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杠杆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知道杠杆的作用和用途,会做杠杆尺作用的实验。初步具有研究杠杆作用与应用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归纳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能与人合作,并能清楚、简捷的进行表达和交流。感受杠杆的作用是有规律的及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情分析
《杠杆》这一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既是熟悉又是陌生的。一些学生在课外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阿基米德”的“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等。但其中应用的是什么原理还不甚了解。特别是对于“省力”、“费力”、“不费力也不费力”的各种杠杆知之甚少。另外,授课的对象在实验基础(如测力计的使用等)有所欠缺,料、开展调查、整理信息,做出结论、研究报告、表达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难点:学生了解杠杆有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之分及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重点: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杠杆及支点、力点和重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教师:(出示一对二跷跷板图片PPT):1、你看到了什么?2、你发现了什么?3、你想到什么?这和什么有关?(板书:杠杆)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预设1:和杠杆有关。对策:继续提出问题。
预设2:没有提到杠杆。对策:这两边可以跷起来的想什么?
意图目标:初步认识杠杆。
活动2【活动】新课
(一)教师:提问:我们来看看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吧。(出示橇石头PPT)你知道杠杆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预设1:正确回答。对策:继续讲解。
预设2:没有正确回答。对策:出示教具逐一说明。
意图目标:初步认识杠杆的组成。
(二)教师:讲解:(出示杆杠图PPT和杠杆的教具)(板书:)支点:支撑杆的点。力点:力作用在杠杆上的点。重点:重物压在杠杆上的点。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意图目标:初步认识杠杆及各部分名称。
(三)教师:提问:(出示一对二跷跷板图片PPT)这张图片上的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意图目标:进一步认识杠杆及各部分名称。
(四)教师:提问: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杠杆?
学生:思考、交流。
意图目标:初步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师:观察:(出示看“谁的力气大”的PPT)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观察、猜想、交流。
(六)教师:猜想:(“谁的力气大”)用尺子做杠杆,用橡皮做支点,支点离书不同的距离时,体会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学生:观察、猜想、交流。
预设1:猜想回答。对策:继续讲解。
预设2:没有猜想回答。对策:进一步实验体会。
实验、观察、验证。
意图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教师:实验:用尺子做杆,用橡皮做支点,支点离书不同的距离时,用食指充分体会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省力还是费力)为什么会有不同?(充分体会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支点在离重物近、中、远))
学生:实验、观察、验证。
(八)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的感受不有科学依据吗?我们学着科学家,自己找依据如何?
学生:猜想、交流。
(九)教师:介绍钩码、测力计和杠杆尺及其使用方法。(说明三个点在杠杆尺上的位置)
学生:了解。
意图目标:初步了解钩码、测力计和杠杆尺及其使用方法。
(十)教师:设计实验:用钩码、测力计和杠杆尺设计实验证明“为什么会有不同”。
学生:思考、设计。
意图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十一)教师:交流设计的实验。
学生:交流。
(十二)教师: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单及我发现)。介绍钩码(从上向下挂,提着最上面的一个,钩在哪儿)、测力计(在支点的另一端)和杠杆尺(支点在哪儿)及其使用方法。(可在课前进行)
学生:实验、填写。
意图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及归纳能力。
(十三)教师:展示记录单及我发现。
学生:交流。
(十四)教师:讨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哪些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的应用?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十五)教师:交流:出示各种剪刀及工具,说明是省力、费力?它用在哪儿?(强调镊子的特殊(费力为什么还要用?)、用剪铁的剪子或克丝剪铁丝)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意图目标:进一步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十六)教师:思考:用什么能打开一个盖得很紧的罐子。
学生:思考、交流。
(十七)教师:总结。
活动3【作业】作业
在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杠杆来解决不方便?
课件8张PPT。杠 杆支点力点重点力点重点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