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3分)【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和睦,天下宁,颂声兴”及基础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统治秩序稳定,
宗法制下宗族内部和谐的现象下,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对于成王、康王的歌颂,A 项正确;嫡长子
继承保障了政治稳定,“保障了”太绝对,排除 B 项;铁犁牛耕引发生产变革发生于春秋战国时
期,排除 C 项;井田制下劳动者是奴隶,比“民”的概念小,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3分)【答案】B
3.(3分)【答案】A
【解析】“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体现的是中国
古代的科举制,按考试成绩录取为官,A 项所体现的是科举制,故 A 项正确;B 项是察举
制;C 项是九品中正制;D 项是世官制;故排除 BCD 三项。
4.(3分)【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皇帝的称号体现了其地位的至高无上,所以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树立专制权为,B 项正确;皇帝制度是在完成统一后建立的,排除 A 项;秦始皇的目的是为了加
强君主专制,而非加强思想控制,排除 C 项;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没有诸侯的存在,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5.(3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个体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地位决定政治身份及其对应的政治权利与
社会地位,并形成总体较为稳定的、规范的秩序,巩固了国家结构。”可知血缘关系决定了政治
地位,家国同构,应为宗法制,A 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标准是德行,排除 B 项;九品中正制
也是选官制度,标准是门第,排除 C 项;郡县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长官由皇帝任免,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6.(3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在秦政府中服务者,东方列国游士不计其数”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东方列国的游士、将军可以在秦朝为官,这主要得益于秦朝废除了先秦时期以血缘为纽带
的世卿世禄制,推行了具有任免特色的官僚政治,B 项正确;君主的礼贤下士一定程度上可以
出现题干所述现象,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这时期的士人积极参政是题干所述的政治现
象,而不是原因,排除 C 项;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3分)【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为了避讳,就把“政月”改为
"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征,为了
维护皇帝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涉及君主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C 项正确;题
干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从得出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 项;题干没有涉及神权的影响,
排除 B 项;题干只是强调涉及君主的名字时要避讳,没有体现皇帝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排
除 D 项。故选 C 项。
8.(3分)【答案】B
【解析】由于科举制度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不允许超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规定八股
取士,因此选拔的官员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9.(3分)【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后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D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制度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 A 项;大禹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确立“家天下”
的统治,排除 B 项;秦朝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3分)【答案】A
11.(3分)【答案】B
【解析】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无法说明“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
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的原因,A 错误;分封制使贵族内部有了更加细致的等级划分,宗法
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故 B 正确;世袭制使贵族形成了对权力的垄断,排斥了平民参与
政治,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 C 错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的作用
是进一步巩固了王权,这与贵族内部细致的等级划分没有关系,故 D 错误。
12.(3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
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
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 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C 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 选项错误。
13.(3分)【答案】B
14.(3分)【答案】A
【解析】汉武帝禁止地方郡国铸币,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负责铸钱,这一举措将铸币权收归
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正确;B 表述绝对,排除;秦朝统一了铸币范式,排除 C;
D 表述绝对,排除。
15.(3分)【答案】B
【解析】根据“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
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可得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之下,各部门分工协作,集体讨论,符合
材料的主旨,B 项正确;内外朝制是由皇帝控制的,不能体现集体讨论,排除 A 项;内阁制只是皇
权的顾问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排除 C 项;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6.(3分)【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
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虽然是为巩固自身统治,但其是公天下之开端,C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的官员是由皇帝任
免,而非选举制,排除 A 项;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措施,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郡县制的弊端,而是
强调其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排除 D 项。
故选 C 项。
【点睛】
17.(20分)(1)①西汉时任用尚书令、侍中,参与决策;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明朝时
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④清朝时设立军机处。
(2)宋朝①行政上设参知政事;②军事上设枢密使;③财政上设三司使。
(3)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为康乾盛
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等。
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
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等。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各答出一点即可)
18.(16分)【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准许考生采用不同视角论述(如:中国古代政
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时势变迁,制度转变的环境因素
—-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为例等,下面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朝议、廷议制度,与大臣共商军国大事,但最终由皇帝裁决;
古代出现的谏议制度对君主权力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一制度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
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宰相分工协作但彼此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
举制的推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均能通过这一渠道入仕,但这
一制度仍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
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
【解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取观点。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演变的趋
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制度转变的环境因素等等。如提取观点中国古代
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就要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朝议制
度、谏议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作用等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
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
19.(16分)(1)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察举制。
(2)体制:三省六部制。影响: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为后世所沿用。
(3)措施: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滨城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 9 月月考
C.铁犁牛耕引发生产变革
.史书记载某选官制度:“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
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絜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D.井田制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
2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这一制度形成于(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A.汉朝
B.魏晋
C.隋唐
D.宋朝
注意事项:
3
.马克斯·韦伯说:“此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
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
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1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D.“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
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秦始皇这样做的目
的是(
A.推进统一进程 B.树立专制权威
.有学者在述及某一历史时期时,提出该时期伦理关系政治化的主张,认为
第 I 卷(选择题)
)
C.加强思想控制 D.压制诸侯势力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6 小题,共计 48 分)
.西周周成王、周康王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民和睦,天下宁,颂
5
1
个体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地位决定政治身份及其对应的政治权利与社会地
声兴”,史称“成康之治”。这主要得益于(
)
位,并形成总体较为稳定的、规范的秩序,巩固了国家结构。该学者的论据可
A.政治制度适应社会状况
B.嫡长子继承保障了政治稳定
能是(
A.西周宗法制
.钱穆在其《国史新论》中说:“秦灭六国后在秦政府中服务者,东方列国游
士不计其数。如为相者,前有赵国人吕不韦,后有楚国人李斯;为将者有祖籍
齐国的蒙恬;等等。”秦朝这一政治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秦国(
)
D.选拔官员的方式较为公正
.周王室通过分封将土地划分给诸侯,诸侯拥有分封土地的资源和收益,也
需向周王室进贡。分封后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
9
B.西汉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汉唐郡县制
6
严密。这说明分封制(
)
)
A.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C.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
B.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
D.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格局
A.君主的礼贤下士
C.士人的积极参政
B.官僚政治的形成
D.形成了重学风气
1
0.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称为“八股文”。鲁迅说:“什么代圣贤立言,
7
.2022 年 2 月 1 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在中国古代一月又
叫“政月”,秦朝第一位皇帝姓赢名政,为了避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
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什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定的标准,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
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用这种格式来‘横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这体
)
现了明清科举制度(
)
A.加强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独断性和随意性
A.在评分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客观性
B.已经基本丧失了选拔人才的社会功能
C.严重阻碍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
D.逐步摆脱了传统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
C.权力和地位至尊
8
.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度成为以后历代王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它的
优点不包括(
)
1
1.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
构成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
尤其明显。”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选拔的官员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
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C.发挥文官作用
B.对地方官的监察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1
4.元鼎四年,汉武帝下令收回郡国铸钱权,并在中央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
1
2.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
由水衡都尉的属官,包括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这一举措(
)
的是(
)
A.加强了中央权威
C.统一了铸币范式
B.控制了地方命脉
D.消除了地方割据
1
5.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
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
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汉武帝的内外朝制
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
)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
1
6.柳宗元评价秦制:“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
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对其观点理解最准
确的是(
)
A.加速了国家分裂
大了王国疆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
A.秦制实现了官员的民主推选
C.认为郡县制度优于封建之制
B.郡国并行更符合历史潮流
D.郡县制弊在维护专制统治
1
3.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监训练区,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
第 II 卷(非选择题)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6
分)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 1 题,共计 20 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
1
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
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
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
的反制衡的。(6 分)
“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
(8 分)
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除了表现为
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
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
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
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子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
强大的反制衡。
三、论述题(本题共计 1 题,共计 16 分)
1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论哪一国,其元始的政治,必为民主。后来虽因时势的变迁,专制
政治逐渐兴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后消灭。……大抵民主政治的废坠:
(
一)由于地大人众,使代表会议而不能召集。(二)大众所议,总限于特
(1)官僚政治是由贵族政治向帝国皇权政治转化的产物,全面展开于秦汉时
殊的事务,其通常的事务,总是由少教主持常务的人执行的。久之,此少
数人日形专擅,对于该问大众的特殊事务,亦复独断独行。(三)而大众因
情势涣散,无从起而加以纠正。专制政治就逐渐舴成了。这是形式上的变
迁。若探求其所以然,则囯家大了,政情随之复杂,大的、复杂的事情,
普通人对之不感兴趣,亦不能措置。此实为制度转变的原因。
期,具体表现为哪些政治制度?(3 分)
(2)隋唐之际是官僚政治走向成熟的阶段,君相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一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时期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是什么?该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 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
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16 分)
(3)宋代以后,官僚政治更加合理化、严密化。宋代采取了哪些分割宰相权
力的措施?(3 分)
四、简答题(本题共计 1 题,共计 16 分)
1
9.历史学家王亚南曾说过:“专制皇权无论是经济权力或政治权力,离开了
(4)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也是皇权政治赖以运行的基
他的官僚机构和官僚系统,都将变成空无所有的抽象。”结合所学知识,回
本政治体制。简述古代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4 分)
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