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七上语文(新考向)第2单元检测卷(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七上语文(新考向)第2单元检测卷(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6 11:26:4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新考向)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 设计“亲情”主题文化墙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学校计划设计一面以“亲情”为主题文化墙,请你参与筹备。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前言】
1. 下面是小文为文化墙拟写的前言内容,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6分)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连接,是生命中的宝藏。回想起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家人时时刻刻都在陪伴和关心着我们——离家远行时爷爷奶奶的xù叨和    (叮嘱 吩咐),迷茫pái huái时父母的鼓励与引导,失落烦闷时兄弟姐妹的陪伴与宽慰……亲情给予我们的这些力量,正是推动我们在生活中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为了让大家更深切地感受亲情的力量,学校特别设计了这面文化墙,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学会珍惜亲情,守护亲情!
(1)(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请你根据词典中的释义,为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cánɡ:①躲藏;隐藏。②收存;储藏。
zànɡ:①储存大量东西的地方。②指西藏。

mēn: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②不吭声;不声张。
mèn:①心情不舒畅;心烦。②密闭;不透气。
宝藏(  )     烦闷(  )
(2)请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ù叨(  )     pái huái(   )
(3)请在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2分)
【版块一:字源寻义】
2. (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家,是联结亲情的纽带。小唯搜集到下面的资料,想将其呈现在文化墙上。请你和她一起探寻“家”的含义吧。(6分)
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庙”,以便经
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廊下摆“豕(猪)”祭拜,就是“家”。后引申为“住所”等义。
【链接材料】
造字法
◆象形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的造字法。
◆指事法: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会意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形声法: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造字法。
◆假借法: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的一种造字法。
◆转注法:为了适应方音(方言的语音)分歧和语言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由文段和【链接材料】可知,“家”的造字法是    ,本义是“    ”,引申义有“住所”“    ”“    ”等。小唯在词典中看到,“家”还有以下释义:①学术流派;②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③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事业单位等。“百家争鸣”中“家”的释义是    ,“家喻户晓”中“家”的释义是    。(填序号)
【版块二:诗文载情】
3. 小玉建议在文化墙上展示一些能够体现亲情主题的经典语句,并拟写了下面的语段,请你将其补充完整。(7分)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依恋,是无法斩断的羁绊。它是“(1)        ,        ”(孟郊《游子吟》)中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它是“(2)        ,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诗人托大雁给家人带去的问候;它是“(3)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它是“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4)        ”(冰心《荷叶·母亲》)中荷叶对红莲的庇护……
【版块三:行动言谢】
4. 文化墙上拟设置“亲情行动栏”,下面是小蓓拟写的内容,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4分)
  从呱呱坠地到风华正茂,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古语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不忘养育之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1. 以制作感恩卡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这些年来养育之恩的感谢。
2. 每天花半小时时间做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洗衣物等,帮父母分担家务。
                                          
……
(1)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3)请你在语段中的空缺处再补写一条行动内容。(2分)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 (6分)(1)(2分)zànɡ mèn
(2)(2分)絮 徘徊 (3)(2分)叮嘱
【解析】“叮嘱”的意思是“再三嘱咐”,“吩咐”的意思是“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两者都表示告诫对方记住,不同的是,“吩咐”含有命令的语气,这里指爷爷奶奶出于关心的嘱咐,故应填“叮嘱”。
2. (6分)会意法 屋廊下摆猪祭拜 家庭
人家 ① ③
3. (7分)(1)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 (4分)(1)(1分)在“为我们”前加上“父母”。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主谓搭配不当,根据原文句子结构,“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的主语为前面的“我们”,而根据句意,这一句的主语应为“父母”,故应在“为我们”前加上“父母”。
(2)(1分)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之内。
【解析】“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完整的引用,结尾处的句号应放在后双引号之内。
(3)(2分)示例一: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为他们准备小惊喜。
示例二:记录最近令自己感触很深的事情,与家人分享交流,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版块四:故事传情】
  本版块拟呈现几个能够展现家庭生活和亲情的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二、名著阅读(4分)
5. 文学社成员建议在文化墙上呈现名著中的亲情故事,并推荐了《朝花夕拾》中的两个篇目。请你从下面两个篇目中任选其一,谈谈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亲情。(4分)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5. (4分)示例一:我选《阿长与<山海经>》。阿长记着小鲁迅心心念念的绘图的《山海经》,历经艰难为小鲁迅买来。阿长虽不识字,却能将小鲁迅的话放在心上并付诸行动,像家人一样满足小鲁迅的需求,这种质朴又深厚的情感,是亲情的真切体现。
示例二:我选《父亲的病》。文中鲁迅为父亲四处采办药引,对父亲病情的担忧溢于言表。在父亲临终之际,鲁迅守在他身旁,内心充满不舍与焦急。这份对父亲深深的牵挂,展现出浓厚的父子亲情。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6~9题。(16分)
疤 痕
徐成文
①那年七月,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喜悦地高擎着盖有鲜红公章的纸张,乡村的小道,被我的脚步火速地丈量。目光所及,满眼都是乡邻的微笑。“徐老幺——恭喜哦!”村民们的道贺,于父亲来说,绝不亚于庄稼地的粮食多收了三五斗。
②天还没露出鱼肚白,我和父亲依着火把的照耀,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而行。父亲扛着木匠新打制的木箱——里面塞满了我的各种日常必需用品;我则提着网兜——其间散着一些衣裤及几本与学习关系不大的小说。
③客车如我家那条在田间耕耘了十多年的老水牛,喘着粗气到达了城里的汽车站。
④得知我是新生,负责接待的同学把我和父亲以及携带的行李一一送上宽大的货车车厢。把行李放于车厢最前端,我们坐在木箱上,等待货车的启动。父亲的目光,疾速地扫视我们的行李,他生怕刚才人多拥挤,行李会落下。木箱在,我手里的网兜在——父亲放心了。
⑤货车在城乡间穿越了近半个小时,我们还没有到学校。
⑥前面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货车来了个大颠簸,我的手不自觉地松开网兜——我的一本书掉到了公路上。“我看见你的书掉了!”父亲眼尖,我默默点头。父亲迅猛地直起身子,用力地敲打着驾驶室的顶棚——他想让师傅停车,捡拾起那本书。或许敲击声太小,抑或师傅听力不佳,货车碾过那段坑洼,加速朝学校奔去。父亲只得高呼“停一下——停一下——”纵使父亲喊破了喉咙,货车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算了吧,一本书,不关紧要的。”我阻止父亲。“读书人,怎么能随意落下书呢!”父亲驳得我缄默无言。
⑦“你守好行李在学校等我,我下车去捡书!”父亲见货车即将爬行一段陡坡,车速定会缓慢,决定下车捡书。我再三劝说父亲,安全要紧,一本书不值得这般做。父亲没有工夫与我辩驳,他见缝插脚,移步到货车的尾部,趁着货车换挡,跳到了公路上。虽然车速减缓,但因为惯性原理,父亲依然摔了个趔趄。货车“吱嘎”一声,停下了。满脸络腮胡须的司机跳下车,让父亲快速上车。
⑧父亲把那本书递给我——崭新的封面沾染着斑斑血迹。原来,父亲在刚才下车时,右手背被车栏上的一颗螺丝刮了一条口子。父亲左手使劲地攥紧右手背,抑制更多的鲜血浸出。我很担心,提议叫师傅停车,找个最近的诊所包扎一下。父亲抬手阻止,他说:“不能为了我的小伤口,耽误同学们到校。”
⑨我立马从网兜里掏出粗糙的卫生纸,快速地擦拭父亲手背上的鲜血。
⑩学校到了,我建议他到学校医务室去处理一下伤口,我一人守着行李,但他却一意孤行,总说自己的伤口并无大碍。
我去报到注册,父亲到寝室为我铺床。时间紧迫,父亲把我安顿好,就坐上那辆返回城里接新生的货车,再坐客车返回家里。临走时,我再次劝说父亲回家后不要忙着干活,先找个医生好好弄些药,等伤口痊愈后再干农活也不迟。父亲应了一声,他瘦弱的身躯很快模糊了我的视野,我心中一阵酸楚。
国庆节我回家,母亲正围绕猪圈给猪喂食。“爸爸呢,他的伤口好了吗?”
母亲说,父亲怕田里的稻谷下雨无法收割,不愿意去诊所拿药,没有处理伤口导致感染,腐烂了十多天才慢慢愈合。
“回来了,学校还习惯吧。”父亲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脸的喜气。我没有回答,立即抓过父亲的右手,一探究竟——一条“肉虫”凸现在父亲的右手背上。我不争气的泪水浸满眼眶,父亲却拍拍我的肩膀——咱农民没那么娇气,一道疤痕,一个标记,父亲乐呵呵,我却苦闷闷。
日子越过千山万水,我毕业教书结婚为父。而今,那道疤痕跟随父亲离世多年,唯有那本叫《窗外》的小说,悠闲地躺在我的书屋。
(刊载于2024年10月11日,有删改)
6. 阅读全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4分)
情节 “我”的心理或情感
收到录取通知书 (1)      
去学校途中,父亲想捡回意外掉到公路上的书,“我”阻止父亲后被父亲反驳 不值得冒险
(2)       担心
(3)       感到酸楚
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疤痕 (4)      
7.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客车如我家那条在田间耕耘了十多年的老水牛,喘着粗气到达了城里的汽车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父亲只得高呼“停一下——停一下——”纵使父亲喊破了喉咙,货车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句子中的破折号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 文章标题“疤痕”有多重意蕴,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4分)
9. (中考新考法·关联教材)老师建议大家将本文与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进行联读。请你结合下面的单元导读和目录,写一段文字,探究老师这样做的原因。(4分)
单元导读: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目录:秋天的怀念 散步 散文诗二首……
【文章解构】
文章类型 叙事散文·疤痕
内容 “我”考上大学,父亲送“我”去上学时,为了捡掉落到车外的书,在下车时被螺丝刮破了手,又因为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感染留下疤痕。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①段):“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乡邻们道贺。 第二部分(第②~⑤段):父亲送“我”去学校的路上,我们携带行李,乘坐货车穿越城乡。 第三部分(第⑥~ 段):父亲为“我”捡书受伤,到校后却仍拒绝
层次划分 治疗,把“我”安顿好后立刻返回家里。 第四部分(第 ~ 段):父亲因为没有及时治疗,伤口感染后留下疤痕,父亲却不以为意。 第五部分(第 段):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
人物形象 父亲:爱孩子、任劳任怨、坚韧、朴实、乐观
主题情感 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
6. (4分)示例:(1)喜悦、激动 (2)父亲捡书时,手被螺丝刮伤 (3)到校后,父亲拒绝处理伤口,着急把“我”安顿好 (4)心疼落泪、内心苦闷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需要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和“我”的心理或情感。第(1)空,根据“收到录取通知书”可定位至文章第①段,根据“喜悦地高擎着盖有鲜红公章的纸张,乡村的小道,被我的脚步火速地丈量”可概括出答案;第(2)空,根据“去学校途中,父亲想捡回意外掉到公路上的书,‘我’阻止父亲后被父亲反驳”可定位至文章第⑥段,根据“担心”可定位至文章第⑧段,故本空内容需要结合⑦⑧段内容进行概括,根据“父亲没有工夫与我辩驳……跳到了公路上”“父亲在刚才下车时……抑制更多的鲜血浸出”可概括出答案;第(3)空,根据“感到酸楚”可定位至文章第 段,根据前文“我建议他到学校医务室去处理一下伤口……总说自己的伤口并无大碍”“时间紧迫……再坐客车返回家里”可概括出答案;第(4)空,根据“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疤痕”可定位至文章第 ~ 段,根据“我不争气的泪水浸满眼眶”“我却苦闷闷”可概括出答案。
7. (4分)(1)(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行驶中的客车比作喘着粗气的老水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交通工具的老旧和缓慢,表现出“我”和父亲出行的不易。
(2)(2分)破折号在句中表示呼喊声的延长,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在货车上想要让司机立马停车的焦急状态,体现了父亲想要下车帮“我”捡书的急切,凸显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与重视。
8. (4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
第一层级:理解角度单一,只能从表层理解“疤痕”。 
示例:“疤痕”指父亲手上那道因帮“我”捡书而被螺丝刮伤后留下的疤痕。(1分)
第二层级:理解角度多样,能涉及两重意蕴。
示例:“疤痕”不仅是指父亲手上那道因帮“我”捡书而被螺丝刮伤后留下的疤痕,更是父爱的象征。(2分)
第三层级:思维全面,理解有深度,能由浅及深,关联多个层面。
示例一:“疤痕”不仅是指父亲手上那道因帮“我”捡书而被螺丝刮伤后留下的疤痕,更是“我”内心深处对父亲为“我”付出的铭记与感激。(3分)
示例二:“疤痕”不仅是指父亲手上那道因帮“我”捡书而被螺丝刮伤后留下的疤痕,也是父爱的象征,更是“我”心中的“疤痕”,承载着“我”对父亲的心疼、惭愧和感恩之情。(4分)
9. (4分)本文讲述了“我”考上大学,父亲送“我”去上学时,为了帮“我”捡掉落在公路上的书而不慎被螺丝刮伤,又因为未及时治疗导致感染留下疤痕的往事,体现出父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我”因为父亲受伤而担心,在看到父亲的伤疤后心疼流泪,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爱。文章展现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契合这一单元主题。
四、古诗文阅读(17分)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0~13题。(13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苏小妹炼字
东坡与小妹①、黄山谷②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
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节选自《坚瓠集》)
【丙】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③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小妹:指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其名苏轸(zhěn)。②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书法家,是苏轼的门生,二人亦师亦友。③奇:引以为奇,看重。
10. (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根据下表的方法,推断加点词的释义。(4分)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查阅词典:“因”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的义项有:①依靠;②根据,按照;③趁,趁机 (1)   (填序号)
二人抚掌称善 迁移所学:“善”可以迁移至《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的“善” (2)  
即以其言应诏 语境推断:联系前文“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可知“应”和“对”意思相近 (3)  
而深奇爱之 成语助记:爱不释手 (4)  
11.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然则妹将何说?
(3)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12. 【乙】文中苏东坡和黄庭坚都称赞苏小妹加字作腰后的“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一句,请你简要赏析苏小妹的用字好在何处。(2分)
13. 三篇文章都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篇目 《咏雪》 《苏小妹炼字》 《黄琬巧对》
主人公 谢道韫 苏小妹 黄琬
人物形象 (1)
写作手法 (2)
(一)(13分)10. (4分)(1)③ (2)好 (3)回答 (4)喜爱
11. (3分)(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家里的小辈讲论文章的义理。
(2)那么小妹将要怎么说呢?
(3)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陈述(给朝廷)。
12. (2分)“轻风扶细柳”中的“扶”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轻风的温柔和细柳的纤弱,赋予景物灵动的美感;“澹月失梅花”中的“失”字勾画出了梅花在淡淡月色中若隐若现的朦胧姿态。
13. (4分)(1)才思敏捷 (2)语言描写、对比
【解析】谢道韫面对谢安的提问,作出了“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表现出白雪轻盈的姿态;苏小妹与苏东坡、黄庭坚论诗,作出了“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的诗句,显现出风的温柔和细柳的纤弱,勾画出了梅花在淡淡月色中若隐若现的朦胧姿态;黄琬在面对太后的提问时,作出了“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的回答,一言道明日食的情形,可见这三人都才思敏捷。写作手法上,【甲】文记录了谢安、谢朗和谢道韫的对话,【乙】文记录了苏东坡、黄庭坚和苏小妹的对话,【丙】文直接引用了黄琬的回答,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甲】文将谢道韫和谢朗的回答进行对比,【乙】文将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庭坚的诗句进行对比,【丙】文将黄琬和祖父在面对太后提问时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参考译文】【乙】苏东坡和苏小妹、黄庭坚讨论诗。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这两句)中间要加一个字充当(诗的)腰,成为五言的联句。”苏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说:“好啊,(还)不够好。”黄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苏小妹说:“好啊,(但)尚且还不够好。”苏东坡说:“那么小妹将要怎么说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庭坚)二人(都)拍手称好。
【丙】黄琬幼年时就聪明。(他的)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出现)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陈述(给朝廷)。太后召见(他)问日食了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情形。(当时)黄琬年龄(只有)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部分)就像初升的月亮呢?”黄琼非常惊讶,立即按照黄琬的话回答(太后),(并且)十分看重和喜爱他。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第14~15题。(4分)
初至封丘作①
[唐]高适
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
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
【注释】①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秋。此时诗人年近五十,得到荐举,终于入仕。
14. “可怜薄暮宦游子”中的“薄暮”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分)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4分)14. (2分)“薄暮”既指诗人到任之时为入秋时节的傍晚,又指诗人在年近五十时入仕。“薄暮”一词营造出幽暗、清冷的氛围,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15. (2分)本诗细腻描写了诗人在漫长孤寂的宦途中的内心感受,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也传达出诗人不甘心就此衰老,依然关怀国家命运、希望能够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解析】前两句“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生动地展现了游子的凄凉处境。“宦游子”在黄昏时分,孤独地躺在空虚的书斋里,思虑万千,无法平静。这种境况传达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后两句描写了游子离家百里之遥,无法归家,一到达官府,短短几日,秋风就开始吹起,象征着季节的转换,表现出宦游生活的辛酸和不易,以及对岁月匆匆流逝的感叹,也暗含着诗人不甘心就此衰老,依然关怀国家命运、希望能够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版块五:抒爱之感】
五、作文(40分)
16. 文化墙最后拟设置“爱的表达”栏目,张贴一些同学们礼赞亲情的习作,请你结合自身经历,按要求作文。(4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五、作文(40分)
16. (40分)
【佳作赏析】
定格照片定格爱
相册,是一扇通往记忆的时光之门,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当我看到那张自己与奶奶在院子老槐树下的合影时,往昔回忆逐渐浮现在眼前。
彼时正值盛夏,院子里的老槐树枝叶繁茂,投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奶奶就坐在那绿荫下的摇椅上,身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宽松布衫,穿着一条黑色的阔腿裤,腿上坐着一个小小的我。她微微侧身,眼神专注而又温柔,手中的蒲扇有节奏地轻轻晃动,微风徐徐,将那恼人的蚊虫驱赶得远远的。我惬意地依偎在她的怀里,手中还捏着半块南瓜饼,嘴角沾着碎屑,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
奶奶做的南瓜饼是我小时候最难忘的美味。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时,她便开始忙碌起来。她熟练地将南瓜、面粉、去皮枣等材料一一备好,又蒸又碾,又揉又擀,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团子便出现在了蒸笼里。时间一到,盖子一揭,香气便弥漫了整个院子。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蒸笼旁,奶奶看着我馋嘴的模样,总会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再等等,别烫着。”
待南瓜饼稍凉,我便会拿着一块,依偎在奶奶的怀里,边吃边听奶奶讲故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匡衡是怎么借光的……奶奶口中的故事,如同一串串钥匙,帮我打开一扇扇神奇的门扉,引领我踏入了一个又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世界,泛着南瓜饼的香甜气味,也温暖着我的心田。
如今,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奶奶已长眠于那片她深爱的土地,小院里树荫依旧,却再也没有了南瓜饼的气味。但当我翻看相册时,那夏日的燥热、树下的阴凉、南瓜饼的甜香、扇子拂过的微风,仿佛又瞬间将我环绕。我想,这就是照片的意义吧,定格那一瞬间的美好与温暖,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走得多远,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感受到亲情的永恒。
【名师点评】①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如“院子里的老槐树枝叶繁茂”“那夏日的燥热、树下的阴凉、南瓜饼的甜香”等,营造了质朴温馨的氛围。对奶奶的刻画,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兼备,一位慈祥的、疼爱孙辈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②主题明确,立意深远。文章由一张与奶奶的合照联想到与奶奶相处的时光,展现了浓浓的祖孙亲情,结尾阐释照片的意义,升华主题,情感真挚深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七上语文(新考向)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 设计“亲情”主题文化墙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学校计划设计一面以“亲情”为主题文化墙,请你参与筹备。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前言】
1. 下面是小文为文化墙拟写的前言内容,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6分)
  亲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连接,是生命中的宝藏。回想起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家人时时刻刻都在陪伴和关心着我们——离家远行时爷爷奶奶的xù叨和    (叮嘱 吩咐),迷茫pái huái时父母的鼓励与引导,失落烦闷时兄弟姐妹的陪伴与宽慰……亲情给予我们的这些力量,正是推动我们在生活中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为了让大家更深切地感受亲情的力量,学校特别设计了这面文化墙,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学会珍惜亲情,守护亲情!
(1)(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请你根据词典中的释义,为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cánɡ:①躲藏;隐藏。②收存;储藏。
zànɡ:①储存大量东西的地方。②指西藏。

mēn: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②不吭声;不声张。
mèn:①心情不舒畅;心烦。②密闭;不透气。
宝藏(  )     烦闷(  )
(2)请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ù叨(  )     pái huái(   )
(3)请在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2分)
【版块一:字源寻义】
2. (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家,是联结亲情的纽带。小唯搜集到下面的资料,想将其呈现在文化墙上。请你和她一起探寻“家”的含义吧。(6分)
古代王公贵族死后,一般建“庙”,以便经
常祭祀;平民百姓是没有“庙”的,往往在屋廊下摆“豕(猪)”祭拜,就是“家”。后引申为“住所”等义。
【链接材料】
造字法
◆象形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的造字法。
◆指事法: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会意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形声法: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造字法。
◆假借法: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字或意的一种造字法。
◆转注法:为了适应方音(方言的语音)分歧和语言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
由文段和【链接材料】可知,“家”的造字法是    ,本义是“    ”,引申义有“住所”“    ”“    ”等。小唯在词典中看到,“家”还有以下释义:①学术流派;②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③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事业单位等。“百家争鸣”中“家”的释义是    ,“家喻户晓”中“家”的释义是    。(填序号)
【版块二:诗文载情】
3. 小玉建议在文化墙上展示一些能够体现亲情主题的经典语句,并拟写了下面的语段,请你将其补充完整。(7分)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依恋,是无法斩断的羁绊。它是“(1)        ,        ”(孟郊《游子吟》)中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它是“(2)        ,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诗人托大雁给家人带去的问候;它是“(3)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它是“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4)        ”(冰心《荷叶·母亲》)中荷叶对红莲的庇护……
【版块三:行动言谢】
4. 文化墙上拟设置“亲情行动栏”,下面是小蓓拟写的内容,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4分)
  从呱呱坠地到风华正茂,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为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古语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不忘养育之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1. 以制作感恩卡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这些年来养育之恩的感谢。
2. 每天花半小时时间做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洗衣物等,帮父母分担家务。
                                          
……
(1)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1分)
(3)请你在语段中的空缺处再补写一条行动内容。(2分)
【版块四:故事传情】
  本版块拟呈现几个能够展现家庭生活和亲情的故事,请你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二、名著阅读(4分)
5. 文学社成员建议在文化墙上呈现名著中的亲情故事,并推荐了《朝花夕拾》中的两个篇目。请你从下面两个篇目中任选其一,谈谈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亲情。(4分)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6~9题。(16分)
疤 痕
徐成文
①那年七月,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喜悦地高擎着盖有鲜红公章的纸张,乡村的小道,被我的脚步火速地丈量。目光所及,满眼都是乡邻的微笑。“徐老幺——恭喜哦!”村民们的道贺,于父亲来说,绝不亚于庄稼地的粮食多收了三五斗。
②天还没露出鱼肚白,我和父亲依着火把的照耀,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而行。父亲扛着木匠新打制的木箱——里面塞满了我的各种日常必需用品;我则提着网兜——其间散着一些衣裤及几本与学习关系不大的小说。
③客车如我家那条在田间耕耘了十多年的老水牛,喘着粗气到达了城里的汽车站。
④得知我是新生,负责接待的同学把我和父亲以及携带的行李一一送上宽大的货车车厢。把行李放于车厢最前端,我们坐在木箱上,等待货车的启动。父亲的目光,疾速地扫视我们的行李,他生怕刚才人多拥挤,行李会落下。木箱在,我手里的网兜在——父亲放心了。
⑤货车在城乡间穿越了近半个小时,我们还没有到学校。
⑥前面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货车来了个大颠簸,我的手不自觉地松开网兜——我的一本书掉到了公路上。“我看见你的书掉了!”父亲眼尖,我默默点头。父亲迅猛地直起身子,用力地敲打着驾驶室的顶棚——他想让师傅停车,捡拾起那本书。或许敲击声太小,抑或师傅听力不佳,货车碾过那段坑洼,加速朝学校奔去。父亲只得高呼“停一下——停一下——”纵使父亲喊破了喉咙,货车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算了吧,一本书,不关紧要的。”我阻止父亲。“读书人,怎么能随意落下书呢!”父亲驳得我缄默无言。
⑦“你守好行李在学校等我,我下车去捡书!”父亲见货车即将爬行一段陡坡,车速定会缓慢,决定下车捡书。我再三劝说父亲,安全要紧,一本书不值得这般做。父亲没有工夫与我辩驳,他见缝插脚,移步到货车的尾部,趁着货车换挡,跳到了公路上。虽然车速减缓,但因为惯性原理,父亲依然摔了个趔趄。货车“吱嘎”一声,停下了。满脸络腮胡须的司机跳下车,让父亲快速上车。
⑧父亲把那本书递给我——崭新的封面沾染着斑斑血迹。原来,父亲在刚才下车时,右手背被车栏上的一颗螺丝刮了一条口子。父亲左手使劲地攥紧右手背,抑制更多的鲜血浸出。我很担心,提议叫师傅停车,找个最近的诊所包扎一下。父亲抬手阻止,他说:“不能为了我的小伤口,耽误同学们到校。”
⑨我立马从网兜里掏出粗糙的卫生纸,快速地擦拭父亲手背上的鲜血。
⑩学校到了,我建议他到学校医务室去处理一下伤口,我一人守着行李,但他却一意孤行,总说自己的伤口并无大碍。
我去报到注册,父亲到寝室为我铺床。时间紧迫,父亲把我安顿好,就坐上那辆返回城里接新生的货车,再坐客车返回家里。临走时,我再次劝说父亲回家后不要忙着干活,先找个医生好好弄些药,等伤口痊愈后再干农活也不迟。父亲应了一声,他瘦弱的身躯很快模糊了我的视野,我心中一阵酸楚。
国庆节我回家,母亲正围绕猪圈给猪喂食。“爸爸呢,他的伤口好了吗?”
母亲说,父亲怕田里的稻谷下雨无法收割,不愿意去诊所拿药,没有处理伤口导致感染,腐烂了十多天才慢慢愈合。
“回来了,学校还习惯吧。”父亲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脸的喜气。我没有回答,立即抓过父亲的右手,一探究竟——一条“肉虫”凸现在父亲的右手背上。我不争气的泪水浸满眼眶,父亲却拍拍我的肩膀——咱农民没那么娇气,一道疤痕,一个标记,父亲乐呵呵,我却苦闷闷。
日子越过千山万水,我毕业教书结婚为父。而今,那道疤痕跟随父亲离世多年,唯有那本叫《窗外》的小说,悠闲地躺在我的书屋。
(刊载于2024年10月11日,有删改)
6. 阅读全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4分)
情节 “我”的心理或情感
收到录取通知书 (1)      
去学校途中,父亲想捡回意外掉到公路上的书,“我”阻止父亲后被父亲反驳 不值得冒险
(2)       担心
(3)       感到酸楚
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疤痕 (4)      
7. 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客车如我家那条在田间耕耘了十多年的老水牛,喘着粗气到达了城里的汽车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父亲只得高呼“停一下——停一下——”纵使父亲喊破了喉咙,货车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句子中的破折号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8. 文章标题“疤痕”有多重意蕴,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4分)
9. (中考新考法·关联教材)老师建议大家将本文与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进行联读。请你结合下面的单元导读和目录,写一段文字,探究老师这样做的原因。(4分)
单元导读: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记叙了家人之间动人的故事,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目录:秋天的怀念 散步 散文诗二首……
四、古诗文阅读(17分)
(一)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0~13题。(13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苏小妹炼字
东坡与小妹①、黄山谷②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
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节选自《坚瓠集》)
【丙】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③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小妹:指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其名苏轸(zhěn)。②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书法家,是苏轼的门生,二人亦师亦友。③奇:引以为奇,看重。
10. (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根据下表的方法,推断加点词的释义。(4分)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查阅词典:“因”在《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的义项有:①依靠;②根据,按照;③趁,趁机 (1)   (填序号)
二人抚掌称善 迁移所学:“善”可以迁移至《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的“善” (2)  
即以其言应诏 语境推断:联系前文“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可知“应”和“对”意思相近 (3)  
而深奇爱之 成语助记:爱不释手 (4)  
11.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然则妹将何说?
(3)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12. 【乙】文中苏东坡和黄庭坚都称赞苏小妹加字作腰后的“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一句,请你简要赏析苏小妹的用字好在何处。(2分)
13. 三篇文章都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篇目 《咏雪》 《苏小妹炼字》 《黄琬巧对》
主人公 谢道韫 苏小妹 黄琬
人物形象 (1)
写作手法 (2)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第14~15题。(4分)
初至封丘作①
[唐]高适
可怜薄暮宦游子,独卧虚斋思无已。
去家百里不得归,到官数日秋风起。
【注释】①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秋。此时诗人年近五十,得到荐举,终于入仕。
14. “可怜薄暮宦游子”中的“薄暮”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分)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版块五:抒爱之感】
五、作文(40分)
16. 文化墙最后拟设置“爱的表达”栏目,张贴一些同学们礼赞亲情的习作,请你结合自身经历,按要求作文。(40分)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