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中的第二个考点——重音和停连附带真题练习
上篇文章,我讲解了课标和教材要求的比喻的修辞手法,本篇我们继续探究课标和教材要求的另一个考点,就是朗读技巧中的重音和停连,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重音和停连大家头一次接触,相对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下面我将重点讲解一下。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朗读技巧的考点,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点:(1)理解什么是重音和停连。(2)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3)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要求
【单元导语】中“重视朗读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单元“重视朗读课文”是为了“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是“领略景物之美”方式和途径,“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是“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方式和途径;所以,“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把握好重音和停连”分别是“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的学习内容,而“领略景物之美”“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则可以称为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思考·探究·积累】课后第四题中同样也给学生明确了任务“朗读下列语句,注意重音和停连,”
三、考点精解
1.重音:
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着重号“.”标示在词语下面。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其实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记住常见的规律,在日常朗读中见到了有意识地做重音处理,以便增强语感。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例: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③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例:这是一首迎接春天的诗。
注: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又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非语法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也就是说是从规定情境出发的--我们这里的规定情境还是感情和环境。也就是说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如:他一天就喝三瓶水。
①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强调不是别人,是“他”。)
②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逻辑重音落在副词状语“就”上,强调只喝瓶水。)
③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逻辑重音在“一天”,强调单位时间。)
④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逻辑重音在“三瓶”上,语意指向通常是强调量。)
⑤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强调没喝其他任何东西。)
【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
①音量: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出现的位置: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确定重音的难易度: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2.停连
指朗读时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
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1)区分性停顿
为使句意不产生歧义,在词与短语间安排的停顿。
例如: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①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美国队赢了)
②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中国队赢了)
(2)呼应性停顿
强调语句内在联系的停顿。呼应性停顿,必须解决哪个词是呼,哪个词是应。
例如:现在播送︱中央气象台︱今天早晨发布的︱10月中旬的天气预报。(“播送”是呼,“天气预报”是应。)
例如:他︱当过演员,在大学里教过书,还干过几年木工。(“他”是呼,后面几个短语是应。)
(3)并列性停顿
几个句子中相应并列的词语间的对应停顿。
例如:过去︱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现在︱我们也不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在由“和”“及”等关联词的并列关系时,系列性停顿必须注意并列成分的对等。)
(4)强调性停顿
有时为突出强调某个句子、词组或词,可以在这个句子、词组或词的前面或后面停顿,也可以前后同时停顿。
例如:森林爷爷︱一点儿也不着慌。(突出了森林爷爷的镇定。)
例如:自古被称作天险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突出“征服”长江的英雄气概。)
(5)转换性停顿
是在表情达意的转折处安排的较长停顿。
例如:满以为可以看到辉煌的日出,|却淅淅沥沥下起雨来了。(“日出”后停顿稍长,既是希望心情的延续,也是对情况突变的心里酝酿和表达暗示。)
(6)生理性停顿
是为了表达某重因生理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停顿。包括特定的语噎、哽咽,生命垂危是的叮咛,气喘吁吁的讲话,以及口吃等生理变化形成的停顿。
例如:她吓昏了,转身上着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表现因心情极度紧张而造成生理上血流、呼吸的滞碍和语言上双唇、舌头不灵)
重音与停连真题案例及解析
一、基础标注题(标注重音与停连,明确标注符号:重音用 “△”,停顿用 “/”,连读用 “~”)
(一)2023 江苏南京期中题
请为《春》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一句标注重音和停连,并说明理由。
(二)2024 四川成都期末题
下列对《春》中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句的重音标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三)2024 浙江杭州期中题
请为七年级上册课文《济南的冬天》中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一句标注停连,并简述这样标注的原因。
(四)2025 广东广州期初题
下列对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春》)的停连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看,/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B.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 / 斜织着
D. 看,像牛毛,像花针,/ 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二、效果分析题(分析重音 / 停连的表达效果)
(一)2024 山东济南期末题
朗读《春》中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一句时,在 “遍地是” 后停顿、“杂样儿” 标重音,这样处理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2024 湖北武汉期末题
朗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时,有人将 “新的” 标为重音,“他生长着” 前停顿。请分析这种处理方式的妙处。
(三)2025 湖南长沙期中题
比较下列两种朗读处理方式,说说哪种更适合《春》中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一句,并说明理由。
方式①:风里带来些 /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方式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 / 泥土的气息,混着 / 青草味儿,还有 / 各种花的香
三、综合运用题(结合文本创作或情境运用)
(一)2023 河南郑州期末题
请从《春》中选取 “春雨图” 的任意一句,标注重音和停连,并结合语句内容写一段朗读指导(50 字左右)。
示例文本:“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2024 四川成都期中题
仿照示例,为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中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一句设计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设计思路。
示例:文本: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标注: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思路:“小姑娘” 标重音突出比喻对象,停顿体现语句节奏,展现春天的娇美。
(三)2025 江苏苏州期末题
班级开展 “春之声” 朗读会,需朗读《春》的结尾三段。请为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一句标注重音和停连,并说明这样设计对朗读氛围营造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基础标注题
(一)参考答案:小草△偷偷地 / 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解析:“偷偷地” 标重音可突出小草萌发的悄无声息,符合拟人化的灵动感;“偷偷地” 后停顿能强调小草的动作神态;“嫩嫩的,绿绿的” 连读可体现小草鲜嫩欲滴的状态,传递作者的喜爱之情。
考点:结合文本情感标注停连重音
(二)答案:B
解析:“杨柳风” 标重音突出春风的特质,“母亲的” 标重音强调比喻中温暖的情感内核,符合语句传递的温柔意境,其他选项或侧重不当或遗漏关键重音。
考点:重音标注的合理性判断
(三)参考答案:济南的冬天 / 是响晴的
解析:“济南的冬天” 后停顿可明确陈述对象,与后文 “是响晴的” 这一判断形成节奏分隔,让语句逻辑更清晰,符合朗读时的语义表达需求。
考点:基于语义逻辑的停连标注
(四)答案:D
解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是三个并列比喻,停顿节奏应一致,D 项在第三个比喻前单独停顿,破坏了排比句式的韵律感,标注有误。
考点:结合句式特点的停连判断
二、效果分析题
(一)参考答案:“遍地是” 后停顿能强调野花数量之多,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杂样儿” 标重音可突出野花种类繁杂的特点,通过节奏和语气的调整,生动展现了春野花团锦簇的景象,传递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考点:停连与重音的表达效果赏析
(二)参考答案:“新的” 标重音紧扣 “刚落地的娃娃” 的特质,突出春天的新生属性;“他生长着” 前停顿形成语气转折,从对春天 “新” 的描述过渡到对其动态成长的展现,让朗读节奏有缓有急,更能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考点:重音与停连对情感和语义的强化作用
(三)参考答案:方式①更合适。“风里带来些” 后停顿引出气息来源,“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后分别停顿,可清晰展现多种气息的层次,让读者逐一感受春天的味道;方式②停顿过于细碎,破坏了语句的连贯感,无法体现气息交融的整体意境。
考点:停连对语义层次的展现效果
三、综合运用题
(一)参考答案:标注:人家屋顶上 / 全笼着△一层薄烟
朗读指导:“人家屋顶上” 后稍停,“全笼着” 标重音,读出春雨迷蒙的意境,语气轻柔舒缓,体现春雨的静谧之美。
考点:重音停连标注与朗读指导结合
(二)参考答案:标注:夏天的雨 / 也有夏天的△性格,/ 热烈而又△粗犷
思路:“性格” 标重音明确陈述核心,“粗犷” 标重音突出夏雨特质;两处停顿划分语义层次,让朗读既有节奏又能传递夏雨的刚劲感。
考点:迁移运用能力与设计思路阐述
(三)参考答案:标注: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用:“健壮的青年”“胳膊和腰脚”“上前去” 标重音可突出春天的力量感;多处停顿形成昂扬的节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朗读氛围,契合结尾的抒情基调。
考点:结合情境的重音停连设计与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