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优秀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优秀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6 09: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跟着锦衣卫探视大明
__________
第壹篇:锦衣“卫”皇权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大明档案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朱元璋
1368年
应天府
(二)制度建设
材料: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钱宰)退朝吟诗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翌日,文华殿宴毕,太祖谕曰:‘昨日作得好诗。然朕何尝“嫌”汝?改作“忧”字何如?’宰惶恐顿首谢罪。
——《明史》
锦衣卫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
除了设置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建设
材料一:(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锦衣卫奏:搜惟庸第,得铠仗二千、弩机五百、火铳三百,衮冕、玉圭、龙袍、黄罗伞盖如帝王制。
——《明史》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废除丞相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明太祖为何要废除丞相?
废相原因:
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②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皇帝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材料: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二)制度建设
1、废除丞相
废除丞相产生了什么影响?
废相影响:
①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②加重了皇帝政务负担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凡御门听政,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西侧,承接旨意,传谕百官。
——《大明会典》
废除丞相后明成祖如何减轻自身政务负担?
设置内阁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二)制度建设
2、设置内阁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发展过程: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建设
2、设置内阁
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2)运行过程:
通政使司上报奏折
皇帝阅览
内阁票拟
皇帝批红
六部执行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建设
2、设置内阁
材料一:嘉靖二十七年,首辅夏言劾锦衣卫都督陆炳贪渎十二条。帝令三法司会审,炳跪辩得免,而言旋以‘怨望’罪处斩。”
——《明史》
材料二:“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宰相
根据材料思考:内阁等同于宰相吗?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制度建设
3、厂卫制度(宦官专权)
(1)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监视官民。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
天启皇帝 朱由校
木工皇帝
--沉迷木工不上朝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一: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二)制度建设
3、厂卫制度(宦官专权)
材料三:锦衣卫奉旨查抄(张居正家),锱铢必究,酷刑逼供。
——《明实录》
材料二: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纲要上》
注意: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首辅专政、宦官专权是否意味着皇权衰弱?
一、锦衣“卫”皇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贰篇:锦衣“卫”大海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锦衣“卫”大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等率兵二万七千余人通使西洋……擢锦衣卫总旗王复亨、小旗马贵为指挥事......
——《明太宗实录》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朝贡贸易
4、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材料二:“蕃国初附,遣使奉表,进贡方物。先于会同馆安歇,礼部以表副本奏知,仪礼司引蕃使习仪,择日朝见。其日,锦衣卫陈设仪仗.....”
——《大明会典》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施进卿卒,其女施二姐继任(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宣慰使。朝廷遣锦衣卫千户黄宇赍敕印往封,令‘抚绥夷众,毋负朕命’。
——《殊域周咨录·卷八》
材料二:“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5、影响
积极: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
(2)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二、锦衣“卫”大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危机
1.抗倭斗争
材料一: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
——《明史》
材料二:凡沿海六行省,延袤数千里,历时数十载,蹂躏驰逐,备极凶残,旅舍无烟,巢禽无树。
——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
材料三:癸未,(东南抗倭中)以补获奸细功,荫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陆炳、右都督朱希孝各一子为本卫百户。
——《明神宗实录》
(1)背景:
②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2)代表人物:
戚继光、俞大猷
(3)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①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海禁)
二、锦衣“卫”大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二)海防危机
2.西方殖民者入侵
(1)原因:
(2)表现:
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
材料:嘉靖三十二年,蕃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壕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佛朗机既据澳,至万历二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而蕃夷之来日益众。
——《澳门纪略》
二、锦衣“卫”大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材料一 :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二)海防危机
2.西方殖民者入侵
材料二:“澳门葡人岁纳地租五百两,然渐侵司法权,私设总督,明廷仅以关闸控粮,主权名存实亡。”
——《明熹宗实录》
西方殖民者入侵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消极: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二、锦衣“卫”大海——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叁篇:锦衣“卫”边疆
——内陆边疆
材料:哈密卫为跨异语域情报中心,永乐以蒙古降酋忠顺王统之,令‘侦虏情报我’。锦衣卫借其沟通蒙古、女真诸部,获取漠北动态。”
——《明史·西域一》
三、锦衣“卫”边疆——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1433年
西藏:册封、任用藏族人士进行管理
鞑靼、瓦剌:重修长城、订立和议、册封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贞各部进行招抚
根据教材找出明朝的边疆管理措施,思考明朝的边疆管理有何特点和影响?
1.特点:恩威并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2.影响: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肆篇:锦衣渐衰亡
——明清易代
四、锦衣渐衰亡——明清易代
“(宦官)虽间有贤者…然利一而害百也。”
——《明史》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天灾——阶级矛盾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后西班牙退出
16世纪中,葡萄牙取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沿海——西方侵扰
四、锦衣渐衰亡——明清易代
材料:崇祯十五年,贼陷凤阳,锦衣卫官校多逃散。
——《明季北略》
1616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
1636
1644
1644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锦衣卫见证了明朝的兴盛,也见证了明朝的衰亡......
锦衣卫是巩固明朝统治不可或缺的力量还是加速明朝灭亡的毒瘤?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明之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明史》
材料一:天下重罪逮至京师者,收系(锦衣卫)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然其鞫实奸宄,惩贪除逆,亦有裨政理。
——《明史》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一、政治制度
二、海上交通
三、边疆形势
1、废除丞相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1、郑和出海
2、抗倭斗争
3、殖民初来
1、边疆管理
2、明清易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