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蜡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6. 蜡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09:3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现象,知道蜡在燃烧的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蜡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技能:1、在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2、能够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分析现象作出推断、进行实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关注燃烧现象细节、依据现象做推断的思维习惯;
2、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具有积极交流、主动质疑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课前调查了解):
蜡是学生熟悉的物体。授课班级共计29人,调查问卷显示,学生100%都见过蜡烛的燃烧现象,也都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变成蜡油。有2人明确提出蜡烛芯在燃烧,有3人提出蜡烛逐渐变短(小),另有3人提出蜡油可以凝固成蜡,还有2人描述了蜡烛熄灭后会有烟,其中一个学生说到“烟很难闻”。由此可见,学生对蜡的固态、液态可相互转化并不陌生,只是对蜡的变化观察欠仔细,很多细微变化会被学生忽略,对于化学变化更是不曾注意观察和思考。
2、知识、能力储备:
通过水的变化单元的学习,知道水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对物质的状态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如何比较物质的变化,并在《给水加热》一课使用火柴点燃过酒精灯,所以本课再次使用火柴并不困难;另外,调查问卷显示,本班有70%左右的孩子在生活中亲自点过蜡烛,但需提醒孩子们正确使用火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各种实验和活动,能够团结协作并实事求是的汇报观察现象。在语言表述方面有时很难全面、完整的表述现象,可以通过互相补充,逐渐达到完善。
3、情感态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对于自己已经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没有什么探究的兴趣,比如本课蜡烛的燃烧现象,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大,但用火柴点蜡烛这件事还是有些挑战的,由于孩子们平时极少有这种机会,因此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
另外,在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虽然对蜡烛燃烧现象描述不多,但表现出肯思考的一面,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时蜡着了一会儿之后就灭了?”“蜡烛烧完后的烛台是一大汤(滩)蜡,不过为什么有蜡呢?我也不清楚,我猜是用来固定蜡烛芯的。”从提出的问题看,部分学生对于蜡烛燃烧后产生的变化是有探究兴趣的,对于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也会做出一定的推理和猜想;在这其中,也不免会有一些不全面、不正确的认识,需要课堂中教师加以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蜡不但发生了形态的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
难点:全面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分析现象,做出推断,进行实证。特别是关于火焰分层和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联系已学,集中话题
谈话:上一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水的变化,今天我准备了一件东西(出示:蜡烛),它在我们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教学意图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本课话题。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变化”,上一个单元刚刚学习过水的变化,而且水的变化与蜡的变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以此导入新课既能抓住主题,很快的集种话题,又能有助于学生新知的增长。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们只能说出蜡融化变成蜡油,蜡油冷却变成蜡,这是状态上的变化,学生很清楚,所以我先利用学生已知的现象,提出“状态变化”。
活动2【讲授】展开探究(一)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谈话:生活中我们用到蜡烛照明或烘托气氛时都需要我们把蜡烛点燃,但你知道吗,蜡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奇妙的变化是你没有发现的,下面就请各组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一下蜡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发生。
提示:1、火柴怎么使用?(已学)
2、观察和看有区别吗?(观察:多种感官)
3、怎么知道是否变化?(变化:前后比较,记录在报告单上。)
如果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也可以记下来。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表格)
汇报实验现象
随学生发言重点板书
教学意图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所以我设计了观察蜡烛变化的活动。通过“点燃”一词复习火柴的使用方法;“观察”一词提示实验方法,“变化”一词提示学习方法,这样既解读了实验要求,有明确了具体学法。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全面地进行观察,同时提高探究的兴趣。
学生对于蜡烛燃烧的认识是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的,课上亲自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借助于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产生探究蜡烛燃烧现象本质的欲望。在交流汇报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现象的复杂性,所以尽量做到先说现象再逐一进行分析,避免现象、分析混为一谈,产生思维的混乱。
活动3【讲授】展开探究(二)分析现象,提出自己的质疑与见解
提问:关于这些变化的现象,你有哪些疑问或看法?
教学预设:
1、学生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质疑,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释,教师适时作补充。
2、学生能够提出一些自己的质疑,其他同学不能解释。教师在记录的相应位置做上标记。
3、学生提不出问题。
教师对策:可以根据学生的现象汇报,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分析
1、火焰为什么会在蜡烛芯上燃烧?
2、火焰为什么总是离蜡烛油有一小段距离?
3、为什么会有气味产生?
教学意图分析:
观察蜡烛燃烧,学生们由于注意力集中,针对性强,与以往的经验相比会发现更多的变化现象,如蜡芯能持续燃烧,并发出光和热,蜡的火焰是分层的,蜡烛燃烧时伴随有一定的气味产生等,这些想象或多或少会让学生有些兴奋,表达欲望强烈。但蜡烛的燃烧过程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现象又都有其产生的原因,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学生们很难一一把它们都说清楚,表述可能不够条理、不够全面,而且每个学生对于每一个现象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这样使得汇报环节容易混乱,学生的思维也是跳跃不定的,所以利用板书先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罗列出来,再让学生们针对观察到的某一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外显出来,并逐一进行重点记录,逐渐进行汇总。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学生们还会继续产生更多质疑,这是学生们进行探究的必经之路。
活动4【讲授】展开探究(三)要点分析,达成共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这几方面的变化可能顺序上有差别,但每种变化重点应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
1、蜡-蜡油-蜡(状态变化)
2、蜡烛芯上黑下白。(蜡油融化,蜡烛芯缺氧不能燃烧,所以蜡油融化后被棉线吸到顶端,燃烧)
3、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热(分组实验)。
用木条横向伸入火焰中心,两秒钟后取出,观察木条的变化,想一想说明什么。
4、有气味。(有气体产生,无色、透明、有气味)
5、熄灭时有烟。(分组实验:固体颗粒、可燃)
在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将蜡烛熄灭,再用点燃的长火柴迅速的接近蜡烛芯附近的白烟,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6、发光发热。(伴随蜡烛燃烧现象的全过程)
教学预设:
关于“火焰分层”和“有可燃物质产生”的两个问题上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
1、提问:火焰分层说明什么?每层的温度是不是一样的?
2、提问:蜡烛燃烧时有气味,蜡烛熄灭后有白烟又是怎么回事?
教师对策:
先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其他同学也可以提出相同或不同的解释:
如果没有争议,提问:“是不是这么回事?如何证实?”;
如果有争议,问问学生们可以怎么办?实验证实是较为直观、快捷的。
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介绍实验方法,如果学生们能想到可以不介绍,就本班而言有困难。)
教学意图分析:
学生们能够全面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作分析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然而对于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再加以验证更是难上加难。蜡烛的变化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蜡的火焰是分层的,从内向外温度逐渐增高,蜡烛燃烧时伴随有一定的气味产生,教参中还指出有蜡气体产生,关于这些现象学生的认识是有困难的,但蜡烛的燃烧产生新物质是本课需要学生认识到的,所以我认为学生能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实验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实验现象和结论也尽量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直观的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认识。
另外,蜡烛的燃烧产生的新物质至少有三种,燃烧不充分的碳颗粒、蜡气体和蜡气体冷却凝华的颗粒,这三种都会出现在熄灭后的白烟中,所以,造成白烟能够点燃的原意不仅仅是可燃性气体,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只是笼统的介绍了有可燃性物质的产生。
提问:你认为蜡烛的变化和水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必要时可讨论)
小结:在蜡的燃烧过程中,既有像水那样只有状态发生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状态上产生的变化科学上称为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水只有物理变化,而蜡的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教学意图分析:
在逐一分析了蜡烛燃烧时的各种现象后,学生对于蜡烛各种现象的产生也有了初步了解,但总体印象是零散的,需要通过总结归纳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通过回顾水的变化,比较两种物质变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了解拉的变化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活动5【练习】回顾反思拓展
1、谈谈你对蜡烛燃烧的新认识。
学习:蜡烛燃烧的原理
2、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意图分析:
简单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希望在学生的头脑中能够对于蜡烛的燃烧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们观察的现象、分析认识的再一次印证。希望课下学生们能够利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判断,对所学概念能够找到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