史料 其他史料
经济的发展 1.苏轼《和陶停云》与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见《东坡先生和渊明诗》 2.苏轼《和陶拟古》与苏辙《次韵子瞻和陶拟古》见《东坡先生和渊明诗》 3.苏轼《石炭并引》见《苏轼诗集》 4.苏轼《书潘衡墨》见《苏轼全集校注·文集》 王祯《农书》
叶梦得《避暑录话》
庄绰《鸡肋篇》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徐松《宋会要辑稿》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社会的变化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
毕沅、钱大昕等《续资治通鉴》
文化的变化 秦观《水龙吟 · 小楼连苑横空》见《淮海集·淮海长短句卷上》 程颢、程颐 《二程外书》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史料实证的意识
本课所用史料表
互证
苏轼与其朋友往来的诗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反思
微信朋友圈:
现代社交媒体
VS
功能:使人与社交关系网内的朋友或追随者分享信息,还能让人们就分享的信息开展讨论
功能:
表达自我思想、观点、情感
应酬交际
诗文是现代社交媒体早期发展形态;社交媒体是信息的载体。
苏轼的“微信朋友圈”:
诗文
▲现代社交媒体与诗文有何关系?
认识当代社会
认识历史
史料实证的意识
实证的意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反思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反思
出自秦观《水龙吟 · 小楼连苑横空》
见《淮海集·淮海长短句卷上》
苏轼对此词可考评论:“十三字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二一
无史料记载黄庭坚、晁补之、米芾与娄东玉对此词做出评论。
微信朋友圈:
现代社交媒体
VS
功能:使人与社交关系网内的朋友或追随者分享信息,还能让人们就分享的信息开展讨论
功能:
表达自我思想、观点、情感
应酬交际
诗文是现代社交媒体早期发展形态;社交媒体是信息的载体。
苏轼的“微信朋友圈”:
诗文
▲现代社交媒体与诗文有何关系?
认识当代社会
认识历史
史料实证的意识
实证的意识
▲如何应对现代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形成客观的认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本课反思
独立思考
辩证思维,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