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隋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三国
两晋
南朝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通过历史剧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原因、概况。
2、通过史料探究、对比分析等方法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3、通过合作学习撰写解说词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壹·武统混战 育交融
——淝水之战
贰·文治江山 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叁·胡风汉韵 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肆·今日盛世 共交融
——身边的民族交融
篇章目录
知识迁移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企图
统一中国
壹·武统混战 育交融
——淝水之战
第一幕:淝水之战
欣赏历史剧
人物:
苻坚、大臣石越、大将朱肜[róng]
苻融、晋军使者、士兵
我是表演家
概况:
欣赏《淝水之战》历史剧,结合课本93-94页归纳其概况。
贰
叁
时间
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特点
典故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7万 VS 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时空追溯
理想:他确立了“黎元应抚,夷狄应和”的国策(实行各民族平等),“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是苻坚一生的理想和信仰。
一代雄主何以失败?
第二幕:雄主落幕
欣赏历史剧
我是表演家
结合姚苌批判,概括失败原因
姚苌:
苻坚!汝战前骄狂,强征各族而来之兵,岂有不败之理?!
况东晋小贼上下同心,奸计得逞,造成你今日之祸!莫要怪我!
公元384年,苻坚心腹姚苌背叛前秦,于五将山逼迫苻坚禅位
两方面辩证分析
①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
③指挥失误
①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②人少而精锐。
③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前秦
东晋
前秦败因
在于战略战术、是否团结一致, 凝心聚力
畅所欲言:
拓展迁移: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不在于兵力多寡?在于?
你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他们(少数民族)在联合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逐渐团结起来……
——王仲荦(luò) 《魏晋南北朝史》
民族混战中,孕育了民族交融
贰·文治江山 促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tāo]统一了北方,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马上得天下
改革背景
介绍北魏的建立与统一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我是解说家
鲜卑族 北方各族
生产方式 以农耕为主
社会形态 向封建社会过渡
生活方式 逐步定居
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制度
以游牧为主
落后奴隶社会
逐水草而居
沿用鲜卑旧习
结合P94填充对比表格,
思考:统治区域生产生活状况如何?
1、生产生活制度等相对落后
改革背景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概括:统治区域民族关系如何?
2、民族矛盾重重,治理困难
改革背景
改革
1、生产生活制度等相对落后
2、民族矛盾重重,治理困难
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统治,势必要怎么做?
改革背景
档案钻研
——历史小侦探
从太子拓跋恂的一生
探孝文帝改革
一张书案
一
场
赐婚
一
道
圣
旨
一份期许
思考:迁都的原因?
一份期许——盼望父归
迁都洛阳
根据视频和表格思考:为什么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军事 易受 “柔然”威胁,不利控制中原
迁都洛阳
远离鲜卑贵族,
改革阻力较小。
政治文化中心,
汉族文化先进。
有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地处中原,
农业发达。
更好的接受汉文化
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一份期许——盼望父归
一张书案
——年幼从学
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丛正音(汉语)
—— 北史·魏咸阳王禧转
派汉人高道悦教习汉话文章
说汉话
这与孝文帝哪项措施有关?
史料实证
聖旨
……北 人 谓 土 为拓 , 后 为跋 。 魏 之 先 出 于黄帝 , 以 土 德王 , 故 为拓 跋 氏 。 夫土 者黄 中之 色 , 万 物之 元 也, 宜 改 姓元 氏 。 诸 功 臣 旧族 自 代来 者 , 姓或重 复 , 皆改 之。
一道圣旨——从拓跋恂到元恂
改汉姓
元
恂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起来,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初,高祖将为恂娶司徒冯诞长女,以女幼,待年长。先为娉彭城刘长文、荥(xíng)阳郑懿女为左右孺子,时恂年十三四。
——《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
注:冯诞、刘长文、郑懿皆为汉人
冯乃外戚,彭城刘氏、荥阳郑氏皆为大族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鲜汉相婚
士庶不婚
一场赐婚
——少年娶妻
选定的太子妃有何共性?
联汉姻
孝
文
帝
出
行
图
一场赐婚
——少年娶妻
穿汉服
从太子拓跋恂的一生
探孝文帝改革
一张书案
一
场
婚
礼
一
道
圣
旨
一份期许
说汉话
迁都洛阳
改汉姓
联汉姻
穿汉服
改革措施
汉化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有哪些影响呢?
自西晋以后,经过两百年的战乱,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孝文帝迁都后……经过北魏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出平城和南朝的建康(南京),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促进洛阳繁荣,增强了北魏实力
太和二十年(496年),在旧贵族支持下,太子元恂杀害汉师逃回平城……
497年,孝文帝以谋逆罪(阻碍改革罪)赐死元恂。
太子之死反映出孝文帝怎样的改革精神?
坚决、不动摇、义无反顾的精神
一场改革——太子之死
叁·胡风汉韵 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我是博物馆解说员
小组合作
根据知识卡片,制作 解说词
例:
穿过/透过大唐西域的时空,
我们看到当时的一个字,一些鸡毛蒜皮的大事,一些惊天动地的小事,就是阿斯塔那的故事。
解说历史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魏碑拓片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双向性学习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北朝乐府《木兰诗》
文
学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歌
舞
胡旋舞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双向性学习
根据地图,画出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
政权更替孕统一
北朝
阅读下图,归纳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根据图示变化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政权更替孕统一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肆·今日盛世 共交融
——身边的民族交融
和竞西中.我们班的
回族汉族交融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
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的未来,将由你们延续!
课后作业:
探寻平度博物馆,
找寻家乡文物中的民族交融
寻根溯源
本课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促进民族大交融
测
随机测试
(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 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
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
(3)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了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形成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地区对应出现的景象是( )
A.“王与马,共天下”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D
B
C
测
(4)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忽必烈改制
(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这一举措是(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 D.武则天重用酷吏
(6)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 )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随机测试
C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