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光的反射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光的反射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09:52:25

文档简介

12. 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光照射到镜子表面以及书本、桌面等其它物体表面是否能够返回”等系列探究活动知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沿直线传播。进一步了解反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在已知镜子能够反光的基础上利用其它物体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变化。
3.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学生乐于研究光的相关内容;意识到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意识到要用实证支持自己的研究。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施教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
学生已知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
在《光的传播》一课,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激光笔,学会借助水、烟雾、黑板、桌子等材料使光的传播路径由不可见变为可见,并最终建立了“光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概念,这些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开展本课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光的反射现象是学生经常看到的,有些学生们玩过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身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本课教学活动就是在学生的这种生活基础上展开的。
图1
学生不清楚的知识:
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此活动和《光的传播》一课前测放在一起进行,此时学生还不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我发现所调查的37名学生都把是否能够看到明亮的光斑作为物体能不能反光的重要标志(图1),他们一致认为像镜子这样表面光滑的物体能够反光,而像毛巾这样表面粗糙的物体能不能反光则无人涉及。在生活中,有一些学生看到过探照灯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对于从物体返回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则没有学生关注这一问题。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知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沿直线传播。了解反射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利用物体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变化。
学生的年龄特征:
其实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需要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撑。因此,在建构“光的反射”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我们的探究活动是从镜子开始的,所以在概念建构的最初阶段,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带着物体(镜子)参与的,是非常具象的概念。随后在梳理明确概念的环节,越来越多的物体代替了镜子,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此基础之上建构的“光的反射”概念已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了。
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研究身边的科学知识,但本课的探究活动是在《光的传播》一课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开展,而且孩子已经有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对光的反射现象并不陌生,所以,在本课如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重点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光的反射”概念。
难点:学生能寻找实证,支持有关“光的反射”概念的推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提出问题
1.(激光笔演示) 光是沿直线传播。
2.演示提出问题:光遇到镜子表面会怎样呢?
提示激光笔及镜子的使用安全。
3.鼓励学生试一试。
预设:学生能够发现激光笔发射的光在遇到镜子以后被“反弹”了回来,形成了开口大小不同的“V”字,引导学生用张开的手臂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并利用展台指导学生进行记录。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V”字是怎么形成的?形成“V”两条光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利用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并且能够看到明亮的光斑”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利用在《光的传播》一课“借助烟雾使光的传播路径可视化”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照射到镜子的光以及从镜子返回的光的传播路径,并通过对“V”字成因的分析为学生理解“方向的改变”提供事实基础。
活动2【讲授】二、利用镜子探究“光的反射”
1.初步了解“反射”现象
(1)鼓励学生尝试改变镜子的位置以及激光笔射出光的角度。提示学生及时记录下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1:学生能够发现光传播方向的改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预设2:激光笔射出光的角度改变会引起反射光角度的变化。
预设3:从镜子返回的光照射到水槽后还可以返回。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在汇报时,一个学生利用展台展示记录单,一个学生利用大鱼缸现场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尝试画出光的反射示意图。
设计意图:在“提出问题”环节,虽然看到了一个清晰的“V”字,但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反弹”、“返回”现象,即“方向的改变”,而对返回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则不太关注。本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了激光笔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返回光线是怎样传播的。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再一次利用烟雾,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返回光的传播路径。
2.初步建立“反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回答“光遇到镜子表面会怎么样?”
(2)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及板书进行汇报,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光遇到镜子以后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返回到空气中。这些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笔射出光的角度改变会引起反射光角度的变化(图5)。
图5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充实头脑中原有的关于“镜子能反光”的概念,初步建立“光的反射”概念。
3.“激光打靶”实验
(1)明确任务:教师利用大靶子和镜子、激光笔讲解游戏方法。
方法:用激光笔照射镜子,利用从镜子返回的光分别射中纸筒上的三个靶心(图6)。
图6
(2)组织学生进行射击比赛。
(3)比赛后学生通过在大鱼缸上的演示介绍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把实验中看到的“V”字开口大小不同与“激光笔倾斜角度的改变会引起返回光斑位置的改变”建立起对应关系,通过“激光打靶”实验,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对“光的反射”这一科学概念究竟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这一环节不仅考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有关镜子反射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从而帮助学习者理解新概念的真正含义,
活动3【讲授】三、明确“光的反射”概念
1.探究其他物体表面能够反射光
(1)提问:光是不是只有照射到镜子表面才能返回来?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预设1:返回(反射)。
预设2:有时能返回(反射),有时不能返回(反射)。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桌面做接收屏幕、先观察桌面的明暗,然后让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不要直接照射桌面),观察桌面的明暗变化。光源(手电筒、激光笔)、物体、屏幕的摆放位置,以及屏幕明暗的变化。
(3)通过观察发现光照射到其他物体表面也会形成反射现象。
2.明确“光的反射”概念
组织学生汇报,板书学生的发现,通过分析板书明确反射的概念。
梳理发现建立反射概念: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板书:光的反射)
如果学生发现物体反光能力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 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物体反光能力也不同。(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生往往是以“是否能够看到明亮的光斑”为依据来判断“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能不能返回”的。学生的这些观察活动大多在白天进行,而当时太阳光比较强烈,所以学生很难发现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而返回的光斑,造成学生形成“光照射到表面不光滑的物体不能返回”的错误认识。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够重现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相类似的情景,通过情景的审视和分析,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正因如此,在课堂中,我再次呈现了相似的情境,只不过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关闭了教室里面的灯光,使学生看到了手电筒的光在照射到其他物体表面后返回形成的光斑,从而使学生能够再次“实证”为学生理解“光的反射”概念提供更多的事实基础,使概念的建构过程更加丰满。
活动4【活动】四、应用
1.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提问:(出示玩具)光照射到它的表面也会改变方向而返回吗?想一想:你为什么能看到它呢?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和光的反射有关,可以提醒学生为什么在黑夜不能看到物体。)
讲解:太阳、激光笔都可以发光,我们的眼睛不能发出光,当我们的眼睛接收到光源发出的光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发光的物体了。可是,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物体都不能发光,我们依旧能够看到它们。而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以后,物体能够反射光。反射光进入眼睛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物体了。
2.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现象和光的反射有关。请你尝试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头脑中,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离不开光源和眼睛,但对于为什么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学生认为是因为有光找到物体上面,没有意识到和光的反射现象有关,通过这一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知识间的联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5【讲授】五、总结
1.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反射现象。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延伸:光在传播时,如果由空气进入水中,那么光会怎样传播呢?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课件13张PPT。光的反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12课光遇到镜子表面会怎样?光遇到镜子表面会怎样? 光照射到镜子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激光打靶 光是不是只有照射到镜子表面才能返回来? 光照射到其他物体表面,也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 光是不是只有照射到镜子表面才能返回来?光的反射 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而返回来。月球灯罩镜子潜望镜 光在传播时,如果由空气进入水中,那么光会怎样传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