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8-26 10: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实验、讨论与分析,建立光的折射概念:光由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初步学会做光的折射实验;具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初步具有对光的折射的研究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新设计
本课,教师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帮助学生逐渐建构光的折射概念。首先,教师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和猜想环节,第一次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扎鱼游戏,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并以此为动力,通过更多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运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认识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或光在其他透明物体中的多发生的现象,通过对众多折射现象的观察、实验、讨论、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建立了光的折射概念,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了概念转变。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本课,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后,教师从扎鱼游戏开始,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然后通过硬币、筷子等实验的对比分析,归纳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然后运用类比推理,探究光由空气进入到水中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再将研究内容逐渐扩展到其他透明物质,最终建立光的折射概念。这样的设计,力图通过众多事实的观察、实验、对比、分析、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理性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情分析
分析了课标、教材和教学方式手段,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又有着怎样的学习基础呢?
知识储备: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知道由于物体反射了光,有光传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物体。
为了了解学生对光的折射有着怎样的认识,我对学生还进行了前测:问题1,如下图左,五年级2班有29名同学,其中有11人提到光的折射这个词,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解释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向哪个方向折射;有12人认为光照到水面会四散开来,有3人认为光会沿着一条线反射出去,还有2人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出去的。1人认为光就停在水面上,不传播出去。
[饼图]
[前测题2]
[前测题1]
问题2:如上图右,无一人答对。
已有能力: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讨论、分析与交流的能力。
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阶段。
由以上对学生前测及已有能力、认知特点的分析,我发现:大多数同学不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即使部分同学能说出光的折射这个词,但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折射。还有不少同学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是混乱的,如:学生认为“反射”就是镜子将光返回原来的地方;“折射”就是镜子将光
“返”到其它地方。光的反射是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的基础,因此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清楚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知道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缘故。理解了上述知识,学生才能建构光的折射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通过众多具体可感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展开探究,经历观察、实验、对比、分析、归纳的过程,最终,学生获得理性认知,建立折射概念。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实验、讨论与分析,建立光的折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光的传播方向,记录和描述光由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所发生的变化。
5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如果我们让一束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进行猜想 
谈话:课前,就这个问题,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前测,我们班有四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出去的;有的认为光传播到水面会反射回来,有的同学认为在水面处会发生折射;还有的认为光照到水面会四散开来。这么多想法,到底谁说的对呀?我们确实需要探究一下。 
三.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一)认识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实验一: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玩一个扎鱼游戏,教师在水槽底部装了一只用橡皮泥做的小鱼,一会儿,你们两个人合作,先接通电路,让小鱼发光,然后把鱼叉穿过支架和水槽边小夹子上的圆孔,调整鱼竿与水槽的距离和角度,从鱼竿的圆头瞄准,直到你认为鱼竿正好能扎到鱼为止,这时,为了不让支架移动,可以请同学帮你按住支架,签字顺直向下扎,看你的签子能不能扎到小鱼,然后,向水槽里倒水,再用同样的方法,先在水外面签子的圆头瞄准,瞄准后顺直扎入水中,试一试能不能扎到有水的水槽中的小鱼,在此过程中你可不要随意地改变签子的方向,甚至吧签子折弯,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 各组同学自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没水的小鱼很容易扎到,而有水的小鱼却扎不到。 提问:为什么有水小鱼就扎不到了? 预设1:在水中的小鱼的位置不是实际的小鱼的位置,即小鱼在水中的位置发生而来变化。 策略1:为什么在水中小鱼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呢?生: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小鱼所在的实际位置。  测设2: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了折射? 策略2: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折射吗?是不是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呢,我们继续研究。 
实验二:把一根塑料棒放进玻璃杯里,从斜上方观察,塑料棒是直的还是弯的,然后往玻璃杯里倒水,再从斜上方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三:在碗底放入硬币,请一位同学帮忙,移动碗的位置,使自己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再请那位同学慢慢的把水加入碗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汇报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没放水时筷子是直的,放上水后筷子在水面弯折了?筷子为什么会在水面处弯折呢?硬币开始看不到,倒上水以后就看到了?为什么倒上水就看到了呢? 讨论以上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发现,光从水中进入到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移动、变化、拐弯、跑偏等,我们称它为偏折。板书偏折 
(二)认识光从空气进入到水中,发生的折射现象。 
过渡: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传播方向发生偏折,那光由空气进入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也发生偏折呢?那我们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想法。 
引入纸缝实验:把一张一半是黑一半是白的纸贴在杯子,让激光笔的光通过黑纸上的直缝斜射入玻璃杯内,观察光照射在直缝对面的玻璃杯壁的白纸上的位置,进行记录。接着,不移动杯子和手电筒的位置,向玻璃杯里倒半杯水,观察光射在玻璃杯对面杯壁上的位置。记录下来。注意:激光笔与杯子之间要隔开10cm的距离并使光线倾斜射入。 
学生观察记录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想:激光笔与杯子之间有什么?空气。那杯子里面有什么?水,因此,光的传播方向是从空气进入水中,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怎样?也发生偏折。 
(三)探究光在空气与玻璃之间的折射现象。 
1、过渡:光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还有哪些像水、空气这样的物质?玻璃,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三棱镜,玻璃做的,老师让一束光通过三棱镜,发生了这样的现象,你能利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吗?光由空气进入玻璃,传播方向发生折射,光由玻璃进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也发生了偏折。 
2、师生小结:光从玻璃进入到空气中,或者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光的传播方向都会发生偏折。板书 
3、提问:光由水中进入空气,由空气进入水中,光由空气进入玻璃,或由玻璃进入到空气中,都会发生偏折(指板书),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那空气、水、玻璃等都是什么样的物体:(透明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光的折射? 
5、教师小结并强调条件,“通常情况下”并板书,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还有特殊的现象,因此,我们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四.应用并引出新问题 
1、解释我们一开始的猜想;解释扎鱼的方法。 
2、出示凸透镜,光由空气进入到玻璃,再由玻璃回到空气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折射现象)如果我们让一束光通过这种特殊的玻璃,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