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找找身边的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并了解身边大气压力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大气压力的存在,大气压力的大小以及大气压力的应用,其中大气压力的存在,大气压力的大小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平时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大气压力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大气压力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主动探究和归纳,就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五年级学生,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好,并且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较强,但由于本课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还是需要老师给予积极的引导。
3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发现感受大气有压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生活中使用的吸盘挂钩
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师:演示:(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
教师把衣服挂在前面!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能够牢固的固定在黑板上呢?
生:学生分析
生:请同学们拿出学桌篼中的塑料挂钩看一看。
活动2【活动】观察讨论
师: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玩一玩,尝试着拔一拔!(给一块砂纸)
生:学生玩挂钩
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讨论:吸盘能够吸在桌子、玻璃上,是因为吸盘和桌子、玻璃之间没有了空气,这样就被吸盘外面空气的力量压住了。
塑料挂钩
空气的压力
活动3【活动】小魔术
下面呀老师想给同学们变一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教师演示:
A在空杯子上盖一张纸片,然后倒拿着杯子,(学生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松开托住纸片的手,纸片掉下来
B(下面老师来变魔术,注意看哦)在杯子里倒满水,再盖上纸片,再把杯子倒过来。
师:为什么会这样 是什么力量托住了纸片
(引导:杯子外面有什么?【空气】)
活动4【活动】揭示课题
过度:在这节课中我们还会发现更加离奇的事情呢!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个水瓶,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瓶,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一个小洞!
师:瓶子上有小洞为什么水流不出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办法能让水流出来吗?
交流你是怎样
让水流出来的?
师:小结:要想让水流出来,一种是用手捏,给瓶子一个压力;另一种方法是打开盖子。
(打开盖子,这个力是谁给的呢,可能是什么力?)
结论:大气给水一个向下的压力
师:总结其实呀,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空气的压力。因为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也叫大气。所以空气的压力又叫做大气压力,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大气压力。在前面的实验中纸片之所以没有掉下来,吸盘之所以牢牢地吸在物体表面都是由于受到大气压力的缘故.
板书:大气压力
活动5【活动】实践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的压力是很大的,早在你百年前就有人发现了它!并且这个人还做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实验:
(1)出示投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2)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生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当时的市长是葛利克,他是一个学者。有一天,他把德国皇帝和仪员们请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拿了两个直径约36厘米的空心半球,把它们合起来,通过一个小孔把球里的空气抽去,再塞住小孔。然后在球的两边拴上绳,套上马,向两边拉。开始,每边用一匹马拉,拉不开,然后每边用二匹马拉,还拉不开……一直增加到每边八匹马,才勉强把铜球拉开。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在这节课上我们来把当时的情景进行一次还原:
师介绍实验
师生共同操作实验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大气有压力,而且压力很大。
活动6【活动】讨论活动
(6)同学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大气压力很大,为什么我们还感觉不到,不会被大气压力压扁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小结: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大气压力,是因为我们身体内部也有空气,身体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压力,这些压力相互抵消了。
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
(2)讨论: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大气压力做事的例子吗?
(3)出示大气压力的应用投影。
(4)观察、讨论:图中是什么东西?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力的?
活动7【活动】拓展活动 怎样让煮熟的鸡蛋完好的进入瓶子中
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怎么做可以让剥了皮的熟鸡蛋从小口的玻璃瓶口进入瓶内呢?要保证鸡蛋和瓶子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