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会唱并记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能够听辨出主题变奏的次数,并对学习简易的变奏方法感兴趣。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一起或独立自主选择“惊愕”交响曲“创作实践——变奏”中的旋律片段,尝试用节奏或节拍为核心的变奏方法,写作一至两次变奏,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2重点难点
1.能够运用已知音乐欣赏经验对音乐的结构进行记录,并听辨出变奏曲的特点和段落。
2.能模仿变奏手法,完成简短的音乐旋律编创。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春节序曲》
交响乐由于其队伍庞大、音色丰富,总是一副“雄壮”“高雅”和“严肃”等等的面孔。
活动2【讲授】《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1.欣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引导学生从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以及音色等方面谈感受;同时,给音乐分段。
(同时,复习7年级和8年级上册的知识:西洋管弦乐的4个分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变奏曲的概念)
2.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创作了约108部交响作品。他并非交响曲体裁的首创者,早在巴黎和亨德尔的时代,就已有人为这个领域做了准备,开拓了道路。但在海顿继承了先辈的成就,从他开始确立了交响曲以四个乐章为规范,被称为“交响曲之父”。海顿作品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他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弦乐四重奏《“皇帝”四重奏》等。
(2)你知道这部作品为什么会叫“惊愕”吗?
这首作品作于1971年,当时海顿首次来到英国,受到那里人们的热烈欢迎。但是,那些衣冠楚楚、浑身珠光宝气的贵妇淑女并不懂海顿的音乐,她们只是附庸风雅到音乐会上凑凑热闹。音乐进行时,她们往往心不在焉,甚至恹恹欲睡。海顿很不高兴,他对人说:“我要写一部‘惊醒音乐’,吓她们一跳。”《第九十四交响曲》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首演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第二乐章缓慢的变奏主题出现了,小提琴奏得很轻很轻,犹如一首安静安详的催眠曲,那些贵族淑女又昏昏欲睡了。突然,乐队在定音鼓的猛击中,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仿佛晴天霹雳,把贵妇小姐们震醒,她们惊慌失措,有的从椅子上跳起,有的跌跌撞撞逃向门外,丑态百出……这不交响曲因此被冠以“惊愕”的别名。这部交响曲中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歌舞气息和明快欢乐的情绪,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分析并唱一唱音乐主题。分段播放音乐并讨论:主题的各个变奏是如何变化的?
《“惊愕”交响曲》作品的结构:A+A1+A2+A3+A4+尾声。
主题
弦乐奏出
简洁轻快
变奏一
在原结构基础上加入小提琴演奏的副旋律
轻快流畅
变奏二
C大调转为c小调音色变暗,ff强音记号
第二次“惊愕”
变奏三
双簧管与小提琴,较弱的力度
欢快优美
变奏四
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
热情沸腾
尾声
强调主题渐弱结束
惊愕后的平静
4、再一次聆听《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要求: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经验去认真欣赏)
三、拓展练习:我们也可用创作变奏曲
举例:譬如 1、变奏一 用副旋律 去装饰主题。2、变奏二大调转为小调音色变化。3、变奏三 节奏变化等等。
让学生根据“惊愕”交响曲的主题去创作变奏曲,然后评比分析。
四、小结
如果时间可以顺便欣赏《告别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皇帝》
五、课后反思:“惊愕”交响曲这一首交响曲比较容易帮助学生们理解变奏曲的创作形式,使他们的变奏曲创作更有乐趣。
课件13张PPT。湘版8年级下册 交响乐(四)大家心目中的交响曲海顿第94号(惊愕)交响曲(从音色、旋律、力度、节奏等方面去分段和感受)惊愕交响曲(结构:A+A1+A2+A3+A4+尾声 )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去欣赏了解分析我们也可用创作变奏曲举例:譬如 1、变奏一 用副旋律 去装饰主题。2、变奏二大调转为小调音色变化。3、变奏三 节奏变化等等。小结:音乐创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难,相反还很有乐趣;鼓励学生们课后大胆地去创作。告别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皇帝)