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云、雾和雨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云、雾和雨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09: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云、雾和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预计学生可以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降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2.探究能力:
1)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雨的成因推想人工降雨的成因。
2)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用实验识→表达陈述”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活的方法模拟雨的形成,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学得知动过程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科学探究,积累了一些模拟实验的经验,有了提出问题的技能,并且能对一些问题进行猜想,有了浅显的实验能力,积累了小组合作的实验经验,掌握了一些记录方法等。这些内容对本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很有帮助,尤其是五年级学生刚学完“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这个经验为学生设计“雨的形成模拟实验”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课前我对施教的五年级分别进行了前测,当我对五(1)班、五(3)班已经完成了前概念的教学后进行了前测,发现学生能够利用上这些前概念来试着解释下雨是怎么回事,同时,我在五(2)班并没有进行上述前概念的教学,也进行了同样的前测发现,本班学生就不能利用上这些前概念解释下雨是怎么回事
通过前测说明学生的前概念的正确建立对核心概念“雨是怎样形成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说,五(2)班正处于现实的发展水平,但展水平。虽然这些前概念学生运用的还不够熟练,还有些瑕疵,但是能够看出学生的思维雏形,照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路子是对的,前途可以看到光明。
如果在这样的知识前提下对五(2)班就进行“雨的形成”的教学,我相信学生会由于知识的落差很大而很难建构核心概念。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学生才有浓郁的探究兴趣。于是,我又开始对五(2)班进行知识的铺垫,之后,我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同样的前测。这次,我发现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第一次。可见,这些前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了这些前概念的支撑,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更高水平的“核心概念”
——“雨是怎样形成的”。是这个水平较低,而五(1)班和五(3)班已经具备了学习核心概念“雨的形成”的潜在的发
3
重点难点
重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雨的成因推想人工降雨的成因。
难点:让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用实验识→表达陈述”的学习过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云和雾的形成。那么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2.师板书:
2.大自然多么玄妙啊!水的形态变化形成了云和雾。我们还见过另一种自然现象和水也有很大的关系,是什么呢?(板书)——雨
3.你能推想一下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原认知,为学生深入探究雨的形成作准备。并用板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理解“雨的形成”做铺垫。)
活动2【讲授】(二)探究雨的形成
1.过渡: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才能知道呢?
2.我们能不能在实验室里模拟降雨的条件,亲身经历一次雨是怎样形成的?
3.既然是模拟实验,那么谁相当于自然界的什么?(类比推理)
4.想一想,你有没有办法得到充足的水蒸气?又怎样使水蒸气遇冷凝结?请把你的想法先与小组交流后,再在实验记录单上理清思路。
(出示记录单)
小组合作初步设计实验(10)
5.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实验设计方案?大家注意听他们组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还有哪些不足需要你帮助?(表达与交流)
6.现在再给大家2分钟修改完善你的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10)
1.过渡:马上就要实验了,实验时,我们需要观察哪儿?开始怎样?过一会儿怎样?又过一会儿怎样?最后怎样?
2.请各组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试一试,注意:
1)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记录。
2)轻拿轻放仪器,正确操作,小心别烫着!
3.哪组实验成功了,请到台前来展示。其他组有什么问题?
4.现在,你能不能归纳总结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推理,认识模拟实验的本质。大家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互相不断的完善补充。教师抓住时机,适时适度的点拨学生。注意要:点一下、问一下、追一下,而不要抢一点,还要挑一下。)
活动3【导入】(三)归纳总结(5)
师小结雨的成因:
自然界的雨是由地面上江河湖海里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相互碰撞结合,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雨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点或小冰晶;小水点或小冰晶不断增大;小水点或小冰晶降落。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一个的完整清晰地认识。)
活动4【练习】(四)巩固练习:认识人工降雨(5)
1.刚才老师在模拟实验的最后撒了一些盐,目的是为了什么?
2.你能说说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吗?
3.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人工降雨是怎样形成的?》
4.小结语:现在你明白了吗?原来云中不仅有小水滴,还会有小冰晶,小雨点才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才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当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后,就可以改善自然,使他为人们服务。
(教学设计意图:解决前测中学生提出的“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再次对雨的形成过程进行补充认识。)
活动5【作业】 (五)延伸作业(2)
1.思考:年年下雨下雪,为什么下不完呢?江河湖海里的水永远流淌不尽呢?
2.请同学回去后想一想,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设计意图:让同学带着问题下课,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