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精讲:从基础到应试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 概念深化
说明文以 “说明” 为核心表达方式,旨在准确传递知识(如事物属性、事理逻辑),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占分约 8-12 分)。
教材示例:八年级《中国石拱桥》通过说明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让读者掌握石拱桥的核心特征。
2.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中考辨析题高频考点)
文体 核心目标 关键特征 教材示例
议论文 说服读者 论点 + 论据 + 论证 《敬业与乐业》(论证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记叙文 情感共鸣 情节 + 人物 + 情感 《背影》(通过车站送别表现父子深情)
说明文 传递知识 准确性 + 客观性 《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3. 说明文的分类(中考选文高频类型)
(1)事物说明文
核心:介绍具体事物的 “特征”(如形态、构造、功能等)
教材经典:《苏州园林》(围绕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等 7 个角度说明特征)
中考真题示例:2024 年某省卷《故宫角楼》(说明角楼的建筑结构、历史功能)
(2)事理说明文
核心:解释抽象事理的 “原因、原理、规律”
教材经典:《死海不死》(通过 “浮力原理” 解释 “死海不死” 的原因 —— 海水咸度高,密度大于人体密度)
中考真题示例:2023 年某省卷《为什么极光多在南北极出现》(解释极光形成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二、说明文阅读技巧(分点突破 + 答题模板)
1. 找准说明对象(基础题型,1-2 分)
方法:
(1) 看标题(多数直接点明,如《蝉》《时间的脚印》);
(2) 抓首段 / 尾段(若标题不明确,首段往往引出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首段用 “花香鸟语” 引出 “物候”);
(3) 避陷阱(注意区分 “说明对象” 与 “说明内容”,如《中国石拱桥》对象是 “中国石拱桥”,内容是 “其特征及发展”)。
2.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高频题型,2-3 分)
答题思路:
(1)找中心句(多在段首 / 段尾,如《苏州园林》每段首句均围绕 “图画美” 展开);
(2)抓关键词(表属性、功能的词,如 “坚固”“高效”“环保”);
(3)合并同类信息(若分散表述,需整合,如《梦回繁华》中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需整合 “历史价值、画面内容、艺术手法”)。
答题模板:本文说明的 [对象] 具有 [特点 1]、[特点 2]、[特点 3] 的特征。
3. 分析说明顺序(高频题型,2 分)
三大核心顺序(中考仅考这三种):
顺序类型 适用场景 判定标志 教材示例
时间顺序 事物发展、制作过程 表时间的词(年代、阶段) 《中国石拱桥》(从 “赵州桥” 到 “卢沟桥” 的时间推移)
空间顺序 事物空间布局、结构 表方位的词(上下、内外) 《故宫博物院》(从 “午门” 到 “神武门” 的游览路线)
逻辑顺序 事理说明(因果、总分等) 表逻辑的词(因为… 所以、首先… 其次) 《死海不死》(先现象后原因,属 “因果顺序”;《苏州园林》先总说后分说,属 “总分顺序”)
4.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核心题型,3-4 分)
中考常考 6 种说明方法(含答题模板):
说明方法 判定标志 答题模板 教材示例
举例子 如、例如、比如 举 [例子内容] 的例子,具体说明 [对象 + 特点],增强说服力 《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例子,说明石拱桥的坚固
列数字 具体数字(确数、约数) 用 [数字],准确说明 [对象 + 特点],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苏州园林》“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 体现准确性
作比较 比、相对于、和… 不同 把 [甲] 和 [乙] 作比较,突出 [甲的特点] 《苏州园林》将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比较,突出 “不讲究对称” 的特点
打比方 像、仿佛、比作 把 [对象] 比作 [喻体],生动形象说明 [对象 + 特点],增强趣味性 《看云识天气》将云比作 “招牌”,生动说明云能预示天气
分类别 一种… 另一种…、分为… 把 [对象] 分为 [类别 1] 和 [类别 2],条理清晰说明 [对象 + 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将物候现象分为 “植物物候” 和 “动物物候”
引资料 引用名言、古籍、俗语 引用 [资料内容],说明 [对象 + 特点],增强权威性 / 趣味性 《死海不死》引用 “死海不死” 的传说,引出说明对象
5.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高频题型,2-3 分)
两大考查角度:
(1)准确性(必考):关注修饰词(如 “大约”“几乎”“大多”),分析其体现的严谨性。
答题模板:“[词语]” 表 [限定含义,如 “大约” 表估计],说明 [内容],若删去则 [变成绝对化表述,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示例:《苏州园林》“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 表通常情况,删去则变成 “所有河道都安排桥梁”,与事实不符。
(2)生动性(选考):关注比喻、拟人等修辞,分析其增强可读性的作用(如《看云识天气》中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6. 分析引用 / 故事的作用(情境题型,2 分)
开头引用 / 讲故事:① 引出说明对象;②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死海不死》开头讲 “奴隶投海不死” 的故事)。
中间引用 / 讲故事:① 补充说明 [对象 + 特点],增强权威性;② 增加文章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引用张嘉贞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的构造巧妙)。
7. 完成开放性问题(压轴题型,3-4 分)
中考常见方向:① 结合文本提建议(如 “根据垃圾分类说明,提出家庭垃圾分类方案”);② 联系生活谈启示(如 “结合‘低碳生活’说明,谈谈你如何践行低碳”);③ 评价科学现象(如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答题原则:① 紧扣文本(不脱离说明内容);② 观点明确(先表态,再阐述);③ 语言简洁(分点作答更清晰)。
真题示例:2024 年某省卷《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放性题:“结合文本,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提两条建议。”
参考答案:① 加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文本提到 “充电不便制约推广”);② 加大技术研发,降低电池成本(文本提到 “电池成本过高是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