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课
课题:《坐井观天》
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经典寓言,讲述了井底的青蛙和从远方飞来的小鸟围绕 “天有多大” 展开争论的故事。青蛙因长期生活在井底,认为天 “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飞过广阔天地,坚信天 “无边无际”。故事以对话为主,语言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道理: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局限于自身经验,要学会接受他人合理的意见。课文配有生动插图,展现了青蛙在井中、小鸟在井口的场景,能帮助二年级学生直观理解角色所处环境与认知差异的关联,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优质文本,也契合单元 “思维方法” 主题中 “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 的核心内涵。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感受寓言故事的简洁与智慧,初步体会中国传统寓言 “以小见大” 的文化特质,愿意主动阅读更多寓言故事。 语言运用:能分角色朗读对话,模仿角色语气表达,清晰说出青蛙与小鸟看法不同的原因; 能用 “因为…… 所以……”“如果…… 就……” 句式梳理故事逻辑,表达自己对 “接受意见” 的理解。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青蛙与小鸟的生活环境、认知差异,培养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故事寓意,思考 “如何接受他人意见”,发展初步的理性思维; 联系班级困惑,尝试用故事中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思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审美创造:欣赏课文插图中 “井底” 与 “天空” 的画面差异,感受环境描写对角色认知的衬托作用; 创编 “青蛙跳出井口” 的后续情节,发挥想象力,感受寓言故事的创造性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尤其读好青蛙与小鸟的对话语气(青蛙的傲慢笃定、小鸟的温和耐心)。 理解青蛙和小鸟对 “天有多大” 的不同看法,知道看法不同的原因(生活环境不同)。 难点:透过故事对话,体会 “认识事物要全面,学会接受他人合理意见” 的寓意。 联系班级生活实际,初步运用 “接受意见” 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课堂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PPT、“井口” 道具(用粉笔画或蓝色胶带在地面贴出圆形 “井口”)、青蛙与小鸟的卡通头饰、“班级困惑小纸条”(提前筛选与 “不听意见” 相关的内容)
情境导入:班级成立了 “成长智囊团”,专门为同学们解决这些小困惑。而《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就藏着解决这些困惑的 “思维小妙招”。请同学们化身 “小智囊”,走进寓言故事,学习里面的思维方法,然后用学到的 “妙招” 帮助班级里有困惑的同学,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棒! 妙招一:聚焦《坐井观天》—— 学会 “听意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回顾内容,检查生字
揭示课题,随文识字:《坐井观天》,教师领读课题(强调 “观” 是 “看” 的意思) 教师提问:“‘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坐在井里看天,能看到多大的天呢?今天咱们就走进故事寻找答案。”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①指名让学生认读,教师正音。②指定“小老师”领读。 (3)比较学习“渴”和“喝”。 (4)教师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组生字,运用你所积累的知识给这两个字组词。 预设:口渴 干渴 喝水 喝汤 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干渴需要水,渴字三点水;喝水要用口,喝字口字旁。 识字游戏。 (3)识字游戏。 4.回忆内容:教师提问:“在导读课中我们了解了课文里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一个什么问题?它们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青蛙 ——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 —— 天无边无际 跟读课题,思考 “坐井观天” 的字面意思,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 自主拼读生字,关注易错笔画,参与 “开火车读”,纠正自身读音错误;用 “加一加”“换偏旁” 等方法记忆生字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青蛙与小鸟的观点,举手回答:“它们在争论天有多大!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识字活动夯实基础,培养语言运用中的识字能力;整体朗读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梳理观点为后续深入探究做铺垫,同时落实 “正确、流利朗读” 的语言运用目标。
第二节:深读对话:角色体验 “探原因”
(1)对比朗读,体会语气: ① 出示青蛙与小鸟的第一次对话:了解青蛙和小鸟生活的环境。 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提问:“从‘遥远的地方’‘一百多里’能看出什么?小鸟的话说明它见过怎样的天?” ② 出示第二次对话:引导学生分析语气:“青蛙说‘别说大话了’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傲慢、不信)小鸟说‘你弄错了’时,语气是怎样的?(温和、认真)” 分发头饰,组织小组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情境体验,探究差异: ① 邀请 1 名学生戴青蛙头饰站在 “井口” 内,用书卷成圆筒抬头观察教室天花板;邀请 1 名学生戴小鸟头饰站在 “井口” 外,观察教室。 教师提问:“站在‘井里’的‘青蛙’,你看到的‘天’(天花板)有多大?站在‘井外’的‘小鸟’,你看到的‘天’(天花板)有多大?” ② 追问:“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环境分析,得出结论:青蛙长期住在井里,只见过井口大的天;小鸟飞过很多地方,见过广阔的天。 (3)聚焦寓意,初步感知:提问:“如果你是小鸟,会怎么劝说青蛙?青蛙要怎样才能知道天真正有多大?” 引导学生说出 “跳出井口看”“听小鸟的建议”,初步体会 “要接受他人意见,全面认识事物” 的道理。 分角色朗读对话,从关键词中感受小鸟的经历,体会 “遥远”“一百多里” 意味着小鸟见过广阔的天;模仿青蛙的傲慢语气、小鸟的温和语气,小组内反复练习,上台展示朗读。 参与情境体验,站在 “井口” 内的学生说:“我只能看到一小片天花板,就像井口那么大!” 站在 “井外” 的学生说:“我能看到整个天花板,好大啊!” 结合体验回答:“因为青蛙住在井里,小鸟飞过很多地方,所以它们看法不一样。” 思考劝说方式,举手分享:“我会对青蛙说‘你跳出井口看看就知道了!’青蛙要听小鸟的话,跳出井口才能看到真正的天。”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朗读、情境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角色认知差异的原因,培养思维能力中的对比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 “劝说方式”,初步感知寓意,同时落实 “清晰表达观点” 的语言运用目标,兼顾审美创造中的情境体验。
第四节:字词指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观、呀、话、信、能、答”,在书写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2.易错字指导书写,提示要点。 观,左窄右宽,“又”的捺变成点,“见”首笔竖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 话“舌”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起笔于横中线。 能,左右等宽“月”的第一笔撇改竖,顶部在横中线。右边两个“匕”分写上下格,下匕略大 信:右部的第二笔最长,横画间距均匀。 3.学生练写。 提出书写要求:想好字的结构布局再下笔,每个字在书上描一写二。书写时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4.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课后作业:创编后续: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给父母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